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干菜2012
第二章 风雨人生路上行身染恶性疟疾,使他差点误了考期;他抱病参加考试,总算如愿以偿考取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从高邮去上海,必得通过日本人的封锁线。常有青年学生在过封锁线时,被日本人无端抓走甚至杀掉。祖父、父亲一同商议好久以后,决定让汪曾祺扮成药材商人。为此,还让汪曾祺到"保全堂"熟悉业务几天,背下一些常见药材的价格,以应付日本人的突然盘问。就这样,家人还是不放心。正巧一个在上海静安寺出家的高邮人回乡探亲,他也要回上海,有了这个和尚照顾,汪曾祺毫无风险地到达上海,顺利地找到准备一道去昆明的同学。他们的路线是从上海到香港经越南到昆明,进出越南必须有法国领事馆的签证。其他同学来得早,都已办好了,就差汪曾祺,别人不好代替。没有签证,还是走不成。后来是一位姓郑的同学想办法,托人找关系,凭借黄金荣的一张名片,不费吹灰之力拿到了签证。1939年7月中旬,汪曾祺和他的同学踏上去昆明的漫长路程。这段路本来就不好走,何况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们坐轮船从上海出发。要是一个人在旅途中,单是从上海到香港这段水路就够沉闷单调的,因是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倒也不寂寞。从香港到越南还算顺利。当时越南属法国殖民地,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他们赶到河内,费了些周折,终于买到了去昆明的火车票。汪曾祺的身体原来就不强壮,经过这一路十多天的辛苦劳累,觉得十分疲劳。在河内,他们住在一家小旅馆内,价钱倒不贵,就是卫生条件太差。天一黑,蚊虫特多,一顶破蚊帐根本无济于事,简直无法入睡。幸亏只住两天,要是时间再长一些,汪曾祺肯定受不了。就这样,打从上海出发算起,前后花了近二十天时间,这些年轻人总算赶到昆明,这时离正式考大学只有六七天了。由于报考的学校不同,也不可能找到一个让这么多人仍然住在一起的地方,到昆明以后,大家就分头找住处。当时,从内地迁到昆明的学校很多,汪曾祺通过同学关系,寄住在位于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学生宿舍里。这地方离著名的风景区翠湖很近,汪曾祺在这之前从别人口中听说过,从书上见过介绍,可是还没等他去翠湖游览就病倒了。这是他到昆明后的第三天,才把宿舍安顿好,早上一觉醒来,冷得发抖。冷过了发热,浑身像火炉般烫人,而且伴着剧烈的头疼。又过了一会儿,大汗淋漓,内衣湿透,虽然轻松了一些,但人感到很虚弱。同济中学的那个学生是个热心人,一看这情形,赶紧把他送到校医务室。验血以后,校医初步诊断是疟疾,但同时发现血内有好几种病菌,包括伤寒菌,这可不是小事,叫立即送医院。在医院,护士给汪曾祺量了体温,超过40度。她二话不说,先给汪曾祺打了一支强心针。这时,汪曾祺感到不妙了,问护士:"要不要写遗书?""怎么问这个问题?"护士看了看稚气尚未完全脱尽的汪曾祺,看他满脸紧张的神情,笑了,安慰说:"不要紧的,给你打强心针,是怕你烧得厉害,人受不住。"再次抽血化验,医生看了化验结果说,有多种病菌潜伏,但主要问题是恶性疟疾,必须打针。汪曾祺猛然想起,这病与在越南河内那两天住宿有关,当时不在意。这就是书中说的瘴气吧?护士把注射针剂拿来了,汪曾祺一看是606,马上声明:"我生的不是梅毒,我从来没有......"看他急得满脸通红的样子,护士又忍不住笑了。她觉得眼前这位年轻人很纯朴,也很可爱。看来,他平时看的书很多,很杂,懂得的知识不少,可有些是一知半解。护士耐心地告诉汪曾祺:"606并不是专治梅毒的,也是治疗恶性疟疾的特效药。奎宁、阿脱平这些常用药,对你已经不起作用了。"注射606后,汪曾祺的病情在一两天内迅速好转,可是身体依然虚弱。他要求出院,医生不准。汪曾祺急了,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说:"我千里迢迢赶到昆明,是来考大学的,明天就是考期,不让我出院,就要误了考期,那怎么行?"医生只好同意,再三关照他注意饮食,只能吃流食,藕粉、蛋花汤都可以。汪曾祺对藕粉印象不佳,于是第二天喝了一肚子蛋花汤。 到昆明后,汪曾祺报考的学校,第一个就是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这是他心仪已久的志愿。他多次听人说过,在这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名牌大学组成的大学中文系中,有他十分景仰的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名人,能够做他们的学生,听他们的课,那才真正的三生有幸。考试进行了三四用状天仪天,考试科目有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八门。汪曾祺一门不拉地参加了。一个星期后就发榜,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挤到西南联大学校的门口看榜,激动的汪曾祺也在其中。对于这次带病进考场,其中一些科目又是他平时头疼的课程,因此他不敢抱太大希望。为了以防万一,他在填报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同时,还填报了迁到昆明的国立艺专。这所学校是由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合并而成的。他的计划是,如果考不取西南联大,学不成文学就去学画。尽管如此,他仍首先看中国文学系新生名单,才看了几行,就看到自己的名字,顿觉心花怒放。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如愿以偿更令人快乐的呢!翠湖给他留下美好印象,简陋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激起他的学习信心学校虽然发榜,但离开学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汪曾祺的情绪很好,既因为如愿以偿地考取西南联大中文系,也因为疾病消除,身体逐渐好起来。他正好抓紧这段时间,看看书,游览昆明的风景名胜。他与同学们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游览次数最多的地方则是住处附近的翠湖。汪曾祺对翠湖印象很好,觉得翠湖既与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一样,成为一个城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又有自己独特的方面,那就是湖与城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别的地方,城是城,湖是湖。