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墨Lena
姑且称你为同学吧图组织结构分很多种,不知道你是要哪个方面,或者是单个学院的?如果看到的话请补充问题这里有一份学校主要领导的 李春茹 党委书记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档案馆)、组织部(党校)、离退休工作部(处)。 李春茹,女,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8—1982年在西南政法学院就读本科,获学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5—1988年在西南政法学院哲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历任西南政法学院马列部、国贸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法律系党总支书记等职;1999年12月至2009年8月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兼任重庆市社科联常委、副主席,重庆市哲学学会会长,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女性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李春茹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等二十余部。其中,有的成果曾获省部级奖项。主持及参加省部级课题四项。 李春茹同志从事行政管理多年,近年来荣获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王崇举 校长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 王崇举,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汉族,中共党员,重庆人,1948年出生。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经济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2月,任重庆师范学院副院长。1999年3月至2002年4月任重庆商学院院长。2002年4月至今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系第一、二届重庆市人大代表,第三届重庆市政协常委。 王崇举同志长期从事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运筹学、系统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等领域有相当影响,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是重庆市第一批、第二批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王崇举同志先后主持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军转民》、《中西部地区以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环境和条件研究》和《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东西部开发战略比较研究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等国家、部委、省市科研项目30多个,科研成果丰富,对国家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探索及实践做出突出贡献。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各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6项;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著3部,研究报告若干份,多次领衔重庆市委市政府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运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荣获国防科工委软科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五年来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黄志亮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分管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评估办公室、团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黄志亮,男,教授,汉族,中共党员,重庆人,1955年8月出生。1988年 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重庆市市政府办公厅财经办任主任科员。1989年到重庆商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党委委员、副院长,1995年获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的部级专家称号。2002年4月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黄志亮同志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现任重庆市三峡移民与库区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西部经济论坛》(重庆工商大学学报)副主编。 黄志亮同志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发展研究》、《西部开发中长江上游地区区域创新战略研究》等课题10余项,独立或合作出版的专著和著作有《现代企业创新论》、《重庆经济发展论》、《重庆与云贵川藏桂经贸合作研究》等10余部,先后在《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当代经济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7篇。主要代表作为《重庆经济发展论》(专著)、《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专著)、《东西部开发比较研究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专著)、《实施四大方略,推进重庆经济开发》(论文)、《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阶段比较中的思考》(论文)、《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构建重庆区域创新系统》(论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论文)、《多层次区域创新战略初探》(论文)。朱伯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持学校纪委全面工作;分管宣传部(新闻中心、校报)、统战部、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工会、教代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校园文化工程建设。 朱伯兰,女,1953年出生,汉族,重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6月至2002年4月在渝州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三峡经济系党总支书记、校长助理、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党校副校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2年4月至今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任校工会主席、教代会主任。 朱伯兰同志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高校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研究。是校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21项;主编、参编专著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全国人文社科成果、省、市优秀德育科研成果奖多项。是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管理科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纪检监察学会副会长。黄 朗 副校长 分管基建处、保卫部(处)、武装部、实业开发总公司、科技开发总公司。 黄朗,男,教授,汉族,中共党员,湖北汉阳人,1956年1月出生。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83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理学学士。毕业后至今分别在渝洲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和党政管理工作。1995年11月至2002年3月担任渝洲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2002年4月至今担任重庆工商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黄朗同志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和党政管理工作。重庆市高校基建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高校后勤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红十字会高校协会常务理事。 黄朗同志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先后主研和参研的课题有《重庆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移民安置工程研究》、《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因素的实证分析》、《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社会化与学生工作阵地建设研究》、《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等;主编和参编的专著和教材有《新世纪的奠基理论》、《高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等;先后发表《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论诚信道德平台的构筑及其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略》、《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永葆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观”》、《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对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解读》、《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等论文。 黄朗同志曾先后被评为重庆市职称改革先进个人,重庆市人事系统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先进个人。黄大勇 副校长 协助党委书记分管党政办公室;分管计划财务处、资产与实验设备管理处、数字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心、融智学院;分管校地合作办学工作、对口扶贫工作;兼任校体委主任。黄大勇,男,汉族,中共党员,硕士,教授,1965年12月出生,四川内江人。 1987年7月毕业于安徽淮北煤师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2002 年在重庆商学院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系团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校党委委员等;1994年7月——1995年7月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旅游系进修做访问学者,2001年1月——2002年2月在重庆市委党校第三期青干班学习。