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0

狐狸猫fiesta
首页 > 学术论文 > 人工智能最新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摇滚小青蛙

已采纳

人工智能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完善了传统AI在DOTA等即时战略游戏中的不足,从玩家的角度出发,设计出针对各个水平层次的人工智能。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人工智能实现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DOTA游戏中人工智能的设计与实现

引言

DOTA游戏以及所有的即时战略游戏中,人工智能(AI)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工具。新手玩家通过对AI的对战初步了解整个游戏的规则、战斗方式、英雄特性等。在非联网的情况下,AI也是玩家的唯一对手。

传统AI:战斗模式单一,反应速度缓慢,行动指令呆板,无法较好的分析战场形势与战斗情况。水平低,容易被玩家识别出设计好的指令,从而导致轻易击杀,影响游戏的娱乐性。

创新AI:模拟人类思维,有了较高的智商的。新手玩家能够通过与AI的对战,逐渐学会游戏的玩法,提升对游戏的认识,而并不像以前的直接与人类对抗导致被高端玩家蹂躏。

此外,创新型AI不只面向新手玩家,基于AI具有水平高、套路广、懂得随机应变等特点,同时能够使得高水平玩家从与AI的对战也能获得乐趣,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算法核心功能

AI的核心功能包括控制中心、巡查系统和指令中心。巡查系统好比AI的眼睛和大脑,AI通过巡查系统来获取游戏数据并且分析这些数据;巡查系统分析的结果传达给指令中心,经过指令中心处理后转化成指令信号传达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将信号转化为AI的具体行为[1]。具体功能如下:

核心功能实现

巡查系统

设一个角色当前生命值为H、攻击力为A、防御力为D、魔法值为M,四个技能分别为A1、A2、A3、A4且对应的四个技能强度分别为P1、P2、P3、P4、技能的冷却程度为C1、C2、C3、C4。

若对于任意一个技能An得知其剩余冷却时间为Yn、冷却的总时间为Zn,则必然存在线性函数fn使得技能冷却程度Cn为:

Cn=fn(Yn,Zn),Cn∈[0,1]

计算技能冷却程度在高端游戏局中对技能冷却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玩家游戏水平,当技能冷却程度约为0时代表这个技能刚刚进入冷却时间,对于一些靠技能为主的英雄代表丧失战斗力;当技能冷却程度即将到达1时,英雄即将恢复战斗力且在其等于1时瞬间恢复大量战斗力。而这个恢复的过程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在这个恢复战斗力过程即是考验玩家技术含量的过程,如撤退、普通攻击、走位或衔接其他策略方案等[2]。

则对于任意技能An技能强度Pn与冷却程度Cn和其他参数X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Pn=fc(Cn,X)

自我学习功能

AI的自我学习使得AI在实际战斗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一块功能,我们一改传统直接给AI编程固定的套路,让AI知道自己有何种技能、属性,并且告诉AI各种行为将会产生的结果,让AI自己计算当前情况下最有效的套路,这样的设计让AI在复杂的实际游戏战斗中能够有出色的表现[3]。

指令中心

指令中心是将信号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系统功能模块。

比如指令中心接受到控制中心传来的一个“ATTACK”指令,那么指令中心将对英雄下达攻击指令,并反馈给控制中心此次指令的结果,如英雄被击晕了,那么此次指令必将是执行不了的,那么将反馈给控制中心一个被击晕的信号,控制中心立马重新计算应对措施。

控制中心

各个子系统通过控制中心连接成一个完整的AI系统,控制中心接受各个子功能的数据和分析结果,然后向指令中心发布指令。

例如在实际战斗中,一个具有控制技能的高爆发法师,首先他看见他的正前方有一名敌人,通过知己知彼系统,AI得知目标敌人的战斗力比自己低,可以击杀。接着AI开始思考击杀策略,通过自我学习系统,AI计算出了最优方案:先通过走位靠近目标敌人,然后试用控制技能将其制服,在控制技能期间AI对目标敌人进行普通攻击,当控制技能快要结束时AI放出大招将其击杀。知己知彼、自我学习系统计算出的结果传达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对指令中心发布指令,于是AI就行动了起来。

3.结论

人工智能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完善了传统AI在DOTA等即时战略游戏中的不足,从玩家的角度出发,设计出针对各个水平层次的人工智能。玩家的需求才是游戏设计的根本,玩家的体验才是游戏设计的目标,保证玩家出色的游戏体验,才能让游戏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302 评论

yoyoyoyoyo224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方法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最终实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研究与人的思维研究密切相关。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人工智能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逻辑学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方法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最终实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研究与人的思维研究密切相关。逻辑学始终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它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根本观点与方法。

1 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12世纪末13世纪初,西班牙罗门·卢乐提出制造可解决各种问题的通用逻辑机。17世纪,英国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了归纳法。随后,德国莱布尼兹做出了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并提出了“通用符号”和“推理计算”的思想。19世纪,英国布尔创立了布尔代数,奠定了现代形式逻辑研究的基础。德国弗雷格完善了命题逻辑,创建了一阶谓词演算系统。20世纪,哥德尔对一阶谓词完全性定理与N 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定理进行了证明。在此基础上,克林对一般递归函数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演算理论。英国图灵建立了描述算法的机械性思维过程,提出了理想计算机模型(即图灵机) ,创立了自动机理论。这些都为1945年匈牙利冯·诺依曼提出存储程序的思想和建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冯·诺依曼型体系结构,以及1946年美国的莫克利和埃克特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学计算机ENIAC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以上经典数理逻辑的理论成果,为1956年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现代逻辑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公理化运动。20世纪逻辑研究严重数学化,发展出来的逻辑被恰当地称为“数理逻辑”,它增强了逻辑研究的深度,使逻辑学的发展继古希腊逻辑、欧洲中世纪逻辑之后进入第三个高峰期,并且对整个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 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的大体分类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思维规律的科学。 从17世纪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G. LEibniz)提出数理逻辑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一步步发展的需求,各种各样的逻辑也随之产生。逻辑学大体上可分为经典逻辑、非经典逻辑和现代逻辑。经典逻辑与模态逻辑都是二值逻辑。多值逻辑,是具有多个命题真值的逻辑,是向模糊逻辑的逼近。模糊逻辑是处理具有模糊性命题的逻辑。概率逻辑是研究基于逻辑的概率推理。

