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0

眼角落下的泪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余秋雨论文的研究现状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夜雨初晴999

已采纳

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②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4、重建评判坐标 在对中国文明历程的展示中,价值观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公平的视野去鸟瞰中国

168 评论

珍珍zero

时代已经变迁,写作已经升级,人才已经辈出,他那种后来变得有点千篇一律的写法,慢慢地退出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阅读视野。

338 评论

馨悦心辰辰

一、作品有思想、有力量、有艺术、能够打动人和吸引人。 余秋雨在散文写作中实在是有他独到的目光和手法的,这个独到的目光和手法就是以他多年的学术训练为功底,以他多年的学术思考问基础的。如他的《千年一叹》和《霜冷长河》等书,他能站在一个现代学者的立场,用前人的思想去思索历史的兴替和人世的沧桑,能够由过去想到现在,由现在想到未来,用一种跨跃时空的思想去思索和总结。他铺陈的开,张扬的来,而且能够收放自如,气势贯通。由此可见,倘若没有深厚的学术修养,要想把知识转变为思想,把见识转化为文字,有时实在是差着那么一筹,隔者那么一层什么的。这种融会贯通和点铁成金的本领,余秋雨委实要比众多散文家高明。 二、余秋雨“文化人格”构建的呼声和人文关怀的情思,及其对文明的思索和追问,的确是比建国后出生的许多作家精深。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之所以能吸引国内外众多读者,不无这个原因,人文安慰和人文关怀实在是社会知识大众的心灵鸡汤,其营养成分并非某些枯燥的学术论文和说教的整治宣传所能比拟,其丰富的营养也有助于健全一代青少年的心智灵明。不能不看到广大读者对历史和文化知识的普遍欠缺,对于此种既有高雅成分,又包含有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独到挖掘,而又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文化书籍的需要,正是余秋雨散文热的外界因素。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包含的知识丰富,看问题的目光全面,而且他所谈到的一些文化主题是带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你很难拒绝对这些文化主题的认同。这也就是余秋雨思想的独到之处。 三、余秋雨在他的文化散文中有几个鲜明的主题,即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 用古时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他充满了入世的精神,余秋雨对它们的探讨和追求以及相关的思考和启悟,完全充满了当代知识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为的作风。余秋雨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对于中国20多年来的教育利弊得失,内心也多少了然,加之他对若干历史现象的考察、研究和总结,尤其是对学术的研究和方式,亦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从散文的构建开始,就呼唤建立健全的人格,尤其是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承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呼唤未尝不有着对广大青年学子而发的深意,因为他深知青年学生乃祖国之未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极为重要。 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够在社会上形成长久持续不去的热的原因,跟他不断受到非议、盗版等打击和他的反驳、反击有关。当然也少不了媒体的宣传、非难和炒做,这些文学之外的传媒力量在现代可以说是威力无比、无孔不入!但他的散文的确是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一些不容回避的文化问题,很有吸引力,只要你拿起了他的散文读下去,你就会被他思考的问题而引发你的思考,你就会跟着他追寻下去。这种诱惑——艺术的诱惑也好,思考的诱惑也好,总之余秋雨做到了,做成功了,起码对于普遍读者他是做到了。 由于余秋雨触及的都是一些宏大的主题:文化、人格、历史、民族、文明等,这些在当代社会里可以说都是有待于重建、有待于重新审视的话题,而余秋雨就是在这个重建和审视的过程中用散文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所以他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无论学者还是普通人,原因就在这里。

220 评论

照相机1984

余秋雨虽然是文学大家,但他也是人,就会有人的缺点,又加上他成名之后,难免带了一些骄傲张扬,行事之间便常有令其他文人、学者不满之处。而其他文人学者也是凡人,做不到一笑置之,由此会对余秋雨多有诟病。

毫无疑问,余秋雨是一个很有学识的学者,尽管他受到很多人的诟病,但你阅读他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作者思想之深邃,文学积累之广,行文功底之深。按理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很受人敬仰的学者,为什么圈内人却对他的评价不高呢?或许是由于他在成名的时候形势高调,于是被不服气的学者挑刺了。

“文人”可以看作是一种职业,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这些外行人去阅读作品的时候,惊叹于作者思考巧妙,但这些文人在看对方作品的时候可能一眼看到的却是行文中的漏洞,固然余秋雨是一位很有知识的学者,但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行文之中出现差错很是正常,而这些在文人眼里就是值得说道的事儿了,又加之余秋雨先生为人张扬,谈话间有让其他学者感到不舒服的,便更为其他所学者不满。

余秋雨作为学者,早年间登上青歌赛的节目做了评委,在节目之中对自己的知识或有卖弄之处,便也是令其他文人所不喜。但对我来说,只要作品好,行事之间略有张扬是很正常的,我还是很敬佩余秋雨先生。

273 评论

冒火得很000

看过一点点文化苦旅,但不懂你问的

99 评论

大大大吉CQ

2022年余秋雨现状良好。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2022年,76岁的余秋雨老先生出版了新作《君子之道》一书,本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述了君子之道的精髓所在,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余秋雨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寻找其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316 评论

相关问答

  • 盈余管理论文研究现状

    As 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issu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

    威达天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余秋雨散文毕业论文

    符合人体会进入幼儿园

    七色缤纷彩虹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余秋雨散文论文范文资料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评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

    花开旭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君子之道余秋雨论文文献

    《君子之道》(余秋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君子之道 作者:余秋雨 豆瓣评分:7.1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份:2014-

    送我个时光机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余秋雨论文研究现状

    健在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广州文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