翠湖不同,是湖,也是一条路,并不妨碍交通。湖当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甬府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因此,翠湖中往往是游人少,行人多,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昆明气候好,四季如春,翠湖的垂柳即使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在雨季,翠湖到处可见的柳树绿得简直要滴下来,树影倒映在极清的湖水中,只能用"翠"字来形容。汪曾祺注意到,路过翠湖的昆明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有人甚至停下来,在路边石凳坐一坐,抽一枝烟,难得悠闲地四下看看。即使匆匆忙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每逢这时,汪曾祺就感慨地想,翠湖每天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汪曾祺对翠湖印象好,还因为翠湖里有一个图书馆,这是他一生中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道观,但非常安静整洁。正是在翠湖图书馆,好学的汪曾祺抓紧开学前的有利时间,读了很多书。这个图书馆藏书颇多,而且有些是善本,汪曾祺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那时,他看书还没有明确目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什么都感兴趣,逮住什么看什么。此时的汪曾祺像一头饥饿的小羊,乍一闯进肥美的草原,一个劲地贪吃不止。多年后汪曾祺仍念念不忘翠湖图书馆,还因为图书馆有位孤独、负责但有点怪癖的管理员。此人给了他终生难忘的印象,这真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读者去早了,门还没有开,只好在外面等。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早就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拨到8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的古典人物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拨到12点,下班。这完全是一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也可能举世无双。但包括汪曾祺在内的读者习惯了,并没有意见。游览昆明名胜,去翠湖图书馆看书之外,汪曾祺还常与一道被录取在西南联大的同学到新校舍去玩。这大抵是因为一个年轻人对未来大学学习生活的渴望与好奇。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些甚至是借用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这里原来是一片坟地,但坟主的后代已不知去向,联大征用这片土地并未引起麻烦。汪曾祺之所以对新校舍感兴趣,是因为他听说文、理、法三院的男生都住在新校舍,对自己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不免要格外关心些。第一次到联大新校舍,汪曾祺甚至有点失望,与他想像中的高等学府差距太大了。有一座校门,但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汪曾祺的春夏秋太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去的那天,一场骤雨刚歇,马路上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就是这条大路把新校舍一分为二,路以西是学生宿舍,路以东是图书馆、大食堂、教室......汪曾祺迫不及待地去看学生宿舍。嗨,一样简陋不堪。土墼墙,草顶,两头各有门。窗户是在墙上留出方洞,直插着几根带皮的树棍,空气倒是很流通的,因为没有人在窗洞上糊纸,当然更没有玻璃。所有学生宿舍都是大统间,两边靠墙,床与墙垂直,各排了10张双层木床,一张床睡两个人,一间宿舍可住40人。一开始,汪曾祺很担心,这样的宿舍太简陋,住的人太多,能睡好觉吗?再接着看几间高年级学生的宿舍,他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原来学生并不老老实实地把双层床靠墙直放,刻板地向右看齐。聪明的学生总是重新组合,把三张床拼成一个"U"形,外面挂上旧床单或钉上纸板,就成了一个独立天地,屋中之屋。汪曾祺还看到,宿舍中没有桌椅,但聪明的大学生自有办法,他们去买了很便宜的肥皂箱,一般三个就够用了。上面一个糊一层报纸,便是书桌;下面两层放书,放衣物,这就是书橱、衣柜了。椅子?床就是。看来,许多未来学士就是在这样的肥皂箱桌面上写出了洋洋洒洒的论文。参观了新校舍,特别是参观了学生宿舍,原来为校舍、宿舍过于简陋而感到微微失望的汪曾祺,心中忽然充满了感动与激动。他想,千百年来,寒窗苦读成了中国读书人的宝贵传统,这种传统在西南联大得到史无前例的继承与发扬。敌寇入侵,国难当头,一批名牌大学迫不得已迁到昆明,根本就不可能指望有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在艰苦而恶劣的条件和环境中,坚持高扬起西南联大的旗帜,是希望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不断,一如既往地培养和造就救国、保国、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人的希望。理解和想通了这一切,汪曾祺渴望早日开学,渴望多学一点知识的心情,变得特别强烈起来......他从"跑警报"中体会出从容不迫、乐观坚强的民族性格开学了。汪曾祺就住在新校舍的学生宿舍25号,一住就是两年。他睡靠门的上铺,下铺是姓刘的历史系的同学,河南人。说来令人不信,两年中,汪曾祺和姓刘的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刘是个很用功的老实学生,每天黎明即起,到树林里去读书;汪曾祺相反,是个夜猫子,天亮才回去睡觉。就这样,两人始终没有见面谈话的机会。对于学生搬动床位,调换宿舍,学校是不管的,更不用说过问学生作息时间了。西南联大的自由于此可见一斑。开学后的生活给汪曾祺留下难忘印象的不是学习,而是"跑警报"。