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0

老太婆心态好
首页 > 学术论文 > 国画太湖石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reparadox

已采纳

两个要点:手法与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石刻画的《春雨图》、画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顾凯之《洛神赋图》局部 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a .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b .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c .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d .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333 评论

shaaaronzy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风景园林设计》 王晓俊 《园冶》 计成 《说园》 陈丛周 不晓得可以

288 评论

石语angeline

在景观设计中,园林石有点缀、美化景观的作用,其自身也有一定美感,因此在各种设计中总是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园林石不仅作用广泛,而且也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那么园林石中常见的 太湖石 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浅谈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的。其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

太湖石的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湖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广义上来说,也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的特点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

太湖石分类

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

唐吴融的《太湖石歌》中:"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

而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的。

然而因所处位置和特征略有不同,太湖石又被做出了另一些分类。

江苏太湖石

江苏太湖石指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褶皱纹理,可造假山,点缀园林庭院等人文景观

苏州五峰园

浙江太湖石

由石炭系黄龙组与船山组、二迭系栖霞组、二迭系长兴组、三迭系青龙群等碳酸盐岩形成。

安徽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的太湖石。

唐尧奇石

保定唐县一代的太湖石,因唐县属于唐尧文化,故在唐县的太湖石又被尊称为"唐尧奇石"。

房山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也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该石形状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

五井太湖石

五井太湖石主要分布在临朐县五井镇政府驻地以南的山地丘陵中,主要以莲花山为中心。

太湖石石景艺术

太湖石与传统赏石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石文化历史。宋代以降,以杜绾的《云林石谱》为代表的一批品石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不乏单独论及太湖石的品石著作,大诗人兼赏石家的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也指出:“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次焉。”

由此发端,各种以太湖石为主的石评层出不穷。而前人对于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具体石评,主要集中于米芾所流传的四字诀,即瘦,皱,透,漏”。经过后人的补充和演绎,“四字诀”从最初对太湖石的品评逐步形成为一系列的品石审美标准。

太湖石与山水画论

中唐以来,太湖石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许多画中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身影,诗文赞颂也是不可胜数。

从《宣和睿览集》的祥龙石图开始,太湖石不仅作为中国绘画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素材,更成为画家笔下创作的主体。画家朱耷精于画石,其《湖石双禽图》中对湖石的描画已得心应手,寥寥数笔却缘心立意。

除了在早期单独描绘山石的绘画作品中寻踪觅迹之外,后期诞生的山水画及山水画论对太湖石品鉴及园林中的应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湖石与传统掇山叠石

太湖石置石立多卧少,以特置峰石最为常见。因形就势,追求自然天成之趣,且用石简洁,择要处而缀之,最忌石多而繁琐。

太湖石作峰石有两种形式:一是独块的,下面配自然石座;另一种是由二、三块或多块纹理相似的峰石拼掇而成。单块的湖石立峰一般都具有险峰的意态,给人以峰高插云的幻觉。

太湖石的散置石组其布置原则,可归纳为主从相随、顾盼呼应。成组列布的太湖石配置,既保证了整体的统一协调,又强调部分间的对立和呼应变化。与特质峰石相异,太湖石的散置石组更注重功能上的实用性,强调与建筑、植物、水体的结合。

太湖石掇山,指在有限地域内,与建筑物或与水体紧密结合,或于庭院中点作小景的假山作品。江南地区的聚集了不少太湖石大假山的佳构杰作,如扬州个园的湖石假山,俗称“夏山”,富有灵巧而浑成之美,中空而外奇之趣。

还如环秀山庄所做的太湖石大假山,其整体富于气势,而局部处理亦精致细腻。占地虽只半亩,却把自然山体的形象“移天缩地”地集纳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岀高峰、危径、飞梁、绝壁、泂壑、石室、涧谷等多变的山水形象。

