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2

秋月羽羽
首页 > 学术论文 > 晋商家族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空山青雨

已采纳

中国商业,始于晋商。山西商人,源于盐商。运城盐池以产潞盐驰名,又被称为“中国死海”,与中亚咸海(乌兹别克和哈萨克共有)、美国奥格丁盐湖齐名,为世界三大盐湖。盐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构造文明的基石。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夏朝和商朝也都以山西南部、河南北中部为统治中心,绝非偶然,与依存运城盐池有必然关系。据考证,商贾的“贾”就出于“卤”,而“卤”即指山西解州的盐池。所以,一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山西票号独步天下后,谤言四起。如辛亥革命时期,山西票号起源曾有“李自成遗金(宝藏)说”,谓由傅山、顾炎武创制。此说《明史》中有佐证,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即依此敷演。历史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可见晋商影响之大。 晋文公“通商,宽农,利器”,春秋五霸中称霸最久(达200年)。其时,山西商人已有名气,如《国语》中称“绛邑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越臣计然为晋国亡公子之后,史称“范蠡(经商)之师”。此后,“陶(地名)朱公(化名)”遂为财富象征,“陶朱术”亦成中国商业代名词。白圭最先在魏国做官,为“天下言治生者祖”,也与三晋有渊源。战国猗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盐商,被尊为中国商人祖先。他贩盐畜牧(后有晋南大黄牛),兴修水利、修路补桥,著《箴言集》教诲百姓,名重一时。汉高祖时(公元前207年)即以其名“猗氏”置县,至今未改(现临猗由临晋和猗氏合并而成)。该县王寮村猗顿陵墓(古猗顿氏冢)为省级重点文物,并有陶朱公庙。榆次、安邑为有名商业集镇。 汉代马邑大商人聂壹(或作班壹)兼皇家间谍,由汉武帝亲自指派,以经商名义往来匈奴,为之后的大规模征伐进行军事侦查。《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谓“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莫含,西晋时雁门繁峙(今应县)人,官至左将军、关中侯,对北魏初期政治建设有重要建树。其祖辈在雁门关内外经商,家财万贯。他经常往来于代北鲜卑穆帝拓跋猗卢与并州刺吏刘琨之间,为维护两地间和平与安定作出积极贡献。故宅在桑干河南岸,世称莫回城,约在今应县三门城一带。秦汉时,太原、平遥、汾阳、平陆、洪洞等为重要商品集散市场。李世民父子起事反隋时,很多军费由文水木材商武士镬负担。当然武的出名是因为女儿武则天。唐定太原为北京,使之成为商业繁华的大城市,杜甫曾“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韩愈形容当时的太原是“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隋唐五代又出现大同、太谷、平定、晋城等新兴商业城镇。 宋代,山西商人已发迹、崛起,成为当时中国商业中坚力量。(也有人认为徽商始于南宋,此时亦有贡献。)河东设盐运使衙门,遂改名“运城”,涌现一批拥财千万的'盐商。岢岚等地供应大批骏马。民谚“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其商业街市宛如《清明上河图》。山西是蒙元统治中心地区,较其它地区经济繁荣、人口昌盛,俨然世外桃源。从元大都(今北京)到钦察汗国首都萨莱(在今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有驿路直达。完备的驿站,扩大了商业活动地域。《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运城盐商还设子弟学校进行职业教育。 明代,大同府天城卫(今天镇县)薛氏三兄弟,仲兄薛纶任陕西按察司副使,辞官经商;其弟薛缨是两淮大盐商。薛家在大同和扬州两地都有家产。代县人杨继美是两淮盐商中著名富商,担任国子监祭酒(商界领袖)。一人欠其巨债难还,欲以家业相抵,而杨将债券当面撕掉,旧债一笔勾销。全国33个较大商业城市中山西有太原、平阳、蒲州(永济)3处。明代晋、徽、三大商帮中晋商为首。 清初“八大家皇商”(皇帝钦赐)都是晋商。清中叶晋商已在全国独占鳌头。时有民谚“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中国第一商号”日升昌汇兑银子最多时高达1亿多两,皇帝授予其“汇通天下”匾,其无形资产价值不会低于8亿两白银。清朝最有名的晋商世家是:榆次常、许、聂家,太谷曹家,祁县乔、渠家,平遥李家,介休的侯、冀、范家,临汾亢家,万荣潘家,阳城杨家,蒲州张、王家,浑源常家等。