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6

土豆豆的焦糖
首页 > 学术论文 > 英语诗歌论文研究理论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5ichocolate

已采纳

会用到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1、存在主义:

该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2、解释学:

“解释学”一词的词根 hermes就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 "神之消息"。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

3、结构主义:

已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及二十一世纪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

4、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其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

形式主义(formalism)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

5、新批评: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6、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

297 评论

睿智杭州

你想写什么 就写什么 论文其实就是感想 不要想 你会拿到第一 这可能性不大 所以 还是自我发挥 抒发感情吧

230 评论

左左颜色

还是 谈谈世界和平吧

297 评论

螃蟹横走

韵律和诗行(Metre and the Line of Verse) 在过去的6个世纪已经占据英语韵律学主导地位的这种韵律,严格讲就是众所周知的“重音的音节(accentual syllabic)”;即,它是在音节数量和重读音节上都具有规律性的一种模式。它区别于Anglo-Saxon诗歌的纯粹意义上的“音节韵律(syllabic metre)”(其音节数量,而不是每个诗行的重音(accents)数量,是可变的);也区别于纯粹意义上的(所说的)法语诗歌(其诗歌中每行音节的数量,而不是重音的数量,是固定的)。 英语韵律作为押韵的并行化(English Metre as Rhythmic Parallelism) 除去所有微妙之处(subtleties)以外,传统的英语韵律不过了押韵的并行化:是一种连续重读和非重读音节的模式,其规律性比一般英语口语所要求的更高。(需要指出,这是并行化,并不是完全重复,因为尽管押韵重复了,然而,实际的发音并没有重复。)一种严格的韵律并行化在于重读和非重读音节的严格交替,例如,在Milton的L’Allegro的最后两行:我们可以更一步地指出,英语诗歌是一座并行化的 “层级大厦(hierarchical edifice)”,押韵的并行分段就是这座层级建筑的“砖块(bricks)”。押韵模式将它们自己组织成诗行,诗行再进一步地轮流进入并行化的结构:couplets(对句)、诗节(stanzas)、等等。诗歌格式连同其结构层次,将语言的本身的层次机构模仿成语音单元、语法单元、等等。它们之间的区别,足够明显,就是诗体格式的约束,是按照诗人自身意愿采用的,是惯例,而英语逐个单元(unit-by-unit)语法和语音组织是不可逃避(inescapable)和不可改变(unalterable)的,除非放弃将语言自身作为一种变流系统。 假如,我们暂且考虑将节拍作为并行化的基本韵律单元,由于需要区别于传统韵律节奏分析的“音步(foot)”,我们可以建立起4个常规的韵律类型,分别基于1个,2个,3个, 图[g]理论上,构造每个节拍包含5个音节的一行诗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的韵律是否曾经有人认真尝试过。甚至以上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类型也是少见的,简单地说,因为与言辞关联的一个音节和四个章节的节拍远比言辞与两个或三个音节关系的节拍少很多,以致于长期维护这种模式是困难的。双音节的(disyllabic)和三音节的(trisyllabic)韵律最为常见,这只是传统英语韵律学所普遍认可的唯一类型。注意速度的印象是如何随着每小节音节数的增加而增加的。通常认为三音节韵律生动形象且适合轻松的题材(subject)。Kipling偏爱的四音节“pæonic”(现在拼作paeonic,指的是“一长音节三短音节构成的四音节韵脚”)韵律要求(calls for)轻快(brisk)、缓慢的(cantering)朗读(recitation)节奏(tempo)。很难想象,这样一种韵律被会被选为基于(比如说)宗教题材的庄严诗。 传统韵律学的“音步”(The ‘Foot’ of Traditional Prosody) 很明显,节拍(就像音乐中的小节( bar ))总是始于重音( accent ),不要与传统音步( foot )混为一谈,音步可以始于重读音节,也可以始于非重读音节。通常允许在英语诗歌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音步类型有 : IAMB(抑扬格,短长格) × / ANAPAEST(抑抑扬格,短短长格) × × / TROCHEE(扬抑格,长短格) / × DACTYL(扬抑抑格,长短短格) / × × 实际上,“音步(foot)”是重复地构成韵律模式的重读或非重读音音节单元或者时间跨度(span)。这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与节拍、或者押韵单元同时发生。在规律的抑扬格的(iambic)五步格诗(pentameter)中,音节的基本反复模式是序列´¤,或者抑扬格的音步(抑杨格的第一个音为短音,或称非重读音(unaccented syllables);第二个音为长音,或称重读音节(accented syllables)):这儿的节拍通过竖线分隔开,很清楚地区别于音步,音步使用水平的方括号标识。