2002年7月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2003年10月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9月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黄大勇同志是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重庆市旅游管理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旅游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个人会员、重庆市教育后勤协会副会长、重庆市秘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国际税务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旅游管理、旅游学概论、区域旅游经济、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三峡重庆库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及重庆市软科学项目等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江津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口县旅游发展规划》等20多项。出版《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战略研究》、《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专著10多部,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各级奖励10余项。郑旭煦 副校长 分管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全球发展学习网络重庆远程学习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分管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兼任校语委主任。 郑旭煦,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90-1991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进修;199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药物工程和药物流变学方向),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2000年7月任渝州大学化学及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2002年10月任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11月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9月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郑旭煦同志长期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专长为天然药物筛选与化学、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环境催化技术。是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2006-2010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协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青年科学技术联合会副主席,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副主席,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 郑旭煦同志近五年主持主研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授权3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科技发明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陈运超 副校长 分管后勤处、图书馆、学术期刊社、继续教育学院、派斯学院;分管对外培训工作。 陈运超,男,汉族,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教授。1965年1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1989年6月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教育学(高等教育)博士学位。 1989年7月—2002年8月,历任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油品应用化学系教员、教务处参谋、副处长、高教研究室主任。2003年9月-2006年9月,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2006年10月至今,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主要致力于高等教育、高校管理及其国际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已发表中英文论文45篇,出版著作3部。现为欧洲高等教育研究协会会员、美国Vanderbilt大学《皮博迪教育研究》(ThePeabodyJournalofEducation)编委。何勇平 副校长 分管科研处、研究生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MBA教育中心、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重庆市发展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分管产学研结合的相关工作。 何勇平,男,1961年4月生,重庆长寿人,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1984年7月参加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经历丰富,历任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任党总支副书记、总务处副处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市教委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处、社会科学处处长。现任主要学术职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会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苟朝莉 副校长 协助党委书记分管离退休工作;分管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江北校区管理委员会;分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
美丽华华
还是可以的。《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季刊)杂志,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已整体并入西华大学。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更名为《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国内外公开发行。《西部经济管理论坛》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大学主办,它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我国、尤其是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双百”方针,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要求,进行经济管理和理论运用和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为四川经济发展服务。曾用刊名:《四川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报》《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如颖随心
摘 要:城市化、人均教育投资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从纵向看越来越显著,从横向看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及经济水平,结合地区差异,宜采取不同的政策。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在各区域的投资规模和结构不同。 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引起了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国内外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和著作,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等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角度,对中国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探讨,成果极为丰富。 与收入差距相关的研究包括若干个方面,因而研究者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框架。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收入分配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三类地区划分或以省、县划分的地区差距问题等。研究方法上也从定性为主的价值讨论,逐渐深入到以大规模调查和使用国家统计局有关调查的大样本数据为依据进行的定量研究。比较著名的研究项目,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收入分配课题组,迄今已经进行了三期抽样调查,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世界银行也进行了一系列包括大规模数据分析内容的贫困研究项目。联合国大学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和美国国家研究局都出版了与中国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相关的大量著作和工作论文。 研究者对各种造成不平等因素进行分解,尝试从构成收入差距指标的不同成分中寻找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研究分解了反映地区差距的泰尔指数,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中国改革以来出现的地区城乡差距扩大做出了主要的贡献(林毅夫等,1998)[1]。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来看,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俱乐部趋同(蔡昉、都阳,2000) [2]。古斯塔夫森和李实等人(Gustafsson and Li,2001;李实和岳希明,2004) [3]的经验研究,也支持了这种判断。 对城乡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魏尚进等用中国100个左右的城市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数据显示经济对外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章奇等利用各省1978—1998年的数据,对中国各省的银行信贷和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控制其他因素后,以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信贷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4]。 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什么影响?陆铭认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负双向作用。