•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0

三鲜豆皮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外语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星闪乐途

已采纳

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认知工具, 文化 的载体、信息(知识、情报、资料)的载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篇1 浅谈英语语言中姓氏的文化内涵 摘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姓氏,它作为一种符号,构成了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英语姓氏有着极其复杂的构成和来源,其中可能埋藏着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众多因素。对于接触语言、文化的研究者,探析英文姓氏来源的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尝试探索英语姓氏的演变历程,从而揭开现代英文姓氏与其本源的关系。这必将对英文教学以及加深学生了解 英语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姓氏 来源 文化 英语语言 自从有了文明,人类为了便于繁衍生息、交流沟通,就发明了姓氏。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姓名的构成和习用逐步形成。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它作为一种符号,构成了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英语姓氏有着极其复杂的构成和来源,其中可能埋藏着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的因素。对于 学习英语 语言的人来说,探析英文中的姓氏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英国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才得以形成英语民族及其语言。这是以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凯尔特人为主的世界上众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到了近代,英语民族的活动舞台随着大英帝国不断向海外的扩张而进一步扩展,也就更大范围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血统和语言。其中,尤以美利坚民族和美国英语的形成最为典型。 这自然也就让英语姓名系统变的更加复杂化。尤其是在现、当代,英语民族血统进一步多元化,英语语言体系进一步扩大化,这当归功于大批涌入英语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尽管外来移民的姓名不断被英语同化,但多多少少都会保持原民族的某些特征。据英美 姓名学 家统计,如今英语姓名的语源就与三十多个大小语种相关。下面,我们着重来看英语姓名在其本土的演化发展过程。 在英伦三岛被诺曼底人入侵以前,即公元1006年的诺曼征服前,英国人没有姓,只有名。 英国封建主义的高峰是在公元9世纪到15世纪。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关系与市场关系不断加强,英国人口也急剧增加。由于备选的个人名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剧增的人口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只好选择了相同的名字作为个人名。这样当同名的人相遇或同居相处时,问题就产生了,通常会出现诸如呼此彼应、一呼几应之类的误会。所以,人们就在自己的名字上添个词来区别。于是,英语民族的先民们便开始在个人名后面添加个人附加名,作为区分同名人的手段,以增强人名的社会区分职能。 个人附加名大多是本人的出生地名、职业名称或着绰号等。例如,一个名叫 Mike 的人,如果他的职业是渔夫(the Fisherman),人们就叫他 Mike the Fisherman(渔夫麦克)。如果一个人的名叫作 Hen-rye,而他出生于牛津(Cambridge),人们就习惯性地称呼他为 Henry of Cambridge(牛津的亨利)。个人附加名并不世袭,因此还是在个人名的范畴内,而“正宗”的英语姓往往是由个人附加名发展而来的。例如,Mike the Fisherman 和 Henry of Cam-bridge 分别演化成 Mike Fisherman(麦克?费士曼)和 Henry Cambridge(亨利?剑桥)。 到了十七世纪,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腐朽没落,而资产阶级却迅速发展。于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文化不断进步,英国人口也急剧上升,人们联系日益密切,而随之出现的同名现象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不少麻烦。以防混淆,人们便在附加名和姓之间再添加一个或多个词来进一步区别。后来加上可变的中间名(middle name)。例如: George McadamSmith,其中的“Macadam”即为可变的中间名。 那么姓又是何时在美国出现的呢? 一些学者的结论是美国的姓始自公元 1000 年。其实,在 1492年美洲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之前,现在美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即土著印第安人没有姓,只有个人名。姓是随着 16 世纪欧洲白人的到来才开始出现的。16 至 17 世纪,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姓名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名和姓,如法学家 James Iredell。从 18 世纪起,由于英籍移民的增加和社会联系的增多,美利坚人作为全美的主体民族也开始用中间名(Middle name )了。现 在 我 们 熟 悉 的 前 总 统 George ,他的名字就是这种情况。 英语姓氏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以变得纷繁复杂,来源更是多种多样,但是有些来源却是相同的。一种是来自地名。世界各民族的姓都和地名有密切关系 ,英姓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由祖先居住的地名而沿用下来的“Arlington”、“Ford”、“Scott”等姓。还有的是起源于行业名。在中世纪后期,英国经济曾突发地繁荣,各种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于是人们就根据职业或者工种来决定自己的姓。现今较为常见的有“Archer”(弓箭手)、“Butcher”(屠夫 )、“Glover”(手套商)、“Harper”(竖琴师)、“Locker”(仓库保管员)、“Potter”(陶工)、“Smith”(金属工 )等等。这些姓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经济发展情况。另外,贵族等的头衔也是来源之一。 有些姓最初是一些贵族家庭用来称呼一家之长的,后来为了永保家族荣誉感,便将他们传给了后代,代代相传就渐渐成了姓。“Constable”(王室总管)、“Judge”(审判官)、“King”(国王)、“Mar-shall”(元帅 )等便是此类英姓中常见的。这正是封建社会烙下的印迹。动物也给英语姓氏的产生做出了贡献。 某些人出于对动植物的崇拜和赞颂,就把它们的名称拿来作自己的姓。常见的如“Bird”(鸟)、“Fish”(鱼)、“Lion”(狮子)、“Swan”(天鹅)、“Wolf”(狼 )等,以及 Wood”(森林)、“Apple”(苹果)、“Flower”(花 )、“Bush”(灌木丛 )、“Rose”(玫瑰花 )等。还有一些英文姓氏来源于颜色的名称: 英语中的“Brown”(棕色的)、“Pink”(粉红色的)、“Red”(红色的)、“Silver”(银白色的)、“White”(白色的)等就是如此。江河湖海等 通过以上简单的回顾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英语的姓氏来源十分广博,其历史成因也非常复杂。正是由于各种多变因素的参与,才导致英文姓氏的演变这般有趣。由于姓氏与人类各种社会活动休戚相关,因此才具有非凡的意义。进一步地研究英语姓氏来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西方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并且,对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翠琼.英语姓氏的起源[J].写作,2006,(22). 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篇2 浅论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英语教学 摘要:从跨文化交际视域和语言运用的层面上诠释文化在英语语言使用中所蕴涵的多样性、内在丰富性以及该语言与其所承载的文化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要求。