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9

美利达达道路
首页 > 学术论文 > 李尔王主题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唐尼小姐

已采纳

莎士比亚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偶像吧,有现实的,有虚幻的。我也有偶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剧圣: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的第一印象是那样一句名言:“当荣誉心受伤的时候,友谊是治愈它的良药。”它对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地方。后来我读了很多他的着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仲夏夜之梦》《李尔王》等等。我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发现他在创作的时候处在一种疯狂的状态。这种疯狂让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创作当中,让读者与他一起疯狂,一起同主人公喜怒哀乐,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改变自己的心情。所以,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一种享受。也许会一边读一边落泪,也许会一边读一边哈哈大笑。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疯子,但是疯得痛快,疯得舒心,疯得淋漓尽致。我与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种“对疯”的关系,虽然莎士比亚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一读起他的作品,我却感觉他就在我身边,给我讲他的创作环境,创作状态。就这样,他告诉了我:“对待什么事都要有这种接近疯狂的状态,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你的学习或工作上去,这样你就能真正感受到学习或工作的愉快,也能让别人和你一起愉快!”

132 评论

小胡子阿志

论文题目即文章的题名,题目犹如“文眼”,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一) 1. 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管窥英国人的婚恋观 2.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艺术风格 3.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金钱与婚姻 4. 通过《莎菲女士的日记》和《三个金币》比较 5. 弗吉尼亚.沃夫与丁玲的女权主义思想 6.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仇 7. 浅谈《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的风景和种族文化冲突 8. 论《觉醒》中的象征主义 呼啸山庄中的环境分析 9. 论《觉醒》中的象征主义 10. 简爱的双重性----简爱眼中的女权主义与平等主义 11. 《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12.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3. 乱世佳人中两位女性之对比 14. 苔丝悲剧及其成因 15. 对大卫•科波菲尔的性格分析 1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7. 从《傲慢与偏见》看女性意识 18. 儿子和情人中人际关系探讨 1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20. 黑暗的召唤--分析《麦克白》中女巫及其预言 21. 论《飘》的社会价值及斯嘉丽人物性格 22. 论《鲁宾逊漂流记》中的资本主义倾向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二) 1、海明威战争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分析 2、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3、王子复仇记》主题分析 4、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 5、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6、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 7、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8、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9、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10、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11、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12、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13、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14、清教与美国文学 15、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16、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17、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18、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19、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20、《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 2.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3. 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4. 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5. 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6. 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7. 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8. 《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9. 《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10.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11.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 12.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3. 《欲望号街车》的幻想与现实的对立 14. 静水流深-----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 15. 《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16. 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17. 《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18.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19. 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20.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21. 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猜你喜欢: 1.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2. 浅谈英美文学论文 3.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4.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263 评论

