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4

oo888888oo
首页 > 学术论文 > 原道期刊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兔纸来个兔宝宝

已采纳

1.林安梧,1992年7月,语言的异化与存有的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 刊于 《鹅潮学志》,第八期,页31-57,台北。2.林安梧,1992年2月,「抽象的感性」下的变革论者─以康有为为例的精神现象学式之哲学解析,《哲学与文化》,第十八卷第二期,页 24-53,台北。3.林安梧,1992年12月,论「道之错置---对比于西方文化下中国文化宰制类型的一个分析, 刊于《鹅湖》,第十八卷第六期,台北。4.林安梧,1993年1月,论熊十力体用哲学中「存有对象」的两重性--从对象的两重性之厘清到存有的根源之稳立,《鹅湖学志》,第九期,页55-75,台北。5.林安梧,1993年6月,「以理杀人」与「道德教化」--环绕戴东原对于朱子哲学的批评而展开对于道德育的一个理解与检讨, 刊于《鹅湖学志》,第十期,页91-116,台北。6.林安梧,1994年1月,「当代新儒学」及其相关问题之理解与反省 (上),《鹅湖》十九卷七期(总号223),页10-20,台北。7.林安梧,1994年4月「儒家思想与成人教育」--论孔子「仁教」哲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 刊于《鹅湖》第十九卷第十期,页1-8。8.林安梧,1994年9月,迈向儒家型社会批判学的建立--以徐复观先生的思想为核心的基础性理解,刊于《鹅湖》第二○卷第三期,页 49-57,台北。9.林安梧,1994年8月,从「单元而统一」到「多元而一统」--以「文化中国」一概念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刊于《鹅湖》第十九卷第一期,页16-23,1994年7月 台北。10.林安梧,1994年8月,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 刊于《宗教哲学》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页 123-139,台北。11.林安梧,1994年12月,关于儒家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之厘清--从「老儒家」、「新儒家」到「后新儒家」的反思,《鹅湖》二十卷六期(总号234),页18-19,台北。12.林安梧,1995年1月,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宗教哲学》一卷一期,页123-139,台北。13.林安梧,1995年1月,论「公民意识」的诞生,《文讯月刊》七十三期(总号111),页4-6,台北。14.林安梧,1995年1月,开启「意义治疗」的当代新儒学大师--唐君毅先生,《鹅湖》二十卷七期(总号235),页2-5,台北。15.林安梧,1995年2月,文建会与文化发展,《文讯月刊》七十四期(总号112),页20-54,台北。16.林安梧,1995年4月,「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对儒家「伦理」概念的反省与考察,刊于陈明主编之《原道》集刊,第二辑,页 84-100,团结出版非出版,新华书站发行,北京。17.林安梧,1995年6月,略论道德教育之困结及其厘清之道,《菁莪季刊》七卷二期(总号24),页13-17,台中。18.林安梧,1995年6月,实践的异化与克服之可能--悼念牟宗三先生兼及于当代新儒家之发展,《鹅湖》二十卷十二期(总号240),页51-55,台北。19.林安梧,1995年7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序言,《鹅湖》二十一卷一期(总号241),页23-25,台北。20.林安梧,1995年9月,中国文化的哲学观,《鹅湖》二十一卷三期(总号243),页7-15,台北。21.林安梧,1995年10月,<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序,《鹅湖》二十一卷四期(总号244),页37-41,台北。22.林安梧,1995年12月,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论,《通识教育》二卷四期,页17-43,台北。23.林安梧,1996年1月,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刊于陈明主编之《原道》集刊,第三辑,页 60-8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祷出版,新华书站发行,北京。24.林安梧,1996年1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纵贯轴」,《鹅湖》二十一卷七期(总号247),页12-18,台北。25.林安梧,1996年2月,「儒家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可能--革命的实践.社会的批判与道德的省察,《鹅湖》二十一卷八期(总号248),页6-16,台北。26.林安梧,1996年3月,<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 序言,《鹅湖》二十一卷九期(总号249),页41-44,台北。27.林安梧,1996年4月,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血缘性纵贯轴」,《宗教哲学》二卷二期(总号6),页43-53,台北。28.林安梧,1996年4月,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建立社会新伦理、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反思,《现代化研究》第六期,页16-24,台北。29.林安梧,1996年5月,「王霸之辨」与「统独之争」的混淆及厘清,《鹅湖》案十一卷十一期(总号251),页7-8,台北。30.