可为多元文化区域内如何学习吸纳异域语言,借鉴、融合异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个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关键词:文化内涵;多元化;英语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承,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特殊载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的过程和效果。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可以表达客体的概念意义;此外,作为文化的载体,还蕴涵着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含义和文化心理。 二、英语与英语文化 人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了解对象国的社会风貌,文化风俗,而阅读材料多出自一两个母语国。于是有些人就认定“英语这种语言和某一两个使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这种理论不能充分解释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的作用。这些人所说的“语言既不是抽象的'人类语言',也不是微观到个人的'言语',而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族的语言。” 因此,似乎可得出这样的推论--英国文化即英语文化。但这种错觉是由于混淆文化离不开语言,与一定的文化离不开某一具体的语言之间的界限而产生的。所以切不可在语种与文化之间划等号。因为,今天的English culture(英语文化)一词包含甚广。 三、多元的英语文化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今天的English culture(广义的英语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可以涵指:①英国文化;②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即狭义的英语文化,如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新西兰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及加勒比海地区部分国家的文化;③以英语为传播媒介的非英语、非西方文化;④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文化内容。 毋庸置疑,英语运载着英美文化。作为以英美为代表的母语国家的语言,英语承载主流社会的文化,同时也担当非主流的、非英语移民社团与主流社会的交际媒介。如果英语不具备跨文化运载能力,身居于纽约市约25万的华人是无法同美国主流社会交流的(当然他们的交流是通过那些懂英语的移民来进行的)。由此看来,英语是英美文化的载体,推而广之英语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同时英语也是外来的、非英美的、非西方文化的载体。另外,作为外语型国家(如中国)的国际交流语言工具,它反映的是该国的政府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的文化生活(即在中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在南非是南非文化的载体)。 四、英语与各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国际交流语言的英语与各国的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可以用变化着的对抗融合关系来概括。世界语言——英语正作为母语国家和第二语言型国家的内部语言而被使用,同时,还作为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交流工具而被广泛使用。 在使用中,英语本身固载着的西方人的逻辑和传统与该地的使用者的母语逻辑和民族传统规范不断产生“碰撞”,即所谓的英语与该国文化的对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适应,某些英语本身固载着的东西,甚至某些“碰撞”,竟然在该国文化环境下留存下来,即所谓的英语与该国文化的融合。在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区域内,时时都在进行着学习吸纳异域语言,借鉴、融合异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五、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 “作为世界语言,英语的文化内涵是多元的,既包括西方文化要素,也包括东方文化要素;既有__的元素,也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 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英语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对英语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影响。因此, 教育 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创设立体化教学环境,避免与当地文化对抗,真正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协调。 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要创设立体化教学环境,是指把语言文化教学的三维即学习者、学习者将来使用语言的目的环境及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立体的课堂结构。以中国的英语教学为例,“英语基本是中国人教,中国人学,在中国用”。在此环境中,“中国文化始终占支配地位,异域文化的输入只能起补充作用。” Smith 在1981年曾指出:“一种语言一旦成为国际性的,它就不可能恪守一种文化规约。” 也就是说为了用英语跟菲律宾人做生意,中国人并不需要学习欣赏英国的生活方式,也不需要发标准的英国音。近年由于英语文化教学意识的加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异域文化的某些规约,强调片面的语言和文化的协调。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结果是“语言似乎纯粹了,但协调被破坏了,因为犯了与当地文化对抗的错误。” 所以,切不可忘记英语运载着的中国文化。 2.正确理解学校课程的作用。 对于少数将要从事与异域文化密切相关的工作的人来说,了解对象国的文化是必要的。即使这样学校的课程也只能起到指导作用,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教学中只顾遵循课本内容(英语的文化规约),不能正确做到因时因地制宜(指的是不能按照言语事件发生的现实环境即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来决定材料的选择,来确定言语的适宜度),那么教学中的某些行为将导致文化误导现象的产生。因此,要正确理解学校课程的作用,切不可片面夸大其作用。“要了解异国文化的全貌并能在实践中适应它,非得深入其地住上一段时间不可”。 3.补充教学力量,聘请母语使用者任教。 为了补充教学力量,我们请了很多母语使用者来教书。他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英语是多元文化的载体。来中国任教的人应该接受过必要的训练,对在这一异域文化(中国文化)中“交流时可能遇到的文化歧异有必要的思想准备,这样他们便不会因为听到一个不顺耳的招呼而变得愤怒,不会因为对方的自谦自贬而大惑不解。” 师生必须认识到 “学生的文化环境是文化课的起点,对象国的文化环境是终点”。只有起点确定了,师生才能最终顺利达到终点。 切不可本末倒置,在学习之初教师便一味地将对象国的文化环境强加给学生(将终点作为了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了解学生的文化环境要比让学生了解教师将把他们引进的文化环境更重要。” 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当中,外籍教师若对学生所在的文化环境一无所知,仅把对象国的文化规约呈现在课堂上,不顾冒着与该国文化产生对抗的风险,让学生模仿并接受,可想而知将会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相互接触交流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格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英语已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面对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英语语言文化教育成为高校英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明确英语是多元文化的载体这一事实,从跨文化交际视野中研究英语语言与其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无疑将对原有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和 方法 提出挑战。从而为多元文化区域如何学习吸纳异域语言,借鉴、融合异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个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理论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学林出版社,1983 [3]张正东.外语立体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科学出版社,1999