1939年、1940年这两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个时候几乎说不上有防空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有时竟然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27架飞机来昆明轰炸。起初,汪曾祺有些紧张。后来,习以为常了,一有警报,就随着老师、同学往郊外跑。再后来,非但不紧张,这位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的有心人,居然饶有兴致地观察、收集起同学们跑警报中的言行,越想越有味道,进而还从中悟出关于生活、人生、民族性格的大道理。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空袭警报和紧急警报。汪曾祺注意到,联大学生见到昆明的制高点五华山上挂起红球,发预行警报了,一般是不跑的,照常上课。倒是市里的百姓一见预行警报,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但是也不紧张,甚至还有人吹着哨,或低声唱着民歌。等到有空袭警报了,汽笛声一短一长,联大学生才离开教室往外跑,虽然没有准地点,像是漫 、山遍野,但人有习惯性,自然地形成几个比较集中的"点"。有两个"点"让汪曾祺什么时候也忘不了。一个在古驿道的一侧,靠近历史语言研究所资料馆,有一片马尾松林,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尽管空袭就在眼前,但做小买卖的照样在这里吆喝着卖各种零食,更多的学生则躺在软软的松毛上,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蓝得像要滴下来的天空。另一个"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可能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自然地形成一个天然的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就是在这个天然防空沟里,汪曾祺意外地、更是吃惊地发现,竞有联大学生用碎石子或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有两副新意盎然的对联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november1985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内容提要: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作品的语言特色..笔者认为,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语言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yuanning2008
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来写散文呢?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个特点: 散文的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小花lily
汪曾祺受的散文优美、淡雅、朴实、精炼。
第一个特点,汪曾祺的语言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编者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编者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曾祺散文
龙真妈妈
Wang Zengqi is a Chinese moder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riter across two periods.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and creativity emerge in the 1940s, but they show completely only to the it arouse the concern of scholars and readers. He is a writer worthy of being researched .I choose this topic from his literary cre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 representative from the spiritual level around Wang Zengqi’s“Land of Peach Blossoms". I want to write it from the following chapters:Chapter One: Wang Zengqi’s“Land of Peach Blossoms”. Literature describes Wang\'s "Peach Blossom Spring" conno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explain Wang Zengqi\'s "Land of Peach Blossoms”. It is mainly related to "Land of Peach Blossoms" in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he creates a "Land of Peach Blossoms" of US Favors mainly from the pursuit of freedom, brotherhood and unity among people on help and mutual assistance aspects. Second, he creates a natural and harmonious "Land of Peach Blossoms" mainly from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inner harmonious Two: The cause of the Wang Zengqi’s“Land of Peach Blossoms”. It is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ections: Section I, Wang Zengqi