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4

司马懿砸缸
首页 > 学术论文 > 俄罗斯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ingmingsherry

已采纳

1968年,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论文发表,懂数学的人,对于这篇论文,在整个科学发展重大意义。 数学史上每一步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科学 ,伟大贡献价值和贡献。 数学家庞加莱说: 若想遇见数学的将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 注(庞加莱,法国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这篇论文,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 效应,陈氏定理,光辉的顶点,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他的信中说:你移动了群山! 美国数学家,阿维尔曾这样称赞他: 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顶上行走。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 这位数学巨星,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同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陈景润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大会作报告的邀请,这也是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通过徐迟的报告文学,人们认识了陈景润,通过这篇文章,有没有反思一下? 在文革的时候,即使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如何对待数学研究? 如何把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的发展,提高到行业,应有的相应的位置上了吗? 如何对待和发展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对于科学史的贡献呢?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意味深长地说: 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1000个就了不起的啦! 陈景润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高斯曾经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 法国大数学家费马,数论的创始人 。 比如:费尔马大定理,孪生素数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园内整点问题,完全数问题…等。 数论,就是数的理论,从研究整数开始,又叫整数论,确切一点的说,数论,就是一门研究整数性质的学科。 数论是一门高度抽象学科,处于纯理论研究状态。 自然数被叫做正整数,把它们的相反数叫做负整数,介于正整数和负整数中间叫做中性数为0。 整数的性质,特性,整数可分为两大类_奇数和偶数,通常被人们俗称为:单数,双数。 还有一种数,2,3,4,5,7,11,13,只能被一和它的本数整除,而不能被别的整数相处叫做素数。2,4,6,8,9,10,12等,叫做合数。一个整数如被一个素素所整除,这个素素就叫做这个整数的数因子,30就有2,3,5三个素因子。 数论就是最初从研究整数开始,比如:求最大公约数,勾股数组,关于质数,合数,约数,倍数。 数学家高斯在《算术探讨》一书中,把过去整数性质,所用的符号标准化,把当时现存的定理系统化,加以推广,把要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了分类,还引进了新的方法。 在各类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数论往往涉及到,数的整除,约数,倍数,余数,质数,合数,奇偶数,完全平方数,二进制数,各种有关数的概念。 在数论中,广泛采纳,枚举法,归纳法,反证法,构造法,配对法,估计法等,数论的常用解方法。 (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国剩余定理) 解析数论使用数学方法 ,作为工具来解决数论问题的分支 ,解析数论解决数论中艰深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比如:命题为,质数有无限多个,欧拉给出了解析方法的证明。 20世纪30年代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创造提出三角和方法。 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也是使用解析数论的方法解决。 代数数论是把整数的概念,推广到代数整数的一个分支。 集合数轮是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等人开创。 集合数论研究的基本对象是 什么是空间网格? 在给定的直角坐标下,坐标全是整数的点叫整点,全部整点构成的组 ,就叫做空间网格。 结合数论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空间网格对几何学和结晶学,有重大意义。 中国数学家周海中指出,要证明强孪生素数猜想,人们仍要面对许多巨大困难。 孪生素数猜想与歌德巴赫猜想,密切相关属于素论姐妹问题。 梅森数是指形如二等次方一1的数 ,记为Mn。 如果一个梅森数是素数,那么它被称为梅森素数。 梅森数,是根据17世纪法国数学家马兰,梅森的名字命名。 2019年6月24日,数论研究的又一进展,美国中央密苏里大学的数学家柯蒂斯,库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已知的最大素数。 即2的57885161次方减一,该素数是第48个梅森素数,美国数学学会发言人麦克,布林宣称,这是数论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 研究小组用了大约1000台大学里的计算机运行软件,每台计算机都不停顿,用了39天来证明。 该研究小组,一共发现了三个梅森素数。 梅森数48个数都这么难算哪!那么他以后的数怎么算呢? 看来真的是改改算法了。 美国新罕布什尔汉大学数学家,张益唐,经过多年努力,在不依赖未经证明推论的前提下,率先证明了若孪生素数猜想。 即: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素数对。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张益唐是中国又一现代版数论的陈景润。 美国数学家,审稿人之一,享里克,艾温尼科评价说:这是一流的数学工作。 b)时至今日,看一下中国,数学发展的现状,数学史的大科学家,寥寥无几。即使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数学史上, 刘微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 赵爽,《周髀算经》的注释者 祖冲之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家 僧一行,世界上第一个实测,地球子午线的人 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 现代数学史上的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 陈省生,世界级几何大师。 吴文俊,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陈景润,一位老小妇孺,皆知的数学家。 丘成栋,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c)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代史,中国的数学,物理学家,太少,在科学的地位史上,整个文明的进程上,诺贝尔数学,物理奖上,中国人都太少,太少了。 不是中国人不聪明,科学智商的悟性,科学探索的精神,而是整个科学的地位的摆放。 第一流的人才,都干什么去了? 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哪? 没有进入到这些领域基础科学的领域,高校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数学,物理学科长久以来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纵观整个20世纪,21世纪的这20年 ,诺贝尔奖,数学 ,物理,美国的科学家有多少? 现代科学的文明整个基础,都是西方,以西方国家为首的创造的,近年来以诺贝尔奖角度上看,日本科学家连续摘得许多奖项。 时隔42年了,究竟还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科学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上,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下面是文章的部分摘录 陈景瑞完全沉浸在数学王国里,而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统奉献在这道难题的解答上了。 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悬崖升登,降下又升登! 餐霜饮雪,走上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时常感到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多少次上去了又摔下来,就是铁鞋,也早该踏破了。 …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他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厚达两百多页的长篇论文。 陈景瑞的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发表了。 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任何一个大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任何一个大于二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1十2=3 任何一个大于五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一封信,6月30号,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表示猜想是对的,但是无法加以证明。 从此许多数学家,对一个个的偶数进行演算,一直算到3亿多,还是正确的。 但是证明是正确的,十分困难,两百多年以来,多少科学家企图给这个偶数和奇速猜想证明,但都没成功。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1956年23岁的陈景润,发表了一篇关于塔内的问题的数学文章,随后被调往中科院数学所工作。 短短几年间,他又在园内整点问题 ,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法,这是研究数论的一种方法 ,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是两个素因子,都不超过九个数之和。 布朗证明了9+9。 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的7+7。 1932年,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 1938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十5)。 1940年他又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都不超过六的数之和。 他证明了(1十6)。 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 1955年和1957年,王元先后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和2+3。 1962年,山东大学的潘承洞与苏联科学家,巴尔巴恩分别独立证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又证明了1+4。 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人,证明了1+3 ,用的是大型高速计算机。 1966年5月,陈景润证明了1+2。 陈景润,证明1+2,独自一个人,用三麻袋多的草纸,用手工计算。 1+2的详细证明,终于在1973年3月15日,出版的《中国科学》上全文发表。 徐迟接着说: 大凡科学成就有这样两种,一种是经济价值明显,可以用多少万,多少亿人民币,来精确计算出价值,这叫做有价之宝。 另一种成就是在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宇宙天体,基本粒子,经济建设 ,国防科学,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当之中的那种作用,其经济价值,无从估计,无法估计,没有数字可能计算的叫做无价之宝。 这是为什么? 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做芯片光砸钱不行,企业更需要物理学家,数学家。 1999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的专门的算法研究所,打通算法后,在2G和3G算法层面,带来革命性突破。 最近几年,数学前沿和计算机结合 ,形成独特的数学语言算法。 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家的眼光,是一种科学思维,在重大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数学是导航的北斗星。 张景中说: 数学家的眼光是抽象的,…数学家的眼光是精确的,严密的,…数学家的眼光是透彻的,犀利的,…数学家的眼光是辩证的,变化的,变中不变的东西,不变中变的东西。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算法语言就是数学的独特语言,即使是百思不得而解的问题,遇到数学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人类思维丰富的奥妙。 人的思考的魅力,就是因为有了物理,数学,包括哲学在内,这是人类思考的独特魅力。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解放生产力,创新在于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在于数学思考。

