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瑶姚
70年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光辉典范——学习毛主席诗词用典的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78年第三期解诗二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78年第五期关于“草上飞”——与臧克家同志商榷 雨花 1979年第二期烦句不烦 语文战线 1979年第四期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评述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 1979年第一期80年代读诗晬语 齐鲁学刊 1980年第一期文学夸张中的真与假 语文战线 1980年第二期漫谈诗兴 河北文艺 1980年第四期睹影知竿说曲写 语文战线 1980年第五期取其一点 兼顾其余 语文战线 1980年第八期评批评 河北文艺 1980年第九期蹈袭与创新 河北文艺 1980年第十一期略论苏轼的创作理论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一期意则期多 字唯期少 语文战线 1981年第六期贵得无人态 陕西戏剧 1981年第六期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 学术月刊 1981年第九期英雄形象小议 山东文学 1981年第十一期从“肉糜”“柿饼”谈起 上海文学 1982年第二期并非姑妄言之 北京文学 1982年第四期耳鸣打鼾照镜子 山花 1982年第六期少做作勿卖弄 新港 1982年第八期叶公好龙新说 上海文学 1982年第十一期论形象思惟中的意象和语言 语言文学论集 1982年10月版否定自己 安徽文学 1982年第12期用者必待不用者 学习与研究 1983年第1期“什么”与”怎样” 奔流 1983年第2期精神在缰勒 山西文学 1983年第2期得意在忘象 社会科学战线 1983年第2期艺术夸张三谈 山花 1983年第2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长城季刊 1983年第1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语文自修大学讲座 1982年第10期关于”啊” 的随想上海文学 1983年第四期共鸣非美感说 学术月刊 1983年第五期“色”与”味” 长城季刊 1983年第三期欲得周郎顾 山花 1983年第九期诗意的捕捉 语文战线 1983年第十期鸟兽篇 奔流 1983年第十一期道家的艺术本体论剖析 学术月刊 1984年第二期假若你明天成为盲人 山花 1984年第八期以意逆志辨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第12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出版读霍小玉传 阅读与欣赏(古典文学第九辑) 北京出版社 1987年出版永嘉四灵诗讲析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出版司空图味外说的第一面貌 学术月刊 1986年笫三期关于形象的沉思 当代文艺思潮 1986年第五期把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些 《假如你要做诗人》 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中国古文论简介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光明日报自修大学 1984年笫八期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 光明日报自修大学 1984年弟十期李贽和他的童心说 光明日报自修大学 1984年十一期文艺理论讲座 文学欣赏 光明日报自修大学 1984年十二期李渔的戏曲理论 光明日报自修大学 1984年十二期古代想象论摭说 光明日报自修大学 1986年第八期艺林谈屑 美学文学论文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出版勿忘我 文论报 1987年7月21日版诗与禅 日本禅文化研究所讲演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中国诗与中国禅 日本京都女大讲演 学术之声 1989年第五期90年代乐与乐神 [日本] 花园大学研究纪要 (24号) 1992年3月出版要研究中国古文论的特殊形态和民族精神 文学遗产 1989年第四期中国古代书信漫话 东方文化 1994年第2期诗歌与音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师苑文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禅语录的语言与文体(译文) [日本] 俗语言研究 创刊号 1993年出版中国 吉安师专学报 1993年6期书斋说禅一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 1995年第八期书斋说禅二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 1995年第九期书斋说禅三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 1995年第十期书斋说禅四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 1995年第十一期反抗时髦——古代文论专家李壮鹰谈治学(记者 徐晓村) 中国大学生 1996年第6期我与黄药眠先生 中国大学生 1996年第七期头白与头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二期对偶与中国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四期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96年出版《农民小说》序(第一作者)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出版滋味说探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谈谈禅宗语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从老白干和叶子烟说起 文艺报 1999年版2000年象与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笫2期禅门机缘语与中唐的尚奇之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说”朦瞽” 文学理论研究(2辑) 2001年出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与景 [韩国] 中国语文论丛(21辑) 2001年出版
hereparadox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性著作:1、《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2、《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神女之探寻》(编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4、《中国文学史·宋代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诗歌与道德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7、《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华书局2005年)8、《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9、《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非学术性著作:1、《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2、《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论文(1996年以后):1、评史蒂芬·欧文的初唐诗、盛唐诗,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2、朱熹韩文考异研究,国学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3、论韩愈诗的平易风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4、文学史学献疑,《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5、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6、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陶文鹏、程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7、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8、江郎才尽新解,文学评论丛刊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9、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怅望千秋一洒泪,《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