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上的草莓1
口语交际灵动课堂教学中的“四多”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使口语交际走进灵动课堂,我在实践中作了“四多”的尝试。一、培育自信,多点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口语交际则起着桥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即使有问题可以回答,怕回答不到点子上而被老师否定或冷处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密”。在教学实践中,我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培育他们的自信。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兄弟,性格较为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过言。于是,我平时常主动找机会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学会请教别人》口语交际时,我鼓励双胞胎中的弟弟上台扮演“燕莉莉”,哥哥扮演老师,由燕莉莉向老师请教舅妈送的钢笔上的英文。谁知燕莉莉站在那儿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她”的头低下了。这时我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他一个台阶:可能“燕莉莉”同学还没考虑好,老师相信他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能让大家身临其境。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再次给了兄弟俩一次机会,这回兄弟俩由于配合比较默契:落落大方,角色到位,越表演越自信。我趁热打铁,对他们的精彩表演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找到了小有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多点演练仔细翻看苏教版,不难发现,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话题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我注意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表演,让他们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起来。1、摆擂台,挖潜能好胜是儿童的天性,以演讲对抗的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趣味横生。如在教口语交际“介绍校园”时,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上台对学校按区划介绍,谁讲得好,谁是第一关擂主。其余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介绍得更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交际课,同学们情绪激昂,异彩纷呈。大家在充分挖掘口语交际潜能的同时,体验到了口语交际的快乐。2、角色换位,师生互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者和说者双方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表现欲望。儿童的这种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交际课上师生共同表演,更能使同学们迸发交际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如进行《秋游水绘园》的口语训练,我刚板书完毕,有的学生就跃跃欲试。他们可能是对水绘园太熟悉了,急于想表达,我先向大家摇了摇手,然后对同学们说:“今天这一节课由你们派人来当导游,让我当游客,相信你们会让我满意的。”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不禁欢呼起来,那场面令人难以言表,连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其中。这我惊讶不已:似乎每个同学都具有演员的素质,演说家的口才。是表演的魅力把学生引进了口语交际的乐园。三、鼓励求同存异,多点个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语言表达不能只限于求同,求同则易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唯有各抒己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才能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忙于“灌”,而是让学生先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化。口语交际训练话题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谈成语”这一话题时,大家争相举手,个个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因为暑假中大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的专门看的是《成语故事精选》,能脱口而出,一口气可以倒出几十个。说归说,不能杂乱无章,我来个急转弯:要他们分组按标准归类讨论,(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找属于寓言故事的;有的找属于历史典故的,有的围绕数字的)然后汇总。关键之处,为了各自的观念辩论起来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四处碰撞,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围绕各自的话题,一下子就能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成语,同学们的脑袋瓜几乎成了“成语仓库”了。彼此之间领略口语交际的精彩与美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亮出自我,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自身价值。四、课外拓展,多点空间《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事实上,口语交际仅靠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引导、示范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应拓展口语交际的时空,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运用的能力。一节课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应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去。如在交流“今天我当家”时,我就鼓励学生去与父母换位,自己拎上菜篮,走上街头,和摊贩砍价较量。方式种种的活动,都能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应变能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就必须挖掘身边的素材,多种途径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然而这样的活作业学生乐于做。不懈的努力下去,新的课程改革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了实处,形成“双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让灵动课堂的教育教学成为口语交际的桥梁应当是我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发表于2008年第五期的《教学交流》本文发表于2008年第4期的《教学交流》杂志(引自:)欲知更多有关“口语交际”的论文,请点击:
