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li83浪漫满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又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这都是因为自二战爆发以来,德军始终采取的攻势局面被彻底改变,苏军开始了战略大反攻。然而,这样的界定准确吗?显然有些牵强。
战略转折点的重要标志在于战略主动权是否易手。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大林格勒会战并没有完全达成这样的目标。因为德军在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重创苏联西南方面军,并全歼其第五集团军。由此可见,德军依然掌握着战略主动权。
也就是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苏军逐渐掌握主动权的开始,而完全掌握主动权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以后。因为从这时起,德军全面进入守势,再也没有一次战役级别的进攻或反击。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德军最后的有生力量基本消耗殆尽。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斯大林自认为德军的气数已尽,迫不及待的命令苏军全线追击。此举正中曼施坦因的下怀,他诱敌深入、大胆穿插,最终在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一线发动反击,给对手迎头一棒。
虽然,曼施坦因终因兵力不够,并没有达成全歼苏联西南方面军的目的,并以失败而告终,但有效的迟滞了苏军的进攻势头,稳定了战局,并造成苏军损失20余万人,被迫在库尔斯克地区再次转入防御。
更让他高兴的是,在反击中,在双方对峙的战线上形成了一个正面长400公里,底部只有110公里的“突出部”,德军可以从南北两个方向在其底部进行夹击,将几乎整个苏联西南方面军歼灭在库尔斯克大平原上,这就是“堡垒”计划。
德军的进攻向来以“快”著称,眼下趁苏军立足未稳,打一场“短、平、快”的战役,胜算还是很大的。但是,希特勒的瞎指挥再一次错失良机,在他看来,要等到新式坦克补充到部队后,再打一场有把握的战役,这一等就是3个月。
被打蒙的苏军也很快清醒意识到战线上的“瑕疵”,但朱可夫却认为这是消耗德军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他要以大纵深防御战术,再次与德军进行拼耗,在战略上获得胜利。于是,在该地区集中了近190万的部队和3400辆坦克。
当然,新研制的“虎式”坦克、“象式”坦克歼击车列装德军后,确实大大增强了战斗力。尤其是“虎式”,被毁的6000多辆苏军坦克中,有1/3是被其击毁的,而一个营的“象式”歼击车也创造了击毁500台坦克、装甲车的战绩。
换句话说,这场坦克大战更想是一场赌博,双方都把自己的老本拿了出来。德军再次显示其士兵骁勇善战和装备优良,但在苏军绝对数量的优势下,他们不计成本的与德军厮杀和拼耗,最终赢得了胜利。
尽管苏军损失惨重,近90万人伤亡、6000多辆坦克被毁,可谓是“惨胜”;但歼灭了50万精锐德军,将德军最后一点反击力量消耗殆尽。自此,苏军的战略进攻开始了,而德军只有防守、撤退,再防守、再撤退。
德国的战争潜力基本被打回了原形。
经过2年的艰苦奋战,苏联终于在库尔斯克会战后,显现了他强大的战争潜力,兵员不断的补充,军工生产完全弥补战争的消耗。从德军角度来看,对手是越打越多,武器装备是越打越先进,而德国已经越来越有心无力了。
首先,德军自开战以来,曾经引以为傲的550万训练有素的军人,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再加上占领区的军事控制,兵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国内兵员征集的年龄范围不断扩大,老人和孩子都加入了国防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次,二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机械化作战,各国比拼的就是工业制造能力。由于战损高,往往一辆刚出厂的坦克或战斗机不到两个小时就被击毁、击伤,这就要求制造能力是战损率的3倍以上,才能支撑战争的需要。
而德军的装备固然先进,但生产一辆“虎式”需要30万个工时,而苏军的T-34坦克只需8000个工时。也就是说,生产一辆“虎式”的时间,T-34能出厂30多辆,德军的先进装备打坏一辆就少一辆,而苏军,打坏一辆却能够及时补充。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战役彻底将希特勒与国防军的矛盾公开化。由于希特勒的瞎指挥,让德军一次次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尤其是库尔斯克会战,希特勒固执己见,不听将领们的劝告,执意将进攻推迟3个月,给苏军留下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为此,曼施坦因甚至以辞职为由,希望他不要再插手干预军事,但自以为是的希特勒依然我行我素,两人经常争吵,最终曼施坦因解甲归田,再不复出。将帅之间的不和,这可是兵家大忌,焉能不败。
