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2

难忘那缕羁绊
首页 > 学术论文 > 人与生物圈副总编辑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才少女JESSICA

已采纳

【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都说官有九品,民呢?目前,虽然还没有给民定“级别”的,但客观地说,民还是有层次之分的。我把最高层次的民叫做“一品百姓”,不知这一发明是否妥当,可否审请专利。什么是“一品百姓”呢?那就是最老百姓的老百姓。“一品百姓”的本性是“无”。你看: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真是一无所有。“无”是“一品百姓”的特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是不能没有“无”的。“无”是一切“有”的出发点。“无”生“有”,是一般规律。你看:因为无“忧”,所以才有“乐”;因为无“私”,所以才有“德”;因为“空”,所以才“盈”;因为有所“不为”,所以才有所“为”……。只有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不贪、不卑、不畏、不俗、不谄的“大无”,才会拥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的“大有”。这就是中国形式、东方色彩的辩证法。然而要真正做到“无”却很不容易,不易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总是老惦记着“有”。如果老惦记着“掇取”,老惦记着“占有”,这日子还能快乐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无”的。记得有一付写登山的对子如此云:“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只有“到此已无尘半点”,才有“上来更有碧千寻”。可见,“无”是心灵的净化,“无是”人格的升华,“无”就是一种境界,是“一品百姓”的境界。《庄子》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说的都是非同一般的人,其实这也应是一个平常人应有的境界。拥有“无”,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理解人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就无我,我复何言哉?这就是最老百姓的老百姓——“一品百姓”的境界

145 评论

假小肥仔

(与人与生物圈秘书处合署办公)负责“战略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管理工作;负责与整合生物学领域相关的基础与基础性工作和支撑体系的管理和协调。包括植物园、标本馆、典型培养物、实验动物等的支撑体系建设,以及与生物领域相关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有关的规划、项目、队伍建设、实验室、国际合作等 (与整合生物学处合署办公)负责人与生物圈活动在中国的组织和管理,《人与生物圈》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建设和管理,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业务指导。

134 评论

曾涛~家居建材

意思是:“到了这里就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上此山来见到的就是碧空万里”。“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是补山亭上的一副楹联,其中,‘寻’的意思是:长度单位 古代八尺为一寻。

扩展资料:

一、鼎湖山补山亭上的一幅楹联是“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内也有相关描述: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三、作者谢大光:

1.简介:谢大光,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

2.作品: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落花》、《流水》、《谢大光散文》、《谢大光序跋》,报告文学集《天鹅之歌》等。

3.荣誉及获奖:散文《鼎湖山听泉》选入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北教课改版小学语文教材及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材。报告文学《铁凝和她的父亲》获天津市优秀作品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补山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谢大光

174 评论

纯洁的毛灾灾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美仑美奂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词语掌握:

肇庆泓泠泠菩提污垢遐想怅惘翩飞礼遇柔曼万籁俱寂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寻泉影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教学随笔: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8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画出重点语句。

思考:“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三、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山泉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教学随笔:

297 评论

相关问答

  • 环球时报总编辑与副编辑

    胡锡进是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获前苏联硕士学位。现任《环球时报》总

    好吃好喝好玩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德育报副总编辑

    德育专家吴碧是贵州大方县人。吴碧贵州大方县人,现任中华人物文化网副总编,《德育报》爱心之旅演讲团副团长,中国教育学会特聘讲师,中国春晖演讲团演讲员,中国爱心励志

    桃色蔷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郑州晚报副总编辑

    1、乔典运 乔典运 (1930~1997)河南西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8年毕业于陕县师范简师部。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工兵十团文化教

    爽爽小无敌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与生物圈副总编辑

    【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都说官有九品,民呢?目前,虽然还没有给民定“级别”的,但客观地说,民还是有层次之分的。我把最高层次的民叫做“一品百姓”,不知

    难忘那缕羁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分类: 娱乐休闲 >> 明星 解析: 沈昌文,男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在上海租界工部局所办的学校受中小学教育。1949至1951年初在上海

    不忘初心25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