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8

戏说小默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调式论文范文资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aojia1988

已采纳

去知识网吧 搜索音乐 很多 你可以复制粘贴 复制粘贴

301 评论

爱做美梦的鱼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下面一起来看看音乐鉴赏论文怎么写。

音乐鉴赏论文范文(一)

摘要: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强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流行音乐

所谓流行音乐,指那些特定时间段内深厚大众欢迎、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与普及的音乐。高中阶段学生热衷于追求新鲜时尚,对于流行音乐更是格外青睐与喜爱。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借助流行音乐可帮助学生实现对音乐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教育实践表明,流行音乐的恰当利用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浅层次流行音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原理等理论知识点,即实现对相关音乐内容的深刻理解。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一知识点,笔者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别为学生播放了美国的R&B流行音乐代表人物亚瑟小子(Usher)的经典音乐曲目,随后又为他们播放了中国的R&B流行音乐代表人物周杰伦的优秀音乐作品。由于平常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这些流行音乐,因此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随着作品的播放小声哼唱了起来。音乐课堂气氛空前热烈而活跃。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亚瑟小子及周杰伦不同R&B作品的对比,你能从中得出哪些中美R&B流行音乐上的异同点?要求学生结合刚才聆听的流行音乐作品,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合作分析与探讨。由于讨论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格外高涨,很快得出如下结论:亚瑟小子的R&B风格更为直接、更为浓烈,而周杰伦的R&B作品则是创造性地增添了一些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元素,使得R&B风格更贴合中国音乐听众的口味。而这一认知的形成很显然为学生实现对于“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有利于其形成端正、科学的音乐欣赏、鉴赏理念,更为接下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真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借助流行音乐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不能仅教会给学生基础的音乐鉴赏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使他们逐渐具备起扎实的音乐鉴赏实践技巧,即会对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挑选,真正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水平与相关能力。”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将当下社会背景下质量参差不齐的众多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锻炼、发展学生实际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突破口。如学习“流行风”这一版块的内容时,笔者特意为学生选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作品:一种是典型的口水歌,歌词简单没有深意,节奏旋律更是毫无技巧可言,如现下流行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另一种则是具有深刻内涵及积极向上意义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蜗牛》等。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演唱体验及实际体会,尝试对这两种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探究为什么同是流行范围较广的音乐作品却能带给演唱者截然不同的演唱主观感受。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实际就是他们运用所学音乐知识科学、合理审视、辨别两种不同流行音乐风格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他们既得以对之前学过的音乐理论知识点及时温习与巩固,与此同时,更使得他们深刻意识到:社会上特定时间段内流行的音乐作品质量差距悬殊,只有学会合理辨别、科学欣赏,才能在远离恶俗音乐曲目的同时真正享受到有水平、有质量的音乐佳作。

如此一来,借助不同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就得到显著锻炼、提升与发展,从而为他们在日后现实生活中得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其及时摒弃低劣的音乐作品,免受其不良影响,更有利于其从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中真正感受到正面、健康、向上的真善美力量。而这很显然正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根本目标所在,真正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结语

流行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与肯定。对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与所学鉴赏内容密切相关的流行音乐适当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既是满足学生主观心理需求的重要措施,更是显著锻炼、发展学生实际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

音乐鉴赏论文范文(二)

摘要:音乐鉴赏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更多音乐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音乐论文

一、前言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一扇门,让走进来的人感受到门里别样的风景,但风景的感受如何,还需进来者者细细体会”。音乐家的话语中全然说出了鉴赏中的关键点一定要好好把握,音乐的特点就是让人体会和回味,给人以轻松和惬意,但是如何鉴赏将是很专业的事情,需要用专业的方法来找到关键点,找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音乐鉴赏的含义

所谓音乐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聆听去感知评判音乐作品,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音乐鉴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身心素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打造个人独特魅力和个性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鉴赏能力,能让学生自身建立起音乐人生的结构和框架,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很多人对于自己所钟爱的音乐作品仔细揣摩,无论是中外名曲,还是流行金曲,爱好不同的人都对于自己所收藏的作品赏玩不已,这就是一种鉴赏行为的体现。其实在很多的西方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共同赏析一部音乐作品的感人场景,可以说,鉴赏行为成为了维系学生自我生存发展的一个必须行为,成为学生情感交流、抒发情怀的有力支撑。

