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
组织国内著名清史专家王思治、冯尔康、周远廉、阎崇年、李治亭等编撰大型多卷本《清朝通史》(十一卷十四册600余万字,另附《清史图典》九卷十二册),出任总主编,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体例一新的清朝通史著作。2002年将已发表的60余篇明清史论文中的28篇以《管窥集》(40余万字)之名出版。其他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康雍乾三朝史》(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年);《中国皇帝制度》(武汉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明清帝王兴衰录》(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论皇太极时期的民族政策》(《文史哲》1987年);《论明代辽东开原的民族贸易市场》(《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关于清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清史研究》1986年);《关于清朝的历史地位的作用》(《光明日报》1986年);《一部简明而富有创见的清代史》(《史学史研究》1984年);《明末辽东弃地案考实》(《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清代辽沈地区人口问题》;《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清朝前期的历史专向》(《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嘉庆初政时期中央权力重组》(《明清论丛》第三辑2002年)。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历史年鉴》、《中国史研究动态》、《清史研究概况》转载、摘载、评介,多篇论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收集。有的论文为日本、美国的杂志摘载评介。
thomas0488
我最近在研究清朝历史,大清帝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只是晚清时期,以慈禧为首的末代皇族,没有承启前人的雄浑乐章,一帮败家子,毁掉了大清的江山基业! 纵览大清十二帝,其中不乏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开创了大清盛世。十二皇帝,千秋功罪,史家自有评说。以在下看来,康熙皇帝,乃是最为了不得的一代帝王。真可谓“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清代康熙,雄才为略,无人可比”。在我开来,历代帝王,屈指数来,其文采武略,无出其右。清史记载,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科学家。康熙年间,西洋的自然科学传入中国不久,一般读书人都看不起。康熙却笃爱之极,以至到了废寝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康熙于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生物、外语、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无一不懂。 同时,他十分重视科学,尊崇科学人才。 当他看到科学家梅文鼎著的《历学疑问》时,欣喜地说:“我留心历算多年,此事我能决其是非,将书留在这里,让我阅览后再发吧。”他仔细阅读,亲加批注,给予高度评价:“甚细心,且议论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公元1705年,康熙在南巡途中,在船上亲自召见梅文鼎,一连晤谈三次。事后康熙对别人说,他自己虽然留心历象、算学方面的学问,但“此学如今通晓的极少,像梅文鼎这样精通的人真是罕见。”因此,他亲书“绩学参微”四个大字赠给梅文鼎,表彰他的成就。连康熙亲自主持编纂的《律吕正义》成书后,也立即寄给梅,请他审阅和指正。 康熙还把一些才华出众的中青年人才放在自己身边,亲加教导。他把通晓天文历法的进士陈厚耀召到南书房,“命至旁座”,亲自教授“西洋定位法”、“虚拟法”,又将陈厚耀召至渊鉴斋,“问难反覆”。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明安图,是蒙古正白旗人,在历象方面很有成就,官至钦天监监正。康熙帝发现他的才智与众不同,十分宠爱,外出巡幸时命他随行。一路上,康熙对明安图耳提面命,像老师和弟子一样,“受数学于圣祖仁皇帝,精奥异人”。康熙把梅文鼎、梅珏成召至宫中,令他参加历法和算学编纂工作,又教他“借根法”。梅珏成自称“供奉内廷,蒙圣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 。敬爱而读之,其法神妙。” 康熙经常让大臣推荐民间有奇技博学者,“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直召蒙养斋”。由于康熙重视科技人才,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项,也是这时完成的。其中《数理精蕴》一书,对当时引进的西方数学知识作了很有条理的编排,绘图立表,又同古代数学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是一部“贯彻中西之异同,而辩订古今之长短”的著作,被称为“实为从古未有之书,虽专门名家,未能窥高深于万一”,代表了当时数学发展的水平。
口述史记录需要全都写在论文上吗答案如下:口述史记录需要全都写在论文上,所以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
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题目、摘要、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
1 明代宦官势力干预北部边防的严重后果(提纲)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会议】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1993-08-010 41
议论文范文 随 着“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