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彩虹624
第四纪(距今164万年~ )(劳动创造了人类) Quaternary Period 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约开始于164万年前持续至今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第四系一名是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于1829年提出的(见新生代)。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动物在第四纪期间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属种而不是大的类别更新上。第四纪前一阶段——更新世早期哺乳类仍以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等的繁盛、发展为特征,与第三纪的区别在于出现了真象、真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石器。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人能直立行走。从古猿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1000?万年以前。 第四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小型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地位。陆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其它脊椎动物中真骨鱼类和鸟类继续繁盛,两栖类和爬行类变化不大。 高等陆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纪中期以后已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群。微体和超微的浮游钙藻对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仍十分重要。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相应地层称更新统和全新统。第四纪下限的确定,意见分歧较大。1948年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的标志。陆相地层以意大利北部维拉弗朗层,海相以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层的底界作为更新世的开始。中国以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泥河湾层作为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其后,应用钾氢法测定了法国和非洲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地层底界年龄约为180万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为距今180万年。1977年国际第四纪会议建议,以意大利的弗利卡剖面作为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其地质年龄约为170万年。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约248万年前黄土开始沉积,反映了气候和地质环境的明显变化,认为第四纪约开始于 248万年前。还有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定为330~350万年前。 地层划分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及地质年龄。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较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第四纪沉积主要有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相沉积、风成沉积、洞穴沉积和海相沉积等。其次为冰水沉积、残积、坡积、洪积、生物沉积和火山沉积等。 生物进化 第四纪生物与第三纪相比,在分布和组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哺乳动物与上新世相比有很大进化,如欧洲及邻近的亚洲部分现生的119个种中只有6个在上新世生存过。植物界的进化比较缓慢,西北欧的植物约80%在第四纪开始时即已存在。第四纪冰期时,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向南迁移。间冰期期间动植物向北迁移。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在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的属有70%绝灭,欧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这一大规模绝灭发生于距今 15000~9000年。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狩猎活动,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变迁。第四纪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动物群。欧洲早更新世具代表性的是维拉弗朗动物群,出现了真马、真牛、真象;中更新世以克罗默尔动物群为代表;晚更新世时出现了许多极地动物。北美早更新世有布朗克动物群,中更新世有伊尔文顿动物群,晚更新世有兰错伯累动物群 。 中国北方则有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 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期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人类出现 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因此有人称之为人类纪。普遍认为,第四纪的猿人由中、上新世的腊玛古猿发展而来。早更新世开始出现早期猿人,其代表是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能人。含能人化石的地层年代约为 175万年前。晚期猿人以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代表,他们生活于中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发展到早期智人阶段,如中国的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等,欧洲以尼安德特人为代表。晚期智人出现于晚更新世晚期,有中国河套人、山顶洞人、资阳人、柳江人等,欧洲是克鲁马农人。 构造运动 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属于新构造运动。在大洋底沿中央洋脊向两侧扩张。对太平洋板块移动速度测量表明,平均每年向西漂移最大达到11厘米,向东漂移 厘米。陆地上新的造山带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区,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地震和火山是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地震集中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活动断裂带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加利福尼亚断裂带、中国郯庐断裂带等。