11、杜诗伪苏注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13、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论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115、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16、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17、论朱熹的文学理论,《中国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18、论朱熹的文学史观,《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19、论朱熹对诗序的态度,《文献》2000年第1期20、论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21、论朱熹对作家人品的态度,《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23、论朱熹的散文创作,《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24、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学术界》2000年第3期25、论朱熹的清远诗风,《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辑,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26、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27、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莫砺锋、程杰,《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28、程千帆评传,《学术界》2000年第4期29、论晚唐的咏史组诗,《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30、莫信诗人竟平淡,《读书》2000年第9期31、朱熹的文学活动,《人民政协报》2000年9月15日第4版32、怎样读杜甫诗,《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5期33、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34、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35、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36、诗以奇趣为宗--论苏诗的艺术个性,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37、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中国文化17、18期(2001)38、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年2期 / 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39、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4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41、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求索2001年第4期42、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43、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44、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45、朱鹤龄杜诗辑注平议,文史2002年第4期46、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47、陆游诗中的学者自画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48、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49、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50、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51、台湾的中文系述评,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52、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中华文史论丛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3、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54、大家阴影下的焦虑--唐代诗人薛能论,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55、读陆游入蜀记札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56、宋诗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57、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58、陆游诗中的自画像 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59、贯通历代弥纶群言,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60、论宋代杜诗注释的特点与成就,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61、台湾大学的学科评鉴,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62、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63、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shaaaronzy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勿以成绩论英雄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这样一则漫画:两个孩子同时领回了考试成绩,一个得了满分受到夸赞,另一个因没有及格而受到批评;可在第二次考试,原本的满分学生退步受到责骂,不及格同学获得进步受到了表扬。
当我们解读这则材料,会发现不论是作者还是我们自己,都将成绩与奖惩联系了起来,可这样的“以成绩论英雄”真的是恰当正确的态度吗?我认为这并不可取。
Uber的创始人特拉维斯给出过这样一个“冠军理论”:面对逆境,要把一切置之度外,无论如何都要取胜,这就是成为冠军的意义,这样的“冠军思维”是一种鼓励人们努力拼搏,执著前进的人生态度,不可否认,它在许多人身处困境低谷时给予了有效的指引,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人都会成为像第一个满分学生一样“冠军”吗?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较量的时代,每个人都被督促着匆忙前进,仿佛只有不停地奔跑才得以实现超越,却很少有人自问一句“做冠军真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注定成王败寇,未得冠军者仅能成为败者,那么惨败的人生又有何意义,真正的成功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应是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但绝非“惟成绩是论”的当代实用主义。
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比赛的意义在于什么,给出的回答是:学会获得成功,更学会体面有尊严地去失败。我想,你我如竞争赛跑般的人生意义也在于此。有价值的生命贵在勇于坦然面对成败得失,用成绩高低论成败未免太过狭隘了,更不是不成功便无用。
我们的生命是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其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如意和不如意,可真正决定生命质量的是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它,我们的社会用一种较为功利化的状态影响了我们,也影响了学校、家长的教育态度,我想我们更应明确的是,学习并非只是为了让我们披荆斩棘地去杀出一条血路,而最后却在头破血流中除了分数和成绩一无所获,无从寻找自己的价值亦或低估了自身的力量。
学习的意义在于思想、智慧和修养,它决不是一纸分数可评判的,我们应理性看待,拥有“毕竟东流水”这般向高远未来眺望的气魄,不拘泥于自我,不汲汲于眼前,告别“惟成绩是论”的“实用主义”和“以分数论英雄”的误区,才是实现自我的价值之道。
某班一次测试,小明同学考了一百分,父母吻了一下,而小华只考了55分,挨了一巴掌。第二次测试,小明考了98分,挨了一巴掌,小华考了61分,得到了一个吻。
难道只因为数字的多与少就应该得到完全不同的对待吗?如果小明的98分在小华家长看来,岂不是要吻几十下?