299 评论

长草的燕窝

外语类学术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不再是本族语者的专利,作为国际语言,它是理解、交流以及表达不同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以下是外语类学术论文,欢迎阅读。

来自不同母语背景说话者的英语口音可能会造成交际的中断甚至失败;英语口音又与说话者的身份和自我紧密联系。中国拥有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英语学习者,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强大,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对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英语”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葛传椝提出,将其定义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汉语特点的英语”。之后,许多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定义进行了热烈的理论探讨和争鸣等。目前,学者们对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基本达成共识,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英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英语的全貌。而“中国英语口音”的概念至今也一直未见于国内文献。我们在借鉴前人定义的基础上,称其为“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口音”。

我们查阅了2000年至2013年期间,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对上述期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首先将研究内容涉及“中国英语”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问题”的文章进行归类,相关文献共58篇(如表1所示)。总体上,中国英语的相关论文共15篇,占,而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的相关论文共43篇,占 9/6。其次,根据研究方法,将相关文章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分别占和。非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世界英语理论及英语国际语理论的介绍、中国英语研究综述和语言迁移、英汉对比、中介语、音系学(优选论等)理论的探讨。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英语口音特点(音段音位特点和超音段音位特点)、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相关语料库的建设及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等方面。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仅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成果,从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这些论文进行归类和述评。

一、英语口音研究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对间段音位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认为,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E6]LT]。1994年南京大学的乐眉云教授采用方言调查法,首次全面对我国各大方言区中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深入全国各地收集语料。从语音偏误的视角探讨了方言对英语音段音位发音的影响,找出各大方言区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难点及其基本规律。我们认为部分中学生的发音问题可通过英语教学得到解决,且国外学者对于世界变体英语口音的研究都是以受教育者(通常是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仅选取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从英汉对比的视角,根据语言迁移或中介语理论,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英语语音教学提出建议。

1.元音特点。元音是英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元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共2篇,都是基于学习者语料库进行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元音发音方面的主要问题,如单元音的音长、音质和双元音的简化等问题。陈桦采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中14名英语专业学生4年的朗读录音进行语音标注及分析。研究发现,单元音/I//e/与双元音/eI//au//aI/离标准发音差别较大。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语料库的分析显示:/i/e/a/的出错率非常高,占整个元音错误的。8个松元音/i//e//a//u/的错误占到整个错误的。在替换型音段错误中,最多的是/i/与/I/。

2.辅音特点。关于辅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5篇。其中,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的语料库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大学生辅音发音的总体问题。她发现,辅音的错误率高的是/t//d//z//6//n//l//v/。在替换性错误中,最多的是摩擦音/6//z//v/。学生们倾向于用/d/代替/6/,/s/代替/z/,/w/代替/v/在脱落型错误中,频率最高的是爆破音/t//d//k/。四位学者分别针对辅音群、辅音吞音、塞音和塞擦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阎丽莉等通过分析6名大一学生的朗读录音,发现辅音群的误读中,插音类错误最普遍,其次为删音,替换类也较常见。她进一步以优选论为框架解释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辅音群的习得情况。冯友通过检索分析大学四、六级口语语料库(COLSEC)发现,学习者最常见的辅音吞音,按照发音部位是齿槽音、软腭音和双唇音;按照发音方式,则是爆破音、摩擦音和鼻音;清辅音吞音:的情况远远多于浊辅音。最容易发生辅音吞音的位置是词尾,最不容易发生的位置是词首。陈桦。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擦音和塞擦音存在的一些问题,如/6/发成/d/或/z/,/v//w/混淆,用/x/代替/s/等。王茂林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美国人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词中塞音的发音时长。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英语浊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好,而清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差。概而言之,中国学生在英语辅音方面的主要发音问题是清辅音与浊辅音的混淆、/l//n/混淆、th音、/w//v/混淆以及辅音群的误读和辅音段音吞音等方面。 (二)对超音位特点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外国腔或外国口音与超音段音位的特点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英语口音的特点也更多地体现在超音段音位层面上。杨军等通过梳理与朗读相关的文献,发现外国腔和韵律不当(如重音不当、节律不当、调组划分不当、边界调使用不当、音节时长不当等)是现有的两大研究主题。陈桦论证了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超音段音位错误比起音段音位错误更为严重,强调超音段音位特征的教学应该在大学英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这里主要从词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1.词重音。单词重音是重要的英语语音特征,既有文献中有关中国大学生的单词重音发音的实证研究仅1项。高琳等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朗读录音样本及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的单词重音错误,发现多音节单词重音位移比较常见,而且重音错发在单词(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第二音节的倾向更为明显。

