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将军YY
《论非存在或论自然》: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把握;即使可以把握,也无法表述言说。(这三个命题也可以这样表述:(除了个人的自觉以外)无物存在;若有外在于个人的任何事物存在,它则永不可知;若任何可知的事物存在,个人则无法与他人交流其存在。)第一、无物存在。物(泛指一切东西、属性、性质或某种真相,如海伦之事),要么存在,要么非存在,要么既存在又非存在。如果非存在存在,那么,它就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这是荒谬的。如果有存在,那么它是永恒的,还是生成的,抑或既是永恒又是生成的?如果它是永恒的,那就是无限的,也就是没有处所的(如果有处所,它就不是无限了),既然没有处所,那当然就是不存在了。如果它是生成的,那它是生于存在吗?但是存在怎么可能是生于存在呢?可以自己生自己吗?生于非存在更不可能。所以存在也不是生成的。也就是说,存在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生成的,更不可能既是永恒又是生成的,因此,存在不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把握(无法设想,或不可认识,不可想象)。证明(一):依据相反的东西具有相反的属性,既然非存在的东西(如,飞人,海上马车,女妖,吐火怪兽等)可以被想到,那存在的东西就不能被思想。证明(二):某物或某种性质的存在,是相对于某种感官而言。看见的某物是相对于视觉而言,听见的声音是相对于听觉而言,想到的某物是相对于大脑而言。看到的不能用听觉来把握,听到的不能用大脑来把握,想到的亦不能用其他感官来把握。所以,凡是用其他感官识别其存在的,都不能用大脑来想象,亦即,凡存在皆无法认识,无法想象。证明(三):神话和戏剧的虚构,海伦所受到的欺和诱惑,帕拉墨得所遭遇的冤案等等,人们皆无法认识其真相。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并不因为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就成为真实的,相反,感觉、经验和感情常会欺人,诱惑人,就像海伦的经历一样;我们所思想到的,所推论的,也常会是陷阱或诡计。并不因为我们思想到了,某物或某事就是真实地存在的。因此,即使有所谓某物,所谓真相,也是无法认识,无法思想的。证明(四):所思想到的东西,仅仅是脑子里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只要是想出来的,或用理性推论出来的,就一定是非存在。第三、即使可以把握,也无法表述言说。所有言说都不是存在,外在于人的存在也不是言说。所言说的是语言,而不是存在。甚至是存在表现语言,而不是语言表现存在。天下万物,皆不可言说。如果一个人心目中无此物,那怎么能凭言说而得到此物呢?说话人所说的是词,而不是再现某种声音、颜色或场景。不可能思想某种颜色,而只能看;不可能思想某种声音,而只能听。总之,语言和外在事物是异质的(不是一种东西),思想器官和感官是异质的,思想和感知是异质的。即使用想象把握了,也无法向人言说。高尔吉亚说(据普洛克罗):“存在除非同外表完全一致,否则是不可知的;外表除非同存在完全一致,否则是靠不住的。”人们只能感知到外表(现象、表象),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实在真相,是无法知道的。是巴门尼德提出存在—思想—语言三者的关系问题。之后芝诺、麦里梭等接连论证。高尔吉亚的价值是摧毁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这是西方哲学史上怀疑论对本体论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第二个命题针对思维与存在,第三个命题针对存在和语言。第三个命题意义特别重大,名实关系完全被破坏。
xuliduruixue
这篇解读本文最后一段文字,非常简短,但内涵丰富,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可谓是 “核心的核心” 。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 ,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揣摩,它其实将“否定”和“肯定”这对矛盾概念辩证地统一起来,很富有哲理。下面我们看看这句话中蕴含了哪些深意。 提到否定,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字---“怼”,这个字本来念(duì),但近些年被网友按照河南方言异化成(duǐ),不管念啥,这个字似乎把“否定”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谈到怼人,其最高级形式莫过于辩论赛了,辩论通常会围绕某一主题,以正方、反方相互论辩诘难,最后评委点评打分。每次看到选手们激情四射地唇枪舌战,都被他们的雄辩口才、敏捷思维深深吸引。 怼人也好,辩论也好,似乎都是以否定作为手段, 通过攻击对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主张。 甚至有时候直接把攻击对方当目的,为了否定而否定,以显示己方的存在感或优越感。