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8

傻兮兮的呆呆
首页 > 学术论文 > 云南瓦猫造型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uemei1987

已采纳

云南民间瓦猫种类繁多,造型迥异,多为陶制,也有少量石制,有上釉和无釉之别。呈贡县彝族无釉瓦猫,用黄泥土捏制而成,胸前有一块醒目的菱形“八卦”图,并涂有红油漆,四肢站立于瓦上,长长的尾巴盘向右腿前,背部有龙刺状,身为鳞纹,耳朵高竖,眼睛大而外凸,头顶涂红油漆“王”字,呲牙咧嘴,外伸红舌头,显得十分机警。鹤庆白族瓦猫,用黑土捏制,四肢粗壮有节,横站于脊瓦上,尾巴直立上翘,身有鳞纹,嘴大开,舌头外伸,上颚出奇大,下颚小,口内有四齿,眼睛鼓暴,耳朵竖立,怒目而视,凶气十足。呈贡彝族的琉璃釉瓦虎,后腿下蹲,前腿直立,站立瓦上,张嘴,如仰天长啸,尾巴肥粗,背上有鳞纹,耳朵直竖,眼圆睁,呈现出一副凶猛威严的样子。文山壮族的上釉瓦猫,身子类似小陶罐,头呈倒三角连接在身上,耳朵直立,眼睛大睁,眼珠点黑釉,嘴大张,上下牙齿四颗,舌向外伸,脖子系有铜铃,前腿合并,后腿分开,直立在一个三层圆形土坯上。呈贡汉族黑釉瓦猫,有的身子为筒状,前腿直立,蹲坐在脊瓦上,尾巴上翘卷曲在后,胸前有“八卦”图形,耳朵尖立,眼大而突,鼻子成倒三角贴于面上,胡须贴在左、右脸颊,口大张,牙齿突出;有的身子呈罐状,蹲坐在脊瓦上,耳朵尖立,眼睛、鼻子突出,仰天状,嘴部夸张,头部有“王”字,胸前有“八卦”图。云南民间的镇宅虎,其文化内容与瓦猫同属一辙,只不过变换了造型的技法而已。邱北彝族陶质虎头,颜色灰黑,呈长方形立体状,额头前凸,眼珠深凹,大鼻孔,嘴大张,舌头伸出,上下牙齿外露,似咆啸状。石屏县彝族虎,有的呈圆柱状,用泥捏制,四肢轮廓粗犷,鼻子、眼睛随意刻划,嘴从左咧到右,尾巴盘在背上,身上有鳞纹,样子憨厚,十分逗人喜爱。有的用黑土捏制,四肢粗壮结实,头微仰,直视天空,耳、鼻、眼随意刻画,嘴微张,牙齿外露,身上刻划出条纹。此外,云南各族的石雕狮子,其功能与瓦猫大体相当。有的用来镇守“阳宅”,有的用来镇守“阴宅”。石屏彝族的石雕狮子,与现代建筑的石刻狮子造型相似,只是体积较小,半蹲在石座上,尾巴短粗,头往左侧,眼凸,嘴张,耳朵竖立,圆球状的头部四周雕刻出狮毛,用简单的线条表现狮的形象。在云南民间所见的石雕狮子工艺中,剑川白族的石雕狮子较具代表性。滇西剑川白族地区,素有“雕刻之乡”之美誉,这里不少房屋、墓地、石碑、宝塔、寺庙等,一砖一石都要精雕细凿,加以美化,用来装饰房屋、墓地的建筑。石狮是动物雕刻中最常见的种类,狮的性情威猛庄严,白族认为它能驱秽避邪。白族一直沿行土葬,入土为安。人到了花甲之年,晚辈必须准备“寿棺、寿衣、寿石”(墓石、坟碑、石狮子),人死入葬须按一定的程序、仪式、设置摆放石狮。石狮一般置于坟墓的两旁,其目的在于用它来镇守墓地的风水。石狮取材广泛,有的直接用粗石雕刻,有的以青石、沙石雕琢而成。至今遍存于剑川的古墓石狮,大多为明清时期白族民间艺人雕凿而成,虽历经百年风雨剥蚀,还保存着完整的艺术造型,轮廓清晰,生动古朴,精巧玲珑,满饰雕刻。石狮各具情态,富于变化。有的头向左歪斜,嘴巴、眼睛紧闭,只有右耳,狮毛随意雕刻,前腿直立,后腿与身体连为一体,显现出一副神态安详的样子;有的体型结实,眼凸,额头扁平,鼻翼冲天,仰视天空,嘴闭,前腿站立,后腿下蹲,胡须长长地垂于前腿上,威严肃穆;有的身体细高,头向右侧视,狮毛卷曲在额头上,眼睁,鼻子特大,嘴闭,仅雕出前腿,后腿同身体连成一体。剑川石雕狮子造型栩栩如生,神态自如,是白族石雕工艺水平的体现。