另一方面,在规律的扬抑格五步格诗中,音步和节拍是一致的:尽管如此, 传统韵律学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缺点——当一行诗行的起始和结尾音节都是重读音节时,或者都是非重读音时,“上升韵律( rising rhythm )”(抑扬格( iambs ), anapaests (抑抑扬格))和“下降韵律( falling rhythm )”(扬抑格( trochees ),扬抑抑格( dactyls ))之间的区分,不能合理地绘制出来 :以上两个模式,在英语诗歌中都非常普遍, 都可以按照抑扬格或扬抑格韵律来来标出它们的韵律模式。我们知道,如果按节拍分析,只有一种方式来分配小节线:即,在每一个重读音节前放置一个小节线。但是,如果按音步分析,我们必须专断地支持抑扬格或扬抑格(也就是强行往抑扬格或扬抑格方向掰,这是没有合理理由的)。 因此,在英语韵律学分析中,节拍是一个比音步可靠的概念。音步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在 音韵学 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而这些音韵学理论体系是由几个世纪以来的诗人研究而来,或多或少地,他们都会有意地在他们的诗歌中加以应用。这种理论“装置”源于经典韵律学误用到英语的押韵,我们有理由认为,尽管这种理论体系长期占据英语诗意分析,但是从来没有被完全吸收。当我们从学习传统转向童谣押韵“民间韵律(folk prosody)”和流行歌曲的时候,这种韵律音步分析法成了明显不适用的分析工具 。Harvey Gross在这方面使用了<>中的例子:这段押韵的最重要的韵律事实是,它始终(throughout)以三拍(three-time)写成,所有小节都在具有三个音节的行内。但是,如果使用传统音步来操作,使用觉得就是被迫将诗行1、2、和4按照“下降韵律(falling rhythm)” ( 扬抑格,扬抑抑格 ) 进行韵律分析,而将诗行3、5、和6按照“上升韵律(rising rhythm)”(抑扬格,抑抑扬格)进行韵律分析,因此,混淆了模式的规律性。 在这个案例中,以及在其它无数的案例中,传统韵律学分析方法( scansion ),通过引入与韵律不相关的区别,迫使人们过度分析( over-analyse ) 。 诗行(The Line of Verse) 为了践行其标签“重音的音节(accentual-syllabic)”,传统的英语诗歌不仅必须能够将每个重读音节划分为规则数量的非重读音节,而且还必须能够将每行诗划分为规律的重读音节或重音数量。第二层分析通过命名得以确认,单音步诗行(monometer)、双音步诗行(dimeter)、三音步诗行(trimeter)、五音步诗行(pentamenter)、六音步诗行(hexameter)、 分别对应包括从1到6个重音的诗行。 我们现在必须考虑如何识别和定义一行诗——作为诗歌的音韵单位,诗行的区分必须基于某些合理的依据,而不仅仅是依赖于排版 。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指出的那样,诗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分界(delimit),这些分界符可以称为‘行尾标识符(line-end markers)’,在英语中,似乎存在三种这样的行尾标识符。”  他指出的这三种行尾标识符如下所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 [a] 押韵,或一些其它的发音方案。 [b] 静尾重音( a silent final stress )。( silent stress 是什么情况?) [c] 单音节节拍,不用在其它任何位置,恰好与诗行的最后音节重合( 见前面§图[g] )。 如果在一首诗中出现了以上标识符中的一个或多个,即使它们不像在散文中一样被印刷或朗诵出来,当一个人第一次面对它们的时候,应该都能够识别出诗行的划分。从韵律角度看,它们之中最有趣的是静重音(Ù)(silent stress),有时候,其自身整个都是静音节拍(silent measure):有时候,存在下列诗行,与诗句开头音节(anacrusis,即,诗句开头的非重读音节或音节)共享节拍:在这些例子中,如果一个人用重读音节在时间上有节奏地敲击(taps)(注意一个额外的节拍(beat)如何自然地填补一行和下一行之间的时间),就可以最为清晰地感知到静重音(silent stress)。 通过引入与韵律不相关的区别,迫使人们过度分析( over-analyse ) 。 韵律的一些数值方面(Some Numerical Aspects of Metre) 如果进一步地,按照Abercrombie的理论,我们可以观察到,静重音(silent stresses)自身常常闯入(intrude)携带奇数数量重音的诗行末尾,而不是携带偶数数量重音的诗行末尾。例如,三音步(trimeters)和五音步(pentameters)待行具有静重音,而四音步诗行(tetrameter)却没有。因此,假如我们将静重音加到每句诗行发重音的数量上,我们得出这产一个结论—— 所有的韵律,甚至是那些明显是奇数数量的韵律,事实上,都是基于每句诗行的重音的偶数数量 。五音步诗可以看成是带有一个静重音的六音步诗,如果类推。 这种双节拍 (double measure)(对应于传统的“成双的(dipode)”) 是韵律的基本单位 。 为了验证这一点,通过阅读下面的选段,并注意在三音步诗行之间或者五音步诗行之间是似乎需要怎样的暂停,但是双音步诗行之间或四音步诗行之间似乎不需要。再一次地,用重读音节在时间上有节奏地轻拍有助于感知静重音。认识到静重音的存在,可以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 appreciate )音乐和诗歌之间的联系 。正如更为简单的音乐的歌曲和舞蹈形式一样,倾向于分解为四节拍(four-bar)、八节拍(eight-bar)、甚至十六节拍的段(sections),因此,有非常多的诗歌形式是由基于韵律单元乘以2的倍数构成。下面列出的这三种流行的韵律模式中的每一种都具有对称的四方结构,每一个都由四个节拍组成四个段。