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82

爱家薇薇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论文范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艾利希尔

已采纳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块大红布,把他的手包起来,伪装成被斩断的样子,据说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阴间被他宰杀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171 评论

空山微风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中国鬼魂观念由来已久,墨子《明鬼》篇中就说到了人死后成为鬼,相信有鬼神存在。丧葬文化是后人寄托哀思的方式,我们不应把它完全当做封建糟粕,也无需从迷信的角度来看待它,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在汉代时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古人在墓中建有客厅、厨房、厕所、饲养牲畜的棚栏,囤积食品的仓储,墓中还刻有日、月、星、辰、神话故事、神兽仙禽、仙云卷草等图案。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破四旧”曾动摇了既存的传统丧葬文化及其阐释系统;而且以宗教迷信、巫术来解释并对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经济地处理丧事的方法。但在农村,人们仍然向往一些传统的治丧方式,作为对后辈的一种教育及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丧葬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种贴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文字要真实,体现着中国文化实际内涵——对待生命的热忱态度。如:关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丧葬文化中禁忌与讲究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220 评论

Dana是天枰座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102 评论

土匪温柔

这其实也是反映出中国人很注重丧葬文化,以前古代的这种形式会比现在的更加复杂一些,更体现了以前的人对于亲人离世一个人的死亡更加看重。

222 评论

麦当当5188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164 评论

盖世在在

产业分析中国殡葬业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市场的特殊行业,其容量及发展潜力都是惊人的,孕育着无限的商机。我们旨在对中国民情、国情、政情之格局分析,掌控中国殡葬市场发展态势,规划怀恩立基点及经营之道,率先抢占中国“生命礼仪”市场先机。一、民情分析1、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亿。而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多达亿人,占总人口的30%以上。2006年底,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指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80岁以上)趋势也非常明显,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1600万人,2020年将达到2200万,其中,农村老龄化程度比较高、老年人口分布比较多,占据老年人口60%。人口的发展呈现出“孩子越生越少,老人越来越多”的趋势。2、中国人口老化进程加快以湖南人口年龄结构为例,从1998年进入老龄化以来,老化进程不断加快,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全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 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100万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老龄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老年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十五”期间,我省总人口仅增长了%,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却增长了%,老年人口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增长幅度。(2)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国际上常用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高龄(80岁以上)老人比重三个指标反映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从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来看,2000年为%,2005年则上升到%,比重提高了个百分点。3、中国人口的死亡率造就殡葬市场巨大潜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死亡人口每年大约有900万人。按照最低标准丧葬费用计算,假如平均每人2000元丧葬费,那么,可以估算出殡葬行业每年的既定市场份额为180亿元。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以及其他殡仪服务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对殡葬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国内殡葬市场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二、国情分析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殡葬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50年代,以毛泽东等为首的中央领导推行火化,屈指算来,我国推行火化已有50余年的历史,但根据现状,我国的殡葬还存在诸多薄弱的环节。1、人才以及设备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对殡葬业的从业人员一直存在世俗的偏见。因此,殡葬业的员工是近亲多,子承父业多,家庭成员多,学历低的多,这“四多”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国内大部分殡仪馆的各种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殡仪服务设备设施也较为陈旧。殡仪馆内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级技工、专业人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殡仪设备的科技含量不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在目前的1500多个殡仪馆中,达到国家一、二、三级殡仪馆的只有20%,尚有80%的殡仪馆未达到等级标准。2、市场垄断:殡葬业长期以来享受政府有关政策的保护。行业的垄断状态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产生了负面作用。这种垄断,使殡葬服务单位缺乏降低服务成本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垄断消除了机构外的竞争压力,垄断造成了与殡葬相关事业的滞后,垄断下的非市场经济行为,实质上保护了落后,垄断使大多数殡葬事业仍然处于服务项目单一,经营服务手段粗糙,产品质量低下,员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领导者缺乏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这种垄断状态下人们的惰性心造成的这样的一个单位拿到市场上去很难有竞争力,容易导致落后挨打且亏损倒闭的局面。由于接尸、火化、骨灰寄存等到服务项目收费很低,这三项收费基本上亏损,殡仪馆则用出售骨灰盒的暴利来弥补殡仪馆的亏损,存在着严重的收费不合理现象。3、政企不分: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政事不分。殡葬管理处(所)和殡仪馆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殡葬管理,又不利于殡仪馆的经营。