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2

麦麦咔咔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电影熔炉的论文研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政哥哥哥哥哥哥

已采纳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熔炉》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可以解释为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就如同本片的片名一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熔炉,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互相关联着,影响着,这其中夹杂着各种黑暗丑陋与罪恶,同样也会有光明美丽和正义。而反映社会现象的电影,更像是默默的观察与记录者,无需表态,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这类影片如同一剂麻醉剂,让生病的社会之痛稍微缓解,虽然无法治愈社会之病,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必不可少。

韩国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而社会现实往往没有happy ending,经过艺术加工的电影并没有让人有一丝安慰,反而让人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情感中。

《熔炉》亦是如此。基于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不需要看完,我们也能猜到结局。法律在某些时候只是位高权重者的武器,而弱小的平民百姓只能认命。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片中把上帝挂嘴巴的衣冠禽兽最终逍遥法外,也可以看到无奈的申诉者和那几个被的孩子尴尬的结局。公平永远只是相对的概念,即使在威严的法律面前,也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毕竟双方所处的地位和境遇本来就不是平等的,比如片中势单力薄为被的孩子伸张正义的美术老师,他需要面对的是位高权重影响大人脉广的禽兽校长,他一贫如洗,而对方家财万贯,即使证据确凿,对方也能搬弄是非,洗清罪名。

《熔炉》如同”断箭“一样,我的评价是虽然谈不上是好看的电影,但是绝对是好电影。它的好在于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关注,在不破坏事件本身大的框架和内容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没有过多的枝末细节和复杂的剧情,更没有刻意的加入创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让观众更加关注事件本身,虽然艺术性和可看性稍微弱了点,但是它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却是无法忽视的。

这类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往往都有个无奈的结局,虽然大家无奈接受这样的结局,但是其实大家心中都希冀着另一个结局,希望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而罪恶却永远不会熔化在社会的大熔炉中。

本来是想要看完前一半就睡觉的,但是看了前半个小时后无法控制的看完了后半段到了凌晨两点。之前其实看过《素媛》,感觉很气愤很愤怒,但是却没有这部《熔炉》来的更加让人感觉无力,黑暗。黑暗的社会,丑陋的校长警长审判长等等等等无一不在彰显着这个社会的丑陋和肮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是要比最好的编剧编出来的剧本更加具有戏剧性夸张性。

不得不说,《熔炉》这部电影是成功的,但是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商业效益。而是这部电影本身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也就是韩国跟中国的区别之处,中国从来不会正视自己本身的问题,很多文革时期特别针砭时弊的老电影都被禁,不让年轻人看,不让年轻人知道那些错误的历史,这个本身就是个问题关键所在。

其实在中国的农村,这样的问题出现的肯定不是少数,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熔炉》最后有句话:我们想要做的,并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让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们。黑暗是巨大的,光明是渺小的,但是就算死有丝微的光明存在,就值得人们不顾一切地前进。黑夜再漫长,总会亮天。

虽然早已对《熔炉》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从各位朋友的口中知晓一些评价,更看过一两篇影评。然而,真实的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看这部电影之后,目前的状态和聋哑人别无二致——所有的呐喊都汇聚在胸口、张大嘴巴却永远无法呼喊出心中的声音。此时的心境没有郁闷,没有哀伤,没有愤恨,而是极度的无力。所以,只好熄掉自己的声音,仅仅用这无声来对抗四周的死寂——那能够吞噬掉一切声音的黑暗。

对于这部电影,令大家深刻的就应是那样一句台词“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世界不要改变我们。”这句话出自年轻的人权组织成员之口,表面看上去十分励志,也值得称颂。然而,她终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应对现实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择。相对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负家庭职责的男教师却更让我关注。在他的世界中,现实的拉力和诱惑是更大的,他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关于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所要付出的艰辛。影片似乎也是出于这种思考,所以让这句话并没有从他的口中说出来。相反,他一向以一个类似沉默者的形象出此刻电影中。他的默默和坚强是无声的,也是沉重的。因为他的肩膀上左边是正义良知,右边是世事艰辛。这两者在他身上加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择才会如此有张力。

