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350

红枫叶马大姐
首页 > 学术论文 > 读者文章深藏功名60年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ky刘小子

已采纳

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年轻一辈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拼搏,好好奋斗。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

87 评论

yq1109胖丫头

95岁的张福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丰分行的一名普通退休干部。60多年来,除了他的妻子,这个地区没有人知道这位老人是解放战争的英雄。去年11月,湖北省来丰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发现了一枚不同寻常的红色背景上刻着“人民英雄”字样的军事奖章。这枚奖章属于一位95岁的普通男子张福清。近日,记者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丰县,看望参加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张福清。

张福清,陕西汉中市杨县人。1948年3月加入西北野战军,任第二纵队第359旅第718团第2营第6连士兵。他很勇敢,善于战斗,冒着生命危险。曾获西北野战军、陆军一级、师一级荣誉。他还两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在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了一份老的《功勋报告》,上面写着“张福清同志因在陕西永丰市作战,赢得了敌人的特工”等内容。而这充满了军事荣誉,老人隐藏了63年。

“只要我活着,我就不愿意失去这个奖杯。”95岁的张福清一边说一边慢慢地从桌上拿起搪瓷杯。虽然是补过的,但上面12个红字“献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显得格外醒目。这位老人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对名利也漠不关心。退休后,他从不向身边的人提起自己的成就,甚至不向家人提起。张福清的小儿子张全全说,几十年来,他只知道他的父亲是个老兵,从来没听他讲过这样的功绩。

张福清回想起并肩战斗牺牲的同志们当时的情景,不禁泪流满面。永丰战役期间,张福清的第六连担任突击连。当天黎明时分,他和两个同志组成突击小组,先匍匐爬上永丰长城。他第一个跳下城墙,与敌人激战。战斗一直持续到黎明。他炸毁了两个地堡,缴获了两挺机关枪。战斗结束时,他死里逃生。袭击集团的另外两名成员再也没有回来。回想起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战友们,张福清热泪盈眶。

老人常深情地说:“那些日子和我一起作战的同志,有许多都死了,他们没有机会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和他们相比,我今天的房间和食物都比较好。我有什么资格炫耀我的军事成就?你有什么资格去问这个组织?”

战争时期,我们死里逃生;和平时期,名声不为人知。张福清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信仰和忠诚。

147 评论

缘来是你69

读者的文摘,五十岁,我有了自己的书房,杰克吻了我,蠢人的天堂,假如生活欺你,母亲的账单,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等等。

238 评论

luoyue1231

1、古代妈妈的一封信

杨暖

《读者》2012年第9期(五月上)总第518期

古人写信很有意思。这是古代妈妈写的一封信,母亲写给儿子的。也算不得信,了了几十字,只当是一简短的手函。简短,字微,充分发挥了中国汉字的蕴藉和古典,有妙趣。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然虞卿非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勉也!写信的母亲叫郑淑云,是明代女作家。

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单从这一短笺,倒也叫我生出三分钦佩。信里,郑妈妈是这样讲的:人的这一生时常会遭遇三种困顿,千古有之,孩子,你要做好心理准备。第一种困顿,拥有卓越的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

第二种困顿,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上值得交的好朋友。第三种困顿,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常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最后,这位妈妈抚慰儿子,即使人生的际遇如此,也未尝没有好处。

孩子你要多读书以自励,不要放纵自己呀!这样的妈妈,真强大。她的爱,不狭隘,不灰暗,是一个经历风雨历练的女人在看过人生百态后,饱含仁慈宽厚的生命之爱。她爱孩子,爱生命,更能用她的爱,给孩子一个有力的人生。(睿雪摘自《润》2012年第1期)

2、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2013年14期(七月下) 总第547期

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老人不悦地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吃它们哪里是吃菜,分明是吃药。

老人接着说,那是温室里煨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保红剂,让它们比划的还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呢。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所蒙蔽。

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我,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人不能贪心,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是整个瞎忙活吗?

我买了老人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中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透着一种晚风的霜凉,久久伴着我。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少年需率真。

过于老成,好比使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了型,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海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人生。

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李孝春摘自《广州日报》2013年5月1日)

3、人间无事人

马德

《读者》2014年第13期(七月上)总第570期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一个人活得是否洒脱,就在这说与不说上。人间多少事,都是管不住嘴惹的。你在背后说人是非,自有人在背后说你是非。读《小窗幽记》,说有个叫湄公的隐士,居于山中,有客问他,山中何景最奇,曰:“雨后露前,花朝雪夜。”

又问何事最奇,曰:“钓因鹤守,果遣猿收。”你钓,有鹤相守于一边;你馋,可遣猿于树上摘鲜果与你吃。这真是动人心魄的胜景。崔永元说,他多年来一直喜欢看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因为“动物的世界里没有人。”

看来,没有人折腾的世界,其妙处,何止是清净所能穷尽的。这世间美景美事,为什么隐者所遇甚多呢?不因他在山中,不因他在林中,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活到人间无事人的份儿上了。(潘光贤摘自《今晚报》2014年4月16日)

