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13

无敌小雷神
首页 > 学术论文 > 日文文豪研究论文资料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asonZhou520

已采纳

比较喜欢季羡林,巴金不太喜欢

91 评论

粉红猪大大

简介《伯恩哈德:“无法绕开的巨人” 》伯恩哈德:“无法绕开的巨人” ▇ 马文韬“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典藏的历代艺术大师是不折不扣的天主教统治的卫士,是地道的伪虔诚的装饰工和油漆匠。” “施蒂夫特(奥地利19世纪文学大师)不过是一个畏首畏尾的小市民,是一个善于记流水账的大管家,他枯燥乏味的笔写出的话每三四句就有一句是错误的。” “海德格尔是阿尔卑斯山前弱智的、滑稽的小市民,德国纳粹哲学的反刍动物,一头不断怀孕的德国母牛,在黑森林排泄出一摊又一摊颇具诱惑性的俏货。” “贝多芬的音乐不过就是轰隆作响,即使他的室内音乐也是愚钝的气势磅礴,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咆哮。” “莫扎特的音乐,尤其是他的歌剧,庸俗肤浅,装腔作势,充斥着衬裙和内裤式的廉价煽情,让人无法忍受。” “奥地利是个低劣、糟糕的国家,无论朝哪儿看都是一粪坑的可笑。所谓和蔼可亲的奥地利人其实是阴险、奸诈、实施卑鄙伎俩的大师。一个原本美丽的国家如今深陷进道德泥潭,变成了残暴的、自我毁灭的社会。” ……以上恶评出自于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小说《历代大师》主人公之口,诸如此类的恶评在他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比如关于奥地利二战后掩盖其与德国纳粹同流合污的罪行,从他第一本小说《严寒》(1964)起始,直至他去世前上演的剧本《英雄广场》(1988)他对此持续近三十年的批判达到了顶峰。剧中犹太人教授50年前因奥地利与德国纳粹合并而流亡英国,50年后在维也纳,不堪忍受对犹太人的排斥和仇恨而在位于英雄广场旁的家中跳楼自杀。准备举行葬礼的那天,教授夫人脑中无法排除来自英雄广场狂呼希特勒的吼声猝死家中。教授的弟弟在从葬礼回来的路上说:“谁也没有料到,今天奥地利人对犹太人的敌对和仇视,比战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奥地利,犹太人等于被判处了死刑,今天只要有可能,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消灭我们。”长期的、不屈不挠的、不妥协的挑战和批判,对于奥地利反省历史终于产生了积极影响:1991年奥地利总理弗兰尼茨基公开承认奥地利对纳粹罪行负有责任。1993年,在他访问以色列前,维也纳城堡剧院成功地在耶路撒冷上演了由著名导演派曼执导的、伯恩哈德的话剧《里特尔、德纳、福斯》。这在以前是绝对难以设想的。 但是《历代大师》这部小说的主题并非在于反思历史,而是关于坚持自我和克服生存危机,这也是伯恩哈德整个创作的主题。主人公是一位音乐评论者,自以为是兼画家、音乐家和作家于一身的评论家,但是80多岁了,却不被奥地利社会所承认,只能为英国报纸副刊写点文章。为了与平庸、麻木、愚钝和卑劣的世界划清界限,30多年来,坚持每隔一天就到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博尔多展厅。一直以来,他以为同这里的历代大师在一起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和完整。如果深入地研究它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存在着严重的缺欠。一方面他作为批评家无法忍受完美的和完整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对艺术作品,不可以去深入地研究它们,不可以去彻底地倾听、观看和思考,而是要保持其完美的面貌。他处于一种矛盾状态:颠覆完美和保持对完美和绝对的幻想都成为了他生存下去的前提。历代大师这里还是不是他的庇护所,他从事的艺术活动的意义何在?今天,艺术作品的价值已不再由于其个性和独一无二的品格而定,它是否能存在下去、流传开来主要不是取决于其价值,而是是否符合大众媒体的口味和文化工业的需求,是否能模式化和能否复制。于是,成为永恒的就不能是唯一的,唯一的也就不能成为永恒的。正如本雅明所说,艺术品通过复制丧失了光芒。书中主人公哀叹,维也纳在音乐方面衰落得令人吃惊,这里的音乐会,无论在音乐厅还是在音乐之友协会(即金色大厅)都没有具有特色的演出,您在这里听到的,可能早在汉堡,或者在苏黎世就已经听过了,维也纳音乐会上的东西越来越不值得去写了。