159 评论

九尾小妖

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葛亮的《瓦猫》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了三篇小说《书匠》《飞发》和《瓦猫》,分别是修复古籍的书匠、在传统和创新面前的两代理发师和西南联大在西南那段历史的演义。这里面的主角是书匠、理发师和被“瓦猫”串联在一起的那个时代的匠人和读书人。 葛亮说自己写《书匠》篇,是因为先祖父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救护,得以了解“古籍修复师”这一行业。“整旧如旧”是他们工作的原则。这是一群活在旧时光里的人,他们毕生的努力也不过是让他们经手的书作,回到该去的断代中去,维持着旧有的面貌,淡化了时代的痕迹。 书的“尊严”,亦是他们这些修复古籍的书匠们的尊严。 《书匠》所写的两个修复师,有不同的学养、承传与渊源,代表着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脉络,而殊途同归。“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藏书者与修书人之间最大的默契。 一切的留存与等待,都是岁月中几经轮回的刻痕。连同他们生命里的那一点倔强,亦休戚相关。 《飞发》与《瓦猫》,发生于岭南和西南的背景。这其中有器物的参与,作家将西南联大那个神奇的历史命运,和那些历史中生动存在过的大师们的生平,交织成全于历史,当然也受制于文字里不可抹灭的一点盼望与落寞。在葛亮看来,这些人是这个难忘的历史时代的理想主义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简是一个生活在香港的女书匠,已经上了点岁数,很有自己做事的风格和原则,故事里的“我”是毛果博士,去看自己的朋友欧阳教授,欧阳教授是毛果祖父的学生,两个人先聊起来,毛果告诉欧阳教授,发现了祖父的一份手稿,但是部分散页粘连在了一起,欧阳教授忽然眼睛一亮,临时起意带着毛果去见一个人,就是修复古籍的书匠,简。 简很不好说话,拒绝了,说是修复不好的话,赔不起。欧阳教授知道这就是送客的意思了,没奈何,两个人只好告辞,毛果不小心碰到了书架上一本书,书落地,毛果赶紧捡起来,掸了掸,顺手捋好书页的折角,放回原处。这举动,在不经意间感动了简,简一周后让他带着古书前来自己处,她要帮着修复。 毛果博士来到这里就书籍的修复和简进行了对接,简告诉了毛果自己改变心意的原因是因为看出他是个真正爱书的人。毛果博士恍然想到了自己的这个习惯来自于谁,南京的老董,另一个书匠,古籍修复师。 这个小说的第二章《老董》就是用的童年时毛果的眼光来写一个原本在路边修鞋的貌不惊人的师傅,却不曾想有一天自己的一张奖状不小心被墨水瓶染上了一大块墨渍,小孩的情绪很受干扰。父亲毛羽忽然说自己有办法,遂带了儿子毛毛去了西桥边找到修鞋的老董。老董真的不负众望,将毛果的这张奖状修复如初,上面的大半墨汁浸泡过的地方完全没有留下痕迹。自此,老董神奇的一生在毛果眼里和父亲的讲述中融在一起,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以修复古籍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书匠。 葛亮的文字很传神,会让你读书的时候忘记了你只是在看一篇小说,倒像是在那个文字搭建起来的空间里跟着葛亮走了一遭。 其实无论是简还是老董,看上去孑然一身的她和他,都是骨子里有坚持的人。因而一个自己觉得当年和乐静宜父亲的爱情似乎在那里亏欠了小女孩,尽管乐静宜的父母亲之间离婚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因为两个人的婚姻只是长辈们之间的约定,而无关乎感情。