仅仅因为一张成绩单就决定一个人的好快,这未免有些太苛刻了。孟子有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小明考一百分,下一次考试只可能是部分家长口中的“退步”或原地,如果小明次次考满分,还用学习吗?毛泽东主席毕业于湖南省黎第一师范大学,这个大学远不如清华、北大那么有名,但毛泽东主席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带着百万大军得民心,进行抗日,还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文凭固然重要,却难以决定一切。毛主席在长征期间,也写了许多检讨进行补差补缺。
考试是为了什么?现在家长、老师一昧进行应试教育。我以一个次次考试95分以上告诉所有同学,分数固然重要,兴趣爱好不可少,要全面综合发展,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你就是最优秀了,同意,我以“老师喜欢的孩子”的身份告诉老师、家长们,应试教育目前已经严重扭曲,一张成绩单,并不能说明全部,考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哪方面知识的学的不够牢固,以在今后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像老师、家长想的那样考高分,还要学校干什么?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单单依靠成绩,还要看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只要能付出绝对的努力,综合方面能力高,就是优秀。
勿以成绩论英雄,请每个家长正视分数。
一位母亲正给一名身上写有“分”字的婴儿喂奶,而剩下四名分别写有“德”“体”“美”“劳”的婴儿却被弃置不顾,以至嚎啕大哭。这幅漫画生动形象的反映了目前的教育现状——以分数论英雄。
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奋起跃龙门。高考这一沉重又重要的考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考成绩好,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会有更开阔的眼界……种。种好处让人为之疯狂。诸多高中纷纷行动,加课、延时、大量作业等措施纷至沓来,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之类的口号贯彻到底;诸多家长只认孩子的成绩,疯狂给孩子报补习班、请家教;许多同学晚上开夜车,不顾身体。种。种现象应当引起关注。
诚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是排在第一位的。无论是学科竞赛,还是自主招生,抑或高考,无不以成绩作为选拔的标准。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充实自己,为提高成绩而不断奋斗,这样才能为未来继续成长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德体美劳的发展。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德行,没有成绩是次品;只有成绩,没有德行是危险品;只有成绩而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但有丰富的知识的人,可能会给世界造成更大危害。一些利欲熏心的化学家,违反法律制造大量化学毒品。还有一些人掌握了大量知识却被身体所拖累;甚至还有大学新生因无法适应学校住宿生活而被劝退,令人惋惜。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为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学校不应将其置若罔闻,而是要切实行动起来,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努力。家长们不能单单重视成绩,要教导孩子各方面均衡发展。
中国正在向新时代不断迈进,这对我们中学生提出了更加多样,更加严苛的要求。我们不能单纯以分数为重,而是要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才能为未来报效祖国做好准备。
掩图而思,对于漫画中的现象,或许众口不一,致此也是千家百态。你可以说,这是中国式教育的问题。也有的人认为,右边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是家长对进步的鼓励,左边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是家长对完美的要求。而我只觉得,勿以成绩论英雄。在粗暴教育下,孩子脸上鲜红的掌印是多么刺动人心。
试问一下,对于成绩是否真能以亲吻和巴掌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考得高,给予的.是亲吻;考得低,施与的是巴掌。如果家长们结合考卷的难度再评论孩子们的成绩,结果是否会有不同?我们呼吁,勿以成绩论英雄。虽然对此大家也只是调笑胡侃,但就这其中又搅和了多少令人看着心酸的真相?尽管漫画中,只是表示了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可是在亲吻和巴掌之间,却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棍棒之下的教育,也许能培养出对权威服从的身体,却无法孕育出有独立思想的灵魂。
成绩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又是否真的能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态度?正所谓“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对于考场发挥,没有谁能从始而终都完美至极。这样一种可耻的教育方式,对优秀者愈加苛刻,拼命压榨着优秀者的成果,用以逃避自身本就该尽的职责。当父母口口声声说着“这是为孩子好”的时候,却用这等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孩子,确是令我有些感慨了。在我看来,当前社会的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驱使下,教育已经渐渐脱离了它的本质。而后只变成了对孩子的精神灌输,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摧残与折磨。