林安梧,1996年6月,儒家道德实践的根本困结及其转化创造之可能--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佛光学刊》第一期,页131-147,嘉义。31.林安梧,1996年8月,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台湾之文化生态及其发展进一言,《文讯月刊》九十二期(总号130),页40-42,台北。32.林安梧,1996年8月,不离「生活世界」、「社会总体」的终极关怀--南华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汉学研究通讯》十五卷三期(总号59),页333-334,台北。33.林安梧,1996年10月,论「气的感通」与「连续型理性」--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总号7),页7-20,台北。34.林安梧,1996年10月,宝瓶系列: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如是我闻,《普门》第二百零五期,页90-92,台北。35.林安梧,1997年1月,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时佛在(生活十二帖),《普门》第二百零八期,页34-36,台北。36.林安梧,1997年4月,孔子与阿Q--一个精神病理史的理解与诠释,《鹅湖》二十二卷十期(总号262),页56-57,台北。37.林安梧,1997年6月,「揭谛」发刊词--「道」与「言」,《揭谛学刊》第一期,页1-14,嘉义。38.林安梧,1997年6月,「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背景理解: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展开,《本土心理学研究》第七期,页126-164,台北。39.林安梧,1997年9月,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儒学、「论语」与交谈,《通识教育》四卷三期,页33-53,台北。40.林安梧,1997年10月,牟宗三先生之后:咒术、专制、良知与解咒--对「台湾当代新儒学」的批判与前瞻,《鹅湖》二十三卷四期(总号268),页2-12,台北。41.林安梧,1997年11月,不信春风唤不回--关于「加强通识教育」的一些补充意见与建议,《鹅湖》二十三卷五期(总号269),页29-30,台北。42.林安梧,1998年3月,《论语》与廿一世纪的人类文明︰交谈、启示与文明治疗,(浙江社会科学双月刊), 1998年第2期,页24---31,浙江杭州。43.林安梧,1998年3月,大学情意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务研究--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理论反省与实务考察,《通识教育》五卷一期,页13-26,台北。44.林安梧,1998年3月,三论「道的错置」--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鹅湖》二十三卷九期(总号273),页19-34,台北。45.林安梧,1998年5月,「党国儒学」的一个侧面思考--以「科学的学庸」为核心的展开,《鹅湖》二十三卷十一期(总号275),页1-9,台北。46.林安梧,1998年5月,关于「善之意向性」的问题之厘清与探讨:以刘蕺山哲学为核心的展开,(刘蕺山学思想论集),页155-166,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印行,台北。47.林安梧,1998年7月,道家思想中的「女性主义」,《宗教哲学》四卷三期(总号15),页90-97,台北。48.林安梧,1998年8月,台湾哲学的贫困及其再生之可能--对于「台湾、中国: 迈向世界史」论纲「贰」、「参」的再解释,《哲学杂志》第二十五期,页68-93,台北。49.林安梧,1998年8月,张深切的「台湾性」与「中国性」及其相关之问题,《鹅湖》二十四卷二期(总号278),页2-11,台北。50.林安梧,1998年8月,当代儒佛论争的一些问题--与李向平商榷,《二十一世纪》第四十八期,页124-130,台北。51.林安梧、赖锡三,1998年9月,「禅佛教思想」与「本土化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第五卷三期,页55-73,台北。52.林安梧,1998年11月,「哲学、生死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儒家的生死智慧--以「论语」为中心的展开,《生死学研究通讯》第一期,页8,嘉义。53.林安梧,1998年12月,「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钱穆先生纪念馆馆刊》第六期,页72-89,台北。54.林安梧,1999年1月,后新儒家哲学的思维向度,《鹅湖》二十四卷七期(总号283),页6-15,台北。55.林安梧,1999年1月,道家思想与现代管理--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省察,《宗教哲学》五卷一期(总号17),页97-108,台北。56.林安梧,1999年3月,「人的素质」与「通识教养」座谈系列之一--关于「香港」与「中国大陆」两地哲学的对比,《通识教育》六卷一期,页129-148,台北。57.林安梧,1999年3月,「天地有道」与「回念一几」--以「人的素质」之提升为核心,《通识教育》六卷一期,页15-32,台北。58.林安梧,1999年3月,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孔子研究季刊》总第53期,1999年第一季,页14--26 ,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齐鲁书社,山东济南。59.林安梧,1999年6月,对于台湾当前几个通识问题的哲学理解:「知识」与「权力」:一个哲学治疗学的观点,《通识教育》六卷二期,页85-107,台北。60.林安梧,1999年6月,迎佛牙事件文化现象之哲学考察,《思与言》三十七卷二期,页209-232,台北。61.林安梧,1999年7月,试论述中国哲学之起源及其从伏羲到皋陶之发展过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鹅湖》二十五卷一期(总号289),页7-22,台北。