但是, 本句中的“否定”既不为了建立什么观点,也不为了攻击某人,而是否定了心理世界的全部观点。注意,是全部,无一遗漏。 不难看出,通常的“否定”都在围绕观点进行, 而有时也会围绕“事实”展开 。在否定事实方面,科学做得最专业、最彻底,因为自它诞生那一天开始,把能够被证伪作为其最重要标签。也正是如此,才有无数科学家倾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修正前人错误,让科学具有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但是, 本句中的“否定”既不是否定某个具体的事实,更不是否定科学领域的质疑精神,而是否定了科学自带的局限性 。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仅大学本科教育,其学科专业就多达300多种,更不要说研究领域了。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学科之间已经具有明显的界限和专属研究范围,这样虽然有利于研究程度更加深入,但却不可避免地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起壁垒,科学界对此也有共识。局限让很多学科研究变得举步维艰,因此也逐步衍生出很多交叉学科。 如果说科学具有局限性,那么素有“科学的科学”之称的哲学,就能够突破这种局限吗?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哲学本身也是科学,只不过哲学研究对象更加抽象,提取出各个学科的共性,把思维、认知、意识等作为研究目标,试图通过回答哲学问题,进而起到指导和引领其他学科的作用。 很显然,哲学同样也在本文否定的范围之内。 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已经出现很多学派,诸如,关于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最终出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关于两者同一性的问题虽有共识,但也一直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两大学派。无论哪个学派,他们都没有脱离头脑层面,都是在以逻辑学为基础,和科学一样, 无非就是依赖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模式,那么,哲学的局限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科学和哲学的局限性一方面来自于头脑掌握的知识不足,另一方面来自头脑思维方式先天的局限。如此说来,人类的头脑岂不毫无用处了吗?其实,这里并非否定头脑本身,而是否定由头脑主导的单一思考模式。当单纯依赖头脑进行逻辑推理或判断时,它便成为唯一的可信因素,屏蔽了其他感官产生的信息,但头脑调用的素材却是抽象和支离破碎的,没有任何整体性和真实性可言,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正确和全面。 如果把科学的不同学科比作餐桌上️一道道佳肴,那么哲学就像承载这些美食的桌子,对科学的否定好比对每道菜品头论足,指出烹饪过程的缺陷,那么对哲学的否定就是掀了桌子。 那么,有读者会继续追问,如果科学和哲学都被否定了,那么被认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神学”应该有立足之地了呢?恰恰相反。神学,包括各种宗教,也都无一幸免地被列入否定名单,因为几乎所有宗教都是以“信”为基础,在没有真正地看到事实之前,“信”就是理论、就是观念、就是方法,和事实没有半点儿关系。 在我们内心,无论是存在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或“上帝”,还是有一个不可辩驳的“信念”或“原则”,这些都是宗教埋下的种子,让人们对它必须完全地信任,不能存有任何地质疑,“信”成为了所有宗教的共性和底色,这就与“否定”形成了一对天生的矛盾,两者可谓水火不容,必须把这些和事实真相无关的内容彻底地否定掉。 否定了观点,否定了科学和哲学自有的局限性,同时也否定了对宗教的盲从,做到这些,还没有达到本句中 “完全的否定” ,完全不仅包括上述内容,还包括进入心理层面的所有记忆、经验、方法等思想内容,让它们不再干扰我们观察事物的过程,也不再扭曲事实,进而彻底从头脑中冰消瓦解,化为泡影。 “ 完全的否定” 既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同时也与本文第一自然段形成了呼应,即“ 人不可能通过任何组织、任何信仰、任何教义,牧师或仪式、任何哲学知识或者心理技巧,来达到它。 ” 一言以蔽之:否定一切,只破不立 。谈到只破不立,佛教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论师---龙树菩萨,他一生弘扬大乘佛法,宣讲般若法门。据说,他以深邃的觉察以及超群的辩才让所有听法之人折服,领悟空性,但关于真相的描述,他直到涅槃,始终只字未提。这位被公认为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一生著有大量佛经,其中最著名一本叫《中论》,对中国大乘佛学产生了深渊影响。中国佛教史上八大宗派,都尊奉其为祖师,曾用“彻见甚深义之圣者”之美称来表达赞叹之意。 