烈香杜鹃7366
播音主持言语交际及情感表达策略论文
摘要: 目前,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地提高,伴随而来的就是广播电视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也因此,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利用说话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或者说是在工作,以此达到传播消息和带有娱乐性的目的。他们活在大家的目光下,也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播音主持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播音主持人;言语交际;情感表达对策
一、播音主持情感表达和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对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一个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效果和他们本人的情感表达和语言交际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顾名思义,播音主持也就是主持人用自己的话给观众们传达自己所理解的信息。而播音主持人的个人能力比如对情感表达的把握,就直接影响了节目的表达效果。并且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只有具有浓厚的感染力和渲染力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节目离不开主持人的情感表达、言语交际和独具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一般来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于播音主持人的普通话要求都有不同的等级,比如说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这些,要求普通话都达到一级甲等。但是为了更加方便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改变。例如,各地方的广播平台加上自己特有的方言,则会使当地的听众产生强烈的亲切感,不是当地的人则会被当地特有的方言发音而吸引。对于汉语普通话中的语音要求,语法语义等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普通话标准,发音正确,无歧义,播音流畅,语感突出,逻辑表达性强,这些都是播音主持必备的岗位基本功。因此,对于广大想要加入播音这个行业的青年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带有“土味”的普通话而自卑,保持好自己的特色,然后达到国家要求的普通话即可。
二、播音主持语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
我们知道当我们观看节目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主持人因为自己的文化功底欠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闹出不少笑话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部分都是由于播音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和学识不够,我就以前看过的节目说一下他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播报一些内容时读音不准,用词不当,不深入了解成语释义就胡乱用成语来比喻某件事情,等等。而且如果播音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学识不够,在分析播报事件时不能引经据典,会使节目整体的效果缺乏魅力,也使得播报的节目枯燥无趣,不能更深入的表达出来节目效果所需要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一般来说播音节目都要求脱稿播报。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偏低方面的主持人就可能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困境。他们可能会在播报节目的时候卡壳,重复说某句话,或者对于一些生僻字的了解也不是很熟练,这些都需要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每个国家的新闻不只是为自己国家的人民服务,更是别的国家了解我们国家的一个窗口。为了国家的文化传播与发展,播音主持人也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情绪渲染方面的不足
播音主持人如果情感丰富的主持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于节目的效果有很大的助益。而且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情感表现只是主持人所要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只有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也就是接地气,才能更大的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主持人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也是他们所主持节目的灵魂所在,吸引人们观看这个节目。所以说,情感表达中表现出真情实感最重要。
三、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