一方面,只要存在着城乡期望收入的差距,就会引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将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城市化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往往是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的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陆铭、陈钊对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近年来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被充分地加以研究,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区域间差异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 二、数据采集、处理和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采集和变量选取 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可得性,选取的时间序列比较短,仅选取2000—2004年的面板数据,包括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城市化水平、人均教育投资。其中城乡收入差异系数用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两个收入指标之比来度量,城市化水平则用当年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代表,教育投资则用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及其他教育经费在内的经费代替。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变量选取方面,本文选取城乡收入差异系数(JNXS)为因变量,而城市化率(SCHL)、人均教育投资(RJJYTZ)作为自变量。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为探析城市化水平及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水平,并比较三大区域该影响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用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率、人均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JNXSit =αi +γt +β1SCHL+β2RJJYTZ+εit 其中变量下标i表示不同省市自治区,下标t表示不同年份;αi是随机变量,表示对于不同的省份有i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投资有关系;�γt是随机变量,表示对于t个截面(时点)有t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投资有关系;εit为残差项。上式中参数β1 、β2最为重要,若β1、β2为负,就说明随着城市化率的增加促进了城乡差距的下降,人均教育投资的增加也促进了城乡差距的下降。 三、模型估计和实证结果 首先对面板数据做序列协整关系检验。考虑到单位根、协整检验在时间趋势显著时的功效降低,本文中应用时间序列的去势技术(OLS去势)剔除各个序列存在的确定性趋势。对去势后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关系检验。经检验,城市化率、人均教育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存在协整关系。 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各省及三大区域之间来比较分析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异系数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分别见表1、表2。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达到80%左右,表明方程的解释能力较强。D-W值大多数在2左右,表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另外,F统计量均通过检验,说明模型可靠性比较强。 分析表1可看出,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大部分城市化水平的上升都能起到降低城乡差距的作用,尤其像东部的北京、天津、广东、黑龙江和中部河南、安徽以及西部云南、西藏、新疆等省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对降低城乡差距起了极大作用;而东部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和中部江西、湖北以及西部内蒙古、重庆、陕西等省市,则似乎存在过度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没有起到降低城乡差距的作用,反而使其扩大。笔者认为这些省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往往是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的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所建模型的回归结果(表2)表明:城市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可以使东部城乡差距降低个百分点、中部降低个百分点、西部降低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可以使东部城乡差距降低个单位、中部降低个单位、西部降低个单位。显然,东、中、西三大区域城市化率和人均教育投资在影响城乡差距的效果上存在差异,东部区域城市化率、人均教育投资的效应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影响最小。 四、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差距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 目前城市化研究理论中,一般根据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将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为三个阶段,而各阶段城市化的作用是有差别的(表3)。而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东、中、西部存在较大差异,三大区域城市化水平处在不同阶段,这可进一步解释以上现象。当然,城市化阶段不同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方面,除此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诸如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都有影响,在此对这些因素不一一分析。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区域差异的进一步强化。 (二)人均教育投资对城乡差距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 1.国家在各区域投资规模的不同。国家对各区域的不同投资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差距。以2004年教育投资为例,在东部地区的投入占总量的,在中部地区的投入占总量的,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总量的。无论在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上教育投资区域间都存在着相当大差距。各区域教育投资规模的不同,对各区域的教育投资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终影响教育投资降低城乡差距的效应。 2.国家在各区域投资结构的不同。以2004年为例,东部地区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教育经费比为∶∶1,在校人数比为∶∶1,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为∶∶1;中部地区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教育经费比为∶∶1,在校人数比为∶∶1,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为∶∶1;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教育经费比为∶∶1,在校人数比为∶∶1,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为∶∶1。《1998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指出,高等、中等、初等三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 五、结论 本文运用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利用2000—2004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研究城市化、人均教育投资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从纵向看,城市化、教育投资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从横向看,城市化、教育投资作用在不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针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及经济水平,结合地区差异,宜采取不同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2]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的战略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3] 古斯塔夫森,李实.中国变得更加不均等吗?[J].经济研究,2001(8). [4] 章奇.中国的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5). [5]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8-66. [6] 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1999(2). [7] 李玲.中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低贡献水平的成因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8] 张松松.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特点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9] 黄祖辉,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 [10] 王宝海,王翠琴.我国人均收入指标的辨析[J].统计与咨询,2005,(4). [11] 陈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政府政策选择[J].管理研究,2004(5). [12] 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J].管理世界,2005(11). [13] 刘文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14] 李民江.城乡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04(3). [15] 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中国社会科学[J],2003(5) [16] 陆根尧,朱省娥.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 [17] 孙彩虹.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5):42-43.
论文查重报告是指通过论文查重系统检测出的论文,论文查重报告主要包括了论文查重率、论文对比、对比来源、作者姓名等基本信息。通常,相似度在80%~100%会用红色字
网上给报刊投稿有稿费.一、中央媒体人民日报 今日谈 党建周刊 , 读者来信 经济周刊 , 企业经纬
1、拒绝抄袭2、认清自己擅长的领域3、查找相关类型的约稿函4、了解打算攻克的期刊5、认真研读投稿要求6、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要麻烦编辑7、规范投稿格式8、审稿期不
山西经济日报作为一份传统的纸质报纸,通常会采用中缝的方式装订。中缝是指将报纸的每一版按照纵向折叠,然后将多个版面以中间的线缝合在一起。采用中缝装订的好处是可以使
世界经济导报1980年6月19日创刊于上海。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1989年5月8日,该报停刊,前后共出版发行4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