62.林安梧,1999年8月,试论述中国哲学思想自皋陶以后至春秋战国时代之发展历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上),《鹅湖》二十五卷二期(总号290),页8-15,台北。63.林安梧,1999年9月,明末清初关于「格物致知」的一些问题--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为核心的宏观理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页313-335,台北。64.林安梧,1999年9月,「后新儒学」义下的「论语」,《鹅湖》二十五卷三期(总号291),页39-42,台北。65.林安梧,1999年9月,试论述中国哲学思想自皋陶以后至春秋战国时代之发展历程--以黄振华先生的理解为核心的展开(下),《鹅湖》二十五卷四期(总号292),页36-52,台北。66.林安梧受访、石齐平访谈,1999年12月,廿一世纪「通识教育」与「知识经济」的探索,《通识教育》六卷四期,页113-125,台北。67.林安梧,2000年2月,当前师资培养改革向度之我见--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访评之后,《教育研究》第七十一期,页21-23,台北。68.林安梧讲、丁安顺 杨謦绮整理,2000年3月,台湾精神现象的一个哲学考察--九0年代台湾思想发展概况,《鹅湖》二十六卷三期(总号303),页37-46,台北。69.林安梧,2000年4月,死 里求生--关于中国思想研究的一些思考,《鹅湖》二十五卷十期(总号298),页2-11,台北。70.林安梧,2000年5月,当代新儒学之回顾、反省与前瞻--从「两层存有论」到「存有三态观」的确立,《鹅湖》二十五卷十一期(总号299),页36-46,台北。71.林安梧, 2000年5月,儒教的家庭观:从《易经传》咸恒两卦说起──以「夫妇轴家庭观」与「君臣轴家庭观」为对比,《家庭与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5--43,言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台北。72.林安梧,2000年6月,「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中华文化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纠结之一,文刊于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六辑,页69--80,贵州人民出版社印行,中国贵阳。73.林安梧,2000年9月,台湾精神现象的一个哲学考察,《鹅湖》第廿六卷第三期(总号:303),页37--46,台北。74.林安梧,2000年11月,<教育哲学讲论>自序--后新儒家哲学思维向度下的教育理论,《鹅湖》二十六卷五期(总号305),页34-38,台北。75.林安梧,2000年12月,「存有三态论」与「存有的治疗」之构建--道家思维的一个新向度,《鹅湖》二十六卷六期(总号306),页28-39,台北。76.林安梧,2001年1月,迈向道家型「管理哲学」的一个可能--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的省察,《文明探索丛刊》第二十四期,页36-52,台北。77.林安梧讲、孙强记录整理,2001年3月,儒学革命--一种可能的方向,《鹅湖》二十六卷九期(总号309),页13-20,台北。78.林安梧 陈德和讲、傅淑华 廖祟斐纪录,2001年5月,通识与专业之间(上)--离开清华返回台湾师大的对话,《鹅湖》二十六卷十一期(总号311),页18-26,台北。79.林安梧,2001年6月,从「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学为核心兼及于程朱、陆王的讨论,《国文学报》第三十期,页77-95,台北。80.林安梧,2001年6月,「儒家生死学」的一些省察--以「论语」为核心的展开,《辅仁宗教研究》第三期,页133-163,台北。81.林安梧,2001年6月,后新儒家哲学拟构︰以《道言论》为核心的诠释与构造,沈清松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会议论文集”《跨世纪的中国哲学》,页277—312,五南图书公司印行,台北。82.林安梧 陈德和讲、傅淑华 廖祟斐记录,2001年6月,通识与专业之间(下)--离开清华返回台湾师大的对话,《鹅湖》二十六卷十二期(总号312),页22-29,台北。83.林安梧,2001年10月,台海两岸哲学发展的一个观察,《鹅湖》二十七卷四期(总号316),页12-15,台北。84.林安梧,2001年12月,后新儒学的社会哲学:契约、责任与「一体之仁」--迈向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儒学思考,《思与言》三十九卷四期,页57-82,台北。85.林安梧,2002年1月,从「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学可能--后新儒学的思考向度,《鹅湖》二十七卷七期(总号319),页16-30,台北。86.林安梧,2002年2月,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向度--以「论语」中「曾子」与「有子」为对比的展开,《哲学与文化》二十九卷二期(总号333),页108-116+189,台北。87.林安梧,2002年6月,中日儒学与现代化的哲学省察:「情实理性、气的感通」与「仪式理性、神道仪轨」--由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一文引发的检讨,《国文学报》第三十一期,页53-79,台北。88.林安梧,2002年月,武汉对谈:中国哲学的未来(1-4)--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鹅湖》,第廿七卷第十二期,第廿八卷第一期、二期、三期〈期〉,台北。89.林安梧,2002年7月,科技、人文与「存有三态」论纲,《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四期,页16-19,中国浙江。