文字和情感想伴生,主持人的谈吐一定是要带有真感情的,这是为大众所接受的前提。对于播音员和主持人这类存在于镜头下的角色,更应该有一定的用声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使用语言能够表达情感。同时,播音主持人和观众之间引起共鸣的主要方法就是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播音主持人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融合丰富的情感把要读的文字内容读出来,不能面无表情,冷硬的读出来那些没有感情的文字。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播音主持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相当于一种艺术。所以为了把握好这门艺术,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地修炼,融入自身内涵。鲁迅先生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有真意,去粉饰,去关怀。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更好地和观众们站在一起。此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这是高情商的主持人的特点。因地制宜:情感表达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策略。氛围,情境,情绪不可或缺。而因地制宜就是指作为播音主持,在情感表达时,应该接近所看这个节目的观众。与节目的内容相符合,例如在一档民生类的节目中,主持人一板一眼的主持反而让人发笑。而在一个好人好事宣传时,过于公事公办,职业化的播报语气也会让大众无法接受。当然,不同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习惯也不同。另一方面,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件事,也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播音主持人。总的来说,嗓音音质,语言表达流畅度,用气发声水平,以及临场发挥再创作等能力,都影响着播音主持因地制宜进行情感表达的效果。但要明确的是,真诚是情感表达的第一要求,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不会仅凭华丽的词藻与夸张的神态语气来表达情感,而是用真诚来打动人。因时制宜:作为播音主持,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更应该做到因时制宜。听众的心情,观众的状态,节目的预热程度,嘉宾的情况等,这些都影响着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策略。作为主持人,情感表达就是把自己放在与观众同等的位置上,作为一个协作者去推动节目顺利进行。言语更多的是取得观众与嘉宾的共鸣。其情感策略是立足于整个节目的需求,让观众配合节目共同见证与渡过这一突发事件。尊重大众,坦诚相告,积极面对,言语表达直接体现了其内心过程。经过这一次言语上的表达,观众对节目的感情反而更深。这就是共情的作用,也是情感表达得到共鸣的结果。
四、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策略
(一)提升播音主持人的用语规范
播音主持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语言来表达具体的信息。尤其是对于有丰富内涵的汉语来说,博大精深的汉字只要重新排列组合就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所以,播音主持人想要规范自身的语言用语,首先就要从语言方面开始。有些地方性主持人在播报节目时会穿插一些方言进行播报,这些对于节目的传播效果会起到一定方面的影响,但是一般都要求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尽量用规范的普通话准确又精炼的主持节目。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人也要对一些有特殊用途的词汇进行很深入的把握,在播报节目时运用凝炼又精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需要表达出的信息。外部监督也是一个提升播音主持人用语规范的重要手段。想要在根本上规范播音主持人的用语,就需要严格要求播音主持的工作标准,同时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考核工作等。
(二)播音主持人自身素质的高低
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明确节目具体想表达什么信息,要对整个节目做一个透彻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完整的把自己所理解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主持人具有超高的节目敏感度,还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从而让自己更准确更快的表达出自己需要表达出来的观点。播音主持人如果结合画面的话也会更加有利于情感的把握,而且播音主持人员通过画面更能对自己即将播放的新闻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因此,画面结合对播音主持人把握情感来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一点,播音主持人也可以主动地去参与采访过程,增加熟练度也更容易带有真情实感,一般来说新闻主持人所播报的新闻都不是自己采访的,也很难有真情实感,所以,让播音主持人去参与采访,更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把握真情实感。播音主持人也要加强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提前做好功课,在节目开播前要多熟悉多音字,变形字的读音等。保证播音时不会出现像读错字这种低级错误。
五、结语
综上而看,真诚是播音主持人的第一原则和要务。真诚意味着有自己的情感和不欺。然后,在真诚的基础上,努力打牢播音基本功,深入节目内容,贴合大众心理,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和情感表达能力,成为一位能够走入人心里面的播音员。
参考文献:
[1]高勇.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3]雷东荣.播音主持基本素质解析[J].新闻传播,2010(02).
夕颜无照
论关于日常交际中语言的双重约束和社会心理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受“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的双重约束。按照“会话准则”.人们应直接了当地讲实话,而按照“礼貌原则”,人们往往采用非直接言语手段。其中,委婉说法最为典型。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产生忌讳心理;受性心理的影响,人们对性、婚姻及家庭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采用委婉说法。委婉说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事物的承受能加同时,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自觉性,而娱悦心理又帮助创造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发现,交际语言受“会话准则”和“非会话准则”的双重约束。比方说:一个人在街上碰到一位刚买了一件新衣服的熟人,而他认为这件衣服是不好看的或不适合他的朋友的。当这位熟人询问他对新衣服的看法时.按照“会话原则”,他必须说实话,即不“理想、而出于礼貌他又不想扫熟人的兴,就说道:“阿,还不错.”这样,他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了。 “会话准则”的理论是语言学家。于1975年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的。它包括四个交际准则: 准则: 数量准则——说尽可能多但又不超过必要的话。 质量准则——只说你认为是真实的话。 关联准则——所说的话要与话题密切相关。 风格准则——表达要清楚,避免含糊其辞。 