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带上。中国的五大连池、大同盆地、雷州半岛、海南、腾冲、台湾等地都有第四纪火山。 第四纪人类出现(绘画) 气候状况 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变化,240万年以来至少经历了24个气候旋回。晚新生代冰期开始于距今1400~ 1100 万年前,但在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的明显交替。冰期极盛时,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覆盖了格陵兰和冰岛,劳伦大冰盖掩埋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至纽约、辛辛那提一带。欧洲将近一半被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覆盖。西伯利亚冰盖则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地区。 矿物沉积 第四纪沉积富集了各种砂矿、盐湖化学沉积、泥炭和少量褐煤。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稀有金属多来自滨海和河流沉积中的第四纪砂矿,如沙金矿、钴镍铬砂矿、锡钨砂矿、金刚石砂矿等。中国盐湖中锂和硼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第四纪——人类时代 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Homo habilis)在东非坦桑尼亚出现,这可能是早期的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homo erectus)从非洲扩散到中国、爪哇,最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 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非洲出现并迁移到欧洲。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在非洲南部出现,约5万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中东地区,到3万5千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达欧洲-克罗麦昂人(Cro-Magnon); 在更新世晚期,大约3万-2万年前,现代人类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并向南迁移。进入全新世后,现代人的分布到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并且成为唯一生存至今的人科动物(hominids)。
玛雅家具
(1) 李君,谭利华,邱维理,黄羊滩沙地的形成及其对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79~28(2) Youli Li, Jingchun Yang, Lihua Tan, Fengjun Duan, Impact of tectonics on alluvial landforms in the Hexi Corridor. Geomorphology, 1999(28):299-308(3) 翟秋敏,邱维理,谭利华,李永良,宣化盆地辛庄子黑砂土剖面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1):130~136(4) 杨景春,谭利华等,祁连山北麓河流阶地与新构造演化。第四纪研究,1998(3):229~237(5) 谭利华,杨景春,等,河西走廊新生代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23~532(6) 李保俊,杨景春,李有利,谭利华,根据砾石风化圈厚度估算地貌年龄。地理研究,1996,15(1):11~21(7) 李有利,杨景春,谭利华,河西走廊榆木山西端低山丘陵的构造分析。见: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55~58(8) 李有利,杨景春,李保俊,谭利华,河西走廊榆木山边缘断层构造地貌研究。地质力学学报,1997,3(4):20~26
且行且珍惜02
建议你用百度搜索下“灵生地质作用”,应该基本上就知道了。内容太多,我就不要你的150分了。不过我搜索了,竟然没有!!不好意思了!其实所谓“灵生地质作用”就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和影响。比如破坏植被造成荒漠化、建设施工导致边坡变形、水利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等等。
双鱼0303
一、内容概述
本项目为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项目,属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范围。
项目研究内容是以第四纪地质学的湖相沉积分析来解决湖泊演化、环境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问题,通过第四纪地质、地貌、湖泊、冰川等的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以及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与微体古生物学分析,提出第四纪晚期以来区域环境演化的基本规律、湖相沉积的研究方法和环境预测与评价的新思路。
综合应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野外实测地层剖面、湖岸堤和湖岸阶地的水准仪测量方法,将第四纪地质调查与沉积建造、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相结合,是本项目的特点;确立和厘定了纳木错沿岸6级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藏北高原晚更新世古大湖,纳木错群湖相地层、古大湖泊演化时序与阶段划分、湖滩岩、湖面变化与环境演化、念青唐古拉山冰期划分、其他第四纪地质和经济地质,是本项目的10个重要进展。
对藏北高原古大湖演化、古河流、古砾石层和经济地质等,及其环境生态效应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与探讨,首次建立藏北高原古大湖演化的时间序列和藏北高原内流区晚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剖面,并将这套湖相地层命名为纳木错群。在野外地质调查中找到了确凿的证据,确认青藏高原腹地晚更新世曾存在直径达数百千米、面积达10万km2以上呈网络状分布的古大湖,并探讨了古大湖发育、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化的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项目调查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极大关注。2004年1月出版了专著《西藏纳木错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该书得到世界公认的第四纪学术泰斗、2002年“泰勒奖”、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施雅风院士在进一步确认“青藏高原及邻区高温大降水事件”(湖泊科学,2002年14卷1期)、提出“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改进建议”(冰川冻土,2002年24 卷6 期)、建立“MIS 3 晚期阶段”气候模型(第四纪地质研究,2003年23 卷1 期)时,引证了本项目的相关成果。