90.林安梧,2002年8月,论「教育改革」及其相关的「文化土壤」与「心灵机制」问题,《教育研究》第一百期,页101-107,台北。91.林安梧,2002年10月,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道德与文化》(双月刊)2002第五期(总号120期),页44-49,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天津。92.林安梧,2002年10月,再论「儒家型的意义治疗学」--以唐君毅先生的「病里乾坤」为例,《鹅湖》二十八卷四期(总号328),页7-16,台北。93.林安梧,2002年10月,关于「宗教教育」的一些哲学思考--中西宗教形态学下的对比展开,《宗教哲学》八卷二期(总号28),页36-48,台北。94.林安梧,2002年12月,「易经」思想与二十一世纪文明之发展,《鹅湖》二十八卷六期(总号330),页36-48,台北。95.林安梧,2002年12月,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含章光化﹕戴琏璋先生七十哲诞论文集》,页203-238,里仁书局印行,台北。96.林安梧,2003年1月,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一卷第一期,页31-39,中国安徽。97.林安梧,2003年2月,「存有三态论」与廿一世纪文明之发展,《鹅湖》第廿八卷第八期(总号332),页19-29,台北。98.林安梧,2003年3月,主体性的探究与实践,《应用心理研究》第十七卷,页1-5+19-27+34-44,台北。99.林安梧,2003年4月,「道」「德」释义﹕儒道同源互补的义理阐述,《鹅湖》第廿八卷第十期(总号334),页23-29,台北。100.林安梧,2003年6月,「心性之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儒道佛义下的「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疗」,《新世纪宗教研究》,第一卷第四期,页27-62,台北。101.林安梧,2003年7月,「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自序,《鹅湖》第廿九卷第一期 (总号:337),页18-23,台北。102.林安梧,2003年9月,「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序言,《鹅湖》第廿九卷第三期 (总号:339),页29-35,台北。103.林安梧,2004年1月,拳称太极、道通天地--苏清标<太极拳的哲学>代序,《鹅湖》二十九卷七期(总号343),页17,台北。104.林安梧,2004年2月,「自然先于人、人先于自然科学」:记一段科学史的学问因缘,《鹅湖》二十九卷八期(总号344),页25-29,台北。105.林安梧,2004年6月,「中华道统」与「文化中国」论「多元而一统」:「文化中国」、「政治中国」与「经济中国」的对比反思,《宗教哲学》三十期,页110-119,台北。106.林安梧,2004年7月,「天地有道、人间有德」--李承贵<中国传统道德转型之研究>代序,《鹅湖》三十卷一期(总号349),页54-56,台北。107.林安梧,2004年8月,后新儒学的新思考: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可能,《鹅湖》三十卷二期(总号350),页16-25,台北。108.林安梧,2004年10月,关于「觉」在教育上的作用:总体之源的场域觉醒--对《道言论》中「一本空明」的阐释,《鹅湖》三十卷四期(总号352),页13-19,台北。109.林安梧,2004年12月,老子《道德经》首章之诠释与重建--论「存在场域」、「生命护养」兼及于「意义治疗」,《鹅湖》三十卷第六期(总号354),页18-28,台北。, John & 林安梧,2005年3月,John Makeham访谈林安梧论「新儒学」与「后新儒学」(1),《鹅湖》三十卷八期(总号356),页50-64,台北。, John & 林安梧,2005年4月,John Makeham访谈林安梧论「新儒学」与「后新儒学」(2),《鹅湖》三十卷九期(总号357),页15-21,台北。112.林安梧,2005年6月,「新儒学」、「后新儒学」、「现代」与「后现代」﹕最近十年的省察与思考之一斑,《鹅湖》三十卷第十二期(总号360),页8-21,台北。113.林安梧,2005年8月,牟宗三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之前瞻──格义、融通、转化与创造,《鹅湖》三十一卷第二期(总号362),页12-24,台北。114.林安梧,2005年11月,《存有三态论》诸向度的展开--关于后新儒学的「心性论、本体论、诠释学、教养论与政治学」,《鹅湖》三十一卷第五期(总号365),页9-18,台北。115.林安梧,2005年12月,明清之际:从「主体性」、「意向性」到「历史性」的一个过程--以「阳明」、「蕺山」与「船山」为例的探讨,《国文学报》第三十八期,页1-29,台湾师范大学印行,台北。116.林安梧,2006年2月,《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后新儒学」视点下的省思与前瞻》序言《鹅湖》三十一卷第八期(总号368),页37-42,台北。117.林安梧,2006年3月,《儒学转正: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鹅湖》三十一卷第九期(总号369),页62-34,台北。118.林安梧,2006年8 月,后新儒家的道家可能﹕《新道家与治疗学》序言,《鹅湖》三十二卷第二期(总号374),页46-52,台北。119.林安梧,2006年12月,中西哲学会通之「格义」与「逆格义」方法论之探讨: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为例,《淡江中文学报》第十五期,页95-116,淡江大学,台北。120.林安梧,2007年3月,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其再生之可能:以台湾地区为例之一瞥,《大学通识报》总第二期,页23-38,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香港。