2.句子重音和节奏。节奏对于语音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句子重音和节奏的实证研究总共有4项,该系列研究成果主要源自南京大学的陈桦教授。陈桦以8名英国大学生的调核位置为参照标准,对中国45名学习者的英语朗读口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者采用对比重音和强调重音充当调核的比例少,使用不当的调核词汇多。他们常对诸于介词、人称代词、连接词等功能词赋予重音;陈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4年纵贯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重音问题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由重音模式所反映的节奏模式没有明显变化。低分组学生口语中重读、弱读音节不分的程度明显重于高分者。许俊等通过PRRAT软件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母语者的韵律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缺少元音弱化和省略,而导致了更多地表现为实用音节节奏而非重音节奏;并且在重音的使用中经常出现错误,重读的表现方式仅局限于加大响度。概而言之,学者们从多个实证研究中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中国大学生在句子的重音和节奏上存在问题,没有掌握实词重读、虚词弱读的基本重音规则,口语中带有典型的“音节节拍语言”的节奏特点,与英语的节奏差别较大。

3.停顿。停顿对于口语表达的流利性非常重要,而我国英语学习者过多地使用停顿导致信息破损,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极大地降低了口语的流利性和可理解性。既有文献中有4篇进行了停顿的研究。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中停顿数量大大超出本族语者,且停顿位置错误较多。英国语音专家们的评语暗示了学习者过多地依赖停顿来达到语调切分的目的。如:词间隔太多、流利度遭到破坏、语流破碎、语流时断时续、断句有时很不自然等等。杨军通过分析15名大学生的英语朗读后,区分了二语朗读中的两类语调短语划分不当:语调短语标记缺失和语调短语划分失败。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受言语风格和在线产出管理的影响。语速及其他因素如任务条件、二语水平和紧张度等均未对语调短语划分产生显著影响。杨萌等分析了30名大学生即席话语中的停顿、及其对停顿原因的内省辨认后发现,他们表现出较高频率的语调短语内部停顿,该频率与口语流利性呈显著相关;停顿位置集中于实词前和首词后;停顿模式主要有非流利串、无填充停顿和非词语填充项。许俊等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中通常出现大量无声停顿和填声停顿,其英语听起来零碎且不连贯。

4.语调。不少学者为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特点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相关研究共9项。田朝霞分析了常见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调核误用现象的原因及其所导致的信息误传,并将其归为三类:调群划分的错误、调核位置的错误及声调模式的误用。杨军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延续升调的使用上欠缺,表现在音高上扬不够,或音高曲拱不明显,或二者兼具,有着明显的“外国腔”。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降调和升调的使用掌握得较好,但显示出过度使用降调的特点。其次,学习者在基本调型上与本族语者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平调的使用上。此外,学习者不能根据意欲表达的语气和态度来选择相应的二级调型,调型使用混乱。毕冉等胡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四年中朗读口语中列举句式及简单陈述句音调的变化趋势,发现其音调变化趋势遵循负增长的曲线,且降调使用过多。许俊等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音高重音边界调以及结尾语调的处理上存在较多失误,过度使用降调致使语调平直且缺少变化。

两位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边界调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夏志华等通过收集自然语料,并借助话语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标注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话轮转换中使用的边界调类型是齐全的,但其使用边界调暗示说话者变更话轮意图的能力远小于英语本族语者,且低降边界调的误用尤为突出。孟小佳等研究结果发现,除简短的祈使句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陈述句、感叹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其他六种句型的句末边界调时均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句首边界调的把握情况相对较好。

两位学者研究了性别差异对语调习得的影响。林秋茗考察了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重音节奏和语调与性别的关系发现,女性的韵律表现只是略占优势,除重读外,男女生在意群停顿连读以及升降调的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蒋红柳借助语音实验的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英语语调运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被试在调核音高上差异显著;而在英语语调运用上,被试则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特点。性别间在语调模式选择上的差异不显著。

总体而言,学习者未能意识到语调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对语调话语交际功能掌握不充分,声调的误用比较常见。平调、降调使用过度,在延续的升凋使用上表现较为欠缺;相对于句首边界调,句末边界凋掌握不好。此外,在语调使用上性别差异不明显。

(三)对各次变体P音的研究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划分为十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闵方言、晋语、平话和徽方言。两位学者研究了我国各方言区学生的语音问题。学者们尝试了不同地区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共6项实证研究成果。刘锦明研究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闵方言区的英语专业大学生/l/和/r/的发音问题。姜玉宇通过声学分析,将闽、吴方言元音系统和美语元音系统中的5个相似元音/a//i//u//e//0/进行比较分析,由于两地方言元音系统中相似元音的声学特征非常接近,发现两地学生都很难准确习得目标语音。 四位学者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如王鲁男重点分析了四川、贵州学生/l//n/不分,/η//n/不分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刘锋等运用微变化研究法,考察了练习频率对两名四川受试/I//n/不分语音纠错的作用,1年的跟踪测试结果显示,频率作用对受试/l//n/不分现象有明显改善。谢谜采用微变化研究法,通过高频率的练习、高密度的观察和高精度的分析来研究频率作用对/v//W/分语音纠错的作用及影响。范烨借鉴优选论和感知图理论,分析了母语为北京话的学生在发英语韵尾辅音群时的增音现象,发现一些学生通过插入元音、删除辅音或将原辅音变为元音的方式来消除或简化韵尾辅音群。此外,/v//w/不分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如山东、浙江地区的学生有类似问题)。总之,我国各大方言之间差异很大,除了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点之外,各方言次变体口音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特点。

