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65

残殃之暮
首页 > 学术论文 > 80年代军事杂志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心向着谁

已采纳

举我个人的例子,我很小就开始接触军事杂志,那应该是80年代末的事情,当时看得最多的是航空知识,舰船知识,还有就是兵器知识,那个时候还是小学吧,看不懂就是看看图也好的。我到1994年开始买军事杂志,刚开始每月买几种,就是前面说的那几种,买回来就是挑感兴趣的看,我记得当时最喜欢看得就是里面的“海外谈中国”,都是翻译国外的军事杂志关于中国最新的武器装备,好像主要就是“简式”的文章,然后越看越多,越卖越多,向坦克装甲车辆,现代舰船,现代兵器,轻兵器等,到后来武器(现在叫兵器),海陆空天,战场等等,有时候一个月不下十几种吧。这个东西主要是个人兴趣,喜欢最重要吧,没有必要强求,个人感觉现在的杂志已经很浅了,90年代初获以前的杂志每期都介绍很专业的原理的,慢慢看吧,多多接触接触就好了。

80 评论

游走老者

是《大兵保镖》,我确定!

剧情如下:

升学是件高兴事,尤其是当你第一次迈进高中校门的那一刻,应该是满怀着对新学校的激情和向往的。赖安、韦德和埃米特这三个一年级的小豆包也一样,可是他们同时也发现了高中校园还盛行着另一个“传统”,那就是喜欢欺负新生的高年级学长--俗称“校霸”。不巧的是,赖安、韦德和埃米特就读的这所高中,费尔金斯就是那个让新生不寒而栗的恐怖源头,其邪恶程度就快赶上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了,于是三个人决定,在费尔金斯的恐怖统治完全蔓延到自己身上之前,想办法自救……他们在一本雇佣兵杂志上看到了一则广告,是一个名叫“钻头”泰勒的人刊登的,以目前三个人的经济实力看,他们也只能请其中最便宜的泰勒来当自己的保镖了。

然而便宜没好货,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泰勒远不是赖安、韦德和埃米特三个人以为的那样,这个时运不济的老兵,现在正处在无家可归的可怜状态中,虽然他最喜欢说的就是“四海为家”四个字,可其实他早就厌烦了总在海滩附近席地而睡的不稳定流浪生活。

泰勒决定提供保护的同时,从身体和精神双方面训练赖安、韦德与埃米特,不仅仅教他们防身术,还要锻炼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以便于他们在迎接那个迟早会到来的最终冲突时,不至于束手待毙。

幕后  关于“校霸”

多少年以来,不可阻挡、刚愎易怒、邪恶的高中校霸,一直都是电影喜剧中不可或缺的素材人物--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存在于孩童的天真与成人生活的开始之间的一个图标式的阻碍。现在,这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校霸”以另一种身份回来了,继续把他散播恐怖气氛的能力和触角延伸至三个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头上。这三个小豆包将会经历一种热闹到有点极端的适应过程,首当其充的,自然是拯救自己的校园生活,与此同时,还得恢复他们在学校应该享有的自由权力……也许他们的经历稍嫌有那么一点古怪,但还没有达到受人欺负、戏弄、折磨,甚至在储物柜里塞满一些恶心的东西的地步。

高中一年级,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那么地难熬,尤其是当你看起来还有点呆呆笨笨的时候--不过,如果你真的不幸成为一个很难征服的校霸的目标的话,那么你的高中生活就会变成生命中最难堪、最无法忍受的日子,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让你活不下去……祸不单行,事态也会往更糟糕的地步发展:没有人愿意倾听你哭喊求救的声音,父母太忙,老师们则是见怪不怪,至于其他的同学,他们也只能远远地躲开,以防自己成为下一个受折磨的人,这就是赖安、韦德和埃米特不顾一切地想寻找一个聪明的解决办法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不像电视里的黑帮老大、政客和名人那样,无论走到哪里,身边都围绕着一些职业的大块头保镖呢?这种想法,将三个高中新生引至一个名叫“钻头”泰勒的老兵面前,他们认为他就是那种传说中的残忍无情、一招毙命的雇佣兵。不过到了最后,并不是泰勒拯救了赖安、韦德和埃米特的高中生活,受到帮助的反而是泰勒,通过这次经历,他真真正正地成长起来,解决了许多以前生活中的问题,灵魂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偿。