这些段(sections)并非每一种情况都对应诗行,图中诗行用短竖线标明:正如我所期望的,假如读者已经能够没有多少困难地辨识这些公式,他们可以被识别为[a] <> 的韵律, [b] 五行打油诗(limerick)韵律,和[c] <>和很多其它诗歌的流行民谣(ballad)韵律。这种展示韵律模式的方式显示了一种被正常的逐行排列所掩盖的规律性。在更为复杂的诗节形式中,这种数学上的对称模式通常很少标识,但这可能是我们对诗歌的期待的一部分。 而关于二元性的(duality)主题,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在单节拍和双节拍之间有一种奇怪的矛盾(ambivalence),二元性对于音乐中的拍子记号(time-signatures)的二拍(two-time)和四拍(four-time)的正反感情而言是并行的(parallel)。要将同一首诗解释为由两个音节的节拍组成,或者四个音节的节拍组成,这是很容易的;哪一种解释最能说明自己的观点,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传递的速度。正如我们早先所见到的,Kipling的四音节(pæonic)韵律,就要求以相当快的速度,“奔跑的速度(cantering speed)”朗读:尽管如此,如果朗读速度降低,中等速度的重读,会使人感受到每个音步的第三个音节,正是这个音节引起听众重新将这段诗行解读为双音节节拍。 这应该不会让人感到惊讶,因为这是英语押韵众所周知的事实——言语说得越慢,重音节的重读程度就越高 。然而,仍然可以感受到在Kipling诗行中交替重音(alternate stresses)依然占据主导地位(prominence),以致于,可以按照双节拍和单节拍这种情况来分析它,分别标为也这也是英语押韵的一个特征——当节拍包含三个重读音节的时候,其中的一个,通常是中间的这一个,往往收到一个从属的“始端的( incipient )”重读,可以使用沉音符号( grave accent )(\)表示 。因此,本章节中引用的Kipling诗行的其它行可以更为精确地转写为:此处,for、of、is、和than在某种程度上,尽管在单词分类上,它们通常属于非重读音节,且尽管它们之中的三个可能(甚至在这儿的上下文中)包含中性元音(neutral vowel) “中央元音,简称央元音(schwa)”(注:指非重读音节的元音) ,从而压缩了发音:/fə/,/əv/,/ðən/,但比起其直接领域仍然更占据主导性。然而,这与前面的例子的区别之一,似乎只是在发重音的程度上而非分类上。 重读音节值的多义性(equivocality),在这儿是由于押韵模式的延伸(overriding),而不是内在固有的音节权重,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可能的——将非重读音节视为重读音节是基于诗行韵律分析的某些目的,例如§章节引用的那些例子: Éyeless in Gáza àt the míll with sláves. 这种表现(rendering)比起早先给出的带有一个中间的(medial)静重音的表现在一种合理的快速表现(performance)方面更为实际(realistic),其中,单词at被赋予“始端”重音,提升了专有的(ad hoc)一个重读音节的押韵状态,而早先的例子更多属于减慢或故意的演说风格: Éyeless in Gáza at the míll with sláves. 如此这般,是英语押韵结构的不稳定性(instability),很难把它的描述简化为“是或否”的分析。我们必须承认,拆分成单节拍或双节拍矛盾(ambivalence)有时候表明同一诗句的解释存在相互冲突(conflicting)。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单音节”和“双音节”的概念本身而言,其对于英语韵律的满意和全面的解释,即使谈不上不可或缺,也还是大有裨益的。 重音的韵律( Accentual Metre) 重音的韵律,有时候称为“重读音节(strong stress)”韵律,是基于每诗行相同数量的重读音节的韵律,而不是对应于每重读音节的准确的数量。它在英语韵律学的历史上具有某些重要性,作为记载于我们语言中的最早期的诗歌的韵律。尽管在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大陆的重读音节的韵律成了英语诗歌的主要韵律基础,从而被替换掉了,但是,在一些流行的诗歌中(叙事诗(ballads)、押韵童谣(nursery rhymes)、等等)保存了下来,并且经由二十世纪的诗人如Eliot和Auden之手得以复兴。Hopkins的“跳韵(sprung rhythm)”也是重音韵律的一种变体之一。 理论上,重音的诗歌可以利用(exploit)从单音节到四音节再到五音节的节拍的押韵结构的所有可能性,但是,通常在实际中单音节和四音节的节拍比较少见(除了在行尾,在这种情况下,单音节自然可接受),一般在二拍(duple time)和三拍(triple)之间不规则地波动(vacillation)。例如,很多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初期的诗歌很多都是这种情况,Hardy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He énters, and múte on the édge of the cháir Sits a thín-faced lády, a stránger thére, A týpe of decáyed gentílitý; And by sóme small sígns he wéll can gúess That she cómes to him álmost bréakfastléss. [In the Study] 这种韵律可以被视为重音韵律的受限格式,或者,或许从其历史环境来说,视为一种允许在两个音节和三个音节节拍之间自由变化的重读音节的约定似乎更有道理。 下面列出的选段来自Beowulf,是Anglo-Saxon头韵诗歌(alliterative poetry)的重音韵律:以上第一行又分成两个半行,每个半行包括两个重音。还是这样,这儿有对重读音节的数量和位置的各种约束:按照Anglo-Saxon韵律学的最广泛接受的观点,每个半行的押韵提取自一个受限的模式集合,包括(举个例子) / × ×,但不是× × / /。