4、别人的鞋子

尤金

《读者》2015年第8期(四月下)总第589期

开学那天,在一群报到的新生当中,我注意到一名女学生眼皮异常浮肿,肿胀处红红的,好似戴了一个怪异的眼罩。我趋前,关心地探问,万万没想到她竟一脸不耐烦,粗声粗气地答道:“过敏啦!”说完,掉头便走。对于她这种毫无礼貌的反应,我与其说生气,不如说纳闷儿。

不久后,她在呈交上来的日记里吐露心声:“由于对某种迄今还查不出来食物过敏,我两边的眼皮肿得好像塞进了两个彩色气球。已经两年多了,医生束手无策,我难过死了。偏偏许多好事之徒一看到我便问东问西,把我看成一个怪胎。有时,我真难堪得想扯对方的头发!”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摇头叹息,这个女孩子,也太不懂事了,怎么竟会将别人的关心看作“好管闲事”呢?我觉得她不但眼皮敏感,连心也敏感。这事发生了好几个月后,我在烹饪时,不慎烫伤了手臂,留下了一个颇大的疤痕,椭圆形,棕红色,狰狞而又可厌。

旧友新交,无不殷殷探询。开始时,我总是耐心地解释、解释、再解释,然而渐渐地不行了,同样的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一日数回,着实厌得嘴巴抽筋。后来,有人关心探问时,我便笑眯眯地说:“我昨天去献血啦!”对方骇然惊问:“怎么会在手臂这个部位抽血呢?”

我又微笑应道:“这就叫做不同凡响嘛!”看对方疑惑的表情反而成了我的乐趣。想起那名女学生,我对她两年来所受的委屈感同身受。总得穿穿别人的鞋子,才知道那鞋子打不打脚呀!(李中一摘自花城出版社《尤今袖珍小品》一书)

5、清秋瘦水

周伟

《读者》2016年第2期(一月下)总第607期

秋天的水,说瘦就瘦了,河中的丝草浮现出来了,墨绿墨绿的一片,丝丝连连,纤毫毕现。我仿佛看到了童年井水中的景象,那般清澈,那般透亮。瘦水边,人感觉也瘦了。远处有两个黑点,慢慢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是斯文的父亲,一个是天真的孩子。

父亲张网,一张网,仿佛想网住一个世界。他越是弓身用力,撒出去的网越是到不了他想要达到的位置,网不住他想网的东西,好几次,网都被丝草缠住了。孩子提桶,跟在父亲后面。他看到瘦水中那些游来游去的鱼儿,在水中旋转着,一下又蹿出水面,白白的鱼肚皮在阳光下发亮。

就在父亲感到失望并打算离开的时刻,孩子扯了扯父亲的衣角,努了努小嘴儿:河堤边的丝草旁,有一条金黄色的大鲤鱼在那儿游来游去,闲适自得。

于是父亲张网,张了几次,总不成功。孩子把桶放下,做了一个双手捧鱼的动作。父亲领会,走上前去,捧住了那条金黄色的鲤鱼。孩子接过父亲手中的鱼儿,用双手稳稳地捧住。鱼儿一动不动,只有鱼鳞在阳光下一闪一闪泛着金光。

看着瘦水里的游鱼、瘦水边的父子,我明白了:世上有许多东西,网是网不住的,把它捧起来,或许更好。(金星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6日)

170 评论

123老吃客

我想说当年确实看过非常多令人非常感动的文章,但是现在都忘了,而过长大之后发现那些文章都是作者杜撰的心灵鸡汤,尤其喜欢讲国外如何如何,所以现在无法产生共鸣了,也无法感动。

286 评论

浮生若梦圈

文章最后揭露姓名而前文不说明姓名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87 评论

土豆泥nice

《读者》的文章确实很感动,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题目是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人生感悟:即使再难,也不抱怨。抱怨是这个世界最没有用的事情。

355 评论

神話0814

老兵张富清,1924年生于陕西洋县,24岁参加解放军,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解放以后,他没有急于炫耀战功,而是迅速封存军功记忆,主动请缨到偏僻的鄂西山区,担任“人民公仆”,隐藏功名60余年……

直到2018年12月湖北省来凤县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的时候,张富清老人的功勋才再次被人们提及。

人们才发现,原来在来凤县这个偏远的小县城内,竟然长期住着一位永垂不朽的英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用在老兵张富清的身上,再确切不过。

杀敌立功

至1948年,全国的整体形势已于我方有利,党中央决定,对敌人发动更猛烈的攻势,本年内必须歼灭敌正规军115个旅,并打算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决战,解放全中国。

同年,张富清申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西北野战军,成为359旅的一名战士。

6月,壶梯山战役爆发,西北野战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对胡宗南集团开展攻势,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张富清作为十四团六连的新兵战士,踊跃担起了突击组长的工作,并成功拿下敌军碉堡,歼敌两名,缴获机关枪一挺,巩固了前沿阵地,给大部队赢得了时间。获师一等功。

同年7月,张富清再次带领6名突击队成员,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军碉堡,为大部队打开缺口,奠定了此战的胜利。这一战中,张富清身负重伤却坚持战斗,荣获团一等功。

同年9月,张富清已经担任十四团六连班长,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时与敌人遭遇,指挥战士们迅速占领制高点,形成火力压制,并消灭敌军,完成了截击敌军任务,获师二等功。

彭德怀元帅亲自授勋!

