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tray喵
1.张艳红.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cssci)2.张艳红.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女童教育——兼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北京+1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回眸与前瞻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3. 张艳红 张澍军.影响大学生德性成长的校园文化因素分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cssci)4.张艳红张澍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cssci)5.张艳红.教师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兰州学刊.2009(2). (cssci)6.张艳红.化道德为德性.文化学刊.2009(2).(学术文摘摘录主要观点)7.张艳红洪俊.现有经济条件下,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资源因素分析.教育评论.2008(5).(cssci)8.张艳红.化道德为德性的路径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cssci)9.张艳红.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资源的历史梳理.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10.张艳红.浅析德育资源价值认识.科学教育研究.2007(6).11.张艳红.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教育引导.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12).12.张艳红.协商式家长参与课程实施模式建构.现代教育科学.2004(12).13.张艳红.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论析.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2004,12.14.张艳红洪俊.关于我国目前校本课程发展的理论思考.教学与管理.2003,10.15.张艳红.立足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6特刊.16.洪俊、张艳红.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发展:观念与对策.教育科学研究.2003,5.17.张艳红.德育课程现代化的理论思考.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2002,1.18.洪俊、张艳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教育科学研究.2002,4.19.张艳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管理.2002年,1.20.张艳红、王胜乾.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东北师大学报.2001,12.21.赵野田、张艳红.“三个代表”的价值学解读.东北师大学报.2001,10.22.张艳红.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东北师大学报.2001,10.23.张艳红洪俊.略论教师在课程编制中的角色定位.课程研究,2001,4.24.王玲张艳红,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增。
全全英英
82.于伟:先秦儒家之“礼”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81.于伟:公民抑或自然人——卢梭公民教育理论的前提性困境初探,《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80.于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焦虑的理论省思,《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2期(第二作者)79.于伟:十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9期(第二作者)78.于伟:以科研为先导加大政府投入,《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2期77.于伟:东师网教:构建“教育云”支持下的学习型社会,《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6期(第一作者)76.于伟:福柯的“历史本体论”与教育思想研究的可能性选择,《教育科学》2011年第6期(第二作者)75.于伟:历史本体论与走向情本体的教育,《教育学报》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4期转载74.于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二作者)。《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73.于伟:试析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三种取向,《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二作者)。《成人教育学刊》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72.于伟:黄济先生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71.于伟:东师远程与继续教育:“尊重的教育”贯穿远教始终,《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6期70.于伟: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前提性问题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6期(第二作者)69.于伟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三个前提性问题,《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68.于伟:农民教育期望——高等教育改革一种可能的阐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67.于伟: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界说、思想源流及教育图景,《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66.于伟:改革开放30年农村教育研究主题的变迁与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国教育科学3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二作者)65.于伟:本土化信念:我国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前提性动因,《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二作者)64.于伟等:困境与突破:中国学校教育精神的现代性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63.于伟:基于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国际经验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62.于伟等: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一作者)60.于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二期59.于伟: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8日(第二作者)58.于伟:让中等职业教育惠及更多农民子女,《光明日报》,2008年9月25日57.于伟: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路在何方,《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第二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转摘56.于伟:中西合璧 相得益彰,《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7日55.于伟:身体规训及其合理性论析,《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54.于伟: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建立进出有序、供求平衡的管理机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53.于伟:论坚持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研究观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第四期;《中国教育报》转摘,2008年11月1日52.于伟: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为本——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向调整和农民工培训的城乡联动体系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二作者)51.于伟:美国《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的实施困境及其原因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50.于伟:快乐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教育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二作者)49.于伟:农民工多元身份形成的文化诱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48.于伟: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47.于伟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与对策,《中国教师》2007年第7期.46.于伟:加强农民工培训 提升农民工素质,《光明日报》2007年7月14日.(第二作者)45.于伟:简评《教育学》,《光明日报》2007年7月7日.44.于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教育研究》,2007年3期;光明日报2007年6月27日内容提要;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6日期刊看点介绍.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43.于伟: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新华文摘2007年第六期全文转载42.于伟:专业设置: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四省七县的调研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A41.于伟:解决农村教师“进口”和“出口”的几个问题,《知识界动态清样》,2006年255期40.于伟: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11期39.于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7日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6期全文转载38.于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37.于伟:儿童的存在特性与教化,《中国儿童报》,2006年5月3日36.于伟:论实用理性教育观的合理性—从为生存而教育谈起,《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35.于伟:论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第一期34.于伟:社会不重视理性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7日33.于伟:通过获取知识而获得能力,《社会观察》,2006年01期32.于伟:“学习目的”的三个层次,《社会观察》,2006年01期31.于伟:论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于伟:为人的生存而教育,《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11期29.于伟:论坚持合规律性的教育观,《教育学报》,2005年5期28.于伟:《警惕“怎么都行”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7日27.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转载26.于伟:贫困家庭大学生生存状况的个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年第2期25.于伟: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教育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24.于伟:福柯教室中的微观权力理论述评,《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 6期全文转载;23.于伟:西方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念、对策及启示,《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年22.于伟:过个休闲式的暑假,《人民日报》2004年7月6日21.于伟:班主任最需要尊重和理解——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于伟,《现代教育报》2005年4月15日20.于伟:家庭教育视域中的青少年生命意义缺失与充盈,《中国家庭教育》2004年1月19.于伟: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全球化与教育改革》2004年1月18.于伟:非公有制经济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于伟:利奥塔的知识合法性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观的影响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16.于伟: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与出路,《教育科学》,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15.于伟:师生关系中影响教育公平的不正当利益因素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月14.于伟: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13.于伟:论技术理性时代“完善的人”的消解及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12.于伟: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改革论坛》2003年2月11.于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及职能,《比较教育研究》, 2003年第4期10.于伟:当前中小学教师过渡期待行为透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4期9.于伟:论科学变革与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于伟:现代人内心追寻的一种隐喻表达与解读,《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7.于伟: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6.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l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2001-2《北京师大学报》2001-3部分转载, 叶澜主编的《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1》综述5.于伟:984名女大学生若干性心理及其行为状况调查分析,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6-14.于伟: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99-11-53.于伟:青年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思想教育研究》,1999-10-62.于伟:关于青年学生性心理状况差异的调查分析报告,《东北师大学报》,1999-12-41.于伟:改进大学德育工作,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1999-11-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由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负责。《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单月出版,先后
学术期刊。《东北大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个版本。
刊名: 森林工程 Forest Engineering主办: 东北林业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论文格式]选题的具体方法 [论文格式]选题的原则 [论文格式]英文写作--演讲 ...........
是EI刊期: 月刊ISSN: 1005-3026数据库收录: Ei,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期刊名: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