既然艺术的个性和唯一不复存在,那么献身艺术不是也就不可能是富于个性和独一无二的生存方式了吗?直到他妻子的去世才使他恍然大悟,一切艺术,还有哲学,都构成不了他生命的源泉,都在关键的时刻抛弃了他,不管有多少精神大师和艺术大师陪伴他,都代替不了陪伴在他身边的这个人,这个独一无二的,因无法模式化和复制而不能被替代的人。他蔑视和痛恨一切泯灭个性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化和复制,一切墨守陈规和停滞不前,从文化艺术到国家及其各种各样的机构,都在他攻击之列,包括维也纳的厕所,这就是本文一开始那些恶评的来由。主人公其实并没有把自己置于批判的对象之外,他30多年来每隔一天必到艺术史博物馆这里来,到底是要做什么?他不无自嘲地承认,其实并不是来这里研究历代大师,而是因为这里适宜的温度和光线,他可以在这里看书和思考。这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正是这个习惯的力量,让他在他妻子去世后仍然坚持生活了下来。 《历代大师》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如伯恩哈德其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样,为坚持和保全自我,远离社会和群体,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地方(在本书里是在艺术史博物馆里),为自己的受到置疑(包括来自自身的)和威胁的生存状况而感到恐惧,感到无奈、无助和孤独,甚而至于绝望。但是他不想放弃。他要起来与之抗争。本书也让人感到,作者通过主人公实际上也在思考和质疑他自己的人生追求,让人看到作者在怀疑离群索居、孤傲怪诞的生存状况,在尝试认识他人价值,以及敞开自己接近他人的愿望。 在小说《水泥地》中,主人公把撰写关于一位音乐家的论著作为自己的绝对人生目标,但是多年来始终没有能写出一句话,他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生活在郁闷、焦虑之中无法解脱。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女子,她的悲惨遭遇让他震惊,对这个普通人的关注开始改变着他的生活。他的小说着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对人生和人性的开掘匠心独具。 伯恩哈德(1931-1989)于上世纪60年代以小说《严寒》登上文坛,随后他的作品迅速被译介到国外,受到欧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在意大利,文学大师依泰洛·卡尔维诺称伯恩哈德为世界最杰出的作家,西班牙甚至于称伯恩哈德为“西班牙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准确地反映了西班牙的现实”(伯氏常到西班牙渡假,他的一些作品的故事背景就是西班牙,对西班牙的现实有非常深刻的反映)。在法国,上世纪80年代巴黎戏剧舞台上演出最多的是伯恩哈德的戏剧。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伯恩哈德成为不仅仅是青年作家模仿的对象,相当多的作家为其吸引,甚至受其包容,以至于花费很大力气才重新找到自己。匈牙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特兹承认,他的作品曾经或直接引用伯恩哈德,或在结构上模仿他的作品。美国作家威廉·加迪斯在2002年发表的小说《自动钢琴》中讨论了艺术在一切精神产品都可以复制的时代里的作用。他用反讽的语气“指责”伯恩哈德抢先发表了他的思想。1989年,在悼念伯恩哈德时耶利尼克说:“谁也绕不开这位去世的巨人,我们,是他的财产。”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三联书店和友谊出版公司分别相继推出拙译《历代大师》和许洁的《伯恩哈德传》。许洁女士主要从伯恩哈德戏剧作品里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拷问入手,去解读这位奥地利上世纪最受争议、特立独行的作家。这两本书使中国读者终于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了。每个人都有他的路,每条路都是正确的。 我想,现在有五十亿人,就有五十亿条正确的路。 人的不幸在于他们不想走自己的那条路,总想走别人的路。 ——伯恩哈德