卷卷卷和毛

1.莎士比亚这一著作确实有令人深深回味的价值!将其联系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合适的!它体现了一种人性的丑恶与人性的美丽!莎士比亚是一个语言大师。在文章中,第一幕第一场葛罗斯特与肯特的一段对话,葛罗斯特就用了低俗语言,这种流行于社会底层的俗语,却更能揭示葛罗斯特真实的内心世界,这种低俗语言的运用消解崇高,降低了高雅语言虚伪的自以为是,起到了引导观众洞悉真实而远离虚假的作用。在第三幕第四场里,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出门以后,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跑到暴风雨的荒野,诅咒女儿忘恩负义。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种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会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在这个价值迷失的时代,李尔对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的愤怒和批评,表达了人们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莎士比亚在这里向我们表达了人的激情,他以一个疯狂国王所有的可怕威风怒号出来,同猛烈咆哮激动的自然相抗衡。这种激情和自然界的暴风雨亲和成一体,使剧情悲愤达到高峰 故事中许许多多的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在我们身边的官场里,职场里!为了得到满足自己利益的溜须拍马的小人随处可见,然而所谓的领导就喜欢这样的小人,有多少刚步入社会的正义学子们,被这种风气“感化了”,最终改变了自己立志已久正义之梦.不知道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风气造成的还是这就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都说养儿防老,可是又有多少的老人被自己的儿儿女女女抛弃,又有多少为了争夺家产的亲兄弟,最后反目成仇! 都说好人有好报,可又有多少好人得到了好报?还不是有许多坏人逍遥法外! 也许莎士比亚正是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象,才用纸和笔去批判. 很多人都说这篇文章些的好,可又有多少人从中感悟到了它的真谛, 又有多少人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有多少人在认识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后改变了自己.莎士比亚戏剧集西方戏剧之大成,在银幕上搬演莎士比亚戏剧,既要发挥中国戏剧表演的特长,又要在遵循西方戏剧舞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变法”和“革新”;谢家声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中西方演员的特长,将《李尔王》中蕴涵的人性的光辉展示给观众。 《李尔王》无论在导演手法上,在演出形式上,还是在舞台布景上都不同于以往对这部悲剧的诠释。在主题的建构上,《李尔王》表现了家庭关系中无休无止的势力斗争、争风吃醋、血缘关系、财产争夺、权力与爱的严峻对抗,并且把这种矛盾和争斗延伸到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把各种势力、各种矛盾、各种心理活动都掺合在一起,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扭曲的主题。谢家声试图通过塑造一个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的李尔和接受英国教育的考狄利娅之间发生的误解,以及高纳里尔里根等人物的野心、丑恶来探讨中西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尽管舞台背景和服装是现代的,但戏剧的内容,包括采用的朱生豪的译本却仍然是属于莎士比亚的。在导演手法上,着重于悲剧意蕴的开掘,他深得亚洲独特的东方式形体动作戏剧的灵感启发,将戏剧的背景放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国际商业王国之中,英伦的海滩变成了上海的外滩。而这个跨国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个国际商业王国的高层视频会议上,各种人物在一个接一个的视频画面中表演了对权力的贪婪、膨胀的野心和罪恶的欲望。在背景不断变换的各种视频中,反复出现各种人物赤身裸体的画面,从女性的胴体,到男性的扭曲,再到一丝不挂的婴儿,这一切都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在这个国际商业王国中,人们在股市上获取利润,在会议中勾心斗角,金钱像雪片一样飞来,却仍难以填满欲望的沟壑。三个巨大的玻璃视频既成为戏剧的背景,又是舞台布景的有机组成部分,演员穿梭于其中,象征着会议室、客厅、监狱、电梯、多佛酒店、房地产公司等等。中英两种语言交替使用,中国京剧的锣鼓点、形体动作与西方话剧的对白、独白混合使用。李尔的悲剧还涉及到佛教精神,舞台呈现给观众的,是他已经相信所有的生命终究是要经历苦难,而人的灵魂是可以轮回的,所以,今世要为来世着想和积德修福。救苦救难的的观世音与《李尔王》对“爱”的演绎正是这种佛教精神的体现。但是,谢家声的《李尔王》还不止于此,道家思想也是他要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李尔在历经人世的苦难与风暴之后,终于要在中国道教中去寻找人生的启迪了。但悲剧已经无可挽回了。弄臣的角色用歌队的形式表演,在音乐声和歌声中使李尔的潜意识不断得到了强化。采用中西嫁接、古代与现代融合、权力、野心、欲求与人性复归的导演理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部戏剧的主题,鲜明地体现了导演谢家声先生的艺术和美学追求。 西方戏剧是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的,其目的不仅在于创造出逼真的外在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置身到这个环境中去,并让他们自主地行动起来。由周野芒先生领衔主演,扮演的李尔王在表演中显然抓住了“真实感”这个关键,同时又不圄于“逼真的外在环境”,充分发挥了戏剧“虚拟”的表演特长,在表演中周野芒结合中西戏剧的演出方式,将“悲怆、浓烈、深邃和阔大的演出风格贯穿于人物的行动,忠实、自主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行动的艺术。处于贫病交加中的李尔,柔肠寸断,悔愧不已,老泪纵横,迸发出人性的思想光辉。在戏剧的表演过程中,周野芒通过联系于知觉和表象的审美想像赋予所塑造的人物以新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想像,而且,这种想像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是在已有的知觉、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李尔的形象进行了重新的创造。正如阿恩海姆所说:“富于想像力的形象,并不是去歪曲真理,而是对真理的肯定,实际上,正是在处理那些最普通的对象和最为老生常谈的故事时,艺术想像力才最最明显地表现出来。”而这种富有想像力的再创造,必将使在世界莎剧舞台上被演绎过无数次的《李尔王》获得了新的生命。 表演的《李尔王》真实、准确。他在演出中追求念白的非生活化,呈现出诗的韵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演出以真实表现荒诞,使观众从现实中感受到象征的力量,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而是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戏剧话语的最大特点在于把情境直接展现出来,而不是通过别人叙述,而这种情境的展现主要依靠的就是呈现在舞台上的台词语言。李尔的台词经过周野芒的锤炼,似珍珠光芒四射,他的台词经过精心提炼是极其讲究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审美感。这种审美感知是 “艺术家的心灵所赋予这些对象的形式”。听他念词,清晰洪亮,跌宕有致,富于强烈的韵律感,加上莎翁台词本身具有的诗意,使他的台词达到朗诵化的境界,也有浓郁的戏曲“韵白”的味道,由于观念与形象达到了和谐一致,美的感受就产生了。在“风暴”一场,周野芒以深厚的底气,超人的力度,发出“吹吧,风呵,猛烈地吹吧!”的呼喊,使全场观众感到震撼。然后,大段独白,一气呵成,字字句句都像携带着雷电。既体现了莎剧的原作精神,又相当完美地塑造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中国李尔这个复杂人物。

303 评论

相关问答

  • 安娜贝尔李论文参考文献

    简·爱》叙述的反叛与平衡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

    雨林之声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李云龙的毕业论文答辩主题是

    从网上看来,“亮剑”的批评声不外乎以下两种声音: 一是李云龙这个人不真实,给解放军(特别是毛领导的解放军)抹了黑; 二是亮剑精神就是鲁莽精神,就是热血上头、不顾

    carryme2015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快乐王子的主题的论文

    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要求内容上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主题上明确突出,形象上要具体鲜明,结构要单纯,语言更要浅显精练。一般来说,文学具有审美,娱

    蔡蔡菜哈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李尔王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我其实很想知道你是张老师的学生么……我们刚留这个作业!我也在焦头烂额中~

    继续改一个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李尔王主题的论文

    莎士比亚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偶像吧,有现实的,有虚幻的。我也有偶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剧圣: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的第一印象是那样一句名言:“当荣誉心受伤的时候,友谊

    美利达达道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