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5

Scorpio&Aries
首页 > 学术论文 > 空心村安置问题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奔兔2008

已采纳

——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稳定和提高商品粮供给水平。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扶持制度,完善粮食生产补贴制度,增加补贴数量,扩大补贴范围。探索粮食生产投入品补贴的有效方式,控制种粮成本上升。健全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制度,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标准水平。——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和改良,改善畜产品品质。积极转变养殖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天然草原保护等工程。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提升水产品质量档次。——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整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高征低扣的政策。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优先制定保障质量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等农业标准,推动强制性标准向技术法规的转化。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从源头控制入手,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减少化肥、农药和农膜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92 评论

威斯东wisdom

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但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而且我国农业同发达国家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由此可见,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289 评论

梦梦890505

空心村”是指那些大量房屋空置、长期无人居住的村落。这些地方或偏远、或分散、或零碎,与日新月异的大城市形成鲜明对比。被边缘化的处境,使“空心村”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也引不起世人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古村落保护意识的深入人心,“空心村”的问题也被提到了国家层面。

因政策导向造成的“空心村”。

为了追求城市化率,一些地区制定了低价购房、户口迁移等政策,吸引农民进城。这种近乎于"连根拔起"的做法,使村民必须在短期内凑齐几万元才能住到城里。对于农民来说,要凑齐这样一笔巨款,除了要东拼西凑,还要变卖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甚至包括老房子上的各种构件。这样造成的“空心村”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

因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心村”。

在城市优先发展的大背景下,日新月异的建设必然产生大量的用工需求,于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了城市。率先进城并能够在城市里生存下来的村民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反过头来吸引着更多有工作能力的村民去效仿。于是,随着青壮年乃至有一定工作能力人群的纷纷离开,村落也就自然而然地陷入了凋敝。

因为得到补偿制造出来的“空心村”。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城乡结合部。消灭农村是粗犷发展时期城市化的通常做法,失去土地的农民在被迫上楼成为市民之前,将原有住宅进行大规模扩建,制造出更多的补偿面积,成为城市周边一些村落的普遍做法。这样的建筑从设计到施工,从材料到结构全部因陋就简,不仅施工过程屡有房倒屋塌的事故发生,完工后也是摆在那里,无人敢住,是地地道道的人造“空心村”。

此外还有为了得到"保护费"而形成的“空心村”。

为了将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并仍在使用中的古村落纳入保护范围,国家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筛选,并对符合条件的村落给以资金支持,用以维护那里的老建筑。为此,有些村子另选基址建了新村,有些村子在外围建了大量新房,而那些空置的老房子却无人问津,成了待保护的“空心村”。

从以上回顾中可以清楚看出,“空心村”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就事论事地看,这里确实有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急于求成的问题,也有农民为了获得利益而做出的短期行为。但是,追求政绩是政府的职责,改善生活是百姓的本能,理由都很充分,难以从根本上否定,更难采取一些硬性措施加以制止。这可能也是“空心村”问题长期存在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假如我们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鉴“他山之石”来审视“空心村”问题,比较中可能会得出另一种答案。

如果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必然,城市的扩张与农村的萎缩无疑也会成为一种必然。由此可见,“空心村”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都曾面临并必须给予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韩国也经历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跨世纪,韩国的城市化率分别是、、和,与此同时,城乡的经济活动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乡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不但没有拉开距离,而是越来越接近,分别是75%、、和。也就是说,在韩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不必迁移到城市,同样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过上与城里人相当的生活。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990年至2001年之间有了一个跨越,达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我国的城市人口达到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上世纪70年代,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是乡村的倍,上世纪80年代是倍,上世纪90年代是倍,2008年是倍。由此可见,要想过上与城里人相当的生活,中国农民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是利用一切机会离开农村。

假如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只在城市里培育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帮助农民在当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是将各种资源一股脑地往城市里集中,而是同时在教育、医疗和养老上制定优惠政策,帮助农民享有与城里人相当的待遇,城乡的差距才会缩小,农民才可能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家园建设上,不会再靠背井离乡或弄虚作假去获得利益。这可能才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根本办法。