虽然我也是个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还好,算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犹如人权组织成员一样,能够因为微薄的薪水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义无反顾。然而,人到中年却陷入事业和家庭双重职责的男教师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我想更多的人是能够理解他的:深处困境,这份工作对他来说能够说是弥足珍贵的。加之女儿与母亲的职责,他对于事业和金钱的依靠性会更大。故而,他所面临的世界是更为困难和黑暗的。当他应对这个事件的时候,也曾犹豫,也曾隐忍,更曾自私的思考过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他的摇摆不定时十分人性化也是十分具有合理性的。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他的选取太少。纵然如此,他却无法容忍自己对此不闻不问,更无法宽宥自己的私心。所以,他选取了另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同样的一件事,关系到他的两种“职责”——一种是作为一名老师,或者说一个人应有的正义感的职责,即道德层面理想追求;一种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养家的职责,即现实生活的无奈。无论他如何去做,都会辜负其中一项职责。电影几次在他选取的时候都加大了这两种职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压力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我能够想象他抉择的时候是多么的困难,却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他当时的情绪。或许,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释重负,但另一半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影片中以弱势群体对抗强势群体,以“个人”对抗“群众”,以不健全对抗健全……这些统统是外在的“壳”,拨开来,里面的“肉”但是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利,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深深藏在每个人的DNA中,随着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人类的发展也是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在不停地前进着。在本片中,之所以无法撼动这样一个大家明知是错的群体,原因在于他们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小到学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检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群体。谈官官相卫的话似乎仅仅是权利使然,但是利并不仅仅仅是官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个人都能够从一个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当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只要是在这个利益团体中的人就能够成为帮凶,犹如那些签署了妥协协议的家长们。即使不是助纣为虐也能够成为铁板上的一颗螺丝。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透过这样的利益集团获得好处,那么剩下的人便只能成为他们砧板上的鱼肉。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居然要冲破这样的防线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是多麽的滑稽与可笑。在掌握着话语权、审判权、执法权的群体面前,那些为了正义、公道而奋战的人看上去的确不自量力。他们的力量便是这不断加温的熔炉,他们在不停地软化其他人,尽力拉拢他

人成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这炉子才会越烧越旺。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结尾并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让我感到残缺的欣慰。欣慰是因为这才是现实,如果全面胜诉、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我是不会相信的。作为一个有着必须社会阅历和认知的人来说,我不相信这样的理想局面会出此刻此刻。而残缺,是作为理想化的我来说,从心理上是期望这样一群人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而今,这部电影能够拍摄、能够上映、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已然是不错的成绩。

在这个大大的熔炉之中,或许你、我以及你我身边更多的人并不甘愿被高温所融化,并不单单向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灭了良知。那么,如果你要做熔炉中的这样一块时刻持续自我的一块钢材,你不仅仅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初心,更要持续心中永远拥有一块净土。我不敢保证自己在何时何地可能就被这个大大的熔炉融掉了,但我期望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能够继续下去,直到无能为力为止。

因为我明白,在世界面前,一个人要做到多努力才会不被改变。又或许,我根本不明白一个人要多努力,才能够不被世界改变。

本来按照我的习惯,看完的电影写下的观后感只会在电脑上写,一般不放在网上,但是这部电影例外,我希望能通过我小小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电影,知道这个故事。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努力的结果都不如想象中那么圆满,甚至太过让人失望,但是,小小的力量也是力量,小小的努力也是努力,小小的爱心也能温暖人心。就像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电影讲的是一个很离奇的事件,一所聋哑残疾儿童学校,披着慈善的外衣,其中的校长、老师却有好几人都对学校中的多位学生施行侵犯,证据确凿,受侵犯的学生也勇敢走出来,为自己进行辩护。可是,最终的现实还是非常残酷,尽管有两个大人怀着善良的心始终在帮助这几名聋哑儿童,可是校长强大的社会关系让他最终只是受到了十分轻微的惩罚,用钱就摆平了所有的麻烦。