发生在“钻头”泰勒身上滑稽的故事,以及他那不太可靠的生命形式的转变--从在街头混日子到充满希望的生活:这个青少年的“救世主”形象,来自于非常有创造力的喜剧想象的一次碰撞,开始于20多年前编剧约翰·休斯(John Hughes)偶然的灵光一现,随即他创作了一个40多页的故事大纲……后来,这个大纲落入了当今最顶尖、最优秀的喜剧制片人贾德·阿帕图的手中,他之前曾因为制作过一系列像《太坏了》、《一夜大肚》和《四十岁的老处男》这样的超级票房大赢家,而在喜剧界拥有着无人能及的地位。确定了其可塑性,阿帕图将这个故事点子移交给了另外两位强大到令人生畏的喜剧天才编剧的手中:一是克里斯托弗·布朗(Kristofor Brown),他因为将《瘪四与大头蛋》塑造成了一种顶级的流行文化而闻名;另一位是电影喜剧明星塞斯·罗根,他不但曾给《太坏了》做过编剧,还会给随后上映的《菠萝快车》既编又演。

贾德·阿帕图还找来另外两位制片人苏珊·阿诺德(Susan Arnold)和唐娜·阿科夫·罗斯(Donna Arkoff Roth),她们的作品也以喜剧居多,包括约翰尼·德普主演的《邦尼和琼》和约翰·库萨克领衔的《这个杀手将有难》,阿诺德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故事点子,拥有着强大的主题,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元素,所以我们愿意参与进来。”罗斯继续说:“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会想出这样的故事点子来,里面竟然蕴藏了如此多只有在当代才能找到的真实质感。确实,我们是通过阿帕图才知道它的,但我们相信阿帕图在喜剧方面的天赋和敏锐的触觉。我们一直在找机会和他合作,而就这种类型的喜剧作品,你也确实找不到比阿帕图更完美的搭档了,他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爱和理解能力,以及他在喜剧领域受到的尊敬和赏识--我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关于剧本创作

对于贾德·阿帕图来说,像《大兵保镖》这样的故事框架,确实是一个完美的电影选择,因为他的作品中,一直标榜的就是将让人无法容忍的喧闹融合进令人感动的人性故事当中,然后再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感染力。而从苏珊·阿诺德和唐娜·阿科夫·罗斯的角度出发,影片也代表着一个机会,让她们可以加入到阿帕图的行列当中,共同探索一下备受赞誉的喜剧《太坏了》曾经走过的路--在大银幕上重塑那种专属于阿帕图的标志性幽默,然后再镶嵌进潜在的真诚和人性,尤其是对年轻一些的观众,很有一种警示的作用,阿诺德说:“阿帕图之前制作的那些影片,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捕捉到了当今社会面对的一些问题,任何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随后,贾德·阿帕图就将这个故事的决定权授予他经常合作的演员、编剧兼制片人塞斯·罗根,以及另一位在喜剧界受到广泛承认、和阿帕图以及罗根之前都曾有过合作的编剧克里斯托弗·布朗,阿帕图说:“我认为他们肯定能够切身地感觉到影片中的故事主题,然后再为那个高中校园的大环境中添加进一些真正有趣的笑料。自从我和罗根在《怪胎们》中有过合作之后,我们就好像共同找到了一个让人既熟悉又喜欢的电影领域,我们真的从这个想法中得到了不少灵感,于是决定将这个约翰·休斯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伟大电影理念,披上一层2008年特有的时代外衣。”