90 评论

东宫洗马

一、著作[1]杜正贞:《近代山区社会的习惯、契约和权利——龙泉司法档案的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版。 [2]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文书研究》,中华书局,2021年版。 二、期刊论文 [1]尹伟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基层司法官员薪酬考》,《学术界》,2010年第1期。 [2]尹伟琴:《论民国时期基层法院判决依据的多样性:以浙江龙泉祭田纠纷司法档案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杜正贞、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的主要特点与史料价值》,《民国档案》,2011年第1期。 [4]吴铮强、杜正贞、张凯:《龙泉司法档案晚清诉状格式研究》,《文史》,2011年第4期。 [5]杜正贞:《晚清民国时期的祭田轮值纠纷:从浙江龙泉司法档案看亲属继承制度的演变》,《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6]杜正贞、吴铮强:《地方诉讼中的契约应用与契约观念:从龙泉司法档案晚清部分看国家与民间的契约规则》,《文史》,2012年第1期。 [7]陈明华:《龙泉民国司法档案概况》,《浙江档案》,2013年第1期。 [8]吴铮强:《“宣统元年刘廷滔控谢河清等领契据案”研究》,《浙江档案》,2013年第2期。 [9]杜正贞:《龙泉司法档案中的族产纠纷》,《浙江档案》,2013年第3期。 [10]傅俊:《龙泉民国司法档案中的古青瓷仿制纠纷案》,《浙江档案》,2013年第4期。 [11]张健:《晚清民国刑事和解的第三领域:基于龙泉司法档案刑事案件官批民调制度的考察》,《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4期。 [12]张健:《试析龙泉司法档案中的贫困与犯罪》,《档案》,2013年第3期。 [13]张健:《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民国时期的检察文书》,《浙江档案》,2013年第4期。 [14]张凯:《民初龙泉县学警纠纷与司法裁断》,《浙江档案》,2013年第5期。 [15]陈明华:《龙泉司法档案展现的民间寺庙产权》,《浙江档案》,2013年第6期。 [16]孙业凯、吴铮强:《1912-1927年浙江省龙泉县审判机构的变迁》,《浙江档案》,2013年第7期。 [17]张凯、毛琼洁:《龙泉司法档案学术研讨会召开》,《浙江档案》,2013年第8期。 [18]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所见晚清屡票不案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9]杜正贞:《近代龙泉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和契约诉讼》,《浙江档案》,2013年第9期。 [20]张健:《民国检察官的刑事和解及当代启示:以浙江龙泉司法档案为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1]陈明华:《民国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吏警夜宿”叙事》,《浙江档案》,2013年第11期。 [22]毛剑杰:《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原生态历史》,《档案春秋》,2013年第12期。 [23]杜正贞:《民国时期的族规与国法——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季氏修谱案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24]傅俊:《民国龙泉山产诉讼中的“履勘”》,《浙江档案》,2013年第12期。 [25]胡铭、张健:《转型与承续:民国时期的刑事和解——基于龙泉司法档案(1929—1949)的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6]杜正贞:《从诉讼档案回到契约活动的现场:以晚清民初的龙泉司法档案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27]李爽:《〈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整理与出版》,《书品》,2014年第2期。 [28]傅俊:《立足原卷 别开新境:〈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编后》,《书品》,2014年第3期。 [29]陈明华:《从私契到国法:民间寺庙产权习惯及其制度化(1722—1927)》,《明清史》,2014年第9期。 [30]吴铮强:《信牌、差票制度研究》,《文史》,2014年第2期。 [31]杜正贞:《晚清民国庭审中的女性——以龙泉司法档案供词、笔录为中心的研究》,《文史哲》,2014年第3期。 [32]杜正贞、王云婷:《民国的招赘婚书与招赘婚诉讼: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政法论坛》,2014年第3期。 [33]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所见县知事兼理审判程序及其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34]包伟民:《社仓弊案与地方社会——晚清龙泉县〈光绪三十三年吴绍唐等侵吞积谷案〉简析》,载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编:《国家视野下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9-163页. [35]李洋:《龙泉司法档案中的现代法治理念“人权保障”》,《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6]张健:《民国时期国共两党民事调解的比较研究:国家权力下沉背景下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动员》,《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37]张志伟、毛琼洁:《“龙泉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概述》,《浙江档案》,2015年第5期。 [38]韩德强主编:《环境刑事诉讼》,《环境司法审判区域性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82-99页。 [39]张健:《龙泉司法变迁及其对当代中国基层刑事司法的借鉴》,《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年第3期。 [40]张健:《国家治理的嬗变:基层法院的制度变迁与演进逻辑——以浙江龙泉法院建设历程为中心》,《江汉学术》,2016年第5期。 [41]高元武:《龙泉晚清司法档案中的民教诉讼案》,《浙江档案》,2016年第10期。 [42]杜正贞:《从“契照"到土地所有权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3]杜正贞:《“异姓为嗣”问题中的礼、法、俗——以明清浙南族规修订为例》,《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4]杜正贞:《晚清民国山林所有权的获得与证明——浙江龙泉县与建德县的比较研究》,《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4期。 [45]潘超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庭调解:制度与实践——基于龙泉司法档案的考察》,《政法论坛》,2017年第4期。 [46]杜正贞:《习惯(俗)的确认与生成:从诉讼档案到历史人类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47]吴铮强:《近代中国基层民事传讯制度的演变——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例》,《文史》,2019年第1期。 [48]吴铮强:《双轨制时期(1913—1929)龙泉司法档案民事裁断文书的制作》,《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2019年第1辑。 [49]赵彦昌,刘依梦:《清至民国时期司法档案整理及研究述评》,《档案》,2019年第9期。 [50]李爽:《浅谈大型档案文献整理出版的质量控制和流程管理——以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龙泉司法档案选编〉为例》,《中国编辑》,2020年第Z1期。 [51]杜正贞:《诉讼实践中的意义之网与关系之网: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的清末民初龙泉司法案例》,《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 [52]于帅:《清代诉讼文书中的稿票考释——以浙南诉讼文书为例》,《历史档案》,2020年第2期。 [53]吴铮强:《秘密调查:龙泉司法档案所见民事诉讼程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54]赵彦昌、王晓晓:《清代诉状探微》,《档案》2020年第7期。 [55]谢超:《礼法纠缠:民初异姓继承的交易逻辑与裁判考量》,《原道》,2020年第1期。 [56]李贵连,刘陈皓:《民法物权变动理论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57]吴铮强:《过渡与互嵌:近代民事诉讼庭审记录的演变 ——基于龙泉司法档案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58]林珊,吴跃珍:《史海遗珠 百年穿越——龙泉司法档案讲述的民国司法》,《人民司法》,2020年第30期。 [59]吴铮强:《传统与现代的互嵌:龙泉司法档案民事状词叙述模式的演变(1908—1934)》《史学月刊》,2020年第12期。 [60]封安波:《论民国时期不起诉处分的“刑事和解” ——基于龙泉司法档案(1935—1949)的考察》,《法治现代化研究》,2021年第1期。 三、学位论文 [1]徐蓓蕾:《童养媳婚姻研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考察》,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王云婷:《龙泉司法档案中的招赘婚诉讼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应玉倩:《民国时期地方刑事和解的实践及其现实意义:以龙泉司法档案为研究范本》,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4]刘德召:《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我国民国时期刑事诉讼制度》,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5]谢超:《民初立继纠纷的化解模式探析——以龙泉司法档案寡妻立继纠纷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6]王雅云:《“新秩序”与“旧风俗”:民国时期龙泉县招赘婚诉讼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7]王崇:《晚清时期“无讼”法律思想研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考察对象》,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8]于帅:《清代地方民事诉讼运作中的文书格式、介案群体与实践——以清中期浙南两宗讼案为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9]华杰:《民国初期地方司法中的疑罪处理——以龙泉司法档案为材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10]张芹芹:《晚清民国前期诉讼中的查勘——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11]李明月:《晚清民国山林所有权确权方式的转变历程——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四、报纸 [1]鲍丰彩、叶辉:《龙泉发现民国时期地方司法档案》,《光明日报》,2011年4月18日,第09 版。 [2]包伟民:《晚清民国:从“大老爷”到“大法官”——“龙泉档案”见证中国基层司法百年》,《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第5版。 [3]吴铮强、杜正贞:《龙泉司法档案个案举例》,《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第5版。 [4]傅俊:《龙泉民国司法档案中的古青瓷仿制纠纷案》,《中国档案报》,2013年7月11日,第3版。 [5]杜正贞:《浙江龙泉司法档案的学术价值》,《中国档案报》,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6]吴高庆:《浙江龙泉民国司法档案的法律价值和程序特色》,《中国档案报》,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7]陈明华:《诉讼文书中的虚构:民国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吏警食宿”叙事》,《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14日,第9版。 [8]张凯:《官治与自治: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学警纠纷》,《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0版。 [9]徐浩萌、张志伟:《近代民间司法实践的“活化石”》,《中国档案报》,2017年3月3日,第004版。 [10]张文波:《近年来新见法律文献史料及其价值》,《人民法院报》,2017年3月3日,第07版。 [11]曾福泉:《万卷卷宗,还原历史现场》,《浙江日报》,2018年11月27日,第9版。 [12]吴铮强:《从龙泉司法档案看近代中国职权主义民诉规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3日,第4版。 [13]赵世瑜:《透过生活细节还原历史现场——〈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启示》,《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14日,第15版。 [14]傅俊:《〈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选”与“编”》,《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27日,第010版。 [15]吴佩林:《地方档案整理与出版的“龙泉经验”》,《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4日 ,第15版。 五、网络文章 [1]包伟民:《龙泉司法档案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龙泉司法档案选编》总序,2018年10月23日,,2020年7月6日。 [2]吴铮强,李杨:《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晚清民国的地方司法及社会转型》,2018年12月7日,,2020年7月6日。 [3]夫马进撰,凌鹏译:《〈龙泉司法档案〉及其价值》,2020年5月26日,,2020年5月29日。 [4]夫马进撰,凌鹏译:《“民告官”案件的背后——民国乡镇中的近代风波》,2020年5月26日,,2020年5月29日。 [5]吴铮强、章军、曾晓祺:《民国初年地方警察的角色、地位与社会冲突——记夫马进教授领读龙泉司法档案研读坊》,2019年9月5日,,2020年7月1日。 [6]古逸英华:《丢布又丢人?我带你穿越至民国审案子》,2020年3月3日, ,2020年7月6日。 豆瓣持续更新:

231 评论

相关问答

  • 松原教育期刊

    松原市和长岭县的教育质量都很好,但是要说哪个更好,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首先,松原市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有多所一流的高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和教师,以及先

    zenghuo7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隧道工程期刊

    说到建筑术语地下工程与隧道?现阶段,我国对地下工程与隧道怎么规定?基本情况怎么样?以下是中达咨询小编梳理地下工程与隧道专业建筑术语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小编通

    尘世任我行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原版外文期刊

    《Reader's Digest》,《Vanity Fair》,《The Economist》,Wired,1843 Magazine ,这些都比较适合学生们看

    花小卷2010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轨道交通期刊

    核心期刊的话审核时间比较长,一般都是1--3个月,而且不易通过。你要想好哦 想好在投稿哦

    lucifer487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文期刊原件

    第一,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指:你所发表的文章的依托刊物,即已出版的录有您的文章的纸质期刊杂志印刷原版(一本书)。 第二,如果是做几分相同的材料,则是要包含

    Jacksperol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