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龙女
1、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工,也是 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至省“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2、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 3、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小丸子新
农耕文化发展史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 农业的思想理念 、 生产技术 、 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它的形成和发展, 浸透着历代 先贤的血汗, 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 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 已发现了 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 万年以前 。考古证明, 距今五六千年前, 在我国的黄河流 域 、 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 在 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 和智慧, 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 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 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 与自豪, 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特别是乡村社会 生活的各各方面 。 但是, 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冲击,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 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 特征丧失的威胁 。 因此, 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 代价值, 保护 、 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 具有十分深远的历 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1. 主要内涵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 那么, 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 “ 应时 、 取宜 、 守则 、 和 谐 ” 八个字 。(1) “ 应时 ” 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 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 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 。 夏代的历日制度 《 夏 小正 》 中, 已把天象 、 物候 、 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 起便于民间掌握 。 后来, 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 。 直到今天, 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 业生产活动的依据 。 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 、 物 候 、 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 动, 其时间性是很强的 。 因此, 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 的准则, “ 不违农时 ” 是世代农民心中的 “ 圣经 ” 。 “ 夫稼为之 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 ” ; “ 是故得时之稼兴, 失 时之稼约 ” (《 吕氏春秋 、 审时 》 ) 。 “ 凡耕之本, 在于趣时 ” ; “ 得时之和, 适地之宜 ” 。 应时, 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 视 。(2) “ 取宜 ” 取宜主要是对 “ 地 ” 来说的, 即适宜 、 适 合 。 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 、 因地 、 因物制宜, 把 “ 三宜 ” 看 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 。 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 地制宜, “ 取宜 ” 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 我们的祖先在农 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 “ 取宜 ” 的原则, 周祖农耕文化中的 “ 相地之宜 ” 和 “ 相其阴阳 ” 理念, 就是 “ 取宜 ” 的实践经验总 结, 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 用 。(3) “ 守则 ” 则, 即准则 、 规范 、 秩序, 它是人与自然长 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 。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基, 蕴含着 “ 以农为本 、 以和为贵 、 以德为荣 、 以礼为重 ” 等 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 。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 头, 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 、 崇尚和谐 、 顺应自然 、 因地制宜 、 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 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中华民 族绵延不绝 、 生生不息 、 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 。(4) “ 和谐 ” 农业是农业生物 、 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
美乐淘淘
2008年 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参编文献集《道法自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 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国画写生作品发表于《美术报》2008年 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参编《又见皖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 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国画山水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1年 EI检索期刊 2011 KDDM 《Interactiv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Teaching of Art and Design》2011年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农业考古》发表论文《农耕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2012年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商贸》发表论文《浅析河北省会展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关系》2012年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名作欣赏》发表论文《欣赏传统名作论传统美学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2012年 省级期刊《现代装饰》发表论文《色彩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规范应用》2012年 省级期刊《产业与科技论坛》发表论文《秦皇岛文化产业艺术园区的定位策略与发展研究》2012年 EI检索期刊《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and Exploitation of Decorative Glass Handicraft Products》2012年 省级期刊《金田》发表论文《浅析秦皇岛装饰玻璃工艺品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关系》2012年 省级期刊《美术教育研究》发表论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2013年 省级期刊《科教创新》发表论文《文化素养教育在高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3年 省级期刊《艺术科技》发表论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 摘要 ]随着我省素质教育改革工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
农业类也分好多种,有农业科学相关期刊,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期刊,农业基础科学类期刊,农业工程类类期刊,农学(农艺学)农作物类期刊,植物保护类期刊,园艺类期刊,林业类
《华北农学报》(双月刊)《农业现代化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上海
是。农业现代化研究评审阶段是初审过了。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双月刊,期刊创办于1980年。
现代农业科技期刊名。是经国家科 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的国家级优秀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