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小帝
浙江大学刚毕业的女博士晓月疑长期遭导师性骚扰后,于2018年7月21日跳楼自杀身亡,其母亲毛女士曾多次向教育部、浙大调查组投诉,未有结果。近日,毛女士在微博曝料,女儿曾长期遭受浙大教授戴某性骚扰,因此罹患忧郁症,最后才会想不开走上绝路,然而学校却冷处理,戴某也全部否认事实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毛女士是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一位退休会计,女儿晓月在2018年7月21日下午6点多离家,大约半小时后,晓月被发现在离家500多米的一处新建好的楼盘坠楼身亡。之后警方查看坠楼现场和监控视频,发现晓月独自一人进入大楼,从24层坠下,认定其为自杀。
扩展知识
晓月那年27岁,刚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即将进入河南农业大学任职副教授,看起来前途似锦的未来,停留在那个夏日傍晚。毛女士及家人一直认为,女儿的死亡和其导师戴某脱不了干系。
据公开资料显示,戴某1980年生,2014年任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2016年12月升至教授。晓月2013年从河南农大保送至浙大读研究生,2014年转为硕博连读,同年转为戴某的第一任博士生。毛女士说,“从那时起,我女儿的求学之路也变成一场噩梦。”
据毛女士介绍,晓月最开始感到的,只是言语上的不适,但很快转变为来自肢体上的行动。2016年,晓月给母亲打电话,说戴某搬新家,让几个学生给他打扫卫生,晓月自己在一个房间打扫时,戴某进了门就抱住晓月,亲了她。
毛女士选择了隐忍,只是叮嘱了晓月,以后尽量避开和戴某单独相处,去戴某办公室也不要关门。
但躲避没有起到作用,毛女士记得,2016年,女儿又一次打电话告诉自己,有天晚上在学习室,晓月最后一个离开,关窗户的时候,戴某从身后抱住她,晓月用力甩开,把眼镜都甩掉了。
随后的一次,是在2016年8月19日,晓月和戴某去山东泰安学习,原计划三天,晓月只去了一天半就回了长垣县老家。她跟毛女士说,戴某在宾馆房间里对自己又抱又摸,还把自己按倒在床上压住,赖着不走。晓月称自己要喊人,用力推开了戴某,才提前回了家。
毛女士说,晓月也曾将这些事告诉交往了6年多的男友,他们因此争吵了一次,逐渐疏远,在2016年底分手。
毛女士记得,在2017年年后返校后,戴某再次骚扰晓月。这一次,晓月似乎终于下定决心,警告说戴某以后再有这样的行为,就告诉戴某的老婆,并要求戴某写下保证书。
毛女士是在之后和女儿的通话中知道这件事,她看到了戴某发给女儿的保证条,上面写着“本人戴某正式向晓月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欺侮她。2017年2月。”
但在毛女士看来,此前戴某的种种行为已经影响了女儿的心理,保证条也难以挽回女儿的心理。毛女士回忆,2016年年底,晓月在家的表现就有些反常。“她总坐在取暖器边上发呆,也比往年懒得多,什么家务都不做了。”
伴随着疲惫感的,是晓月开始疑神疑鬼,她告诉毛女士,总觉得学校里的人知道了戴某对她做的那些事,因为每次晓月一走近同学,同学们就不再聊天,好像在避开自己。
2017年3月到8月期间,晓月去日本做访问研究,回国前,晓月在跟母亲的通话中第一次提到“死”的字眼,崩溃大哭,觉得自己难以逃脱戴某的关系圈。毛女士劝女儿,“再有几个月就毕业了,离开戴某的关系圈是自然的事,不要害怕。”随后,2017年9月10日,晓月得知前男友结识新女友,当晚情绪明显异常并产生幻觉,与母亲通话中,问毛女士“为什么你的腿被锯了不告诉我?”