精力都集中在殡仪馆的经营上,使对社会面上的殡葬管理弱化,现有的僵化体制使殡葬业经营活动严重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殡葬事业单位仍然采取企业经营事业化管理的体制,行业的领导者还是采用上级指派的方式,这样的领导者并不一定能全面而正确的掌握殡葬业的情况。所以这种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竞争。4、重视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殡仪馆的发展很不平衡,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当地政府对殡仪馆更新改造重视程序不同和殡仪馆更新改造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等因素,经济不发达省份有的是吃饭财政,无力更新改造殡仪馆,所以,造成殡仪馆的发展很不平衡,悬殊很大。致使有的殡仪馆,例如广州市殡仪馆,投资2亿5人民币,占地267亩,建成了非常漂亮的现代化的欧式殡仪馆,无论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还有相当多的殡仪馆存在着难以维继的状况。5、服务网点不足:我国有近14亿人口,全国仅有殡仪馆、公墓等殡葬单位2600多个,实在太少,而美国有3亿人口,全国就有24000多个殡葬服务公司,法国有5700万人口,全国就有6000多个殡仪葬服务公司,他们基本上一万人就平均有一个殡葬服务公司,并且“生前、临终、后续”等服务完善配套都形成了产业规模。按照这个国际标准,以湖南为例,殡仪服务如果要形成产业化经营,将具有6000多所专业化服务公司的市场容量。因此,我国殡仪服务网点布点任务很重。6、未开放前,多为地下操作:在国内的竞争压力已经显现出来,很多行业都将目标对准了殡葬业这最后一块尚待开垦的土地,等待着政策的开放,一旦国家政策允许,他们将迅速冲击市场,想方设法挤进中国的殡葬业,竞相抢占丧葬市场。目前地下的殡仪服务代办点、殡葬用品商店多如牛毛,也已侵吞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与品味在日益提高,但是,大部分服务机构都不能满足丧家需求,比如:服务不专业、价格杂乱等。7、产业规模未成型:大部分殡仪服务公司和殡葬生产制造商仍属于地方性经营运作,不明码标价,毫无体系规模可言,比较分散,几乎找不出一家品牌规模经营的大型殡葬服务公司,根本无法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殡葬设备用品的销售和采购,与其他行业相比还较为传统和落后。为了给各地殡仪服务部门提供设备、用品,全国目前有各类殡葬设备用品生产厂商约3000家,主要生产火化机、殡仪车、冷藏柜、纸棺、寿衣(被)、骨灰盒及各类祭奠用品。这些生产厂家一般规模较小,市场分散,均属于家庭作坊式运作模式,主要通过上门推销的方式销售其产品。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资源的准确掌握,这种销售方式一是效率低,二是费用高,对生产厂家产生较大压力。 而作为殡葬设备用品的采购单位,殡仪馆和公墓等殡仪服务部门,也大多采用到生产厂家现场考察的方式采购设备用品。由于行业资源渠道的闭塞、产品供应厂商的规模限制,各殡仪馆往往是需要多少用品就要跑多少生产厂家,使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产品分散,殡仪馆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缺少指导和比较,使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大大降低。8、陵园墓地,存在不规范:随着世界范围内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紧迫,在殡葬改革上取消土葬风俗,推行火葬制度已经成为主流,过去的“坟山”及墓地零散分布的状况正慢慢成为历史,而较之更科学、生态和便于管理的殡葬用地新模式——“公墓”逐渐得到了发展,并且在运作模式上也由过去的“隐讳所在,任其发展”向市场化发展,墓地是整个殡葬行业中最赚钱的,因此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民间也涌现出一批私人出资兴建陵园的大型企业。当前陵园的品牌销售策略主要是通过环境建设、永续服务质量以及“风水”文化等方面提高商品价值,部分陵园更是利用骨灰存放进行传销、炒买炒卖陵墓等违规销售方式,提高预占市场份额。三、政情分析中国的殡葬业在政府的保护下发展了几十年,至今尚未形成优势,没有大的集团,也无足够的经营者群体和专业队伍,在市场大潮面前显得束手束脚。在此背景之下,修订《殡葬管理条例》被国务院纳入了立法计划,体制性障碍有望突破,早日打破殡葬业的垄断经营状况,这是公众的期待,也是行业管理的必然趋势。修订重点集中在以下方面:1、全面开放,走向市场化:市场化是殡葬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市场化,就是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使殡仪服务走向市场化,打破垄断,依靠市场调节。《条例》规定除了火化具有公益性质,殡仪服务全部放开,公民、法人、组织,只要符合行政许可条件,都可以从事殡仪服务。这不仅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国务院依法行政的要求。民政部门制定政策、颁布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管理,让殡仪服务回归市场,真正体现了该管的管起来,该放的放下去。2、政企分离:从政府行政改革的角度看,实现政企分开是个大方向,政府应由“运动员”变成“裁判员”。 对此,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在接受媒体的访问时直言“要害”,他说:“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是殡葬改革的关键。”3、定义殡仪馆性质:《条例》明确规定殡仪馆为公益性非营利机构。殡仪馆仅提供遗体运送、冷藏、火化服务,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收费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按照不营利原则制订。4、规范墓地运作方式:严禁炒卖墓地塔位,墓地买卖交易必须具备“火化证”、“死亡证”两项证明。这项政策的推出,使墓园根本不可能再实施预占市场的经营方式。四、综合分析1、市场分析(1)往生中市场(殡仪服务、殡葬用品、陵园墓地)中国13亿人口以千分之六点七的年平均死亡率计算,每年将近往生900万人。人均3项丧葬消费以2万多元计算,往生中殡葬市场每年有将近2000亿人民币的市场份额;(2)往生后市场(祭祀服务、祭祀用品、网络纪念)13亿的中国人口,近一亿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祖先,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个最注重孝道的民族,以每年平均仅祭祀两次祖先,一次花费500元计算,往生后市场每年有近1000亿人民币的市场份额;(3)往生前市场(生前规划、祈福寿品、关怀记录)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严重的老龄化,特别在计划生育后,老年人的奉养问题,将会成为重要的问题,预先规划好后事,已经是国际的趋势和潮流,目前中国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一亿人,也就是有兆亿人民币以上的往生前市场,等待着我们去开发。2、竞争分析(1)目前竞争者少由于中国殡葬行业长期的垄断,政策上才刚开始放开,目前进入行业者较少,现阶段是进入殡葬行业的最佳时机;(2)目前竞争者小目前中国并无任何大型化殡葬集团出现,多为小型的地方殡葬单位,且在人才、技术、设备上面相对都比较落后,所以竞争风险相对较小;(3)未来大型竞争者少传统的心理以及专业信息封闭的门槛,导致很少有大企业投入。3、政策分析三条法律规定陆续出台引领殡葬行业欣欣向荣:(1)2004年7月1日,国家行政许可法出台,全面放开殡葬用品市场;(2)2007年5月1日,国家殡葬管理条例修改草案,将全面放开殡仪市场;(3)2007年9月1日,国家反垄断法出台,控制了可能发生的行政干预垄断行为;五、结论1、殡仪服务公司的诞生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中国殡葬市场的庞大以及落后的产业情况,然而随着政策的支持以及新殡改条例的推出,一方面今后的殡仪馆除火化、遗体接运、及冷藏业务外,其他大量的殡仪服务业务将逐步开放,引入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对于殡仪服务的经营单位,则规定必须符合企业登记资格,个体无照经营户将成为政府打击取缔的重点。因此,个体户必须挂靠合法公司,争取合法性。另一方面,陵园的销售模式受限,买卖墓地必须具备两证方可销售,这也预示着将来陵园必须大力加强与殡仪服务公司的互动合作,依托殡仪服务公司的终端服务代为销售商品。再则,殡葬用品生产厂商的最大客户是殡仪馆,随着改革的深入,固定“销售渠道”逐渐消失,因而要想全方位的推广自身产品,就必须依靠各地殡仪服务公司来进行,否则,市场将越做越小,面临着逐步被其他大型厂商吞并的局面。综上所述,中国殡葬业的发展格局对殡仪服务公司的出现将越发强烈。2、怀恩生命礼仪连锁模式将快速发展怀恩的目标就是集中所有力量,创造一个成功的中国生命礼仪经营模式,并快速复制于各区域市场。怀恩努力的方向就是迅速有效的占领中国既定的往生中市场,逐步引导消费市场,进而开创生前服务及后续服务市场成为完整的生命礼仪事业。