283 评论

怪叔叔是绅士

傻X你啦好大的雨付过款v才刺激超级差距就惩罚夫妇理发理发鲁夫理发好啦发哈可达鸭对呀喜剧咕嘟咕嘟警察局坚持坚持看

309 评论

一人一兀

这是不可想比较的一是小说家巴金的社会声望和影响一向比季老大,“国宝”似乎一蟹不如一蟹。孰令致之,值得深思。 二是季老的贡献在学术专业领域,巴老的贡献主要在政治文化遗产,即提倡“讲真话”,建立“文革博物馆”反思“文革”。 三,最大的差异在于,季老身体比巴老好,95岁了还能讲这么多清醒的自省(也有自我辩白成分)的话。假如巴老90岁后还有季老的写作能力,我估计他的《随想录》的史料和思想价值一定比现在的版本大得多。最近读到学者谢泳去年在巴金纪念日上的演讲《〈随想录〉里为何无一处提到毛泽东?》对巴老的心理有深刻的体察。读罢低眉无写处,想到鲁迅自嘲为“奴隶文章”的话:因为在发表前,就由“编辑先抽去几根骨头,总编辑又抽去几根骨头,检查官又抽去几根骨头”,而自己是“先抽去了几根骨头的,否则,连''剩下来''的也不剩”,因而局外人“只能看看没有骨气的文章”。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191 评论

清晨小雨818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生于江户城(现东京)一个多子女的街道小吏家庭。两岁时被送给姓盐原的街道小吏当养子。因养父母离婚,10岁时又回到生父身边。所以漱石小时候并没有受到什么亲情的护佑。他从小就对汉文化感兴趣,所以在府立一中读了三年之后,转到了汉学塾二松学社。于是,他就形成了儒教的伦理观和东洋美学意识。夏目漱石十八岁进入大学预科。21岁恢复原姓。二十二岁时,重新改姓夏目,号漱石。二十四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从这时起开始悲观厌世,读研究生时就患了重度的神经衰弱。 明治二十八年,他突然辞去研究生院的工作,到四国松山中学做了一名英语教师。1907年辞去教职,进《朝日新闻》社当专业作家,在该报发表了《虞美人草》(1907)、《矿工》(1909)、《三四郎》(1908)、《其后》(1909)、《门》(1910)、《到达彼岸之前》(1912)、《行人》(1912)、《小心》(1914)和《明暗》(1916)等长篇小说以及《玻璃窗内》、《回忆种种》等散文、游记和评论。在松山的一年间,收集了小说《少爷》的素材。第二年,到了熊本,在这里结婚,生活了四年。明治三十三年,夏目漱石作为文部省的留学生到了英国伦敦留学。明治三十六年,回到东京,从此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发表了《我是猫》、《草枕》等作品。他的作品充满幽默,畅游于美的世界中,被称为"余裕派"。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明暗》《心》《三四郎》等。大正五年(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漱石的创作岁月虽然只有十年,但无愧为日本的一代文豪。被喻为"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有关他的研究论文或书籍,数量多得可说是日本第一。甚至有专门收集这一类书物的图书馆存在。目前仍每年会出现这类研究论文或书籍。因为他不但是个杰出的作家,也是个批评家、俳人、画家、学者。 漱石成名后,养父的无理纠缠仍给他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构成他自传体小说《道草》(1915)的基本内容。漱石中小学时代学习汉语,熟诵唐宋诗词,擅长写汉诗。后又改学英文,在第一高等学校本科学习期间,与学友正冈子规常谈诗论文,1889年评论正冈子规《七草集》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笔名漱石。1890年进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写有《英国诗人的天地山川观念》等文章。毕业后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爱媛县松山中学和熊本第五高等学校任职。1900年起在英国留学3年。回国后转到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大学任教,并开始业余创作,相继发表《我是猫》(1905)、《哥儿》(1906)和《旅宿》(1906)等杰作。