同年10月,永丰战役爆发,11月27日深夜,张富清带领突击组战士夜间上城,连续夺取敌军两个碉堡,打退敌军数次反扑。

张富清老人回忆,这是他所经历最惨烈的一战,部队一夜间换了三个营长、八个连长,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于是他主动请缨,带领另外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

张富清等人背上炸药包与手榴弹匍匐前进,逼近敌人的碉堡。他清清楚楚的记得,当时只感觉自己头部被猛砸了一下,用手一摸,一块头皮已经翘了起来,满脸鲜血。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冲上去夺了敌人的碉堡。

敌人反扑很快,迅速围拢过来,张富清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七八个敌军应声而倒。一直坚持到天明,部队成功拿下永丰,张富清因此荣获军一等功。

不久后,张富清加入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718团二营六连,担任副排长。西北野战军根据张富清永丰城的突出贡献加授他特等功。

而签署这张功报的,正是战功赫赫的彭德怀元帅,彭德怀元帅视察连队时,多次接见张富清和突击队战士,并拉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中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亲手授予张富清荣誉勋章。

对许多人来说,张富清只是一个刚入伍一年不到的“新兵蛋子”,但是,他却凭着勇猛、果敢的作战风格,为解放新中国立下了多次大功。一年内被授予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并先后两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他曾经说过“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正是因为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恒古不变的政治信仰,才使得他成为突击组的中坚力量,每一次都冲锋在部队的最前沿,立下赫赫战功。

——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在来凤县留下了一段“人民公仆”任劳任怨的足迹!

1955年,张富清已经是359旅正连级别军官,以他不朽的战功,加上身体有伤的特别情况,只要把军功章亮出来,就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待遇。他完全有资格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也可以回到自己家乡陕西“衣锦还乡”!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更需要他的地方不在大城市,由于其所在部队的需要,张富清再次请命做起了“突击组长”,开赴湖北省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恩施来凤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临走前他对领导说道“党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死我都不怕,我怕苦?”

就这样,刚结婚不久的张富清主动请缨,带着新婚妻子投入到恩施最偏远、最贫穷的来凤县,这一住就是60余年。

封存记忆

从到来凤县的那天起,他就决定封存全部的军功记忆,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建设来凤的工作当中。他用一个红色包裹,将一枚枚军功章包裹起来,再也没有打开过。甚至连他的妻子儿女都不曾知道他的这些军功。

在来凤县的干部看来“无论张富清在什么岗位,总是往贫困地方跑得最多,为困难群众想得最多!”

——他依然是冲在大部队最前沿的“突击组长”!

他一面要组织开展建设工作,一面要开导一些思想保守的社员。比如在卯洞公社任职期间,由于卯洞地处来凤县最偏远的山区,大山连着大山,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公路,人们仿佛与世隔绝一样。张富清认为,要提高卯洞的经济,无论如何都要先建设一条公路。

为了修成这条路,他四处奔走,申请报批,还要做社员的思想工作。有的社员思想落后,害怕耽误生产,他干脆就搬到社员家的柴房打地铺,帮助他们务农。

正是因为这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态度,张富清老人60年如一日坚守初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来凤县的经济建设。跟战场上一样,靠的也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的政治信仰。

人们很不解,为什么张富清的军功从来不示人呢?每凡问起,这位96岁的老人都早已红了眼眶,老泪纵横、呜呜咽咽的说道“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很多战友,都是为党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每一次我想到这个事情……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在人民面前显摆?”

直到2018年12月湖北省退伍军人信息采集,张富清封存军功的红色包裹终于被再次打开。里面装着一本立功证书,一份报功书,三枚军功章。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张富清老英雄深藏功名60余年,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扮演“突击组长”的角色,一生都奋战在大部队的最前沿。如今,老人已经96岁高龄,旧的军功章被再次提及,感动了全中国。

2020年5月,张富清老人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或许对他来说这并不被视为荣誉。可是对我们来说,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的榜样,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感染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333 评论

如果蛋蛋愿意

我觉得老英雄们都非常伟大,他们从来不想把自己所取得的功名利禄展现给别人看,只是从心底里边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

344 评论

相关问答

  • 读者文章爱美

    ​梁言相劝 :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最爱小白菜@@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读者推荐文章

    推荐《读者》七月下半刊的文章,如《两个老师和一条河的约定》,《母亲也有九条命》,《有权思考不可思考的问题》,《给鸽子让路》,这些文章都很有启迪性,合适做读书笔记

    筱晓鱼T3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读者杂志前名

    的原名为后改为_上面的说的都是对的,但因俺想挣分,所以....◎o◎,呵呵!~

    美乐淘淘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文章读者寄语

    读者的这种诗意的情调实际上代表着人生的正统,她小心翼翼地守护者人类自身存在的绝对认可

    niuzhirong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读者体文章

    “读者体”的作文是为读者而作,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发表欲望以及和别人的交流。

    lisabaobao9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