克里斯托弗·布朗和塞斯·罗根开始潜心挖掘这个只是处于雏形阶段的原创故事线,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剧本的创作,布朗回忆道:“我和罗根真的从来没看过这种原汁原味的讲故事方式,它有一个非常基础化的前提--几个高中新生,卷入到一些与校霸的麻烦当中,所以他们就从一本军事杂志的广告中找来一个真正的雇佣兵,保护他们……我们继续着这个故事想法,然后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彻底推翻,因为我们觉得如果将‘钻头’泰勒设置成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的情况,会更具有趣味性,笑点也会增多。”

塞斯·罗根也表示,他和克里斯托弗·布朗几乎是在刻不容缓的情况下,就发现了这个故事之中潜在的亲和力,因为里面讲述的内容,与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事,简直是太接近了,罗根可怜兮兮地说:“当我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就被高年级学生恐吓过,那个时候我简直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也哭过。我只能说,其实私下里,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相似的经历。”

为了组成影片中三个小主角不幸凄惨的概括,塞斯·罗根和克里斯托弗·布朗也回忆了他们自己上高中时丰富详细、并不典型的经历,两人不约而同地幻想着,如果那个时候的他们也能够拥有一个完全听从自己吩咐的专业保镖的话,将会是多么威风的一件事,而在高中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完全不同,布朗承认道:“我刚上高中那会儿,身高还不到米。而和我同龄的人,都在经历着突飞猛进的长身体阶段。那个时候的我差不多就和影片中的埃米特一样高,穿着吊带裤,戴着眼镜。事实上,我在初中的时候还挺受欢迎的,可是一进高中校园,我很快就意识到了变化,以前的一切在这里都行不通,也没有人愿意接近我……所以影片中讲述的故事,有很多是借鉴了我和罗根自己在高中时过的日子。”

为了更进一步细化剧本,塞斯·罗根和克里斯托弗·布朗,还有贾德·阿帕图,他们共同看了多部经典、讲述类似的高中生活的喜剧电影,包括托尼·比尔于1980年执导的《我的保镖》,还有1987年菲尔·乔安诺制作的经典邪典电影《辣手少年》,阿帕图说:“重温这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校霸’电影,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愉快的经历,尤其是《我的保镖》,从节奏到旋律都完美得一塌糊涂。”

与此同时,他们还做了一项调查,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校园里,“校霸”的存在以及残忍程度,仍然做持续增长状,大约每年都有3至7百万个美国小孩受到高年级同学不同程度上的恐吓或威胁,克里斯托弗·布朗表示:“看到了调查结果之后,我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一直谨记着赖安、韦德和埃米特所经历的事情,曾经如此真实地发生在很多人身上。”

塞斯·罗根和克里斯托弗·布朗还发现,对于“校霸”的所作所为,成人所做出的补救方法,真的是非常荒谬而且起不到丝毫作用,布朗说:“我们发现许多高中入学手册上,都有关于如何处理高年级学生对你做出威胁的介绍,里面的建议基本上就是纸上谈兵,用不上,而且还很愚蠢。而且这些小册子还明确地指出,如果你真的在担心自己会受到‘校霸’的骚扰,那么你没办法依靠任何人,只能自己去解决问题。”

171 评论

肖小月半仔

正确,我国习惯把攻击机叫强击机

178 评论

听雨9014

很简单,《兵器知识》《航空知识》《世界军事》我20年前有接触,连续看也看了15年,《兵器》由创刊就看,反围剿、解放战争、二战、对越反击战、世界古代战争的书看了十多本...... 要是高考考军事就好了.......