Grice把“非会话准则”又叫做“社会准则”。它实际上指的是“礼貌准则”(PoutenessMaxim).在性质上是美学的、社会的、道德的。后来,学者们又把“礼貌准则”升格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并列,并进一步推出“得体原则”,“谦虚原则”等等。1981年,美国教授Neal 在其《非直接言语行为与双重约束》一文中,提出了“双重约束”理论(Double Binds)。他认为,在“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存在着准则冲突(Maximconnict)。如在下列至理名言中,就有 听两遍,说一遍。(Lisrentwice,speakonee.) 不要说话,除非别人对你说话。(Dont’tsPeakunless spoken to.) 不要跟陌生人讲话。(Dont’t talk to strangers) 言语是银.沉默是金。(speech is silver,si lence1 is gold.) 以上这些符合“社会准则”的金玉良言,却明显地与“数量准则”冲突;而有教养,文明层次高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却不得不遵守这种原则。 再比如,在饭桌上,如果你说,“我去上厕所”,虽然内容真实,符合“质量原则”.却不如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显得更符合“社会准则”。另外,西方人不喜欢说出自己的年龄、收入、信仰等;中国人坚持“和为贵”和“息争”的人情态度等.也与“会话准则”相悖.实际上,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可能随时地要么违背“会话准则”,要么违背“社会准则”。而“社会准则”总是压倒“会话准则”,这是人们在遵循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因为,当二者冲突时,“社会准则”比“会话准则”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而对“社会准则”的冒犯会激起道德上的非难.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个人在以上两种准则相冲突的情景中说话时,就会发现自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要么吞吞吐吐.甚至张口结舌;要么说出自己立刻会感到后悔的话来。对“会话准则”的违反,会使听话者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留意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不难发现上述现象。比如,在评选先进的活动中一个各方面表现不错的人,在别人推选他时,如他态度谦虚,会更受大家的尊敬。相反,如果没等大家发言,他就迫不及待地毛遂自荐,认为自己这好那也好,即使他讲的是实话,也会令大家反感,导致他威信大大下降。 语言交流中“双重约束”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非直接言语行为的发生,其中包括有意的模棱两可,请求中的虚拟语气,针对忌讳词语而产生的委婉用语.喻义言语行为中的暗喻和嘲弄,甚至还包括沉默或身势语中的无可奈何姿态和恭维话在内。 在非直接言语中,最为典型的语言手段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是摆脱语言双重约束的有效手段。它是用温和、客气、含糊、愉快的说法代替生硬、刺耳、粗鲁的说法,也就是用令人愉快的方式提及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禁忌的语言行为种类繁多.美国语言学家Bloom尔1d曾把其区分为“礼仪禁忌语”、“恶兆禁忌语”、“不体面禁忌语”。有的学者把它又分为:(l)以社会学为条件的禁忌语.如对官居高位的人的有关禁忌语,经济活动与技巧中的禁忌语等;(2)身体的个别部分和特殊身体条件的禁忌语,如性器宫、疾病、死亡等;(3)宗教禁忌语,等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忌讳而采用委婉语,这首先是旧时代的一个特征。特别是当人们对一些事物认识不清时,这些事物便带上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如对自然界的不理解,导致了恐惧,产生了迷信。超自然的神力.表现在外界的是水、火、风、雷,表现在人生的是生、老、病、死,并由此扩展到和这些有关的行为都成为禁忌的对象。例如,有些事物是不好直接说出来的,似乎一提明了,就会让人想入非非,甚至想到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旧英国的社交场合中,leg(腿)常用limb(肢体)表示,比uy(肚子)比较粗俗,常用stomach(腹部)表示。“厕所”是不够“雅”的地方,不屑讲出来,所以,它的委婉的说法有;toilet(盗洗室)washcloset(洗手间),Gentleman’s/Lady’s(男子/女子),或者只用字母M/w来表示。随之,上厕所也就当然地有了许多委婉的说法,如: I must go to the bathroom. Iwant to wash my hands I’11 return in a tninute. I want to go somewhere. I’11 go to the comfort station 可以发现,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使用委婉语言,更多的是受到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与以下社会心理有关: 一、禁忌心理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禁忌和委婉语象一对孪生兄弟便出现了。如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出于维护其地位的需要,都主张“避上讳”。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从他那个时期始,“正月”(去声)便被改读“正月”(阴平)。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封建社会及其等级制度的发展,“避上讳”的要求不断发展,以至出现了“避官讳”。如今.人们在称呼那些有点一官半职的人时,总是喜欢叫什么“李会计”,“王主任”、“张厅长”之类,就是采取遵循姓名禁忌语的逃脱路线,认为直呼其名是不敬的表现。 社会愈落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迷信色彩就愈重,人们越加迷信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唯恐冒犯它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船家忌说“沉”、“翻”;戏班子忌说“散”、“离”。为了图吉利,正月里人们不买鞋.怕把“邪”气招进来;吃梨时不切吃,怕和亲朋分“简”。今天,人类社会已高度发展,但人们在选用数字时仍避讳理,不能不说是封建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二、性心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忌讳首先表现在性行为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人们对性行为表现为慎重、冷静。性心理表现则为含蓄、羞涩。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很少是直接的,露骨的;而用含蓄、文雅的委婉语而代之,如“同房”,“同床”,“亲热”等。近年来,英语中的make拍ve(作爱)也被引用,给人以亲近、友爱的感觉,体现了正常性生活的男欢女爱,符合人们对此的审美心理。