(四)对相关语料库的研究

与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研究相关的语料库主要有5个。2003年卫乃兴教授主持建立的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首次为二语语音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平台。该语料来源为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口语考试部分的实景音像资料,用随机比例抽样方法,对考生的地区来源、专业考试成绩,交谈话题等按比例选取,标注采用XML语言用一系列符号对话轮转换、语音、语调、停顿、犹豫、打断、非言语交际等进行逐一标注。之后,2005年文秋芳教授主持建立了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E),其语料来源为全国英语专业口语考试语料。该语料库除了提供录音的完整文本外,还将各年的语料按照任务类型(复述、独自和会话)分别切分。此外,文献中还涉及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主持建立的《国际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国子语料库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Longitudinal Spoken Eng-i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等等。

(五)对英语口音的态度的研究

关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的实证研究论文虽然2篇,但可喜的是它们都是在世界英语理论视角下进行的研究。周榕等采用言语变体实验法考察了101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美英语的态度和认同感,以及实际英语口音测试法检测了其实际英语口音特点。结果发现,被试在权势地位、语言亲和力和语言表现力维度上,对美国英语的评价都优于英国英语,表现出更偏好美国英语的趋势。但是,他们的实际英语口音则是三分之二为RP、三分之一为GA的混合体,表现出更多英国口音的特点。高一虹等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大学生奥运志愿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期间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研究结果发现,奥运志愿者的语言态度总体而言趋向保守,认同英美“标准变体”,对其他英语变体的识别能力有限,对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比较矛盾。

二、研究评述:多视角的评判

上述文献回顾证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研究现状来看,相关研究无论从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上,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等四个方面总结研究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

(一)丰富研究内容,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的系统结论

从研究内容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总体特点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在元音、辅音、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方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丰富,相比之下,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研究严重不足。在汉语十大方言的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是粤方言英语口音研究。国外学者们对香港英语口音进行了全面系统描述,如Huang系统描述了香港英语的音系特征,指出其有8个元音和20个辅音;Bolton描述了香港英语音位和超音位的特点,指出香港英语多用高升调,强弱重音对比不明显。其次是湘方言英语口音的研究和陈桦教授及其团队的吴方言英语口音研究。而其他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闵方言、赣方言、平话、晋语和徽方言)的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鲜见于文献。此外,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之下,我们可进一步研究各省市的次次变体英语口音特点,如文献中的四川、贵州、北京等地英语口音的研究。总之,我们呼吁更多的实证研究,以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以及中国英语次次变体口音在音位和超音位方面系统的研究结论,并与中国英语口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其共性与个性的特点。

(二)更新研究方法,建立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

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口音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便利。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相关语料库多为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如COLSEC、SWECCLE等),而专门的中国英语口音的语料库建设比较欠缺。如今国际学术界已经建成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的构想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陈桦也介绍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音语料库(English Speech Corpus of ChineseLearners)建设的起因、方法和意义。该语料库涵盖中国十大方言区,以国内四个不同层次受教育群体(初中、高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硕士)作为录音对象、以朗读和自主对话为任务而完成。该语音语料库将结合英美标注系统对学习者录音进行多层音段及韵律标注。我们期待该语料库的出版,以便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次变体口音及次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进行系统描述,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系统的研究结论。此外,未来的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的建设可进一步与国际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库建设接轨,如VOICE维也纳牛津国际英语语料库(Vienna 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ELFA学术背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语料库(Corpu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cademicSettings)和东南亚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South-East Asian Englishes)。唯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英语口音研究的健康发展,并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 (三)拓宽研究视角,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景中

在表1的文献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实证研究共34项(占),多从语言迁移理论和音系理论等视角解释中国学生英语的发音特点;或是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以本族语者为参照,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问题症结所在。而在世界英语理论或者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的视角下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研究仅2项(占)。而国外学者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展开。如Jenkins以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326名受教育人群为研究对象,对10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发现中国英语口音在正确性上排第八、可接受度上排名第七、在舒适度上排名第八、在熟悉程度上排名第四。在中国英语口音的可理解性研究方面,Kirkpatrick以香港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与英国侨民教授的谈话为录音语料,选取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大学生为听话者。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很高,并建议其作为语音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呼吁国内学者在世界英语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视角下对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如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英语变体的口音态度如何?他们对于自己的中国英语口音态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音位和超音位的哪些重要特征影响了国际可理解性?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可理解性又如何?总之,未来研究可更多地在世界英语或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视角下进行,如何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境中,将研究结果与亚洲英语口音以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音共性特征进行对比描述和分析等等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应用研究成果,优化中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