“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大盐商临汾亢家是三晋首富,光绪年间已达数千万资产。清代晋商将山西经济推向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高度。 晋商称雄历程,树有五座丰碑:驼帮、船帮、票号、大院和“茶叶之路”。 祁太帮史、张、王在右玉县杀虎口开吉盛堂商号,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下辖千余家分号,现代学者认为其总资产至少是清道光年间国库储备的两三倍。大盛魁是晋商中唯一不带家族色彩的大集团。极盛时从业人员达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两万峰,仅长城和乌里雅苏台(最初总号,后迁归化)之间商路每年即有1500峰往来。故民间素有“南有胡雪岩(徽商),北有大盛魁(晋商)”之说。18世纪时国内有洋船十五艘左右,山西介休皇商范氏就拥有六、七艘,往返于长江口和日本长崎之间,垄断从日本进口铜的贸易七、八十年。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南钱庄、北票号,融为一条中国早期银行业的历史脉络。上海钱庄在江南最具代表性,而“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被公认为“中国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平遥、太谷、祁县“金三角”使晋商走上历史颠峰。中国传统民居,向有“北在山西,南在皖南”之说。山西大院主要分布在太谷、平遥、祁县、榆次、灵石、介休、大同、浑源、保德、阳泉、沁水、阳城、临汾、襄汾等地,如介休张原村的范家大院号称“小金銮殿”。“祁县域内类似乔家大院的大院式民居至今尚有四十余家。其中有些大院的建筑规模、工艺精细度都与乔家大院相颉颃甚而多出其右。可惜的是,由于无力修缮或不注意保护,大多数已经日渐破败,濒危临绝了。”(1997:《晋商大院文化》)而山西商人所到之处留下来的会馆,情况就好多了,“物以希为贵”,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始有东起今西安、西至里海和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云南、四川横断山区至西藏、缅甸、印度、尼泊尔崇山峻岭之间也有一条著名交通驿道——“茶马古道”,西汉具雏形,宋、元、明、清历代得以强化。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起自福建、江南,以山西、河北为枢纽,贯穿蒙古,深入西伯利亚、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商路——中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由晋商开拓的从福建至欧洲腹地的万里“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陆上、海上)”和“茶马古道”,大致涵盖了古代中国商人北、中、南“密如蛛网”的经营轨迹。 元明两代,山西“潞绸”是与“杭缎”相媲美的著名品牌。“沁水县南阳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已基本成为史界定论。近年山西出土了公元4至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虽不能据此认定隋唐时期已有山西商人到过伊朗,然而历史上山西商人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却毋庸置疑.晋商的“茶叶之路”在南线一带和丝绸之路完全吻合,北线指出张家口到包头、乌兰巴托,往西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一直到西伯利亚、莫斯科。万里茶路也被称作“(北方)茶马之路”,南来“粮酒布茶”,北来“牛羊驼马”,故称。“茶叶之路”和“丝绸之路”并称,享誉世界,而“茶马古道”相比则要逊色不少。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晋商的兴起,自尧舜时期就已经发芽,是因为山西拥有运城盐池这一天然资源,就像如今山西人拥有煤炭资源一样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元末明初,山西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开始变得地不养人;长期处于“皇权”周边的地理位置,使得山西人媚事威权,外向开拓、内敛懦弱的性格;学而不能优,人穷,又无胆“揭竿而起”,但还是要生活下去的,怎么办?做生意,贩盐!明朝政府为保障边境供给实行的政策,在一瞬间终于把晋商推上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