288 评论

我的dp我做主

在我国,攻击机叫强击机,战斗机叫歼击机,那样叫也是正确的

138 评论

爱家酒店

从电脑上可以找,在电影里面搜索,打字(日本侵略时候的电影),会搜到很多你喜欢看的电影。

239 评论

AstrophelandStella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积极仿照西方发展近代军事,如1892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赶上了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1895年,它制造了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869年,福州船政局制成第一艘轮船;1872年制成的长船“杨武”号,相当于外国二等巡洋舰;1888年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完成军舰“龙威”号(后编入北洋舰队后改称“平远”号)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命中日本军旗舰“松岛”号,震惊日本军界。1874年,面对日军进攻台湾的两艘铁甲舰,引发清政府掀起一场办海防建海军的议论。随后,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最强,这些海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清末“新政”,编练新军,最积极的是袁世凯,到1905年编成“北洋陆军”六镇(师),兵力约7万人,成为北洋军阀的基础。至1911年清朝灭亡时,全国共编练成军队16万人左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

206 评论

最爱贺曼熊

兄弟,我个人就是军事发烧友的级别,其实,建议你先了解军事任务开始,或者从重大军事战役开始,比如从一战的日德兰海战,二站的珍珠港事变,中途岛海战,莱特湾大战等,这些都有舰艇吨位的比较,还有战斗机之类的,都是白话文。相信我,你试试看,肯定有收获的!记得要给分哦!