乐静宜的父亲本来打算去香港和简结婚,但是突发心梗,死在了自己独居的公寓。父亲死前的心愿其实是希望女儿静宜能跟着自己的恋人简学修复古籍的,静宜也到了香港,拜在了简的门下学习修复古籍,只是她当时却一无所知,直到两年后满师,在师父简送的一本书里看到了自己和父亲的合影的藏书票,再想起老师每到初三总要祭奠一个重要的人,而自己的父亲也是那个时间的忌日,静宜才后知后觉地明白了人生的巧合与荒谬。 老董则是单身过了一生,拾了个女儿元子,却又在养大了被元子的生母要了回去。老董孤单漂泊,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刻意的放逐。 《瓦猫》这本集子里最后的一篇是同名小说《瓦猫》,将西南联大迁到西南的那段历史进行了艺术的再创作,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历史中的众多感人时刻,将匠人和读书人交织在一起,用“瓦猫”这个当地流传很久的一种匠业作为联结历史和现实的巧妙切入点,为读者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后人不该也不能忘记的历史。 “瓦猫”,是庇佑匠人的神兽,看得见莽莽过去,亦守望着无尽未来。 昆明农村地区的民居有一种民俗,就是在居所正中上方房顶安置瓦猫。瓦猫是用陶制作的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看上去似乎是面目狰狞的神怪。 瓦猫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并不是所有房屋都要安置。如果自己家的大门外正对的方向有庙宇高房,或正对着一家人的房屋,当地人就会认为不吉利,可能在运势上会被对方“戗”着,影响了自家的财运,甚至带来疾病或灾祸,为此,就在自家房的大门和正堂屋顶安放一尊瓦猫。 《瓦猫》这篇小说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人物的演变原型痕迹,云南昆明的龙泉古镇上,居然有十多处西南联大时期的旧址,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冯友兰、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西南联大迁到这里的时候,在当地掀起了青年人自发的追随,宁怀远和荣瑞红的姻缘也是带着某种隐喻的一个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才有了后来的说法,宁家和荣家的后人,后来延续下来的两个,一个是匠人,一个是读书人。 葛亮的文字,轻灵,有生命力,有张力,阅读时得到的文字的滋养是悄无声息的舒畅和自然。 荣家姑娘和宁怀远的命运,在小说中,交织与成全于历史;这些匠人和读书人,都是为了自己梦想努力做好手头那一份事的坚持理想的人。 他们的尊严、执着与信仰,如棱镜,折射着这世上大多数的我们;他们是这时代的理想主义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飞发》是写理发师的小说,父子两代人,用同一种行当来谋生存资本,仅仅当成工作还是当成自己毕生追求,带来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父亲和儿子,理想与现实,理解与误解,就这么在两代人的坚守中默默地溶解那些不和谐的声音。 葛亮的小说,是好的文学该呈现出来的样子,不狗血、不低俗,有的是街头巷尾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在那些安静绵长的炊烟袅袅中,用文字给我们读者一个或祥和或纷繁的尘世间,让我们在那些兜兜转转中感叹人生,认识自己。推荐给你这本好的小说,教你明白什么才是文学该有的样貌。(END)