《中论》在卷首便概括了其核心思想即:“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亦称为“八不偈”。他批判了人们对佛法的种种错误知见和解释,认为生与灭、常与断、一与异、来与出都不应执着,都是“戏论”,因此,统统被否定了。简单概括说,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万物都是相(假有),而其本性为空(真空),常人常执着于相,而忽略了本性,因此,要用正确的“中观”态度面对,才能证得真相。 这有点像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同为般若经典, 仅仅用了短短260个字,其中表示否定含义的词,如:“空”“无”“不”等近50个字 ,平均每5个字就出现一个否定词,几乎完全用否定的形式来阐述了般若佛法的精髓,通篇也没有“立”一个观点。可见,《中论》和《心经》一脉相承,都是为了让世人破除“有执”,见证真谛。 再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的道教,其重要经典《道德经》, 同样仅仅五千余言,所用到的否定短句也多达三百多处, 其内容涵盖了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等诸多方面,通篇随处可见否定式表达,最终确定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和处事原则,这让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不得不赞叹道:“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否定,在西方哲学体系也很常见,甚至可以说其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否定前人的历史。 在西方哲学创始人苏格拉底之前,人们单纯地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人只需要认识自然,并且能够认识自然”,这一点毋庸置疑,天经地义,但苏格拉底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把“认识自己”这件事纳入到哲学范畴,实现了哲学从简单的认识客观规律转到认识人类自身。 而关于客观存在的问题,所有人同样认为无可置疑,直到古希腊又出现了一位神奇的智者---高尔吉亚,这位哲人在平均寿命不足30岁的年代,活过百岁,绝对算是个奇迹。高尔吉亚针对存在论提出并论证了三个著名哲学陈述,即:(1)不存在任何事物;(2)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不可能认识它;(3)即使事物存在并且能够认识它,我们也不可能将这一知识传达给别人。 围绕高尔吉亚提出的三个否定式命题,逐步衍生为西方哲学三大研究领域,即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问题 。后来,西方哲学家们把这种思考模式称为怀疑主义,“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凭借普遍的怀疑而奠定了近代西方哲学,即把形而上学从古希腊哲学中对客体的研究转到主体上来,由此可见,这种怀疑主义是理性的,它是研究事物本质的必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怀疑、质疑和否定,就不可能产生近代哲学, 没有怀疑,理性也不能成为真正的理性 。理解了否定,那么这句话中“ 完全的否定 ”又是指什么呢?其实,它比之前提到的各种否定更加彻底,它是对整个思想领域的否定,否定了所有进入心理世界中的思想,包括观点、观念、概念、方法、办法、记忆、经验,还包括心理知识、宗教、哲学观点......即所有带有“自我”印记的那些东西。 “完全的否定”让心理层面的思想内容完全现出原形,无处藏身,最终只能露出虚幻本质,缴械投降,停止活动。在心理领域,只要“自我”主体感、存在感、优越感还在,就说明没有被“完全的否定”,也就是说, 否定进行得就不彻底,还可以继续否定下去,直到它彻底消失 。 那么接下来这句话,“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 ”又该如何理解呢?从字面上我们很容易认为,把所有错误都否定了,就会留下正确的东西。如同考试时做选择题,排除了所有错误选项,剩下的一定是正确答案。如果这么理解,说明你仍被困在头脑逻辑思维的惯性中。 这里的“肯定”并不是确立某个观点或者结论,因为之前的“否定”也并不针对观点或结论,而是否定了整个意识领域,当看清意识领域的虚幻性之后,进而对其进行了清除。那么,接下来产生的“肯定”也一定是超越思想领域的一种正确,它是什么呢? 显然是那个不可言说的真理 。 所以,这里的“肯定”不是通常意义上建立了某个观点或结论,而是进入一种状态或是境界,可以时刻保持觉知,随时可以看到真相而不受思想观念的干扰,进而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 总之,无论是“完全的否定”还是“肯定”,都超越了思想层面而存在,都是基于对事实的观察和了解,看到了心理世界中“自我”的真相,看到其虚幻本质同时清除了“自我”,而这种清除才是最彻底的否定。此刻,思想层面或者说语言,都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如果没有思想参与其中,表面上肯定的表达,也自带否定的味道;相反,全部用否定式表达,正确的东西也会自然那呈现。