251 评论

guyanni1987

中国许多地方政府出台殡葬改革集中墓地,特别是农村乡镇,这有违几千年民族文化传播传存!几十年后空置村庄会变成无人区,而活着的人没有了对过去的追忆那也没有了活的更多向往!国家民族大道的延续越来越诙!希望中央重视这千年大计,不要又是一个计划生育国策!贵州桐梓落后县一任领导的决心最后变成无人负责担当!相信许多领导的格局也不一定比民众强,甚至是在位做了许多遗憾后世的问题事情!过去破四旧把许多文化去掉了现在才知道不可再现!!!希望从中央开始真的做到尊重和保护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

285 评论

相关问答

  • 殡葬专业毕业论文

    北京市殡葬改革30年成果概况北京市殡葬管理机构是北京解放以后,从接收和改造“杠房”等旧的殡葬服务行业发展而来。作为政府管理殡葬事务的职能部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

    安德鲁鱼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传统自然生态观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

    芥末花ver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殡葬的论文格式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安哥拉天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中国传统雕塑论文范文资料

    这么专业,严格,你要是着急的话别寄太大希望了。

    泷泷大魔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论文范文写作

    传统节日的 作文 如何写?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欢乐详和的 春节 、大闹花灯的 元宵节 、赛龙舟的 端午节 、万家团圆的 中秋节 ……下

    ddungmicke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