9月12日,晓月在老家一所精神病医院被确诊为轻度抑郁,后因为持续规律服药,晓月病情不断好转,但在2018年6月27日,临近毕业,晓月抑郁症复发。
7月2日,毛女士和丈夫到浙江大学,和女儿一起办了毕业手续,当晚回家后,女儿不敢脱裤子上厕所,说怕戴某过来强奸她。整夜也睡不着觉。几天后,晓月在新乡市一家精神病院确诊为中度抑郁、轻度偏执和焦虑。
毛女士回忆,女儿曾告诉自己,抑郁症复发是因为戴某又说了刺激人的话。当时毛女士以为,离开戴某自然就能正常生活,而直到晓月去世,她才意识到,隐忍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他们决定举报戴某曾经的行为。
一开始只是给教育部提交材料,之后与浙大成立的调查组交涉,但当这些方式都没有得到可以确证戴某曾性骚扰过晓月的结论。在调查组也几乎不再回应家属的电话后,今年8月16日,距离晓月去世两年多后,毛女士在微博上实名“曝光”戴某。
毛女士表示,女儿晓月从小乖巧,勤奋,成绩没有低于第二名的;初三那一年,晓月一直是学校第一名。2014年,晓月在浙大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在研究生导师张国平的引荐下,她转为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戴某的开门弟子。
在后来的师弟师妹眼中,师姐晓月有些内向,“安静、话很少,被公认科研能力强”。
和晓月同实验室的学生沈林说,戴某的几个学生中只有晓月会做生物信息分析,个人能力比较突出。如果学术上有问题,后辈们也会找她求助。
戴某,这位36岁就评上教授的年轻老师,与学生们的相处并不愉快。沈林形容他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戴某的一位研究生也说,实验上的一些小事没有做好,也会遭到戴某责骂,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抛开沟通方式,仅就学术指导而言,也有学生觉得戴某算不上合格导师。戴某一位不愿透露具体信息的学生表示,一方面,戴某给学生分配任务后会不停施压,另一方面,却不给学生们系统的指导。“比如说种一颗麦子,他只需要学生学会播种或者浇水,但是整个麦子在成长过程中,什么时候播种、浇水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什么时候种子容易受损,他不会系统教这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要把体力工作做完,换句话说,学生是他科研工作中的一个螺丝钉,一个流水线工人”。在这种情况下,戴某指导的研究生,几乎都曾因为论文不达标而延迟毕业。
沈林说,戴某门下有两位博士,除了晓月,另一位博士在博三时转入其他导师门下。还有一位研究生李某,与戴某彻底闹掰,最终在没有戴某指导的情况下毕业。
实际上,晓月因为个人能力突出,是同门中在学术上与戴某关联最多的一个学生。晓月在读博期间发表的两篇重要论文,戴某分别是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沈林也说,戴某最近几年论文的主要合作者就是晓月。
在微博公开曝光戴某之前,毛女士一家人也尝试过其它办法。他们整理了一份与晓月自杀相关的材料发给教育部,2018年8月1日,材料从教育部转到浙江大学。随后,8月的某天,一行四位男士自称是浙江大学的调查组人员,到长垣县见了毛女士及其家人。
2018年10月29日,浙江大学调查组负责人通过电话口头传达了对戴某的初步调查结论——举报信中的具体内容,戴某本人全部否认,没有发现戴某对晓月存在骚扰行为的确凿证据;戴某写给晓月的保证条属实,但无法指向具体的骚扰行为等内容。
毛女士不接受这样的结论,又整理新的材料发给教育部,同时向浙大调查组申请与戴某当面对质。2019年9月22日,浙大调查组人员、戴某以及毛女士一家,在河南郑州见面。但戴某和毛女士家人各执一词,直到最后,也没有互相同意的解释。
实际上,在给教育部发举报信之前,2018年7月25日,毛女士电话联系过戴某并录音,想从戴某口中得到他当年给晓月手写保证条的原因。戴某没有直接回答,次日发微信回复毛女士,手写保证条是因为2017年那篇基因组的论文,他将晓月署名第二作者,晓月不开心。毛女士不相信戴某的说法,因为基因组的论文2017年3月投稿,6月返修,8月才被接收,期间戴某可以在任意时间段修改署名,为什么要在2017年2月手写保证条?