自然与工巧,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太湖石石景艺术之所以恒古不朽,其功绩在于兼具山林之美,自然与工巧并重。山川与造园叠山家神形交融,最终神合意连,“神遇而迹化”,这也是太湖石石景创作的最高境界。

太湖石的独具神韵,使得它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被人们所喜爱。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事业的进步,太湖石在人们视线中出现的次数越发频繁,他的美学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这无疑是太湖石在历史舞台的再一次展现机会。只是,太湖石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对石材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太湖石的资源情况已经不容乐观。所以,希望在喜爱和欣赏太湖石的同时,我们也能为其发展作考虑,在挖掘,评价,应用新的石材方面多下功夫,不过度开发太湖石,让这奇异动人的太湖石继续谱写其历史。

参考文献:姚文彦【江南文人园林中的太湖石石景艺术研究】

新课推荐

149 评论

镜SHOW公主

苏州园林鉴赏文章: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苏州耦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耦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尚有待进一步的发掘。现通过对耦园的研究,发现其布局是主人运用易学原理的结果,这在以“师法自然”为圭臬的苏州造园史上,实属仅此一例。这一新发现丰富了耦园的文化诠释。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应该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关键字:易学;耦园布局;文化遗产“师法自然”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最高境界。拙政园是依据原来地形,“稍加浚治,环以林木”①而建成的。留园中部,土阜之上建“闻木樨香轩”,上下回廊依势而建,起落跌宕,坡度陡峭不设踏步。古代大户官僚住宅,必坐北朝南,苏州私家园林,所建园门却是因地制宜、随势定向,并非一律朝南。在大家熟知的名园中如沧浪亭门、艺圃门朝北;怡园门朝东。更有许多年久失修、隐于小巷之中的昔日私家园林,其门朝向也是依街巷方向而定,东南西北皆有,与一般民宅并无二致。然而,耦园布局一反苏州古典园林建园法则,刻意讲究方向、位置。作为园林要素的建筑、山石、水池、树木等均体现出精心的安排,蕴含着易学原理,这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史上是一个极罕见的例子。耦园主人沈秉成号听蕉,自名老鹤,自称先世为一鹤。他平生喜读佛、道诸书,又好扶乩之术。他的先祖沈炳震专攻古学,与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过从甚密,其中刘墉有亲笔对联一副相赠,联曰: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沈秉成在耦园落成后,将先祖保存的这副对联置于城曲草堂东面的小书斋内。这便印证了沈秉成是一个喜探究易学的人,也说明耦园布局中蕴含的易学原理决非偶然,而是园主人有意为之的因果。将易学法则用于私家园林建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现就耦园布局与易学的关系作一探析。1 易学在耦园建筑总体布局中的运用耦园全园分东花园和西花园两部分(图1),面积东花园大,西花园小,是根据阳大阴小的原理而定。东花园位左,西花园位西,符合左阳右阴之制。园门居东西两园之中而面向南,据《周易》,南为离卦,对应一日正午和一年的夏季,此时太阳日照充足,为一日和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刻。布衣小民贫贱卑微,难与盛阳平衡,不避反为其伤,所以阴阳民宅不敢正南而立。阳宅门偏设在东南处,东南方是巽位,虽有招财进宝寓意,但也含有避冲这层意思。官衙和道观寺庙是正统建筑,可正南而立。贵族巨贾借官运财气,阴阳宅也可正南而立。耦园主人上祖世代官宦,门庭显赫,自己官至安徽巡抚,官财两旺,园门正南而立,可借天地盛阳相济助旺。又有“离也者,明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说卦传·第五章》),耦园正南立门,象征光明,也表明园主人比附圣人。“九宫图”居中的数为“5”,它与任意两边的两个数字相加,其和必定是“15”,因而,“中五”具有本体论意义。古人又把“3”看做天数,“2”看做地数,“5”就是天地数相加之和,为此,“中五”象征未分天地时的本初太极。“载酒堂”建筑规模面阔5间,蕴涵“中5”数之意。苏州古典园林受空间限制,一般不规划中轴线,代之以非几何布局,以避空间逼仄之短。