直到最后一刻,我都希望像往常一样,看到正义被伸张,好人战胜坏人,可是没有,一直到结束,都满含着无奈和压抑。我从愤慨到同情,最后归于平静。虽然我早就知道,这社会的阴暗面不是我一个人想改变就能改变得了,即便是在电影里,也实在很难想出帮助弱者度过难关的办法,没有超人,不能随心所欲惩恶扬善,所谓法律也在很多时候被那些有权势的人利用了。这就是现实,残酷但是真实。

我知道在我们这些资源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这世界有很多好人,可是坏人也不少,“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使得坏人生活下去更轻松,好人的空间则越来越小。但是,固执的我还是不愿意放弃,努力挣扎着,为自己的理想挤出空间,也与更多像我一样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就算最终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也不想让这社会的阴暗面改变自己。

终于鼓起勇气将《熔炉》看完了,从它上映的时候开始,我就对电影和小说的名字过分的好奇。明明是集世间最惨痛、最无奈、最悲愤的故事于一体的,可为什么用一个表达不是很明确的题目呢?为了满足自己那该死的好奇心,就各种百度,又去知乎上豆瓣上找寻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样的回答都有,只有当我亲自读完了小说,看完了电影,才明白是因为太过伤痛,觉得世间所有词语都难形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又必须有个题目,才取得这个模糊笼统的词。我的理解是这个事件虽然发生在一个地方,但它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缩影,就像熔炉一样,你的本质是什么,在经过这个烤炼的过程才会暴露的那么彻底。

这是一个改变了韩国法律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首尔的一位老师通过走后门的关系进入了市里的一所聋哑学校,时间久了自然的就知道了学校对孩子们做的事情,他向他的律师朋友透露过之后,两人决定要揭露真相,结果老师就被杀害了。悲痛之余,律师更加坚定了要为孩子们讨公道的决心,他一直在上诉,可是几年时间过去了不仅没有成功,自己反而是重病在身。后来他遇到一位医生,医生决定帮他,两人又开始了上诉之路。最后是成功了,可是由于公诉时间已过,没有能够惩罚得了他们,所以三个受害者中的男孩子为了报仇与老师同归于尽,卧轨自杀。

之后,律师重病加上无尽的打击,最终去世了。医生还在坚持,可是因为孩子们的抚养权不在他的手里,最终两个孩子还是被带到了聋哑学校。医生受不了自责,最终自杀,死后留给大家的是长达三万字的事件经过,所以这才收到了社会的关注。后来,韩国的一位作家亲自去到学校找到了两位受害者,并询问了详细经过,决定将故事改编成小说在网上连载。当时还在服兵役的演员孔侑看到了这本小说,决定要拍成电影,电影上映之后,收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后来迫于民众压力,修改了相关法律,社会称它为“熔炉法”。

影片的悲痛无疑贯穿全部,让我深深觉得平凡人与当权者的较量就是鸡蛋碰石头,但同时它还传达给我们即便如此也要抱有良知的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才会有影片最后的那个情节。

女主问:“经历这件事情前和后有什么不一样”,受害者回答:“这件事让我们知道了,其实我们跟其他孩子一样,有人不喜欢我们,但是也有人努力保护我们,给我们温暖!”说实话,看到这里我觉得女孩儿是勇敢的,如此沉重的事情发生,她看到了世界的冷漠,但是她却选择珍惜那些她曾经获得过的温暖,并且怀着这些温暖勇敢的活下去。

同时也更有感觉,对于听不到说不出的孩子而言,我们本应该要让他们的眼睛里装满美好,要让他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但是作为师者,作为长辈,却将世间最肮脏的东西带给他们并以此来伤害他们,这中间体现出来的欲望、利益和自私的人性让人噤若寒蝉。

除了感叹世间事的无限可能,我又重新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校长和老师做出这样的事呢?如果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很可能是他们也是有心理疾病的,并且比孩子们的缺陷更加严重。他们只能通过一些看似很刺激的事情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说到底还是生活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这就得从观念的教育抓起,从小的家庭教育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人生。

原句:我们一路奋战,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如果你我都没有因为世界改变,或许就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是人最难的就是自己做不到,反倒说我只是跟别人一样做不到罢了,久而久之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圈,被这个圈子套住的人不计其数,却依然“前赴后继”。

一直喜欢冬天,但是今天才知道原因,冬天的到来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寒冷中感受那一丝温暖。