“藏北高原古大湖发现”被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科研2001年度的重大成果”之一:“在纳木错发现高出现代湖面 的巨型古高原湖,为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史及资源环境评价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寿嘉华,中国地质调查,2002,1 期)。与之有关的论文(20 篇)在SCI期刊(1 篇)、国内核心期刊(17 篇)、国内一般期刊(2 篇)上发表,并进行过多次学术交流和成果汇报,其成果被多次引用。该项目成果获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第四纪湖相沉积工作的进展,对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古大湖的确立和调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在青藏高原已验收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部分涉及青藏高原湖泊区的图幅,大都采纳了本项研究成果,对古湖泊演化及其湖相地层进行了划分。同时,还为纳木错国家地质公园的申请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因此,该研究成果对深入研究我国内陆地区,特别是与湖泊相关的湖相沉积、地质地貌和环境气候变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西藏纳木错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际资料,对全面开展青藏高原第四纪地质调查与研究能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可靠的实际依据,对开展1∶25万及1∶5万等填图中的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的技术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和借鉴作用,同时也能给青藏高原环境变迁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和未来地质环境演变趋势的预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性和战略性新成果、新认识和新思路,将为广阔的青藏高原全面开展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大大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从而将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藏纳木错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专著以翔实的第四纪地质、地貌、冰川资料为依据,综合应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实测地层剖面、湖岸堤和湖岸阶地的水准仪测量、地貌学、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与微体古生物学分析等方法,将第四纪地质调查与沉积建造、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相结合,对藏北高原腹地纳木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湖相沉积、湖泊演化、冰期划分、藏北高原古大湖变迁、古地貌、古河流、古砾石层和经济地质等,及其环境生态效应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与探讨,阐述了本区第四纪晚期以来环境演化的基本特征,建立了该区湖相地层的标准剖面,进行了冰期划分与对比,推测了在藏北高原存在一个晚更新世古大湖——古羌塘湖,提出了区域环境演化的基本规律、湖相沉积的方法研究和环境预测与评价的新思路。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了西藏纳木错地区第四纪湖泊演化、冰川发育和环境演变的专著,汇集了项目组成员多年辛勤的研究成果。可供从事第四纪地质、地貌、冰川地质、环境预测方面学习与研究的地质或地理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和相关人员阅读与参考。
三、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研究生培养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联系人:张永双孟宪刚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四川创和
l 冰期与间冰期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发生。该时期包含有多个冰期一问冰期旋回,它们在深海沉积物 黄土一古土壤序列和冰芯中都有很好的记录。第四纪冰盖的增长和退缩的主要周期是21 000a.41 000a和0.1Ma。这些周期与天文驱动因子符合得很好,这种驱动作用在不同纬度是不同的。2 末次间冰期末次间冰期是近0.15Ma来全球最暖的时期,整体的气候状况与全新世间冰期相似,表现为海洋表层水温相近,海面稍高,但末次问冰期气候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3 末次冰期末次冰期最盛期(LGM)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最近一次冰盖体积最大的时期,并不一定是最近一次温度最低的时期,但许多人认为末次冰盛期应是最近一次温度最低的时期,因此出现在14 300aB.P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期又称晚冰期,包括老仙女木期(Oldest D~yas)、Belling暖期、中仙女木期(Older D~yas)、Aller~i暖期和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随着末次间冰期的结束,在持续近0.1Ma的末次冰期内发生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气候突变事件和短期的冷暖交替过程。在这些波动中最为强烈的是Heinrich、Dansgaard-Oeschger及Younger IXyas事件。这些事件最突出的反映在格陵兰冰芯、北大西洋的深海岩芯和欧洲、北美沉积物的孢粉记录里,说明它们在北大西洋区域表现尤为强烈。摘自《第四纪研究》的一篇论文《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术语很多我很难看得懂,不知道怎么组织,你再看看你的“末次间冰期以来的主要环境事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撰写有价值的专业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在省级以上专业期
论文研究背景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社会大环境如何【可利用国家数据网站发布的数据做支撑】; 2、行业环境如何【可以利用行业报告做支撑】; 3、目前需要解
20世纪的中国企业营销,应该说走的是一条以模仿为主的道路。改革开放的20年来,西方企业营销理论与方法从引进传播到推广应用,多数企业基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进入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闵隆瑞1 朱关祥2 关友义1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 1 萨拉乌苏阶阶名及其名称由来 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