341 评论

明天星期天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辆国产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发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坦克,在中国的产量巨大,生产了近万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时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国军队装备量最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苏联和西方国家都装备了战后二代坦克,苏联是T-62型,西方是M60、豹1和奇夫坦等,这些坦克广泛地应用了双向稳定的115毫米滑膛炮或105毫米线膛炮(奇夫坦甚至是120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第一代微光夜视或主动红外夜视和间隙装甲等技术。但中国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储备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术生产了适合于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62式轻型坦克,并参考苏联PT-76的技术生产了63式水陆坦克。真正促进中国坦克发展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珍宝岛之战证明,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促进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这次会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红箭73式反坦克导弹等。[ 转自铁血社区 ]69式坦克是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严格地说,69式是59式的一种改进型坦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从520提高到580马力的强化发动机、主动红外夜视、双向稳定器和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而总体结构没有变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穿甲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滑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赋予了炮弹太大的旋转速度而大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69式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装备了大约1000辆,被称为“一代坦克”。69式的研制提高了中国的坦克研制水平,培养了一批坦克研制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的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部队不欢迎。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并且改进了火控系统,称为69II式。采用英国式的105毫米线膛炮并使用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火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型被称作69III式或79式,参加了84年的天安门阅兵。69式还有一种竞争世界坦克改装市场装有稳像式火控系统的改型。顺便提一下,105毫米线膛炮是引进的奥地利技术,而不是传说中的以色列技术。同时引进的还有155毫米加榴炮。105毫米线膛炮的穿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国内的试验表明,它可以贯穿两辆并排摆放的59式坦克。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利用中国和西方建立的良好关系而可以引进技术和改革开放的时机,中国开始了“二代坦克”的研制,这就是广为人知的80系列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对小直径负重轮和改进的扭杆悬挂、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机基础上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730马力柴油机,使火力和机动性都有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两种型别,差异是80II使用了瞄准和激光测距合一的炮长瞄准镜并加装了炮塔围栏。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部队称88式,装备部队的88式可在车体前部披挂复合装甲。80式研制的意义在于使中国第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种新型坦克,它使中国获得了研制坦克宝贵的系统综合技术,因为一种坦克的研制决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它是各种矛盾要求的折中,如何合理地选用各种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新技术堆砌在一起并不能造出一辆性能良好的坦克,事实上这是很多坦克新研制国的技术瓶颈,这一点看看印度研制阿琼坦克的历程便知。但无论如何,80式坦克的研制年代使它刚研制成功便成了落后的产品。这时西方和苏联已广泛装备使用了120-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大马力柴油机或燃气轮机、稳像式火控系统的豹2、M1、T-64、T-72和T-80等坦克,它们使坦克的火力、机动和防护有了空前的提高,因而研制新一代坦克与其抗衡便成了中国坦克界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正是在此背景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所谓的“三代坦克”的研制。