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在优化我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英语语音教学大纲的设置、英语语音教材的开发与编写等诸多方面的应用等方面比较欠缺。传统的英语语音教材都足以接近母语者口音(标准英国英语口音和美国英语口音)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所有的音段音位和趟音段音位特点。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学,应该以国际可理解性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接触各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提高他们对不同英语口音的容忍度,增强他们对中国英语口音的自信心。Jenkins搜集了大量的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调查了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英语交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语核心理论(Lingua Franca Core)。她认为,影响国际可理解性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的辅音、辅音群的简化、元音的长短区分以及句子的重音。通用语核心之外的部分,被认为是地方口音,不能称为语音错误。Walker在其专著《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教学》中也指出,在语音教学中,只有采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可理解性和身份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和谐。因此,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各方言区英语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影响可理解性的语音特征上;对于中国英语口音中不影响可理解性的部分,不必过于强求其准确性,从而在语音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他们在国际口语交流中的有效性。

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和本土化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与日俱增的探讨。英国学者Graddol在《英语走向何方》一书中曾预言:亚洲,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可能决定全球英语的未来。毋庸置疑,研究具有中国礼会和文化特征的中国英语必将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2011年5月第四届英语作为通用语国际大会在香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召开;2012年12月第18届世界英语国际学术会议在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山大学两地召开;2012年4月“世界英语时代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这些重要学术活动都标志着中国英语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虽然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作为汉语母语者,国内学者在此研究领域有着国外学者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地位会随之进一步提高,中国英语口音也将逐步成为世界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探讨课题。

261 评论

孙美霞11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用途英语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商务英语学习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和培养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规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此办学指导思想决定了有必要对商务英语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谈一下个人看法。

论文关键词: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引文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档案《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进行,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以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在我院是开办时间较短的专业,在几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与探讨,努力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档案的精神和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定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英语专业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纽带,不断探索工学结合办学的途径。几年来,通过探索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并且把企业专家请进校园、让学生深入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而且大大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商务英语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1、工学结合的概念。什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地分析与思考。”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2、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规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此办学指导思想决定了有必要对商务英语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构成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追求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零距离。工学结合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

三、商务英语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主要思路与措施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实行“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课及实践课,第三年由学校组织校外实习。一年的时间为学生了解社会,学习第一线的实用知识与技能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学校通过建立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推动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操作,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执行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基础和质量保障,而正确的改革思路与得当的实践措施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明确工学结合,校企“2+l”合作办学的基本思路。

“2+1”指2年校内课程+1年企业行业课程。即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活中,前两年在学校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商务管理基本技能;后一年中的第一学期在企业上课,学习企业所需技能课,即岗位核心技能,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两年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一年则以实践为重点。

第二,要明确高职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2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3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的,是从事专业工作适宜的学习培训环境,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4学生从事的是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5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6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的;7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参加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8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企业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第三,要通过改革确立新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教育的实质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全部或部分在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必须首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

企业调研内容应该侧重于了解企业每年员工的招聘数量,人才的型别,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等,为学校的专业设定、课程设定等提供决策依据。它将有助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设定市场化,专业针对性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增强岗位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回圈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工学结合”的“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前2年主要在校学习社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商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一般技能,而“工学结合”的“工”则是第三年根据合作企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的需要,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就业岗位的素质需求、核心技能、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课程,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在秦皇岛、上海等实习基地进行岗位技能操练或顶岗实训,接受秦皇岛、上海等地实习的管理、技能训练和企业文化薰陶,增强岗位适应性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以便就业时能够尽快进入岗位角色。

第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为专案式培养,它已成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应该大胆进行课堂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摸索,实施创新教育。采取集中上课、分散指导、开放式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专案研讨等各种教育形式,多不失为课堂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摸索的创新之路。在专业特色专案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基础科学系商务英语专业做了如下工作:1专业调研。包括郑州和上海地区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商务英语核心技能调研。2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企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市场化趋势。3结合专业课程的实训、暑假企业实践、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制定。4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设计、优化、整合。理论实践课程模式改革。5实训教学

第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1、专业设定、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积极邀请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单位参与,吸收1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的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结合专家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使基础科学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实际的需求。

2、广泛开展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开展攻关、专案推广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设实习基地,构建了有效的校企互聘互兼合作长效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基础科学系商务英语专业十余位教师被校外企事业单位外聘。基础科学系商务英语成立以来,以河南省及郑州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省市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广泛开展实践基地共建,签订双向互利的实践基地协议,利用学校的师资、技术力量为企业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援,既锻炼双师型教师队伍,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加强学生实习、实训方面的对外合作

我们商务英语专业自组建以来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援下,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在实训室的建设中,我们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络和合作,根据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筹建实训室,或对实训室进行改进。基础科学系自成立以来,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并在学生实习时聘请实习基地的商务人员和高阶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进行指导。在顶岗实践中,每位学生都落实有明确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践做出指导、评价和建议。上海、秦皇岛等地商务酒店为学生提供为期9个月周的顶岗实训场地,分布在文秘、前厅接待、翻译、礼仪、客房服务、电子商务等等各种相关的基础岗位,以保证学生对岗位技能的熟练掌握和企业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学校、酒店、学生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书,履行并保障各自责权利,使工与学有机结合,落到实处。顶岗实习取得的成效:商务英语专业目前已经形成良好的产学机制,基础科学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企业新专案推广和市场开拓,进行英语培训等;企业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和学校形成了良好合作,校企业共赢的局面

四、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探索

根据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在合作教育中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不同,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对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进行以下两种探索:

1、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类模式一般适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全方位介入的一种订单式合作教