227 评论

阿达殿下

第一章 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的发迹之路1.“被迫”走西口 2.三得“天、地、人” 从山西中北部出发,有两条路通望宽广的蒙古草原:一条往西,经杀虎口出关;一条往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然而,不论走哪条路,山西人首先要面对的都是巍然挺立在其面前的万里长城。 (1)天时 原文:天时是指明朝实施“开中制”,为晋商发展提供了契机,上文说过山西人原本不想经商,他们恋家也保守,山西人之所以能经商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2)地理 地理是指山西在当时处于南北交通的要道,南来北往的货商都要途经山西;其次是山西地产丰富,矿产加工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为晋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人和 人和是指山西商人除了注重团体发展、注重与各地商人的和谐相处外,还注重与官府的交好,这些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3.特色制胜:商帮,团队,票号 (1)商帮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群体力量的发挥。他们用传统的同乡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爷的方式,加强相互间的认识,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交往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 (2)团队 这些不同的商帮,在帮内互相扶助,共同进退,颇似现代的流行的“战略同盟”、合作伙伴。晋商还发明了著名的“联号制”,并创立了“股份制”的雏形。 (3)票号 百多年前,人们已经用“一纸之符信遥传,万两之白银立集”来形容山西票号的经营实力了。 4.四海为家,不拘于一隅 山西商人最先冲破了地域的局限,开阔了视野,看到了缤纷多彩的外部世界: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敢于闯荡四海的观念,“若问我祖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这是一句流行于华北地区的民谣。长年何曾在乡国,心性由来好为客。只将心事寄江湖,利市何愁远行役。烧钱酾酒晓祈风,逐侣悠悠西复东。浮家泛宅无牵挂,姓名不系官籍中。旗亭美酒日日沽,不识人间离别苦。人生何如贾客乐,除却风波奈若何。 5.经营精神:进取、敬业、群体 晋商之所以能经营天下,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其经营精神。 一、进取精神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否亦为之。”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由利益而推动的进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由上可见,开拓进取,自强不息,不畏艰辛,敢于冒险是明清晋商经商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敬业精神 晋商的敬业精神,也是常为人所称道的。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语。 三、群体精神 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山西商人这种商帮群体精神,首先来源于家族间的孝梯和睦。 6.舍身取利,在战火中寻找“银子” 山西票号的创立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大创举,然而,山西票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屡经战乱,饱受考验。每次战乱都经受了不小的冲击,但晋商并没有因此而陷入停滞不前甚而畏缩后退的境地。战乱中山西票商们依然伸缩有道,不放弃任何一次能“捞银子”的机会。他们根据形势的需要,或放手经营甘冒风险,或收缩业务,护己营利。 第二章 足迹遍天下,享誉海内外——晋商的花样年华 1.海内首富山西省 “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知县也不换”,这是明清时期山西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谚。在商居于末的“士农工商”式传统社会结构中,山西人当时这种对商业利益毫不掩饰的追逐,令时人为之恻目不已。 2.有麻雀处皆有晋商 “凡是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人。”晋商曾经独领风骚、叱咤于中国的大地上,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国内商界长达500年之久。他们对中国商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资格在中国金融史上大书特书。 3.官商相合,财势通天 晋商早在明朝就开始在边疆经营各种贸易,在清入关以前,曾以贸易方式为清政权输送军用物资,甚至提供情报,传递文书,于是得到了清政府的器重。山西商人也顺势做起了皇商,他们以皇商的身份领取政治资本,享有深入蒙地贸易的特权,每年向皇室提供所需要的物品。 4.百业俱全,享誉海内外 山西商人能享誉海内外,除了其“足迹遍天下”的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晋商经营行业广泛,某些行业在全国独占鳌头。经营行业广泛而且一些行业为其垄断,使其信誉超过中国任何一个商帮。 5.号规严谨,称霸商界 晋商之所以能称霸商界长达二百余年就在其制定的票号规则极严密,杜绝了票号中人可能会造成的疏漏与损害,也尽可能地堵塞了活动的发生,把经营纳入了一个严谨规范的轨道。 第三章 高楼深处锁斜阳——晋商的未落之因 1.外患:国乱商亦乱 晚清社会极为动荡不安,战乱连年,而晋商是战乱的直接受害者。 2.内忧:创业难守业更难 创业之难是尽人皆知的。守业不易就不一定是人人会明白的。 3.根性:走不出的大院高楼 平安是福,这是中国人共同的观点。希望有安国安民的鸿鹄之志者,名叫安国、安民;希望能继承祖业的,叫安祖、安先;不求闻达只愿平定的,叫安定;由乱到定的,叫新安;由弱到强的,叫宏安;由穷到富的,叫金安。总之,一切以安为主。如果说故宫是一个王朝又一个王朝腐败、没落的根源的话,那一家又一家大院正是晋商衰败的象征。 4.一言堂:错失机遇的罪魁 5.用人:失一士而商亡 6.取利丧身:国难财可以发吗?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南钱庄、北票号,融为一条中国早期银行业的历史脉络。“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被公认为“中国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平遥、太谷、祁县“金三角”使晋商走上历史巅峰。 第四章 以末起之,以本守之——晋商的生存秘笈 1.勤俭持家,生财有道 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经营者,都十分注重节俭。商人们虽然积财数千万计,但勤俭既是经营的正道,也是修身、正己、立志、创业之精神的体现。“世事无奇,唯忠唯恕;治家有道,克勤克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是最古老的训诫。“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尚书·大禹谟》中最有教谕。一国一邦的兴衰也往往是“成由勤俭败由奢”。山西商人从创业到获取成功的极富时代,始终克守勤俭,留下了晋商俭约的美誉。勤俭之风是山西人在艰苦中保护自我,造福后代的本能,也是山西商人积累财富的有效途径,在晋商发迹的初期,山西人给省外人士的印象是“陋而实”,不尚奢华的风尚也确实避免许多浪费与挥霍,每当外省人讥讽山西人吝啬、小气时,山西人理直气壮的回答足:“说小气就小气,各人心中有主意。”这一点也显示出山西人的精明和有主见,而这在现代山西人中仍有遗留。 2.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晋商,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商业历史上称雄500多年,除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外,更为重要的是山西商人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那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经商始祖,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他们敢说敢干,敢作敢当,勤奋刻苦,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惊人毅力。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能把这种精神坚持下去,发迹致富后也不忘记,代代相传。 3.学而优而商 常氏由商起家,传至十世时,已有“世兼儒贾为业”之称。“人处其逸,我任其劳,盖不以一时之致富为可矜,而以后日之食贫为可虑。” 4.从小做起,小相公变成大资本家 但是晋商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论大小伙计,甚至掌柜和一些资本家,大多都是从小相公做起的。大多数都是从小相公熬成先生、掌柜,最后成为资本家,当然也有不少的人连小相公都做不好。这是因为做小相公是店铺中最苦和最低层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吃苦、不勤劳、不敬业,钱财上公私不分,那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商人,或早或迟总会被店铺辞掉。所以说,做小相公也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5.各尽其出,各伺其职 晋商家族之所以能盛及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古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族内部兄弟团结一致,共同经营,各自从事的行业互相补益,决没有瞬间衰败的可能。 6.读书做官皆为经商