195 评论

谦谦妈妈2015

这个网站是介绍日本自杀的白皮书,内容很丰富。你看看吧

99 评论

爱家薇薇

最近の日本人の自杀は、异常なほどの数に上っている。一年に、三万四千というから、地方の小さな都市の人が、すべて自杀してしまうような数に上っている。いったいに日本人の心のなかで何が起こっているのか。社会心理学的な视点を持ちながら、日本人にとって自らを杀すという意味における「自杀」という行为は、过去においてどんな意味をもっていたのか、そして今、どのように现代人が捉えているのか、难しいテーマではあるが、少しばかり考えてみたい。 妙な言い方をすれば、日本は切腹の国として海外に知られている侧面もある。もちろん明治以降、武士阶级の消灭した近代国家日本において、この「切腹」の习惯は、なくなったかに见える。しかし时々、その后も、自决する日本人は、「切腹」こそないが后を绝たない。天皇崩御に殉じて自决した乃木希典(のぎまれすけ:1849-1912)大将の切腹は有名だ。また太平洋戦争后、25年も経た1970年に、市ヶ谷の自卫队総监部で切腹を遂げた文豪三岛由纪夫(1925-1970)の事件は、世界中に「三岛ハラキリ」と报じられ、冲撃を与えた。 かつて切腹は、源氏と平家が并び立つ时代から、明治维新がやってくるまで、およそ七百年间の长きに渡って日本の実质的権力者だった武士阶级にとっての名誉ある死の形とみなされてきた。 切腹死した三岛は、明确に切腹と自杀を当然のように分けて考えている。主体的に自ら死に赴くことと、己の弱さのために死にゆくのは违うということだろう。三岛は世代的に先辈にあたる太宰治(1909-1948)の文学とその自杀を异様なほど嫌った。その三岛の言叶の影で、実は三岛と太宰はよく似ていると言う人もいる。 三岛は、明らかに切腹という行为を「日本の文化的理念」として捉えている。丸山真男(1914-1996)の言い方で言えば、切腹とは「武士のエートス」(ある集団の中における习惯)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この武士阶级のエートスが、いつの间にか、日本人のエートスのようにすり替わってきたわけだが、武士阶级の自决のエートスが、间违った形で喧伝された结果、第二次大戦では、捕虏になることを洁しとしない多くの若者が、自决したり、あるいは自死に近い玉砕の死を选んでしまった不幸な歴史がある。 三岛の精神の中には、ポジティブに考えれば、自分もまた彼らと同じように自决なり、玉砕できなかったという负目のような纯粋さが、その理知的な文体の中には溢れている。彼が军队に行けなかった理由は、ただひとつ子供の顷に体が顽健でなかったという一点にあった。その弱さを克服するために、三岛はボディビルという铠を缠い、ボクシングや空手まで习い。剣道修行にも励んだ。

288 评论

相关问答

  • 2021豪宅住宅趋势研究论文

    国内的趋势百度就行,国外的别墅设计越来越接近人性化设计,交互设计,更多的把感受放在设计中,别墅的室内建筑、景观是别墅个性发展的趋势。设计别墅也是设计人的生活方式

    木头人的老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课题研究目何占豪

    amdkjasklfj

    没想法咯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抗日论文范文资料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

    女王Z大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朱生豪研究论文

    朗读者开场白第五期 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 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 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

    派飞凯特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美日论文范文资料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感染下,经济、社会、科技、信息技术、 文化 各方面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而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式变得相对平缓,发达国际如美国等受债务的累积负债

    Pocky小豆丁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