文中最后一句话“ 只有在此时,才有爱,也就是慈悲与智慧。 ” 在否定了所有心理层面的思想之后,爱、慈悲和智慧自然出现。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呢,它们是什么关系?其实, 当思想褪去,爱、慈悲和智慧在就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同一个状态 。它们和文章中之前提到的自由、真理也是一个东西,它们都是思想无法理解和触达的,永远无法用文字表达。 “爱”这个字,我们用的最多,通常会说,我爱某个人,凡事都为他着想,为他全身心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典型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与亲人、挚友之间也会出现。慈悲似乎比爱的范围更大,可以把对最亲近人的爱延伸到所有人,把对人的爱扩大到对动物、对自然、对普天之下的所有生命......犹如佛教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说法。 而“智慧”一词,除了指一个人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博学多识,对事情能够准确判断,还包括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共情能力,对人、事、物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感,可以洞穿事物本质,能够快速做出正确决策。与智慧的人相处,会带给你愉悦、舒畅、自然的体验。 但是,如果按照上述理解,“爱和慈悲”无论如何不能和“智慧”等同起来。前者更偏于一个人的品行和格局,后者倾向于一个人的能力,各有侧重,完全不是一个层面。显然,文中所提到这三个词与大家日常所理解的含义大同,那区别在哪里呢? 通常意义的“爱和慈悲”,无论描绘得多么伟大,其中都存在割裂开的主体和客体 ,诸如“我”爱你、“我”爱动物、“我”爱自然、“我”以慈悲为怀.....主、客体的存在意味着心理层面依然残留着“自、他、你、我”的主体感。而一旦“自我”出现,自然会占据一个无比重要的位置,它就开始对各种人和事情进行识别、评判,进而主导行为,这已经让真正的“爱”“慈悲”变了味道,进入了另一个轨道。 只要“自我”还在,由于其地位非常特殊,会把被爱对象不由自主地视为己有,纳入“自我”范畴,为“我”所控,进而演化为一种欲求和目标。就像父母爱孩子,都是无条件地爱,希望他幸福快乐,不图任何回报,但这有一个前提,那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做不到平等地爱别人家孩子。这说明, 他们所谓的爱孩子,本质还是在爱自己,所谓的不图回报,只是表象,在“爱”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满足自己 。 可见,只要“自我”没有彻底消失,个体感、主体感、归属感还在,那么, 对个体的一切赞美之词都是思想为自己披的华丽外衣,但那只能是“皇帝的新装”,自欺欺人而已 。 再说智慧,如果把这个词拆开来解释,智,为心智,指头脑的能力和积累的知识;慧,为心性,有清澈通透之意,心不是指心脏,而是人体所有感官以及感知能力的统称。显然,这里 的智慧不是指“智”,而是指“慧” 。慧离不开智,但不局限于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调动身体全部感官去感知世界,而不仅仅是用头脑思考。 当我们拥有了真正的智慧 ,意味着全部身心与整个世界联通,期间没有丝毫思想的阻隔和干扰。思想不活动,自我随之消失,因此便没有了“我、你、自、他”的界分和区别,看到了人类意识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不再有评判、攀比,也没有掌控的欲望,那么,哪里还会有怨恨、嫉妒或恶意伤害呢?此时, 真正的爱和慈悲自然浮出水面,呈现在彼此关系之中 。 爱、慈悲和智慧,如同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温暖到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也惊艳了每一个瞬间。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
[经典作文素材:名人名事]经典作文素材:名人名事2010-08-0316:351.李政道的生活方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已82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工
多写多看为宗旨1、丰富学生的阅读能力,多鼓励学生看课外书,在看课外书的同时教学生如何收集作文素材;2、多练习,练习学生才会思考3、教一些看题技巧,是话题作文还是
是世界的梦魇,之后形成的欧洲黑手党也是在全世界都比较厉害的黑帮。
寂寞开无主,零落碾作尘——孟德尔和他的遗传理论196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捷克布尔诺的摩拉维亚镇的一座教堂里,曾举行过一次盛大的纪念会。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