三、音乐鉴赏关键点的有效把握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不是靠语言描绘来体会的,也不是保持沉默的东西,它是一种无法说出的朦胧美,其中的独特之处让人体会到舒适感、欢快感,以及欣赏美的特殊韵味,这就是找到了鉴赏的关键点,让人无法忘记。

(一)把握音乐乐律是音乐鉴赏关键的基础

音乐的独特魅力就是声音的全方位展示,让人的耳朵感受音乐,让心灵倾听音乐,领悟音乐中诸多要素传达的感情,其中音乐的乐律是最重要的要素,只有用听觉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等这些表达音乐情绪情感的作用,能够切身体会到音乐作品本身情感内涵的体验,在鉴赏激昂的音乐时候,在雄浑苍厚、慷慨激情的力度节奏中,学生会体会到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激起心中熊熊激情;在婉约旋转的乐曲中,学生听着抒情、力度适中的音响,可以感受作者含蓄低沉、绮丽清新的乐风,让人恬静中释放胸中的不悦;而触景生情的音乐中,通过节奏的不同变换,在调式和声音的交织变化中,学生的内心都会随着乐曲鲜明的变化,经历和感受愉快、愤怒、同情等不同心境,在这样的听觉冲击中,加上对音乐的反复倾听,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层层递进,最终从感性的愉悦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二)把握音乐内涵是音乐鉴赏关键的核心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一定有其内容上的与众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学生欣赏的不同作品,内心的感受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但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作品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纵使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诸如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者是一些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在通俗音乐流行初期曾使很多青少年误以为这是代表“音乐艺术”的最佳作品,值得关注和鉴赏,在它们中才能体会到感情的流露,而一些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青少年群体中被看做是毫无生趣、平淡无味,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艺术价值高的音乐凭借着内容上的绵远留长,成为了永远的经典,让学生们鉴赏起来感觉更多的感情孕育其中。

(三)把握音乐的色彩是音乐鉴赏关键的主体

音乐虽不能用实物的形式来形容,但学生可以用色彩来为理解音乐服务,在抒情的音乐感召下,是那样的恬静、让人遐思无限,对音乐带有色彩的鉴赏中让人浮想联翩,用有型的颜色形容了感受中急促、欢快、活泼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反应在一些热烈的音乐作品中又可以用更加鲜艳的颜色来替代,比如热烈的红色、活泼的橙色、羞赧的粉色表示出音乐的魅力所在,再恰当不过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有了切合的的交叉,完全是借助绘画的手法和思路来感受音乐,来构思音乐的意境,学生有了这种色彩鲜明的感受,可以很快掌握音乐的主题和情绪的泼洒,理解音乐中形象的设计,触景生情、由景而生,开拓出更多思维的空间,让音乐的开放性一览无遗。

总之,音乐鉴赏的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音乐素养来控制,不能以形式和方法来限制,将音乐与非音乐元素有效融合,鉴赏活动将更加有助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