296 评论

笑傲江湖之悟空

一)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 1、经济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1979―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在11%以上。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全省财政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亿元,比上年增长,加快26个百分点。 2、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湖南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2003-2006年,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年均分别增长和。2006年,全省职工工资总额亿元,比2002年增长。2007年末全省就业劳动力万人,增长。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万人,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比上年增长; 万户城镇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实现了一人就业。 3、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1978年的元增长倍,平均每年增长。其中2001―2007年,年均增长达到。 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增长了27倍多,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倍,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四个“一号文件”,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及农民的支持扶植力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不仅因发展生产、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政策性补贴也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上农产品价格在这一阶段大幅提升,使得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到2007年4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 (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1、消费水平逐年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湖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元和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与1978年相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了元和元,分别增长30倍和倍,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实际增长和。 2、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比上年增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和食品支出分别增长、和。城镇居民消费已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逐步向享受型的消费发展,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分别增长、和。受猪肉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上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分别比上年提高个和个百分点。 3、居住条件继续改善。1998年房改以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取消了延续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制度,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全面实施,给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带来了重大转变,购房和居住支出已成为居民家庭主要的一次性大笔支出。住房消费成了家庭的重大消费之一。调查表明,2007年在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湖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进一步提高,达,比上年提高了 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商品房的比重由上年的上升到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增加,居住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到2007年底,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平方米,增长;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比上年增长。居民住房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步向宽敞舒适转变。许多家庭做到了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随着居住面积的增加,住房条件的改善,居住舒适度越来越高。许多家庭空调、水电、供气等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更加优雅、舒适。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饮用水的情况进一步改善,饮水以矿泉水和纯净水为主的居民比重由上年的提高到了;拥有独用自来水的居民家庭普及率已达。从居民家庭的卫生、取暖设备来看,有厕所浴室的家庭比重达到了,比上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有的居民家庭用暖气和空调取暖。从炊用燃料使用情况来看,有69 %的家庭用上了管道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使用煤和其它燃料的居户比重比上年明显减少。居民水、电、燃气的开支也逐年增长。2007年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水、电、燃料及其他支出元,比上年增长2%。 2007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居住支出增长,主要是由于购、建住房和装饰装修生活用房以及生活用水用电支出增加较多。其中,购买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人均元,增加元,增长;购买装修生活用房材料支出人均元,增加元,增长;购买生活用水用电支出人均元,增加元,增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增长。农民在居住面积得到满足以后,主要是转而改善住房质量,装修住房的多了,改善和增加住房设施的多了。有5%的农民家庭有了冷暖空调,有40%的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网,农村居民年末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话机部,移动电话机部。 4、家庭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数字表明,城镇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新兴家用耐用品如移动电话、电脑、空调、平板电视等,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消费”热点。但农村居民的耐用品消费总是落在城镇居民之后。如的城镇居民家庭有电脑,农村居民仅为;城镇居民家一户有3-4台空调较普遍,农村仅的农家有空调;在农民家里换上了大彩电的同时,许多城镇居民家庭换上了高清晰的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城镇居民几乎家家有洗衣机、电冰箱,农村每百户仅有洗衣机台、电冰箱台。城镇家庭用上了家庭网络,农村乡镇才开始起步。城镇不少中小学生都有手机,农村电话机和移动电话从无到有,分别达到部和部。城镇居民盼汽车,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台家用汽车;农村居民则买摩托,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辆,比1996年增长倍。 (三)城乡教育条件逐步改善,义务教育取得实质性突破 1、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快速增长。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在全省总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由2000年的2926人增加到4732人,增长。 2、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全省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十万人中,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11177人增加到12982人,增长 %。 3、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已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所有县级行政区均通过“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达100%。全省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2000年提升个百分点。 (四)“病有所医”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1、城镇职工医疗基本能得到保障。2007年末,全省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万人,比增长。其中,在职职工万人,退休人员万人。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从点到面逐步铺开。从2003年开始,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长沙县、华容县、桂阳县、涟源市、花垣县等5个县(市)进行试点,2004年、2006年、2007年分别增加了3个、29个和56个试点县(市)。据统计,2007年,全省共筹集到位资金亿元,比2006年增长,其中各级财政补助亿元(中央亿元、省级亿元、市县级亿元),参合农民个人缴费亿元。2007年,全省总共补助万人次,补助支出亿元,人均住院补助元,较2006年增加元。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就医难问题。的参合农民选择在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的参合农民住院补助资金流向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有效地拉动了农村卫生服务需求,形成了农村卫生医疗体系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3、开展了城镇非从业人员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到2008年1月份,长沙、常德、湘潭三市的非从业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20万人。 (五)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有所提高 1、城镇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全省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比上年增长;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万人,增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万人,增长;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万人,增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万人,下降。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亿元,增长;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亿元,增长。 2、农民工工资支付基本得到保障。为维护农民工利益,自2004年以来,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截至2008年初,全省已经建立保障金专户3000余户,累计存入保障金近18亿元,已支付农民工工资近15亿元,解决了大规模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3、开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1996年湖南省就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当时只停留在对农村特困户的定额救助上。2000年以来,有条件的地方开始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7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和16个非行政区全部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财政厅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共筹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资金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22%;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保障了城乡低保家庭和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生活需要。全省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134万人,月人均补差96元,农村低保月平均保障110万人,月人均补差30元。 4、社会福利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省财政投入5740万元,其中预算安排500万元、福彩公益金安排5240万元,支持全省285所敬老院的改扩建工作。 5、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事业发展加快。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慈善组织逐渐壮大,到2006年底,全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11973家,其中基金会66家,慈善会81家,红十字组织3761个,社会救助接受站(点)1600个,“慈善超市”、“爱心超市”285家,初步形成了社会捐助服务网络,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商业保险发展较快。2007年,湖南省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亿元,比上年增长,为近五年最高增幅。其中,财产险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增长;寿险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增长;健康险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增长;意外险保险保费收入亿元,增长。

82 评论

相关问答

  • 矿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

    开头先说一些废话+事故举例子+自己的观点+结尾说一些废话

    lucaminiy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空调电容器安全问题研究论文

    1. 防止谐振过电压电容器组常接在变电所母线上作无功补偿。当母线接有硅整流等谐波源设备时,就有可能发生谐波过电压。因为这时的电路等效于R-L-C串联电路,其固有

    天晴小卷XJ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空心村毕业论文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30年前,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泱泱中国,没有一部专门规范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律。30年过去,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落实最严格的耕

    嘉定美食客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帆船安全问题研究论文

    议论文是进行问题阐述的过程,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议论文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对问题的自我观点的理解。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800字作文议论文高中作

    娜娜nanc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论文

    1.选题是依据和意义: ①本文将以北京农村老年人口为背景,分析和研究北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并以此提出一些建议和发展的对策。②针对北京农村养老保险

    右耳钉的豆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