207 评论

吃了个肚歪

瓦猫是云南特有的看家护宅、驱邪纳福的镇宅神兽,其中属大理鹤庆的瓦猫最为有名。瓦猫是结合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意识,经过巧妙构思制作而成的民居屋脊专用的神兽造型。 白族崇虎,俗称老虎为大猫,所以将虎形象化作瓦猫安放在房头门顶,以示避凶向吉。大理白族地区的房屋建筑多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屋面建筑格式。安放在正房屋脊正中位置的瓦猫是主人表达祈求家人平安、驱恶辟邪心理的一种方式。 瓦猫又称镇脊虎、吉祥虎、降吉虎、向吉虎或降脊虎。大理鹤庆瓦猫驱邪镇宅的寓意是受民间的图腾崇拜而生。以瓦猫作为意识符号,一方面展现了当地人民别具一格的思想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诠释了当地人民对于信仰的独特继承方式。 大理鹤庆地区制作瓦猫的历史始于明代,匠人多是瓦窑上的技艺精良者。工匠用双手捏制出各种各样的瓦猫,有的有角,叫独角虎;有的有翅膀,成为飞虎;有的虎身人面,叫笑面虎等等。造型上,瓦猫耳朵直竖,咧着大嘴,舌头向外伸出,四颗锋利尖锐的牙齿,四肢粗壮有力,眼睛外鼓看上去凶气十足,伫立于屋脊之上显得庄严不可侵犯。 鹤庆白族地区的瓦猫造型夸张,大嘴、多为蹲姿、虎气十足,是白族建筑中最常见的驱恶辟邪的吉祥物。它以精美绝伦、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普谝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工艺美术之林的一枝奇葩。瓦猫迄今仍是云南民居建筑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宅兽。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十分重视屋顶的装饰元素,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出于驱外邪、保家宅的心理诉求。瓦猫,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腾文化的延续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迄今仍是云南民居建筑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宅兽。可以说,瓦猫在云南民族民俗镇宅兽中一枝独秀,它是云南多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价值。 自元、明时期起,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由原来的游牧狩猎逐步走向刀耕火种的农耕生产模式。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白族,在吸纳中原汉民族的先进文化与技术的基础上,糅合本地域的审美风格特点与民俗风情,创造出了多宗教、多文化融合、体现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与精神审美需求的独特的镇宅兽——瓦猫。千百年来岁月蹉跎、任由风雨侵蚀,它们依然安静的守护一个家、一个院落甚至是一种信仰。 大理鹤庆瓦猫,因地域位置相对封闭所产生的独立性,以及当地社会风情的独特性而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因多民族文化交融导致了某些变异,可谓兼容并蓄、自成一格。于是,在当地人的眼中,不善的神怪来了或是不好的气息来了,都被蹲在每一家人的屋脊上的小小瓦猫,大张着嘴把它们吓跑了…… 在云南,白族、纳西族等民族都喜欢瓦猫。他们相信,瓦猫是吉祥的,有驱邪迎吉、招财进宝的神奇功能。瓦猫被安置在房屋、大门和照壁正脊中央,显得虎虎生威、威震八方。这些各式各样的瓦猫不仅极具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它还融宗教文化、建筑装饰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具有宗教学和民俗学内涵。 瓦猫广泛流传于云南昆明、呈贡、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因地区不同,瓦猫的形象亦大有区别。有人总结,呈贡瓦猫像天真的孩子,玉溪瓦猫像留须的巫师,而鹤庆瓦猫造型极度夸张,是最有趣的。 瓦猫,生于云南长于云南,为云南特有。它的原义是能食鬼的老虎,以屋脊为家,兢兢业业地安于自己的责任和本分——镇宅避邪。这是寻常百姓对平安祥和生活的一种期盼,是一种民居装饰文化,它在云南的很多地方都活生生地演绎着……直到现在,在云南的蓝天和白云之下,瓦猫依然安坐在乡村的屋顶正脊、飞檐或门头的瓦脊上。不同造型的瓦猫,像一个个个性分明的瞭望哨,神秘而有趣,成为云南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一。

224 评论

相关问答

  • 云南瓦猫造型研究论文

    云南民间瓦猫种类繁多,造型迥异,多为陶制,也有少量石制,有上釉和无釉之别。呈贡县彝族无釉瓦猫,用黄泥土捏制而成,胸前有一块醒目的菱形“八卦”图,并涂有红油漆,四

    傻兮兮的呆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猫研究性论文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北京西什库社区流浪猫的生存状况,研究流浪猫对社区生活是否构成负面影响;调查社区人群对于流浪猫的态度并提出相

    素食更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云南白药论文研究方法

    云南白药问世之初的半个多世纪都是以散剂供应市场,因为散剂有不易掌握剂量、吞服口感不适的缺点,随著制药业的发展,不同剂型的需求日显突出。云南白药除散剂外,还开发出

    又肥又馋的兔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南京熊猫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研究员 梁又匀)讯, 日前,据媒体消息,惠州市熊猫不走烘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熊猫不走)获XVC资本B轮独家投资一亿元。 据悉,熊猫不走品牌

    我最亲爱的1234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瓦猫论文相关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小快手33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