341 评论

吃货肥仔喵

假如您对调式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们先从分析大小调式的旋律开始。大小调式的旋律记谱会遇到两种记谱方式,-种是有调号的-种是无调号的。我们先看有调号的旋律调式分析步骤。(1)任何一个调都包容着一个大调式和一个小调式,如G调它包容着G大调式和它的关系小调e小调式。再如bB调包容着bB大调式和它的关系小调g小调式。最后看结束音而定,如一个升号的旋律结束在G音上就是G大调式;如结束在E音上就是e小调式。(2)上-步解决了调性问题,这-步解决具体调式问题。三个大调: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三个小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这六种大小调式的变化,全在六级七级音的变化与上方主音所形成的音程关系上。如大调的六、七级音与上方主音是小三度,小二度关系是自然大调;六、七级音与上方主音是大三度、小二度关系是和声大调;六、七级音与上方主音是大三度和大二度关系是旋律大调。再看小调式,小调的六、七级音与上方主音是大三度、大二度关系是自然小调;六、七级音与上方主音是大三度、小二度关系是和声小调;六、七级音与上方主音是小三度、小二度关系是旋律小调。实例分析如下:<歌唱社会主义祖国>一个降号F调,结束音是F音、这说明是F大调。六级D音和七级E音与主音F,是小三度和小二度关系。因此这是首F自然大调歌曲。 意大利名曲<啊!我的太阳>一个升号是G调,结束在G音上是G调歌曲,六级bE音七级#F音与上方主音是大三度和小二度关系,凸现岀增二度特性音程,因此是G和声大调式。 前苏联歌曲<莫斯克郊外的晚上>-个升号G调、结束在E音上是e小调曲子,六级音#C七级音#D与上方主音是小三度和小二度关系,因此是e旋律小调式歌曲。 下靣我们再对 无调号旋律的分析步骤: (1)把结束音作为一级主音写岀耒(用音名写),然后把旋律中的其它音级也写岀耒排成音阶,( 写岀的音阶可能是七个音也可能不是七个音)。首先看一、三级是什么三度关系,大三度就是大调式,小三度就是小调式。然后看六、七级与上方主音的音程关系,分析方法与上靣说的相同。例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耒>结束音是B音,B为-级主音顺写岀的音阶是:B#C#DE#F#G#AB。先看一、三级B和#D音是大三度此曲为B大调,再看六级#G音七彶#A音与上方主音B,是小三度和小二度关系,因此这是首B自然大调合唱曲。如:格林卡<芬兰的海湾>(此例在袁丽荣篇著<基础乐理教程>149页)结束音是F音,F为-级主音顺写的音阶是:FGAbBCbDEF。一、三级F和A音是大三度此曲为F大调,六级bD音七级E音与上方主音F,是大三度和小二度关系,因此这是首F和声大调曲。我们平常用增二度耒判断和声调式,但构成这个增二度的两音必需在六七音级上。再举小调的例子:前苏联歌曲<喀秋莎>结束音是E音,E为主音的顺写的音阶是:E#FGABCDE。-、三级E和G音是小三度此曲为e小调,六级c音七级D音与上方主音E,是大三度和大二度关系,因此这是首e自然小调曲。我国著名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结束音是bB音,bB为主音的顺序音阶是:bBCbDbEFbGAbB。一、三级bB和bD音是小三度此曲为bb小调,六级bG音七级A音与上方主音bB,是大三度、小二度关系,因此这是首bb和声小调曲。俄国阿里亚比叶夫<亱莺>苐一乐段的结束音是D音,D为主音顺写的音阶是:DEFGA还原B#CD。一、三级D和F音是小三度此曲为d小调歌曲,六级B音七级#C音与上方主音D,是小三度和小二度关系,因此这是首d旋律小调歌曲。音乐是听觉艺术,旋律的调式分析首先是自唱自听。听-听基本就感知了是什么调式了,所谓理论分析是起辅助作用的。现实问题是很多分析者的视唱水平有限,音唱不准也就无法体验调式感了。结果,不唱不体验连最后的结束音是主音、是属音、还是中音,难以判断更不好分析了。上述是我对大小调式分析的初浅经验,仅供参考,不妥之处忘指正、交流。(旋律的民族调式分析法以后我在慢慢写,请见谅!)

289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式教学模式论文范文资料

    教育 学沉浮于中国近一个世纪多的历史,一路走来,也曾经迎来一批杰出的教育学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徐特立、杨秀峰等,他们倡导发动的教育实践改革运动

    白羊座小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结构调整论文范文资料

    谈 意 气

    听风者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旅游调查论文范文资料

    旅游调研的目的在于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建立在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基础上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指从形象评价的角度,在对一个城市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 游条件分析

    静静198112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模式论文范文资料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 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方式的 议论文 ,供大家参考。教育方式的议论文 范文 篇一:《论高校思

    露西亞嘉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ppp模式论文范文资料

    pdf 附件不会传Buso, M., Marty, F., & Tran, P. T. (2017).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往昔岁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