泛逻辑的基本原理

当今人工智能深入发展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专家经验知识和常识的推理。现代逻辑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可靠的,关于不精确推理的逻辑学作为它们进一步研究信息不完全情况下推理的基础理论,进而形成一种能包容一切逻辑形态和推理模式的,灵活的,开放的,自适应的逻辑学,这便是柔性逻辑学。而泛逻辑学就是研究刚性逻辑学(也即数理逻辑)和柔性逻辑学共同规律的逻辑学。

泛逻辑是从高层研究一切逻辑的一般规律,建立能包容一切逻辑形态和推理模式,并能根据需要自由伸缩变化的柔性逻辑学,刚性逻辑学将作为一个最小的内核存在其中,这就是提出泛逻辑的根本原因,也是泛逻辑的最终历史使命。

3 逻辑学在人工智能学科的研究方面的应用

逻辑方法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主要形式化工具,逻辑学的研究成果不但为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它们还作为重要的成分被应用于人工智能系统中。

经典逻辑的应用

人工智能诞生后的20年间是逻辑推理占统治地位的时期。1963年,纽厄尔、西蒙等人编制的“逻辑理论机”数学定理证明程序(LT)。在此基础之上,纽厄尔和西蒙编制了通用问题求解程序(GPS),开拓了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的一大领域。经典数理逻辑只是数学化的形式逻辑,只能满足人工智能的部分需要。

非经典逻辑的应用

(1)不确定性的推理研究

人工智能发展了用数值的方法表示和处理不确定的信息,即给系统中每个语句或公式赋一个数值,用来表示语句的不确定性或确定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1976年杜达提出的主观贝叶斯模型, 1978年查德提出的可能性模型, 1984年邦迪提出的发生率计算模型,以及假设推理、定性推理和证据空间理论等经验性模型。

归纳逻辑是关于或然性推理的逻辑。在人工智能中,可把归纳看成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借助这种归纳方法和运用类比的方法,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新、老问题的相似性,从相应的知识库中调用有关知识来处理新问题。

(2)不完全信息的推理研究

常识推理是一种非单调逻辑,即人们基于不完全的信息推出某些结论,当人们得到更完全的信息后,可以改变甚至收回原来的结论。非单调逻辑可处理信息不充分情况下的推理。20世纪80年代,赖特的缺省逻辑、麦卡锡的限定逻辑、麦克德莫特和多伊尔建立的NML非单调逻辑推理系统、摩尔的自认知逻辑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非单调逻辑系统。常识推理也是一种可能出错的不精确的推理,即容错推理。

此外,多值逻辑和模糊逻辑也已经被引入到人工智能中来处理模糊性和不完全性信息的推理。多值逻辑的三个典型系统是克林、卢卡西维兹和波克万的三值逻辑系统。模糊逻辑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卢卡西维兹的研究。1972年,扎德提出了模糊推理的关系合成原则,现有的绝大多数模糊推理方法都是关系合成规则的变形或扩充。

4 人工智能——当代逻辑发展的动力

现代逻辑创始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早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公理化运动。21世纪逻辑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哪里?笔者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由于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智能,它的难点不在于人脑所进行的各种必然性推理,而是最能体现人的智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中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诸因素。例如,选择性地搜集相关的经验证据,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尝试性的判断或抉择,不断根据环境反馈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由此达到实践的成功。于是,逻辑学将不得不比较全面地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并着重研究人的思维中最能体现其能动性特征的各种不确定性推理,由此发展出的逻辑理论也将具有更强的可应用性。

5 结语

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和逻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方面我们试图找到一个包容一切逻辑的泛逻辑,使得形成一个完美统一的逻辑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地争论、更新、补充新的逻辑。如果二者能够有机地结合,将推动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概率逻辑大都是基于二值逻辑的,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又在基于其他逻辑的基础上研究概率推理,使得逻辑学尽可能满足人工智能发展的各方面的需要。就目前来说,一个新的泛逻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那何不将“百花齐放”与“一统天下”并行进行,各自发挥其优点,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贡献。目前,许多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因素仍有待于解决,技术上的突破,还有赖于逻辑学研究上的突破。在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我们只有重视逻辑学,努力学习与运用并不断深入挖掘其基本内容,拓宽其研究领域,才能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工智能医疗论文

    人工智能助力辅助诊断事实上,国外早已有科学家和医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来从海量数据,比如电子健康记录、影像诊断、处方、基因组分析、保险记录甚至是可穿戴设备所产生的数

    妩媚的撕纸座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智能家居中人工智能论文文献

    王斌博士,CSHIA智能家居技术研究院院长 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的热点,也是我们国家的战略。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热了很多年了。人工智能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

    luoyue123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人工智能个人研究论文

    人工智能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智能的毕业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人工智能是20世纪计算机

    全全英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目前,人工智能集计算机学科、神经生物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引起了众多学科的日益关注,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交叉学科。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人工智能发

    天晴小卷XJ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工智能论文1500字

    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下是我整理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我国ICT产业发展模

    好吃好喝好玩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