育形式,合作方一般是大型企业。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按其要求培养所需

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一种是在合作教育中,以企业接受学生岗位实习为主要内容

的合作形式,合作方一般是中小型企业。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上海各大酒店、宾馆急需一大批专业外语人才,08级商务英语学生在基础科学系领导组织下在多家宾馆、酒店顶岗实习。

2、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这是我们采取的最为普遍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

教学必需的场地、装置、师资及其他条件,并派专人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与企业单独管理不同的是,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专业的要求进行,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工作。例如,从2007年开始至2010年,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赴秦皇岛和北京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时由专业教师带队和企业合作实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技能;另一方面专职教师通过顶岗实践,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积累现场工作经验,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地促使年轻教师成长为行业的专家,这样授课时才能讲授、训练工作岗位真正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五、总结

以探索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出发点,明确工学结合,校企“2+l”合作办学的基本思路,分析商务英语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拓和建设新的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探索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进而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企业的平台,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并及时的反馈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这样也就促进了教学改革,是一种良性回圈;同时为企业培养人才降低了成本,不用再去培训书呆子。这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改进,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都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业.

2 刘素梅.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

3 张振英.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论文导读:本文将根据商务信函文体特点,探讨如何在商务信函写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最大化地体现相关的语用原则。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语用原则,其中包括礼貌原则。

关键词:换位思考,礼貌原则,英语商务信函

在当前的国际商务沟通中,人们采用多种交流方式,通常我们将这些交流方式分为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论文参考。其中言语交流是指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既包含电话、商业谈判等口头交流方式,也包含信函、电传、电报、传真、合同等书面交流形式。论文参考。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要求人们采用更为便捷快速的交流方式,传真、电传、电子邮件以及电话等省时高效的交流方式广泛应用,但国际贸易中绝大部分商业活动,比如寄送样品、订货、发货等业务都是通过往来的信函完成的。本文将根据商务信函文体特点,探讨如何在商务信函写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最大化地体现相关的语用原则。

一、礼貌原则及其准则

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语用原则,其中包括礼貌原则。国际商务信函作为一种语言交际,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只有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商务信函才能写作得体,从而保证有效的商务沟通。

“礼貌原则”是Leech 在1983年提出的语言交际的原则,他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这一原则。“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得体准则”指说话人讲究说话方式方法,以达到自己在语言交际中的目的,具体表现是让别人少吃亏,多受益。“慷慨准则”指对别人要大方些,说话人自己少争取利益,多吃亏。“赞誉准则”指当别人陈述或张某事或某观点时,不说反对对方的话,即少贬损多赞誉。“谦逊准则”指跟别人说话时,保持谦虚的态度,即少说自己的好话,多说自己的不是。“一致准则”是指尽量减少交流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应减少对对方的反感,同情对方说的话。这六条准则对于以有效交际为目的的商务信函写作来说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

二、如何进行换位思考充分体现礼貌原则

1.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及写作标准

商务信函中使用的语言属于书面应用文体,侧重于语言和表达手段的选择,特别关注语言的表达效果,其语言往往正式含蓄而不过分直白,留有说话的余地,避免因言语简化而失礼;二是亲切而鲜有尖锐,虽不大量使用情感方面的措辞,但字里行间在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和合作的气氛,便于增强彼此合作;三是随和灵活,便于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引导商务沟通的良性发展。

基于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传统上人们以7C 原则作为评判有效信函写作的标准,即将商务英语写作的标准和原则归结为7个以字母C开头的单词:完整pleteness、正确correctness、简洁conciseness、清晰clarity、具体concreteness、礼貌courtesy和体谅consideration。

不论是从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抑或是其写作标准来看,都突现出进行商务信函写作时礼貌原则贯彻始终,因此如何使信函写作中的礼貌原则得以最大化的实现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2.商务信函写作中的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概念及其在商务沟通中的作用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络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在商务沟通中,特别是在跨文化的商务沟通中,换位思考更是进行有效沟通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总是从对方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尊重贸易物件,可以使你传递的资讯更加友善,使沟通更具说服力、更专业且富有亲和力和人情味,在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的同时达到积极的沟通效果。

如何以换位思考体现礼貌原则

商务信函写作中的换位思考是一种写作风格,它要求信函撰写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重视读者想了解的资讯,尊重读者的心理感受,保护读者的自尊。运用这种写作风格,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多谈及读者而非自己

读者希望了解他们自己的相关利益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进行写作时我们需要主动提供此类资讯,满足读者的资讯需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资讯更完整、更具有吸引力。试比较:

A: We are shipping yourorder of September 21 this afternoon.

B: The two dozen CorningWare starter sets you ordered will be shipped this afternoon and shouldreach you by September 28.

上面两个句子中,第一个句子强调了撰写者要做什么,而忽略了读者所关注的资讯。而第二个句子契合了清晰、具体的写作标准,告知读者具体的发货和预计到达的日期,满足了读者的资讯需求,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以有效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最大化体现礼貌原则中“得体原则”。

注重读者的具体要求

当撰写的商务信函中涉及读者的要求、订单或其他相关单证时,要具体指明而不要泛泛地称为“你的订单或某某单据”。具体指明贸易物件的订单或要求会使商业信函显得友善。如

A: We acknowledge receiptof your letter dated July 8 th , inquiring for the price of our silkproducts.

B: The desk chair youordered May 5 th has been shipped this afternoon.