323 评论

习习谷风

1,晋商对经理人的考核主要针对其宏观把握局势的能力。“经理聘用之前,先由财东对此人进行严格的考察,确认其人有所作为,能攻善守,多谋善变。”(李宏龄:《同舟忠告》)而徽商更强调经理人的理财能力,对备选人的财务管理能力要求甚高,即所谓“举资负授诸掌计者,坐受成”。此外,工于心计和节俭自律也是徽商选择经理人的标准之一。 2,晋商、徽商均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培养考核来选拔人才,但二者在选才范围上存在差异。晋商选人主要以同乡为主,条件近乎苛刻,没有通融的可能。李谓清《山西太谷银钱业之今昔》载:晋商选拔人才,“年龄必须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身高须满五尺,家世清白,五官端正,毫无残缺,语言辩给,举动灵敏。须仪态大方,习于礼貌,不惮远行者方为合格。”徽商选用人员大多来源于同族。一方面注重考核个人勤苦、谦和、忍耐、变通、俭朴、知义理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家族的利益,《茗州吴氏家典》载:“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族众或提携之,或从其他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勿使游手好闲,致生祸患。” 3,徽商繁盛于明清,晋商繁盛于清代中期。 4,在经营理念上:晋商重钱不重官,“学而优则商”,从小就教育孩子怎样赚钱;徽商重官不重钱,赚钱为做官,从小就教导孩子为官,把成功希望寄托于官场上。 5,在经营内容上:晋商以票号为主,兼营北方所需的粮、棉、盐、茶叶等。徽商崇尚文化,亦儒亦商,培育“贾而好儒”的品格,主要以钱庄为主,经营盐、茶、木,或以丝绸、粮食谋取大利。 6,在地域上:晋商的主要经营范围是通过走西口,向晋北、内蒙及以北等地发展;徽商主要在两淮、江浙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顺运河或海路北上至京津地区。 7,在经营方法上:晋商以小胜大,往往是从小商小贩作起,精打细算,资本逐步积累,稳定发展,且各成体系;徽商则以观察入手,投机取巧,互相联合,形成商帮。自己选一个吧…

295 评论

相关问答

  • 家族历史研究课题论文1500字

    彭是炎帝第五世祝融氏八姓之一殳鼓族的族称,鼓族是发明乐器鼓的氏族。敲鼓发出的声音为彭,彭由和敲鼓的人击鼓发出的声音组成。下面跪着的女人代表女姓的祖先安登,所以彭

    恋上这个冬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建行家族品牌策略研究论文

    家族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摘 要] 家族企业是指企业中的资本或者股本主要控制在某一个家族手中,并且其控股家族成员出任

    Arsenalzo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晋商论文文献

    截至2013年底,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3个省级重

    七月紫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家族遗产分配问题研究论文

    自己收集资料书写。

    偷吃月亮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家族公司企业治理研究论文

    家族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摘 要] 家族企业是指企业中的资本或者股本主要控制在某一个家族手中,并且其控股家族成员出任

    幸福的小猫zz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