246 评论

shiyeyouyou

《熔炉》,的确是一部佳作。同样可以与中国对比起来,同样的社会黑暗,同样的官官相卫,同样的政治腐败,同样的屌丝都不过权贵,都让人不忍直视,血淋淋的现实压抑的人无法呼吸。这就是冰冷而现实的社会,但起码,韩国人还可以拍出来,而我们不要说观看,连拍的可能性都几乎不存在。

第一,关于“前官礼遇”。在熔炉一案中,被告最后大获全胜,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被告所聘请的律师,是一名前部长级别的、具有“前官礼遇”资格的律师。“前官礼遇”是韩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和潜规则,在韩国法律界尤为严重。其实,所谓“前官礼遇”,不过是退休之后的高官利用以前在官场搭建的人脉,来为自己谋得一点私利。因为前官礼遇的存在,老百姓对打官司也深恶痛绝,“有钱没罪,没钱有罪”的悲观论调一直在民间流传。大家从片中可以看到,这位律师在专业上并无特别出色之处,几次庭审,虽竭尽全力,仍未能扭转劣势,完败给残障的小萝莉。但即便如此,最终被告还是赢得了这场官司,这就是“前官礼遇”这个潜规则的力量。于是乎,我们看到,原告律师冒天下之大不韪故意隐藏证据,法官在法庭上的貌似公平和最后判决的明显偏袒,全部源于这个荒谬的“前官礼遇”。然而,2011年5月17日,韩国国会通过了 《律师法》修正案,主要内容就是法官或检察官在离开本岗位后,1年以内禁止为原本工作的法院或检察院业务范围内的案件进行律师服务。由于该法主要针对的是担任律师职务的检察官或法官,因此被称作“前官礼遇禁止法”。这项法案的施行,是韩国司法改革的又一个进步,证明了韩国政府对于打击权力腐败的决心。

第二,特权阶层的超国民待遇。在片中,校长是当地名绅,教会的长老,残疾人学校的创办者,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教育家。这些称谓,是一顶又一顶的光环,环绕在校长的四周,把他装扮成了一个圣人,但其实,他只不过是个禽兽。在案发之前,警察被收买,对孩子们的报警视而不见,甚至主动将孩子送回魔窟;看门人即便听到了孩子们的悲呼,也宁愿相信这是孩子们无聊的恶作剧。在案发之后,教育部和市政厅的相互推诿;警察迫于压力,不得不将校长逮捕,却给校长提出请前官礼遇律师的建议;为孩子检查的医生,随意更改严谨的医学报告,以求为校长脱罪;无知的教会成员,聚集在法院门前,讨伐着败坏校长名誉的主人公。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正说明了,即便在法制昌明的社会里,一样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和黑暗,特权阶层,可以肆意妄为,却不受法律的制裁,而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永远是被欺凌的对象,即便自身利益遭受到侵害,也难以讨到公道。

在影片中,有利的爸爸和民秀的奶奶收下了校长的钱财,接受了私下协商的协议,置儿孙的痛不欲生而不顾,令人气愤,也令人感慨。气愤是因为那位面目可憎的尹慈爱老师趾高气扬的态度,“连我都觉得,上帝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这冷冰冰的话里没有半点同情,只有根深蒂固的歧视和鄙夷。她说的话完全正确,民秀的奶奶只为了一点钱财就置孙子的苦痛于不顾,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位奶奶的行为更加可耻。校长和奶奶,就像天平的两端,一边是穷困百姓的纵容和隐忍,另一边是特权阶层的颐指气使和肆意妄为,缺一不可。从道德层面去谴责他们,完全无济于事,是我们脑中的固有观念作祟。毕竟人之本性,只不过趋利避害而已,在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去奢求穷人拥有高尚的情操,无异于痴人说梦。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从制度下手,给予权力更多的限制,让不同阶层都能体会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而不是一旦出了事情各种权力就勾结到一起,让受害者哭诉无门,让老百姓看着类似的情形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直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最终悲哀的习惯了这种扭曲的现实。第三,正义通常会迟到,但早晚会到。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我却一直对此持怀疑态度,但这部 《熔炉》让我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仁浩在选择是否揭发校长之时,也曾有过犹豫,毕竟那是他赖以糊口的饭碗。然而良知终究战胜了私利,他和柔珍挺身而出,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主角。在母亲质疑他,为何不顾自己的女儿而去帮助这些无辜的学生的时候,他说,“如果现在放弃的话,我以后就不知道怎样去做一个父亲”,此话掷地有声,看得我辈惭愧不已。在影片的最后,柔珍在给仁浩的信中写道,“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我们被世界改变”。多么振聋发聩的话语,即使这个社会已是沉疴难起,即使正义得不到伸张,即使罪犯逍遥法外,只要还有这些不想被世界所改变的人士存在,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有希望的。“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且看不清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影片中,仁浩用手语这样告诉研斗,我想说,那就是追逐真理和正义的勇气,那也是我们当下社会所最最缺少的可贵的品质。