328 评论

小蘑菇110

(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近些天来,暑热难耐,人人都渴望盼来一丝清凉。那么,在未来,气候有没有可能会变冷呢?

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气象学报》主编、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全球变暖现状

(随着全球变暖,冻土层的命运也值得关注)

目前主流的气象学(气候学)观点认为,全球气候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变暖。包括中国的科学家在内,全世界的气候学专家都参与了对气候未来趋势的预测。

现在看来,未来地球的增温幅度,取决于现在人们节能减排的努力。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温到2100年也可能不会有大幅增加。

如果在100年的时间尺度里,气温只是略微上升一点点,那么人可以(凭借现代科技手段)适应。但如果我们不减排,那么气温仍将急剧上升,对全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中国西北荒漠地区,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列生产无污染的电能)

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会继续上升。如果未来仍然保持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海平面有可能上升100厘米,很多沿海城市可能就要被淹没;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得好,海平面可能只会上升10~20厘米,那么用防波堤坝来防御或许还有希望。虽然高温导致的热浪,也仍然会是一个令人不适的大问题。

现在,全世界主要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已不断地召开气候变化高峰会议,以商讨如何减排二氧化碳,以及各个国家的减排责任。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承诺,所以现在就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履行对地球的责任。

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言,减少温室气体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和维系可持续发展。

现在看来,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5℃左右,地球就将不再宜居,因为全球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可以说,从现在做起,发力节能减排,是为子孙后代储备未来。

未来,气候有可能变冷吗?