然而,此时在中国坦克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一方面,由于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中国的科技人员接触和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坦克技术,且在当时大的背景下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希望走西方的发展路线(其实,中国已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相当的步伐,如引进105毫米线膛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研制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装备在向西方标准靠拢);另外一方面,当时也有一部分科技人员认为,苏式坦克在较落后的部件条件下,在火力和防护方面并不比西方坦克差(当时海湾战争还没有爆发,因而对苏式坦克的防护力评价较高),苏式坦克的体积小、重量轻,因而认为苏式坦克总体设计技术先进,适合中国国情,希望走苏式路线(此时中国已通过某些途径搞到了T-72坦克的样车,有一种观点认为可直接仿制)。下面来分析一下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相比较的优劣,这样会对中国坦克技术路线的抉择加深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按传统的坦克三大性能进行,即火力、机动和防护。[ 转自铁血社区 ]首先比较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的火力。我们知道,坦克火力可以包含主要两点,威力和精度。衡量坦克炮威力的最好指标是炮口动能(而不是很多刊物上经常比较的火炮初速),而衡量炮弹终点弹道威力的指标是能量密度,即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在同样的膛压下,火炮口径的增大和炮管长度的增长都可以提高火炮的威力,但考虑到携弹量等问题,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对现实威胁和预计威胁保持足够的威力即可。尤其是炮管长度如果过长,将使运动和射击时炮口章动过大,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因此应综合考虑内外弹道,总体优化。苏式125毫米坦克炮由于膛压较低,炮口动能只有接近8MJ,而德国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动能约10MJ,苏式坦克炮较高的初速是由于弹丸重量较低而致,由于弹丸重量较低,加之弹丸的长径比较小(分装式弹药和冶金技术的限制),空气阻力大,使苏式火炮的千米速度降较大,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低,因而威力小于德国120毫米坦克炮。而较长的炮管导致炮口章动较大,影响精度。可以说德国120毫米滑膛炮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登峰造极之作,以美国和日本技术之先进,工业之发达,尚需引进其技术。至于精度,受火控影响。坦克火控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观瞄部分和炮控部分,由于苏式坦克的瞄准精度差,炮控速度慢(炮塔旋转速度低。我们知道,炮塔的旋转速度和控制精度是一对矛盾,旋转速度快,则精度控制难。火力反应速度快要求炮塔和火炮高低机的快速动作,而想做到又快又准那就要看水平了。我们说苏式坦克部件落后,此为一例)和精度低,加上前述的炮管较长,导致火炮的射击精度差(另外火力反应速度也较慢)。可以说苏式坦克的火力和西方坦克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再来比较机动能力。由于西方坦克的平均马力高(与T-72相比),所用的液力传动效率高,使西方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高于苏式坦克。而苏式坦克由于重量较轻,战略机动能力高于西方坦克(较易运输,道路和桥梁通过能力好)。最后比较防护。在海湾战争之前,很多人认为苏式坦克的装甲防护与西方坦克是不相上下的,由于苏式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积小,中弹概率地,因而苏式坦克的总体防护水平高于西方坦克。但海湾战争改变了上述看法,海湾战争证明,由于现代火控系统的发展,正面投影面积小所减少的中弹概率是很少的(这是简单的统计学常识,例如精度是2米,那么50%的射弹会落在2米圆以外;但如果精度是1米,那么落在2米圆外的射弹不到10%),而苏式坦克的装甲已被证明抵挡不了西方120毫米火炮的射击(实际上1982年贝卡谷地的叙以战争已表明,装在梅卡瓦I型坦克上的105毫米线膛炮也能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但由于战争规模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海湾战争更证明了苏式坦克的总体设计使其抗打击能力较低,弹药易循爆的弱点,当然这是后话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坦克设计人员对苏式坦克的火控系统差、战场机动能力差已有所认识,但对其总体设计持肯定态度,当然也有考虑到中国的工业水平、交通状况的原因,“三代坦克”的技术路线已经被确定,这就是参考T-72的总体布局,改装先进的火控系统(潜猎式稳像火控)和大马力柴油机(1200马力,似乎是德国民用WD396的改型),这样已研制成功的120毫米滑膛炮便不能被采用。公正地说,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是相当成功的,虽然膛压略低,但由于炮管较长,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口动能和德国120滑不相上下,由于有色冶金总院和钢铁研究总院都突破了脱壳穿甲弹的高性能钨合金技术,穿甲能力达到或接近德国120滑的水平。有趣的是,120滑的命运和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命运有些类似,都是由装甲兵首先提出,然后被炮兵接收过去。120滑的最后应用是利用83式自行榴弹炮的底盘发展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至于在阿布扎比展览会上展出的MBT-2000是用了何种火炮尚需进一步的资料方能断定)。1992年,在德国的《军事技术》杂志上刊登了一副后来被广泛引用的照片、被称做90-II式的中国坦克。仔细分析这张照片,便会发现其在总体布局上与T-72的一致性,甚至负重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张照片上所显示的其它一些特征可明显看出它是一辆技术验证车,如粗糙的工艺,甚至还有两个倒车镜。在97年前后,一些杂志上发表了更新的照片,显示90-II的研制已基本成功。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的哈里德坦克可以认为也采用了90-II的技术。令人惊奇的是,在8月17日的国庆预演中所展示的新型坦克的外观又有所变化,很多观察者认为是T-72的底盘,根据是车体前部的V型挡浪板和下部的推土铲都及其相似。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仍然是90-II的变形车,外观的变化就象92年的照片和97年的照片的变化一样,虽然局部特征有所改变,但总体布局没有变化,最典型的特征,负重轮形状和间距没有改变,其不等间距的负重轮布置可以容易地将其与T-72的等间距负重轮的布置区别开来。一个合理的推测是,92年照片显示的是一辆技术验证车,97年的照片显示的是一辆工程样车,而阅兵预演显示的则是最后的生产定型车。