耦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不算大,但有明显中轴线布置,《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十五”代表“道”,“道”为根本,这是大厅“载酒堂”为什么位于耦园中央的原因。如果没有中轴线就没有全园的易学构架。对照“太一下行九宫图”,可以确定耦园布局是以它为蓝本的。 2 易学在耦园景点布局中的运用从阴阳学角度看,阴阳不是截然分开的两部分,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互。耦园的主题是夫妇双双归隐,因而东花园布置象征男女生活和谐美满。严永华是沈秉成第三任夫人,数字“3”对应方向是东,所以,东花园到处有园主第三任夫人的影子。受月池 题名中的“月”为阴,“阴”的异体字写成“水月”意即水中之月为阴。池岸由石块堆砌,石为阳,故池为阳。池中水与水中月为阴,“受月池”暗寓男主人接受和依恋女主人。望月亭 位于东墙根,东为阳,“阳”望属阴的“月”,同样有男主人依恋女主人的寓意。双照楼 题名中“照”是“明”的意思,“双”是指“日”和“月”,“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双照,阴阳并存为“明”字,暗喻园主夫妇双双比肩共存。鲽砚庐 题名因沈秉成得一石块,剖开制成两块砚台,与夫人各掌一砚。“鲽”字《辞海》解释:“比目鱼的一类。体侧扁,不对称,两眼都在右侧。”沈氏将一石制成不对称的两块砚台,以“鲽砚”命名,有夫妇阴阳和合之寓意。山水间 为一水阁,所处地平线较低,向北仰望石峰嵯峨高峻,正合“高山流水”意境,“山”“水”暗喻阴阳男女,“山水间”的布置和题名表达园主夫妇既是性情相投,又是学问知己。东花园还植有梧桐树,梧桐树为阴性植物,对应西方,所以安排在西墙边。据说古有习俗:儿子为母亲送葬时,要用梧桐木做的手杖,如果为父亲送葬,则要换成竹杖。原因是梧桐节疤在树干内,象征女性;竹节在外,象征男性。民俗认为,梧桐树能招引凤凰栖息,有“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之说。《庄子·秋水》:“夫宛鸟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宛鸟鶵是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沈氏在东园西墙边种植梧桐,可以认为他是把夫人比喻为凤凰,招引来东花园栖息,与他共度时光。东花园主要建筑有规律地按照易学规定的方位布置,如:筠廊 “筠”是竹子的别称,竹为阳,象征春天,故筠廊紧贴东墙布置。樨廊 廊侧种植木樨花,木樨花即桂花,为秋季之花,对应方位为“西”,故“樨廊”布置在东园最西边。城曲草堂 位于全园东北角,东北为“艮”,“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易》:“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沈氏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毅然退离官场,归隐耦园,为人生奋斗道路划上句号,所谓“生而所成”,“时止则止”,实现生活转换。从此他可以过着轻松恬淡的平静生活,有对联写道:“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艮”还对应“化”和“心(思)”,沈氏在“艮”位建草堂,有功成隐退化解凡俗心思的寓意。“城曲草堂”相对东花园而言,处正北方向,北为藏,对应五常的“智”,《白虎通·情性》解释道:“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3]为此,沈氏又在城曲草堂内辟“补读旧书楼”,收藏书籍甚丰。他在清闲的时候,补读旧书,借以生发新见解,长智解惑,颇有追求“觉今是而昨非”境界的意味。 3 易学在耦园单体建筑布局中的运用 整体上看西花园与东花园形成阴阳关系面积上,西为阴,故面积小于东花园;西花园原有水假山(水为阴),与东花园旱假山形成对应;西花园有一口井(小为阴),与东花园水池对应;西花园以曲线阴柔的纤巧太湖石堆叠假山,与东花园以阳刚直线条的敦厚黄石堆叠的假山对应。同样,在单体建筑布局中,也蕴含了易学原理。藏书楼位于偏北西墙根,西对应“收”,北对应“藏”,藏书楼安排在“收”、“藏”的位置,符合易学。一般寺观藏经楼都安排在北面,北对应水,寓意以水压火,避免发生火灾。耦园安排藏书楼也有此意。这里更有另一层意思,西为兑卦,象征秋季,秋季正是果实累累、令人喜悦的收获季节。兑还有语言表达和人生归宿的意思。沈秉成生于1822年,购下耦园时(1874年),他才52岁,这个年龄对应季节,相当于仲秋时节,也是人生最有收获的成熟阶段,退出官场著书立说,成为沈氏晚年的选择。“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解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从沈秉成履历来看,在苏淞太道任职期间,多次因功被赏,“八年授江苏常镇通海道,十年调苏淞太道,累以筹饷功,加按察使衔,晋布政使衔,赏戴孔雀翎。②”立功已圆满完成,立言传世自然成了沈氏当时的最高精神追求和人生最后归宿。沈氏身后给世人留下了《蚕桑辑要》、《鲽砚庐金石款识》等诸种著述,确实做到了“立言”。