又如漂妓行为,向来被认为不是正人君子所为,但对这类肮脏事物.人们往往也冠以华丽的委婉词语,如旧时的妓院被称为“青楼”,“烟花柳巷”;妓女为“烟花女气热衷此道的人自然就成了“寻花问柳者”了。 与性有关.尤其是与女性有关的生理现象,人们也往往产生避讳的态度。这符合女性羞涩的心理特点。如月经为“例假”,怀孕为“有喜了”,“快做妈妈了”等。又如“计划生育”本身就是个委婉词,但我们在对外宣传时,往往用的是familyptanning(家庭计划)。恋爱、结婚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最动人的事情,然而,受传统文化性心理的影响,人们谈及此事时仍很委婉。如解决婚姻问题是“个人间题”;找意中人是“找朋友”;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是“男朋友”,“女朋友”,几乎取代了未婚夫、未婚妻的说法。 三、承受心理 中华民族是承受力最强的民族之一。中国人民过去承受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近几百年来又承受了夕队的侵略和歧视。这种心理虽有麻木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忠厚善良的美德。委婉语的使用,可帮助人们提高对日常工作生活中许许多多难以承受事物的承受能力。 例如,在改革大潮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对其中的某些事物,一时间人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自然会对这些事物的说法产生反感。而采用委婉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增加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冠以“市场疲软”、“经济失控”、“滑坡”等委婉语来回避;无工作的年青人被称作“待业青年”,“价格放开”几乎等于价格上涨;人们又把涨价称为“调价”等等。这些词语的使用确实增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尊重他人的心理 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夭,人们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了传省口见念中的美德,加上人们对语言美的追求,使得许多反映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委婉语汇广为采用。例如,现代城市里“环卫工一,、“保洁员”不可缺少,而过去他们却被称作“掏粪工”、“扫马路的”。又如,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人的称谓也有很大的变化。对腐子、瞎子、聋子,不再称作“残废”,而称为“残疾人”,回避了“废”字,这样,在意义上就融进了残而不废,仍有作为的观念。过去.人们称智力不全者为“呆子”、“傻子”、“白痴”.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弱智”这一词汇便走向了社会;随之,便有了“弱智学校”。这种委婉语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低能弱智者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这类人的歧视心态,对他们也是个精神安慰。类似的例子在英语语言里也是俯拾皆是。如说某人耳聋,为“She is hard of hearing.”(她耳背);清洁工是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监狱称作correctionfactity(改正机构),称老年人为seniordtizens(长辈)等等。 五、娱乐心理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希望保持一种娱乐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所以人们非常讲究谴词造句,注意委婉语的使用.如喝酒过多,人们不说“喝醉了”,往往说“喝多了”,使人不致于马上联想到醉酒后的狼狈像。谈论某人的体型,不说胖,而说“丰满”;不说瘦,而说“苗条”。又如,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从青年步入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本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文化的国家里,人们对“老”这样的词汇会作出不同的反映。在我国,我们称呼高龄的人时,常在他们的姓氏后面添上个“老”字以示恭敬,如“张老,您先请.”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当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老)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故no longe;veryyoung(已不那么年轻了)要比old更容易被接受。 young(已不那么年轻了)要比。ld更容易被接受。委婉语也叫“无害的人语”,因为它们并不带来明显的害处,而相反会使人感觉良好。如在英文里常不称女人脸上的皱纹是wrinkle,而是“年龄线”(agoline)或“笑纹”(laushinslines).再如,在人们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中,女方如果提出同男方绝交或分手,男方就被称作收到了Dear:Johnletter。“dear”用在这里.是一咎幽默的说法,似乎表达了女方的抱歉心情。委婉语有意味深长的多方位心理效应。委婉语是谨慎的、亲切的和宽容的,它起着一种镇静剂的作用,能避免引起可能的令人不愉快的反应.它试图减弱或“美化”消息、观点和描述.从而不伤害听者的感情,使接受者能通权达变,对不合意或令人痛苦的消息去逐步加以考虑,慢慢消化。也可以说,往往是由于尊敬、虔诚、奉承、谦逊、迷信.甚至是幽默感.才激起或造成委婉语的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委婉语的产生和社会心理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委婉语产生变化的重要基础,委婉语是社会心理的重要体现。含蓄、文雅是委婉语的特点。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交流中的双重约束问题,即:语言要符合会话准则—实事求是地说话,又要遵循社会准则—礼貌文明的原则。由于它和社会心理密不可分,作为社会的产物.它势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变化。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
各地方言的差别和共同
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的论文大纲
大一是个重新开始的社交圈。仔细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朋友是如何开始的交往的,恋人是如何开始交往的...这将是个非常有趣的题目...
浅谈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交际法语言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交际法的理论基础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交际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