这个疑问,在去年9月的那次见面中又被提出,得到了戴某同样的回复。至于为什么要在保证条中使用“欺侮”二字,戴某回复是笔误,当时没考虑那么多。戴某告诉毛女士家人,“我和晓月互相之间很信任,她是我第一个学生,我肯定对她更好,她闹闹小脾气我也会包容她。”类似的疑问,毛女士还有很多。
毛女士近日在微博曝光戴某后,8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学调查组人员联系毛女士,称学校正在组织复查工作,您(毛女士)如果有新的证据,请及时提供给我们。
姩姩洧悇
大连理工大学一研三学生在实验室里自缢身亡,在遗书中记录了自己考上研究生后的日常,他经历了很多研究生都经历过的窘境:实验室的设备老化,动不动就罢工;如何进行下一步研究全靠自己查阅文献;千辛万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被评价为毫无意义,导师只说有问题,却没有点拨思路……在经历过绝望与无助后,他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一、研究生面临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同龄人有的结婚生子买车买房了,自己却连能否顺利毕业都不知道,压力倍增,看着日益老去身体不再健康年轻的父母,不知道何时才能够报答他们,心中焦急但无可奈何?
很多高校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极少有人接受治疗,心理问题的产生,又和家庭、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问题密切相关。遇到烦恼时,想对家长说,但有的家长只能说一句"忍到毕业就好了,现在就听老师的吧",想对同门说,害怕成为大家的笑柄,想对昔日的好友说,但是大家的生活轨迹早就不一样了,真的可以理解么?于是就只能一个人扛着,慢慢地就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二、导师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研究生培养本身就是"宽进严出"的制度,扩招以后,部分学生的学术能力本身就不高,无法产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但却一心想要恳求老师给自己答辩毕业的机会,老师若是拒绝,他们很有可能走极端。现在的"导师责任制"日益严格,部分严格但是谨慎的好老师不敢轻易放水,让学生论文通过顺利毕业,因为他们怕自己受到影响。
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就无法毕业。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
三、激励学生成长也需要释放压力
长远的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奋斗的方向,但如果不关注当今当时当地的一举一动,那么,一道小小的沟坎很可能就会让他栽跟斗,使他对漫长的跋涉更加灰心。有太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放在关注成功,而鲜少关怀失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正是源源不断的关心,这些关心让他徒增焦虑。所有人都在关心他如何走向成功,却没人站在身后对他说失败也不可怕。谁的生活不是九分苦一分甜呢?勇敢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功。
胸中没有大目标,一根稻草压断腰;胸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因为压力,人才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一种上进心,还有不断前进的动力。这个世界确实是不公平的,而学生,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公正的世界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争取最适合自己的公平”!
为君俏颜
大连理工大学一研三学生在实验室里自缢身亡,"遗书"被曝光,他在遗书中记录了自己考上研究生后的日常,字字都很温柔平淡,但细看之下却让人心碎,他经历了很多研究生都经历过的窘境:实验室的设备老化,动不动就罢工;如何进行下一步研究全靠自己查阅文献;千辛万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被评价为毫无意义,导师只说有问题,却没有点拨思路……在经历过绝望与无助后,他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中国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坠楼身亡,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最开始研究生的家人公布了和老师的聊天记录,斥责老师的冷淡无情,紧接着导师发文反击,表示自己没有错误,真相到底如何,或许已经成为了罗生门,但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已经逝去,却是血淋淋的现实。
有网友对2010年~2018年的硕博生非正常死亡进行了粗略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那些自杀的硕博生里,很多都来自985名校,他们是大众眼中的天之骄子,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却选择了用跳楼、自缢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何呢?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几乎每一年的考研人数都在创历史新高,2019年考研人数为290万人,比2018年多了52万人,增幅达到了,2019年在校研究生数量为270万,而1981年这个数字仅为万,短短38年增长了300多倍,而美国1970年到2010年这40年间,研究生数量增幅仅3倍,英国1994到2010年16年间,增幅仅为倍,扩招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的步子迈的有点太快了。
盲目的扩招,会导致现有的设备、师资不够用,就会出现大连理工自杀研究生"遗书"中所写的现象:学生辛辛苦苦做实验,每天要在实验室蹲好几个小时,结果因为设备问题,一切都毫无意义,怎么能不难受绝望呢?