现在有一部分天文学家,尤其是俄罗斯的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得到的数据认为,太阳活动辐射到地球上来的能量将会减少。他们认为,2030—2050年,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可能会减少到最低值,那么气候就会变冷。

但“2030—2050年处在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这样的结论,是根据过去的太阳活动演变来推出未来的演变规律,基本上是个推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过去的演变规律不等于未来的演变,所以这样想,可能还有很多因子没考虑在内。

另一方面,在历史上,1675年前后有过一个太阳活动很低的“蒙德极小期”,此时地球上很冷。但那是人类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的中世纪,今天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比那时候大得多,平均温度也高,所以不能用现在的地球环境和当年的来类比。

即使将来进入微小冰期,地球也顶多只是发生10~20年的温度脉动而已,而不是真正进入冰河期。

278 评论

食客小冬

这本书是高尔基在回忆我的大学,他非常的珍惜上学的机会,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语言都很热烈。

335 评论

沸腾的苦丁茶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4日11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奖2016看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斯科德里茨三位美国科学家,他们因在物质拓扑相变和拓扑阶段理论发现中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得此奖。3位科学家将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其中大卫·索利斯获得400万瑞典克朗,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共同分享400万瑞典克朗。

大卫·索利斯1943年生于英国贝尔斯登,英国康奈尔大学博士,伯明翰大学数理物理学教授;邓肯·霍尔丹1951年生于伦敦,剑桥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迈克尔·科斯德利茨1942年生于阿伯丁郡,牛津大学博士,茨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

在这三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相同,但稍有区别。索利斯和科斯德里茨研究的是二维的物质表面或内部极薄层现象,而霍尔丹研究的是薄到可以认为是一维的物质。

物质常见的状态是气体、液体和固体,在极端条件下,如极端高温和低温下,物质会呈现出特殊的物相。物质的相变指的就是物质从一种相转化成另一种相的过程,例如水在高温下从液体转换成气体状体。

而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集合图形或者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拓扑学是三位得奖者能做出这一成就的关键,它解释了为什么薄层物质的电导率会以整数倍发生变化。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三位科学家利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物质的不寻常阶段或状态,如超导体、超流体或薄磁膜,他们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未知世界的领域”。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是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知多少

1. 6个年度获奖人从缺

1901年以来,诺贝尔委员会共颁发出110个物理学奖,其中6年获奖人从缺,它们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根据《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如果评奖当年未能评选出获奖作品,则奖金将保留至下一年颁发,而若第二年仍未评选出获奖作品,奖金则将被收回基金会。

2. 204个获奖人

1901年以来,一共有204个个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47个得主为一人,32个是由两位获奖者分享,31个则是由三名获奖者共享。不过因为约翰·巴丁在1956年和1972年都获颁该奖,因此实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数为203人。而在1903年获得过该奖的居里夫人,也在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3. 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获奖者

截至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5岁。1915年,时年25岁的英国科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就和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一起因“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得该奖,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生于1890年3月31日,卒于1971年7月1日,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25岁。

2002年,已经88岁高龄的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因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特别是探测宇宙中微子种作出的先驱贡献获得该奖,成为最年长的获奖者。

雷蒙德·戴维斯,生于1914年10月14日,卒于2006年3月31日,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经高龄88岁。

女性获奖者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名单中,仅有2位女性获此殊荣,其中一位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1903年,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因与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一起发现“天然放射性”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位女科学家名叫玛丽亚·格佩特·梅耶,来自美国,因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获颁该奖。

居里夫人,本名玛丽·居里,生于1867年11月7日,卒于1934年7月4日,在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华人获奖最多的领域

我们会发现诺贝尔物理学奖中获奖的华人最多。例如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共同获得该奖。在这一名单上的还有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家族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名单中,有一个现象特别有趣,不少获奖者是来自同一家庭的,例如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此外名单上还出现了4对父子,比如在1915年获奖的巴丁父子等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至2015年获奖名单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2014年,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的新型节能光源。

2013年,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其预测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通过实验发现。

2012年,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戴维·维因兰的研究成果为量子理论研究提供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而获得该奖。

2010年,俄罗斯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践”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驻外记者蕾欧娜(欧洲))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知识就是力量”(ID:knowledge-power)

172 评论

相关问答

  •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1500字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知识便萌芽在人类的智慧中,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高度文明的当代,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显示出知识的巨大作用。知识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

    蓉儿…点滴缘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内容

    《奥秘》《少年科普世界》《世界博览》《环球科学》等

    毕筱倩mm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俄罗斯编织杂志

    高尔基的《童年》

    复方氨酚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俄罗斯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1968年,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论文发表,懂数学的人,对于这篇论文,在整个科学发展重大意义。 数学史上每一步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科学 ,伟大贡献价值和贡献。

    司马懿砸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

    就愛翻毛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