如果把成绩作为一种对人的衡量标准,那简直没有人能完美到无懈可击。勿以成绩论英雄,任何一次考试都有可能失误,孩子的价值也不应该从这里评判。对于教育的现行方式,只是简单的一个巴掌或一个亲吻就囊括了,孩子能从中得到什么益处和思考?我希望以后的孩子可以快乐,无论天赋到底在何处,大人们都不要只顾着盯紧分数。因为人们总是在攀比追逐,然后快乐感和幸福感就被忽视了。评判一个孩子,不应只从表面的成绩主观判断,而应全面分析,要从各个方面去衡量。只因成绩的退步与否来判断他是否为英雄,未免太不公平太不科学,也太过绝对了。
有一次我搭长途汽车出远门,我前面的座位是一对母子。那个母亲从上车开始就一直在问她儿子考试的事情,其实这些倒没什么,关键是最后她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深思当中。具体内容我记不得了,但是我真的感觉到现在的家长已经将孩子的成绩作为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和攀比的手段。在这个社会中,可能大人们“拼子”和“拼女”的成绩,比年轻人“拼爹”还要普遍和频繁一些。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不可置否是非常重要。但是教育又包括了许多方面,勿以成绩论英雄,我觉得教会孩子做人,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健康甚至伟大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在和一些大人们聊天时候,都跟他们说,勿以成绩论英雄,极力改变他们“唯成绩论”的观点。成绩的好坏根本无法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顶多就说明了孩子适不适合这套教育制度而已。成绩好的孩子,承受着更高的期望、更大的压力,在更加苛刻的要求中,接受最不公平的指责与惩罚,咬着牙追求下一个圆满。他们每一步都走得摇摇欲坠,每一刻心里都忐忑不安,这样下来灵魂又怎么会不崩溃?现在社会上许多孩子自杀,也应该引起大人们的反思了吧。
一场考试,不会决定谁的命运;一个分数,不能断言成王败寇。古时圣贤曾有言:“因材施教”。在我看来,“因材施教”是对于不同人就用不同的方法教会不同的东西。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就学习什么,因材施教应该是一种有方向的引导才对。反观现在的教育却误解了这个词,现在的“因材施教”,实行什么分班分层次分优生差生……说到底还是没跳出成绩的圈子。这只能说是对成绩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层次的教育压力,而且更多是强迫和灌输。
鲁迅先生曾言:“救救孩子。”同则我认为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先让孩子从粗暴方式的阴影中走出,让孩子得以拥有健康的人格。如果孩子们都能够在耐心的环境中成长,在温情的氛围中茁壮,那么最后一定能昂扬满怀地扬帆启程,在人生的道路上破浪远航直济沧海,最终获得成功。
正如漫画所绘,家长用“进步就夸,退步就打”的理念来教育孩子,实是现今的普遍现象,广大学生感同身受。
但这样机械的教育理念,对吗?
当然不对。一时的成绩进退未必能准确反映出学生能力的高低。因为成绩只是表象——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未必能准确衡量学生能力的变化。做家长的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能力变化,而非成绩。
但遗憾的是,现今不仅是家长持有这种理念,学校和社会也都认同“进步的就是英雄”。君不见,学校的表扬栏上永远贴着“进步之星”“退步之榜”;企业的宣传上永远是“营业额增幅力争×%”……这些现象无不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是有问题的。
先说学校,老师们不是不知道,成绩进步不等于能力进步,而后者才是真正值得鼓励的。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能力没有量化的标准,于是只好用成绩来凑合。对此,我们只能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再说社会。问题依然出在能力的量化上面。产品质量好不好,缺少硬标准,于是才会有“全国销量遥遥”“比上一代产品性能增加30%”之类的广告出现。而消费者也不约而同地把进步等价于英雄,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对进步的无限追捧,也给了商家虚假宣传的好机会。
再进一步看,用不准确的量化数据,评估一个无法或不宜量化的东西,实是无限问题的根源所在:学生有无学术能力,用考试成绩评估;产品营养丰富与否,用含氮量评估;人生成败,用年收入评估……这样的不良风气,也就最终分别导致:考试作弊,非法添加剂,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对于一些确有必要的评估,比如能力,如果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评估的过程,那么问题也就转化成:寻求一个更好的多元化的评估方案,来避免因评估不准而带来的“以成绩进退论英雄”现象的出现。对于那些无须评估的,像人生的成败,无须量化也更不能量化。这样的事情自己心中有数就好,不必开口。
综上所述,如果是遇到评估能力的现象,我们应当用更多元化的标准来评估,而不能单纯地用成绩的进退来评判英雄。
认可。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江苏省太仓市,是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其文凭被认可,是受官网认证和法律保护的,旨在为学生提供
范文一: 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辉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
首先你定下的调调是曹操是英雄,那我只能夸他了,文章使用是一个中学生,文章是这样的: 乱世英雄——曹操 距今约1800年前,那是一个动荡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
读完《雷锋的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平做了多少件好事!他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健康成长!他不愧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