所以他在西花园西部安排除建“藏书楼”外还建造了“织帘老屋”,表示自己准备著书立说,把一生经历和学习体会当作果实收获,传给后人。沈氏从封疆大吏的高位上退下来,虽然疾病染身是一个原因,但他想淡出官场的愿望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是个性情中人,好道学佛理,疏淡名利,与政客类官僚完全不同。购园两年后耦园落成,他以欣喜之心情写成一诗,曰: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支窗独树春光锁,环砌微波晚涨生。疏傅辞官非避世,阆仙学佛敢忘情。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夫人严永华和诗曰:小歇才辞黄歇浦,得官不到锦官城。旧家亭馆花先发,清梦池塘草自生。绕膝双丁添乐事,齐眉一室结吟情。永春广下春长在,应见蕉阴老鹤迎。时沈氏为苏淞太道,擢升河南按察使与四川按察使,他均以病辞未赴。升迁机会不要,却转入市廛小巷隐居,这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他得到了夫人由衷的支持,因此无悔这样的转变,认为这次决断是适宜的。“西”方和“西北”方又相对于五常的“义”,《白虎通·情性》说:“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沈氏把余生安排给著书立说,认为是适宜的决断,所以把“藏书楼”和“织帘老屋”布置在西北面和西面,含有“义”的隐义在内。至于“织帘老屋”的题名,可以这样理解:“麻”对应“西”,织帘的纬线材料是“麻”,如此命名,既隐含易理,又表示夫妇归隐之意。以上分析可见,耦园以易学原理构架全园,蕴涵的意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耦园是表达了园主夫妇双双归隐的主题,不过,如果简单的把耦园看作是沈氏夫妇归隐后,整天卿卿我我无所作为,欢度余生的住所,恐怕有点浮浅。耦园布局中蕴含了中国古代文化信息,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观念。这对今天而言,也许是迷信内容,但是,我们解读它的时候,仍然可以把这些文化现象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参考文献:[1]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2]金良年.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3]杨金鼎.中国文化史词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①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②俞樾:《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33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画论文的参考文献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

    enjoyduol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幼儿国画论文参考文献

    我是06年的国画毕业,毕业5年了只记得大概了,你全当参考吧!当年的论文要求是: 请结合自己的国画专业(因为国画里还可以细分很多如山水、花鸟、人物),选一幅古代名

    馋死宝宝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太湖水生态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最简单的说法附近城市(无锡,湖州之类的)的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到位就大量排入太湖。造成太湖水域污染和富营养化。水中磷元素(主要在生活污水里,主要是

    暖洋洋的心200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画太湖石论文参考文献

    两个要点:手法与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

    老太婆心态好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漫画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 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既要清醒地理解动漫产业作为高科技、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文化内涵问题,又要注重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美日动漫产业的

    autumngold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