第四,熔炉案的来龙去脉。在现实中,光州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虐待和性侵害残障学生事件发生于2000年。当时对罪犯的处罚很轻,和影片里的判决结果类似,当事人在判决后事实上没有接受实质性的惩罚,仍继续在学校担任职务。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影片 《熔炉》的上映而改变了。《熔炉》引发了韩国民众的持续关注,在民众的呼声和舆论的压力之下,韩国光州警方组成特别调查组再次着手对“仁和学校事件”进行调查,案件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为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陆续修改和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又以 《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最为知名。

2011年10月28日,韩国国会208名出席会议的议员以207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 《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该修订案规定,对残障人及不满13岁的儿童的性暴力犯罪不受时效限制;对残障人性暴力犯罪的,删除了“不能反抗”的构成要件;强奸犯罪的处于七年以上或无期徒刑,强制猥亵犯罪的处于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不仅提高了量刑刑期,而且不得宣告缓刑;从事残障人保护及公益事业的人员,对残障人实施性暴力犯罪的,在量刑标准的基础上加重二分之一刑期以严惩。在废除了死刑的韩国,该法案的惩罚力度可以说是空前的。2012年7月5日,熔炉案的当事人,仁和学校前行政室长金某被判12年有期徒刑,远超出检方所提议的7年。同时还判处金某戴电子追踪仪10年,身份信息公开10年。罪犯伏法,正义得以伸张,至此,一波三折的熔炉案终于在民众的一片欢呼声中落下了帷幕。

271 评论

烟点燃空虚

电影是媒介,凸显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种话语。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一、罪案片横行的韩国剧情片

韩国剧情片以题材深刻、犀利而敏锐地反映社会问题而闻名。知名的韩国剧情片有《熔炉》、《七号房的礼物》、《素媛》、《杀人回忆》等。反映的社会问题多为权力与暴力、儿童与性侵等,多以真实案例为原型,深刻揭露体制的弊端,权力的滥用,底层人民的苦难等。韩国罪案片多暴力、灰暗的镜头。

在韩国传统罪案片中,掌握权力的通常是男性,受害者通常是女性,或者儿童、智障人士等。女性在传统韩国罪恶片中,多以弱者、受害者的形象存在。

二、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道熙呀》

传统韩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更多是以家庭主妇或职业女性的形象出现。[1]韩国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男权社会的缩影。像《熔炉》、《辩护人》这样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中,掌控权力的基本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特权下的附属品或弱势群体的代表。

而《道熙呀》这部影片中,李英男作为一名女性,担任了派出所所长这样一个拥有权力的角色,在构思与设计上充满了女性主义。

《道熙呀》的英文版海报中,金赛纶与裴斗娜 *** 相拥。女孩倚在女人怀中,受伤的眼神呆滞地凝望着镜头,女人转身回眸,似欲言又止。

正是这次相拥,揭露了道熙的伤口,触动了李英男所长的心,同时也作为唯一一次“身体接触”留下了可控罪证。受虐者与行善者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络,营救本身被介入暧昧行为,窥视事件的所长反被窥视。这使得本片区别于《熔炉》、《杀人回忆》、《七号房的礼物》等暴力、性侵题材影片,绝不单纯是二元对立的痛苦指控,所呼吁的亦非男权社会规则的重整。