[ 转自铁血社区 ]我们现在可以依据所获得的有限资料对“三代坦克”的性能做一些推测,仍然按照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性能进行。在火力方面,虽然中国在高性能钨合金和贫铀弹芯上都有技术突破,但由于苏式分装炮弹限制了弹芯的长径比,且苏式125滑的药腔容积较西方120滑要小(换句话说装药量较小),除非中国在火炮膛压和高能火药上有大的突破,否则火炮性能不可能超过西方120滑的水平。在火控方面,88年北京国际防务展览会上69式(装稳像式火控)的射击表演已证明中国的稳像式火控具有较高的射击精度,在“三代坦克”上所装的稳像式火控增加了车长独立稳像周视观察仪,形成了所谓的“潜猎”式火控,应该具有较高水平,但尚不能断定是否装有热像仪。在机动性方面,由于安装了1200马力的柴油机,且车重较轻,应该具有较好的战场和战略机动性。在防护方面,预演坦克显示其炮塔进一步增大,前上装甲也显示较T-72为厚,说明了对防护性的重视,但除非在装甲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如突破了M1A1的所谓贫铀式装甲),否则防护性能上不可能超过M1A1的水平。最令人奇怪的是预演坦克前上装甲的倾角,应该说97年照片显示的90-II前上装甲的倾角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国内的研究已证明,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随倾角的增大略有增大,但达到一定的倾角后防护能力急剧下降(所谓的层间撕裂效应),然后达到跳弹角。从这个角度来说,T-72的前上装甲的倾角很不合理,但不知为什么新坦克选用了与T-72类似的倾角。无论如何,新坦克显示了中国坦克技术的重大突破。另外预演展示的一种坦克是85式(88C),85式是80式的改进,有85II、85IIA、85IIM、85IIP和85III等多种型号。其中的85II式是80式改为焊接炮塔,使用了复合装甲,火控系统也改为稳像式。85IIA式为了增强火力,将105毫米火炮的炮管加以延长。85IIM换装了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动装弹机。85IIP是85IIM的出口巴基斯坦型。85III为了改进机动性而将原730马力发动机改为了1000马力发动机。至于预演坦克是85式的什么型号,现时尚难以确认。在西方国家同时装备两种以上的主战坦克是很难想象的,这从后勤和维修上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东方国家却是有先例的,如原苏联同时装备了T-64、T-72、T-80三种同代坦克,这可能是一种体制的原因造成的,现代俄罗斯也在向一种主战坦克的装备体制过渡。中国在装备“三代坦克”的同时装备了85式这样的“准三代”坦克,一个原因可能是从成本考虑,即用较便宜的坦克来弥补昂贵的“三代坦克”的数量不足,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让原来生产80式坦克的庞大的军工厂人员“有饭吃”。最后谈谈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最近某军事杂志发表了一篇对比法国勒克来儿和日本90式坦克的文章,笔者认为其中很多观点是可以商榷的。某些观点是技术水平的不足造成的,如对火控系统自动跟踪功能的看法。这里形象地(不严格,只为说明问题)介绍一点火控知识。我们知道,炮弹从出炮口到击中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坦克炮弹来说大概需要几秒钟,在这段时间里运动目标会离开原来的位置,火控系统的作用就是预计对方未来的位置,控制自己的火炮射向那里。为了预计对方未来的位置,需要知道对方现在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假如用极坐标,将自己视为极点,那么一方面需要知道半径(目标距离,靠测距仪得到),一方面需要知道起始的角度(确定起始点)和角速度(预计对方的未来点)。因而,在火炮射击前瞄准镜要一直保持跟踪状态,这种跟踪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获得火炮发射时对方的起始点和相对角速度,一方面使火炮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这种跟踪在现有大部分火控系统中是靠炮长或车长完成的,我们知道人的动作有某种模糊性和随机性,因而这种跟踪可能是不太稳定和需要熟练性的。自动跟踪排除了人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跟踪和射击的精度,是火控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决不是多余的。另外每年被很多杂志炒做的什么世界坦克排行榜,笔者也认为大可商榷。且不说坦克的设计要受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经济水平、战略战术和作战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评价一件事情总要有一个标准,是性能,还是性能价格比或成本,或者可靠性?若论性能价格比,90式以800万美圆的高价肯定是较低的;若论可靠性,同样是没有经过战争和时间检验的坦克,90式和勒克来儿的排列让人不能理解;若论性能,说T-72排在K1A1和公羊式前面也不大可信;若论成本,苏式坦克的派名应大大提前。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对坦克性能的理解,将坦克各方面的性能综合加权,对不同的性能给出不同的权重,使总和最高。法国人吹嘘的天响的勒克来儿,按瑞典人的测试比豹2A5和M1A2差了一大截。当然瑞典人的指标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的。

312 评论

相关问答

  • 定一年军事杂志

    主办单位:世界军事杂志社 出版社:世界军事杂志社 杂志重量:约150 G 零售价:5元/本 订阅全年:60元/年 折后价格:48元/年 国内

    再遇见6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vogue杂志80年代

    开始的时间是在1892年,而且这也是一般时尚类型的杂志,发源地是在美国。

    宇宇酱ovo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80年代中国时尚杂志

    我知道的,世界5大时尚杂志分别是时尚芭莎,Cosmopolitan,Marie Clair嘉人,VOGUE,ELLE。

    sally7juic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80年代健康之友杂志

    不是。《健康之友》是国内发行量第一的以女性健康时尚生活服务的杂志,是国家重点学术期刊,所以不是。《健康之友》是国内发行量第一的以女性健康时尚生活服务的杂志,月刊

    森源实木家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80年代各地的期刊杂志

    80年代青年文学刊物中的“四小名旦”是《萌芽》、《青春》、《广州文艺》和《芳草》~希望能有帮助~

    Dana是天枰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