德国面临的形势严峻。
一是,就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盟军开始登陆西西里岛,不久就撬开了欧洲南部大门,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投降。德军将不得不面对三个方向的作战,这对于本就捉襟见肘的德军来说,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已无兵可派了。
二是,会战结束后,过去的仆从国纷纷叛离。他们要么投降盟军,要么表示中立,整个一副“树倒猢狲散”的景象,甚至有的国家加入到同盟国一边,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的一员,德国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被缩小。
更致命的是,会战结束后,希特勒并没有收缩战线,将剩余力量用在主要方向上,依然是死守不撤退。无形之中给了苏军各个击破的机会,使得战略反攻的效果更加明显,而德军由于分散兵力,再也无力组织一场像样的进攻或反击。
此次战役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国家综合实力的失败。同时,德军最后的一点有生力量也被消耗殆尽,使得战略主动权完全到了苏军手中。所以,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应该是库尔斯克战役。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吃土少年Hollar
《集结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片更多地探讨的是《父辈的旗帜》中战士走向和平之后如何适应和平生活的问题,在这部美国影片中,它强调了士兵走出战场之后,应该融合进平凡的人生,但是,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兵依然沉浸在战争状态,意图用战争的特殊状况来指责和平年代对于他们献身的忽略,借此来凸现一个士兵的悲剧命运。而在美片中,如《兄弟连》、《父辈的旗帜》中,展现了士兵们会忘记战争,在新的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别是《兄弟连》中有重点一章,表现了士兵们在释放战场对于灵魂的恶的异化之后,重新回归到和平生活。而我们中国电影,却远没有这样泰然地对待战争,影片中的谷子地追求一种名份,一种面子,并且以一种庄严的态度表现出来,甚至他可以用死人的名义压着矿山建设,都反映了一种中国电影在理念上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冯小刚在电影恰恰回避了对战争原因的说明,而他所学习的《拯救大兵瑞恩》与《兄弟连》中都没有忘记肯定了美军士兵参与的战争是正义的,应当的。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美军拯救法国小女孩的戏,变相地说明了美军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是为了拯救当地人民的,他们连小女孩都要拯救,何况那些本土的当地人?而在《兄弟连》专门用一集表现了纳粹的集中营,用以说明美军为什么而战。而在《集结号》中,没有任何对士兵们参与战争动机的解释,他们服从的只是一个命令,而不是他们自愿地献身于那一场战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电影却日益惧怕去肯定一场战争的正义性质,以及获得士兵的参与的认同。这样的模糊了战争动机的电影本体,注定是无法让人对士兵的行动产生认同与赞许。这不能不说影片在基调设置上因噎废食走向反面的失误之一。 因此,整个电影与它所模仿的视觉影像的母本《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虽然有着表象上的近似,但在本质上,影片的后半段的大段冗长的文戏,却是独特的中国题材里特有的由“命令”决定的荒诞。生命的不自由的潜台词,在这一段里得到了隐形的再次发作。 现在冯小刚移用了美式特技(虽然这种特技是由韩国人倒腾出来的),套在了旧有的中国电影的惯性的思维模式上,自然产生如我们前面所云的水土不服现象。影片的前后部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电影,节奏与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前面的镜头,是对好莱坞摇移镜头的学舌,下面的部分,才真正是冯小刚语言类电影特有的叙事风格。