不同于以往女性题材影片,《道熙呀》这部影片体现著女性与权力之间微妙的关系。掌握权力的女所长并没有因为掌权而逃脱命运的捉弄,相反,权力之外的受虐者道熙使用狡黠的谎言便将事态的发展掌控于股掌之间。这其中体现的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值得玩味。

三、大人的偏见与孩子的恶

在传统韩国剧情片中,孩子通常是单纯、弱小、善良的形象。像《芭比》中的顺英,《七号房的礼物》中的艺胜,《熔炉》中的受害学生金妍斗、陈侑利等。

《道熙呀》颠覆了传统韩国剧情片中儿童的形象,道熙在片中的形象是亦正亦邪。陷害继父时的道熙,向警察谎称女所长摸她 *** 时的道熙,发现自己的谎言害所长被关起来时的道熙,让我们看到了弱小的孩子背后的恶。这种恶不能说是与生俱来,但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关。成长于粗俗、暴力的家庭环境,道熙从小就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和暴力的倾向。女所长刚进村子的时候,道熙看见她就跑;被同学欺负的时候,道熙只是低着头不说话;女所长走近她的时候,可以看出道熙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不安全感使得道熙把自己伪装隐藏起来。当所长的女朋友来找她的时候,道熙摔东西发脾气,场面很暴力,不像是传统单纯、弱小的儿童该有的形象,这都体现了从小遭遇家暴的道熙骨子里暴力的倾向。

但在大人的偏见里,女同性恋者对于一个女孩子的爱就是不单纯的;孩子的证词就是没有谎言的。大人的偏见和孩子的恶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不同于传统韩国罪案片的深刻之处。

四、女同性恋与怜悯

同性恋者作为“人类的背影”,是人类自身表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角色,同性恋银幕形象的变化既表明主流文化系统中的同性恋者处境的变化,也成为人类整体处境的一个折射。同性恋形象的银幕演化过程恰是这一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逐步提高和完善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则研究表明,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报道同性恋者的数量从1940年代的2篇、1960年代的25篇,1980年代的95篇达到1990年代的151篇,数量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也发现媒体对同性恋者的描述多带有偏见或诋毁色彩,以负面形象的刻画为多。[3]

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在近些年来的报道和研究中比较受关注, 但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的研究却非常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地位相对于男性而言的低下。正如 Sara Karon所说: 不同性别、 种族以及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经验和视角, 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在这个持续不断的奋争过程当中, 很明显的是, 女同性恋者是相对缺席的, 女同性恋者的存在不仅是被边缘化, 很多时候根本是被否认的。转引自孙中欣、张莉莉,2007:386

当同性恋话题在欧美已经普遍光明时,在韩国依然是一个严峻的伦理问题。裴斗娜饰演的女同警察因为同志身份被下放到地方,遇见了喜欢她的小姑娘道熙。出于怜悯,女警察帮助道熙逃离家暴,摆脱痛苦的生活。然而世俗的偏见认为,对于一个女性同性恋而言,这种关爱已经超越了怜悯,是一种不能为世俗所接受的,畸形的爱。

<<<下页带来更多的

11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高炉的毕业论文

    摘要: 高炉煤气的利用方式很多,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是高炉煤气发电项目(包括燃烧高炉煤气和高炉煤气、煤粉混烧)。分析燃煤锅炉掺烧高炉煤气和全烧高炉煤气后的工

    whahappy50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电影电视的论文范文精选

    电影最早是因为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紧接着大众需要的娱乐产物。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插曲与时代怀旧情怀的表达

    SilveryBullet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高炉对炉渣的影响研究论文

    我觉得lovercannon网友,已经把问题说的很明白了,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炉渣的主要成分是CaO和SiO2,氧化铝的影响因素很低,基本可以忽略,在现在的研究中

    帅帅老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机电的研究论文

    慢慢接触智能问答,对它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篇文章主要整理智能问题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问答系统的目标: 给定一个问题, 能够得到简短、精确的答案. 系统定义

    佳佳1381706229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研究电影相关论文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创作途经与创作方法。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韩国恐怖电影创作特色 [摘要]韩国电影先后

    十四不是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