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拍客
试论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马清福 韩明安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是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已经非常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把民族理论作为唯物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早就清楚地看到了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者,研究民族理论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认识自己民族的特征,用以指导自己民族的发展;或者是为了认识各民族间的区别,用以加强对本民族和异民族的统治;也有的是为了认识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用以帮助统治者进行民族的侵略;只有为数不多的进步学者是为了弄清民族的政治、经济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用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在这些立场、目的全然不同的民族理论研究中,多数人的观点是很狭隘的,表现出为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鲜明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阶级社会里理论研究的必然现象。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民族理论的研究属于一定历史时代的“精神”范围,受到该时代阶级斗争的影响是不足为怪的。同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学者的研究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研究绝不是从狭隘的阶级目的或民族目的出发的,而是从最终在地球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个伟大目标出发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在民族理论研究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充分看到了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这些重要性大体表现在:首先,民族理论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定民族的具体状况和特点,从而帮助和推动民族的发展。民族做为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其状况和特点是非常复杂的。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一定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并能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克服自己民族发展中的短处,发扬民族特有的长处,推动整个民族更快地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工作。无论是民主革命阶段或者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无论是在处理一般的国家事务或者是处理民族事务时,都充分重视民族特征,充分考虑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和措施,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帮助和推动各民族历史的发展为目的的。其次,民族理论研究是民族历史研究的基础。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研究民族的发展史已经和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各民族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人士所注重。
李老根记
1、《论宗教对古代城邦的作用》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85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宗教》1986年第 期全文复印)2、《关于历史上黄金时代理想及其历史观的类比考察》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3、《对吐蕃宗教方位观的比较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4、《藏传佛教对于死亡的伟大实践》(翻译)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5、《藏族乌龟神话及其神秘主义宇宙论散议》 《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第一作者)6、《关于如莱杰的身世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初探》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二作者)7、《藏族死亡观念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8、《神奇的藏密瑜伽——中阴静修法》(编译) 《气功与科学》1992年第4期9、《“旺支” 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10、《藏族苯教神话及其象征思维概述》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11、《论宗教神灵系统的结构——一个宗教历史学的比较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学》1995年第2期全文转载)12、《关于黄金时代理想的再评价问题》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13、《〈格萨尔王传〉中的三元象征观念解析》 《西藏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4、《玛桑格萨尔王及其相关氏族杂考》 《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获陕西省第5届(1998)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5、《锅、饮食、王权——〈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一段文字的文化学解读》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16、《印度教神秘主义及其宗教实践方式》《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4期17、《中国建木神话的体系及其渊源考——兼论与印度神话的关系》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18、《藏族传统史学的体系及其史学观念的总体特征》《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19、《论宇宙原生物解体神话的程式主题及其内在意蕴》 《西藏研究》1999年第4期(第二作者)20、《适应与变迁——藏族传统文化观与现代文化观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4期全文复印转载 )21、《敦煌写本(5)号残卷所涉及的吐蕃史的几个问题》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22、《分裂时期藏族史学的总体风格与特征》 《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西藏》2002年第5期论点摘编)23、《藏族史学的起源与早期特色》 《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4、《现代性与民族意识:关于西藏近代史上一次政治改革性质的社会学分析》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3/4期。(《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论点摘编)25、《盟誓文诰:吐蕃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文书》《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中国西藏》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26、《西藏宗教与民间习俗中的象征主义人类学》《西藏研究》2003年第1期。27、《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与地位》《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28、《俄木隆仁与古尔——关于藏族苯教思想源流与波斯的关系》《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29、《汉藏史学交流以及敦煌学术传统与吐蕃史学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4年第10期全文复印转载)30、《摩尼教二元论对藏族本教及纳西东巴教的影响》《西藏研究》2004年第4期31、西藏农村家庭中的宗教空间及神灵体系,《纪念柳升祺先生百年诞辰暨藏族历史文化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2月。32 元明时期西藏综合体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念和笔法,《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33、试论苯教的宗教性质及与藏区民间宗教的关系,《西藏研究》,2006年第4期。古代西藏苯教制度化过程考析,《民族学报》(台湾),2006年,第25期。35、唐九宫算、藏族九宫历以及纳西族巴格图的比较研究,《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36、唐卡绘画中的曼陀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37、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史意义,《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论文全文还收录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由瞿林东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一书中)。38、西藏传说时代的“绝地天通”事件与苯教的制度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39、藏族传统宗教中的灵魂观念与祖先崇拜,《西藏研究》,2007年第3期。西藏宗教中的替罪羊观念及侣贡杰布仪式,《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41、Textual discourses and behavior criterion: The historiographic significance of Tibetan biographies of the religious figures,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Number2-June, 、从我国现当代藏族史学研究看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2期“学术专栏”195页转载)。43、代洛囊达——西藏民间的还阳故事与相关文本,《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藏传佛教本地化及其早期特点,《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45、藏区民间宗教信仰的地方组织及其社会性,《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46、敦煌吐蕃文献中的早期苯教神灵体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47、藏区乡村和民间社会中的巫师,《世界宗教研究》(第一作者),2009年第3期。48、藏族苯教的驱魔仪式“垛”及其对民间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49、西藏民间宗教中的“山神”——希达、念、赞神关系考析,《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50、简论清代学者贡布嘉撰述的藏文史书《汉区佛教源流》的史料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第一作者),2009年第5期。51、语言中的神圣意义——维特根斯坦与福柯思想对现代宗教语言哲学的启示(第一作者),《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农业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推广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摘要: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
(一)专著:1、《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合著,格勒主编,王川系该书编委会、执行编委会的编委),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2、《清实录西藏昌都地区史料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而被留在家乡由亲属照看,与父母长期分开居住及生活的儿童。[1]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