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5

小李飞刀xy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中药黄芪饮片炮制质量的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上的叮叮猫儿

已采纳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326 评论

wangjue0512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分别为:1、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2、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3至16世纪)。3、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清代(公元17至18世纪)。4:中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现代(公元19世纪以后)。中药炮制四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在汉以前,古文献中所记载的都是比较简单的炮制内容。《五十二病方》作为中国最早始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书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并有具体操作方法的记载,还对个别药物的炮制作用进行了说明。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神农本草经》序章就有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的解释。书中还指出对矿物药的炮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更是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阐明了药物性状与药效的关系。梁代是中国药学史上第二次总结。《本草经集注》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敦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三卷,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唐代在炮制原则系统化和炮制新方法方面有较详细的记载,在中药炮制方面有长足进步。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炮制新方法方面,提出诸石要”漂“,麦冬、生姜“捣绞取汁”。唐代苏敬等修订的《新修本草》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对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炮制内容比前一时期丰富。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到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王怀隐所著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不仅具体记载大量炮制内容,还始载乳制法。总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二、金元、明时期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这一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三、清代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并有专项记载炮制方法和作用,但也有对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清代刘若金著《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300多种,记述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论解释,内容丰富,经杨时泰修改删节为《本草述钩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为明确易解。如黄芪“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等。”张仲岩著《修事指南》、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唐容川的《血证论》等都记述了清代中药炮制技术的相关内容。总之,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四、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版了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并被列为专业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地区特点编写了教材,经过试用与修订,不断充实、提高,为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八五”“九五”期间,中药炮制研究被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先后完成了何首乌、白芍、草乌、半夏等40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的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就其炮制沿革、炮制工艺筛选优化、饮片质量标准制定、炮制基本原理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又将川芎、巴戟天、千金子、大戟等30个品种列入,开展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使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得以显露。

114 评论

a长了一半的草

1、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 2、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3至16世纪)。 3、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清代(公元17至18世纪)。

289 评论

linlin0530

方名:炙黄芪拼音:zhì huáng qí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制法: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1、黄芪甲苷 取本品中粉约4g,精密称定,照黄芪[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于。2、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照黄芪[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C22H22O10)不得少于。 加工概述炙黄芪重在补气升阳,在黄芪的诸炮制品中应用最多,由于饮片的临床需求量大,炮制研究也就尤受重视。如传统方法的改进、炮制温度、炮制时间、辅料用量、成品质量分析等研究报道较多。传统黄芪炮制以蜜炙为主,是将生黄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较为粗糙,劳动强度大。有文献报道认为,CY—电动炒药机蜜炙黄芪可降低劳动强度。也有文献认为,电烘烤蜜炙黄芪尤佳,并对三种不同炙法(烘炙法、炒炙法、先闷润后炒炙法)所得成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烘炙法制的黄芪质量好,色泽鲜艳,贮藏不易吸潮,可延长保存期,不生虫,不霉变;炒炙品摊放20小时就吸潮回润,粘手,久放易酸败;先闷润后炒炙所得制品,品质次于烘炙品。因此认为,三法中以烘法为优l真。关于炮制时间及温度的问题,有人研究认为,70V或80C烘制2小时,与传统蜜炙黄芪的药理作用无显著差异I引:另有文献认为,用蜜量为30%、温度10012、烘制时间30分钟,所得成品黄芪甲苷的含量为生黄芪的三倍,因而作者提出,此为最佳炮制条件。上述研究,以蜜炙黄芪的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为指标,探讨了蜜炙黄芪的新工艺,这对于我们改进黄芪炮制工艺很有参考价值,《中国药典》仍采用传统制法,所以我们姑且遵《中国药典》法而行。至于黄芪蜜炙工艺的改进与优化,尚待进一步研究。在蜜炙黄芪成品质量研究方面,学者重视内在质量的控制。如研究了蜜炙黄芪中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毛蕊异花酮(ealy·cosin)、总磷脂等的含量,其中对黄芪甲苷含量的研究方法多种,结果可靠,可作为控制黄芪内在质量标准的指标。另外,就蜜炙黄芪蜂蜜的含量是否合乎要求,也有人做了研究。方法是取蜜炙黄芪饮片1克,稍碎,置有盖试管中加蒸馏水10毫升,于温水中40C的超声清洗器内提取30分钟,过滤。然后将尿糖试纸投入黄芪提取液中3秒钟,取出,3分钟后、7分钟内观察试纸颜色,颜色应为“黄70品红60青30一棕70紫40'(颜色偏绿者为含糖量不足,偏棕者为含糖量过高),此法可以考察加蜜量、闷润时间,以防止检查前加入蜂蜜(引:这种立意,有可取之处,但观察颜色的客观性略差,有待进一步研究。至于蜜炙黄芪的显微特征、理化特征这些关系黄芪品质真伪研究,尚未见报道。炮制工艺(1)取生黄芪片。(2)炼蜜。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徐徐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捞去浮在表面的泡沫和蜡质,然后用或纱布滤去死蜂等杂质;对于浓稠的蜂蜜可酌加开水稀释,过滤后继续炼制。一般以起龟眼泡,手试之粘性较牛蜜略强,颜色稍微加深,温度105t,比重1.30即可。(3)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淋人黄芪片中,拌匀,闷润4—6小时(令蜂蜜吸尽)。(4)将黄芪片置炒锅中,用文火炒制,炒制时翻动要勤,炒至:①颜色深黄均匀,略带焦斑,有光泽;②饮片不粘手,炒动时手感由重滞转为轻松;③饮片起锅晾凉后,用手翻动有轻微沙沙声。结块疏松,轻轻搓动即散,饮片之间无粘连。(5)取出,放凉。每100此黄芪,用炼蜜25kg。 《中国药典》

185 评论

相关问答

  • 参芪地黄汤长春中医药学报

    慢性肾小球肾炎即慢性肾炎,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它的病史比较迁延,时间会比较长,疾病发展比较缓慢,而且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化,最终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j解y语h花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答辩中药炮制ppt

    1.挑选药材在切制、炮炙、调配或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去除非药用部位和混杂在药材中的泥土、砂石、异物,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 2.筛选 将大小不

    陈果果12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药质量研究论文

    高等中医药本科 教育 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是规范中药教育的重要文件,编制该标准是中医药教育的一件大事,它的制订为保证本科中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和中药教育的评估提供

    爱我大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黄芪氨基酸含量研究论文

    黄芪药用成分标签: 黄芪 黄芪药用成分 杂谈 分类: 了解黄芪黄芪养生博客黄芪(耆)别名北芪、箭芪、绵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红芪、独芪。【药用历史】 黄芪

    饭团爱上飞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黄芪总皂苷药理研究进展论文

    本品具有增强免疫力,增强能量,抗疲劳,抗突变,保肝,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传统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

    好色上上签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