explai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s "Peach Blossom Spring"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 of the reasons for Wang Zengqi family, education reasons. Wang Zengqi further explores "Land of Peach Blossoms" the origins of writing. Section II, Explain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Wang Zengqi\'s "Peach Blossom Spring”. Through this chapter can be discussed more clearly profound that Wang Zengqi\'s "Land of Peach Blossoms" is the writing from his inner heartsChapter Thre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and of Peach Blossom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 compare Wang Zengqi with his contemporary writers such as Fei Ming, Sun Li and so on. Wang Zengqi highlights more clearly now in the position of hi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Four:“Land of Peach Blossoms”makes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Wang Zengqi\'s "Land of Peach Blossoms" on the impact of future gene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its times, As a special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 Wang Zengqi\'s works is full of "Land of Peach Blossoms’" idealism. Such idealism in his works in different times produces different patterns of variation. It is hidden under the surface in a unique landscape. It affects the direction of his own creation.【汪曾祺作为跨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两个时期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才能在四十年代就初露端倪,但一直到80年代才完全显现出来,进而引起学者和读者的关注,这是一个值得分析和研究的作家。我选择这个论文题目,是从汪曾祺的文学创作的全面认识中抽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精神层面,围绕着“汪曾祺的‘桃花源’”展开。具体从以下几章来论述:第一章汪曾祺的“桃花源”。本章主要是阐述汪曾祺文学创作的“桃花源”的内涵。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释汪曾祺的“桃花源”,主要涉及到汪曾祺“桃花源”以下方面:第一,营造人情美的“桃花源”,主要从对自由的追求、人性关怀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营造充满自然和谐“桃花源”。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内心的和谐等方面论述充满自然和谐的“桃花源”。第二章为汪曾祺的“桃花源”产生的根由。本章主要从以下几节来阐释,第一节,从汪曾祺个人角度阐释“桃花源”,主要是从汪曾祺的性格原因,家庭、教育原因,进而探讨汪曾祺“桃花源”写作的缘由。第二节,从时代背景特殊的经历和个性特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中充满着“桃花源”式的理想主义,阐释汪曾祺的“桃花源”。通过本章的论述可以更清楚深刻了解到汪曾祺的“桃花源”是深入内心的写作。第三章“桃花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比较分析。本文把汪曾祺的“桃花源”放在同时代作家中加以比较,如与废名、沈从文、孙犁等,更加清楚地凸现汪曾祺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位置和个性特点。第四章“桃花源”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时代影响。本章主要论述汪曾祺的“桃花源”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其时代背景下,由于这种理想主义在他不同时代作品中产生不同形态的变体,是隐藏在表面现象下的一个独特的风景,不仅影响着的他本人的创作方向,并且由于中国在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解放而对其他作家甚至社会产生了独特而深刻影响。】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情感真挚,注重心的交流,文章优美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一)、语言学方面: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
1. 《春秋时期楚的灭国为县制》独著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D].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2.《春秋以前的楚族与楚国》独著
多年来,中国文坛严肃作家中,“热”出圈且阅读火爆几十年的不多。从庞大的出版数量和持久阅读热潮来看,汪曾祺就是那不多的作家之一。在近年来兴起的短、平、快浅阅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