上面两个句子都具体指出对方的要求,符合“7Cs”原则的要求,

尽量少谈及自己的感受

在大多数的商业场合,个人的感受往往与业务无关,除非在表示祝贺或同情的场合,否则尽量避免谈及自己的感受。请看下面的句子:

We are happy to extend youa credit line of $5000.

这个句子过多地谈及撰写者自己的感受,而未能利用换位思考对读者的利益表示关注,应改为:

You can now charge up to%5000on your American Express card.

后面的句子中突显了读者可以获得的利益,表述比较得体,因此在写这类信函时,撰写者应保持一种中立而自然的情感,以“通知”为目的,减少情感的外露。而在表示祝贺或同情的信函中,则应该遵循“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将对方相应的感受表达出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促进交流的效果。

涉及正面情形时,多谈及读者

在信函写作中谈及正面情形时,叙述重点应放在读者上。如:

A: I provide healthinsurance to all employees.

B: You receive healthinsurance as a full-time P& G employee.

上面两句中,A句中仅注重反映“I”关心的问题,而没有侧重读者的利益,B句则运用换位思考侧重反映读者所能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对对读者有益的正面情形进行强调。在正面情形下,如果涉及的内容包含读者在内,使用“We”将读者包含在内,效果也会不错,传递的资讯更为亲和。

涉及负面情形时,保护读者自尊

而在谈及负面资讯是,尽量委婉含蓄,避免使用人称代词“you”, 以免让读者感觉受到攻击、侮辱或指责。试看下面一段催证信函中的示例:

You must beaware that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fo a contract once signed should bestrictly observed, failure to abide by them will mean violation of contract. Ifyou refer to our Sales Confirmation, you will see the clause reading:

“The Buyershall establish the covering Letter of Credit before 30 th August,2000, failing which the Sell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scind the contractwithout further notice.”

上面这段文字虽然表述清晰准确、简洁完整,但是因为使用人称“you”并且进行合同文字的引用,会使读者产生指责、威胁的负面情感,以至产生牴触。因此在负面情形时,应尽量使用被动语态和无人称表达方法以避免谴责对方。

另外商务信函应确保文字的非歧视性,言语中不以性别、身体特征、种族、年龄或其他任何标准为依据对读者进行歧视。

强调积极资讯

商务信函中难免会提到负面资讯,如还盘、索赔信函中,提及对于读者来说的负面资讯是不可避免的。告知对方负面资讯时,清晰、准确、直截了当显得更为真诚,从而可以让读者严肃对待。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强调资讯比较好。安尼特.N. 谢比尔和小N.拉马尔.赖因施发现生意人对肯定的言语反应更积极,对措辞积极的要求承诺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在信函写作中,尽量避免负面字眼或带有负面含义的文字;强调读者能够做的,而避扩音及读者不能做的行为;必须提到负面资讯时,应该提供负面资讯产生的原因,给读者合理的解释;尽量弱化负面资讯的影响,在信函写作中,尽量避免将负面资讯放在开头、结尾或换页后的首行等突出的位置,利用信函的布局来对负面资讯进行弱化。论文参考。

注意措辞语气和权力

信函的语气往往表达撰写者对于读者的态度,或谦恭、或傲慢、或亲和、或粗鲁。语气的使用非常微妙,它往往和权力相联络。Kitty O. Locker 认为适合商务写作的语气应专业但不僵硬,友善但不虚伪,自信但不傲慢,礼貌但不卑微。她认为下列途径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写信的语气:

1使用礼貌头衔称呼贸易物件或其他机构中不太熟悉的人。

2注意措辞中权力的含义。比如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通常是上级对下级说,反之则不适合。

进行文字层面外的换位思考

好的信函写作不仅仅体现在谴词造句方面,而且在文章的内容、篇章构架、行文风格以及书信布局及纸张的使用方面都应该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

当信函正文内容不能囊括所有提供给读者的资讯时,应该以随函附件或另邮寄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最完整的资讯。在篇章构建时,应该将读者关注的资讯突出,采用事由和段落分标题的形式以便于读者把握信函所有资讯要点,行文语言要简洁易动,便于读者准确把握资讯,达到准确的沟通效果。另外书信的布局和纸张对于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美观的布局、优质的纸张会让人对撰写者的细心、效率和周到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参考文献:

[1] Kitty O. Locker, Businessand Administrative munication 6th Edition, Beijing: China MachinePress, 2005.

[2] 陈苏东,陈建平. 商务英语写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程润明,程洁. 国际贸易交际技巧[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 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 [J]. 外语教育和研究,1987,2.

[5] 马东. 合作与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中的应用[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 3.

3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外汉语研究论文

    外国人快速学好汉语的“终南捷径”[1] 汉语由口语与书面语两个部分组成,如同其他绝大多数的语言一样。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将口语与书面语这两个部分同时学好,而绝不能

    天秤座朱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外语教学及研究论文集

    李剑波代表著作: 1、《英语词汇的发展与结构研究》,独立专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3,ISBN 978-7-5625-2165-5 2、《最新大学英语

    jajahhauqb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库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 1、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 2、中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策略探讨 3、福建省中学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4、认知语言学及其对中学英语词

    五小样儿同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外国手语研究现状论文

    手语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动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杨军辉 《中国

    快乐尚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

    英语教师发表论文的时候会写一些英语教学上的文章,这类文章并不一定要是研究英文的论文,很多都是在教育方面的文章。比如刍议英语教学与文化的结合这样的文章。很多老师在

    Lucky小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