同时,导师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来研究生培养本身就是"宽进严出"的制度,扩招以后,部分学生的学术能力本身就不高,无法产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但却一心想要恳求老师给自己答辩毕业的机会,老师若是拒绝,他们很有可能走极端。
二来现在的"导师责任制"日益严格,部分严格但是谨慎的好老师不敢轻易放水,让学生论文通过顺利毕业,因为他们怕自己受到影响,同时部分无德老师权利过大,也不会让学生轻松毕业,因为他们还想让学生帮助自己无偿做事。
研究生无法正确处理解决心理问题,也会导致类似的现象频发,相关数据统计,中国20%的高校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极少有人接受治疗,心理问题的产生,又和家庭、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问题密切相关。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想要培养出一个名校的研究生,需要花费出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若是农村家庭,那学生身上背负的期望则更多:同龄人有的结婚生子买车买房了,自己却连能否顺利毕业都不知道,压力倍增,看着日益老去身体不再健康年轻的父母,不知道何时才能够报答他们,心中焦急但无可奈何,从小就是村里人眼中的天子骄子,要是连毕业都成问题,那如何面对老家人的眼光呢?
无处诉说的烦恼、爱情中的挫折,也成为了压垮部分研究生的最后一根稻草:部分学生在分手以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甚至寻死觅活,前段时间因为分手问题而自杀的研究生就属于此列。
遇到烦恼时,想对家长说,但有的家长只能说一句"忍到毕业就好了,现在就听老师的吧",想对同门说,害怕成为大家的笑柄,想对昔日的好友说,但是大家的生活轨迹早就不一样了,真的可以理解么?于是就只能一个人扛着,慢慢地就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想要杜绝类似的现象,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来要对现在的研究生制度进行改革,规范老师的权力,同时还要在高校配备足够多的心理医生,让学生们可以说出内心的苦闷,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解决。
vera911213
有媒体报道称,在本月20日,西南石油大学研二学生小茜在该校成都新都校区内意外身亡。根据笔者的了解,其母亲李女士在接到校方通知后,从西安赶往成都后在殡仪馆见到女儿最后一面,现因疫情防控要求正在隔离。目前警方正在对小茜的坠楼原因进行调查。一个女研究生因何坠楼身亡,笔者认为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为情所困,跳楼自杀。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恋爱时间,处在甜甜蜜蜜的爱情当中,经常会被一些琐事冲错了头脑,尤其是在疫情封闭式管理当中,极有可能因为见不了面,彼此心理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发现男友感觉上的变化,或者是发现了其它类似的行为。从而做出了极端的事件。
二、封闭期间,导致的心理问题。今年很多大学生从开学到现在已经封了近两个多月了,封闭时间太长,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她们正处于青春期,活力强,如果长时间的封闭管理,又没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很容易产生不正常的心理问题,比如脾气变差,变得不愿意说话,甚至能做出比较极端的事情。从小茜的母亲那里得知,她平常是个性格活泼的女生,所以当突然长时间封闭,产生的落差比较大,容易对心理产生严重影响,抑郁增加,于是产生了跳楼的想法。
三、与室友产生矛盾,一时想不开。这个也是有可能的,大家长时间在一起难免会有口角,争执等冲突发生,有时候甚至于会动起手来。而女生不像男生可能当面争执一下就算了,女生往往内心世界复杂,遇到问题容易感性思考,于是容易产生比较极端的想法,就是容易想不开。
因此综上所述,多种可能导致的坠楼,但同时也不排除其它意外和有意事件。
中南大学一硕士生坠亡,警方排除他杀,还有很多信息值得关注,因为这个硕士生并没有和他人有什么恩怨,并且在一些网络平台也有透露自己的压力。
张慧婷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本文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
佛罗里达大学的警察于周五表示,该校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他工作的校园大楼的办公室里上吊自杀。 校方发言人史蒂芬·布鲁姆表示,调查者已经找了一张纸条和电脑搜索记录表明
西南石油大学一名研二学生在校内不幸身亡,引起了网友热议,校方说女孩的死因是坠楼,家属却不认同。第1次接到电话的时候,对方称是死亡学生的老师,其父亲以为是电话就挂
目前具体原因还在调查过程中,警方已经介入了,这个女孩之前和妈妈聊天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异常,学习成绩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身上出现了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