99 评论

淇淇爱添添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第二,多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从网络中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资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等等,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设备,用各种声光影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仅仅给学生视觉刺激的教师模式。其实这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的信息,还能够真正地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教”为主体向现在的主动地“学”而转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变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说和写。每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会有感悟,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深化,将这些在不断阅读中积攒的一点一滴逐渐融合成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成果比传统的模式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不利的地方则是学生需要认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琐了。但是其实能够正视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但是教学和学习实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大学英语的创新出路,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而在当前形势下,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成为了一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当然,这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著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81 评论

相关问答

  • 英语诗歌论文研究理论

    会用到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1、存在主义: 该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

    土豆豆的焦糖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苏轼诗歌研究论文

    东坡是我喜欢的古人,我对这位天才般的人物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崇敬。东坡留下了传世的华章,也留下了值得让人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为官为人之道。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以至于让人

    lalack198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李白诗歌英译研究论文

    望庐山瀑布 李 白(701-762)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Overlook at Lushan Fall L

    戊己庚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诗歌研究论文

    现代诗歌鉴赏论文现代诗歌鉴赏五步的浅议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然而,我们

    xian蝦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英语歌曲歌词的语言特征研究论文

    英文歌曲对英语学习的激发作用 一、 研究背景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初学英语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好奇、喜欢、讨厌、憎恨。他们能体会到学英语

    静婷雅香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