在影片的后半段中,我们看到大段冗长的静止的镜头,再也不见了前面的快速剪切的强悍风格。冯小刚处理文戏镜头时,是不注重镜头的切换的,他基本就是采取让镜头架在那里,让人物在那里侃侃而谈。在影片的后半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注重语言而不注重镜头的冯小刚。比如,谷子地与二斗在医院里的那一段镜头,只见两个人坐在长椅上,完成了全部的对话,使人想到在《手机》中葛优洗脚的那一场戏,冯导也是采取这种毫无作为的冗长镜头来一笔带过的。可以说,影片的后半段的冗长乏味,显示出冯小刚在处理文戏镜头里,一旦没有了葛优式的幽默的口吻,他的那些文戏便“淡出一个鸟来”。冯小刚在处理文戏时,还不自觉地保留着葛优那种缓慢的沉吟腔,就是在前半段的战争镜头中,冯小刚一旦表现人物对话的镜头时,也是让人物板着一个表现,用葛优的腔调意味深长地讲话,与当时的战争气氛严重不匹配。 可以说,《集结号》的后半段是完全的冯式镜头,而战争场面上,我们看到冯小刚缺乏操纵动作镜头的能力,很多镜头都可以看出冯的视角混乱,镜头杂乱无章。我们回头看看《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战事镜头,会发现电影很注重视角的统一,摇晃的镜头,一直是以美国大兵的视角展开的,一直没有发现敌方德军的主观镜头,这给影片增添了许多主观的强烈的视效。但是,冯小刚在《集结号》的战事处理中,我们看到他在镜头上是混乱不堪的。在国民党冲锋的一场战争场面上,冯小刚在表现九连战士进入战壕后,突然迫不及待地用一个镜头放在了国民党军的后边,换成了国军的视角。国军冲锋的镜头,冯导让镜头平行地放在国军队列的左边,这个视角在真实战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一个电影的客观的视角。而这个客观的视角,冯导也让它摇摇晃晃,而在“拯救瑞恩”一片中,摇晃的镜头,是在表现美军的主观的镜头时才会出现的。可见,冯导滥用了摇晃镜头,甚至把客观的镜头,也莫名其妙地采取了这种方式,可以说违背了电影语言的基本规律,只能说冯导在学舌时,他的习惯于语言类电影的拍摄手法,无法给他的电影以支撑。实际上,冯小刚是从电视剧走上银幕的,没有经过电影拍摄的专业训练,他是在干中学,学中干,能取得这样的进步不是值得一赞的,但是从电影镜头的叙事统一的高要求的角度上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电影更苛求一些。 下面的混乱,观众完全被美式或韩式的天崩地裂的爆炸场面给弄得七荤八素,但画面的内在的对应关系却相当的混乱,镜头在共、国双方的士兵们之间杂乱地切换着,时而全景,时而特写,或是共军,又是国军,有时候他们还以同一方向在镜头里运动着,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几乎看不到,令人对战场场景处于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混乱中。在国军坦克进攻的一场戏中,我们看到了“拯救”一片中相似的场景,但看看斯皮尔伯格是如何处理这一场戏,在“拯”一片中,坦克是从地平线上来的,先露出了炮管,而冯导在处理坦克时,直接就用镜头和盘托出,根本无法传达出通过士兵的主观视角感受到的战场压力。 总之,《集结号》是冯小刚学舌好莱坞电影的习作,而骨子里的内核仍是中国电影关注的“命令”的束缚与荒唐问题。过强的理念化操作,使影片里的人物缺乏感人的力量,也注定不会在人性方面有所突然。而电影的战线拉的太长,很多重要的谜底及戏剧冲突都放在了战后,使得影片里的战场镜头里并没有与整个电影等价的戏剧冲突,使得整个电影里的战争徒有轰轰烈烈的形式,但却无益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之冯小刚一直擅长的语言类镜头的营造,对于处理战争场面有一种黔驴技穷的无奈,也使得整个电影的战争场面与它学习的母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正是这种差距,是令我们失笑的原因。
丛林穿梭
你的电影方面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爱与难的考验 !爱的开头 ,悲的结尾。证明爱情是人不能抛弃的一部分!泰坦尼克号(1997年11月1日高清珍藏版) - 1912年4月15日,载
范博士,中文名:范成雕,英名文ChengdiaoFan,简称@cfan,Pi创始人之一,产品负责人,斯坦福大学计算人类学博士,曾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 @cf
为了楼主,我把私藏了多年的一篇经典影评贡献了出来,呵呵。(我是《泰坦尼克号》超级粉丝啊!这篇文章是我自己博采众长,外加自己改写加工而成的。)您是要交作业吗?如果
提起郑庄公,人们自然会想到《郑伯克段于鄢》。而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