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7

snowberry911
首页 > 学术论文 > 紫砂壶参考文献或者期刊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道酬勤1212

已采纳

紫砂茶壶的起源并未有一致说法。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紫砂茶壶的专论,反映明朝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期后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1937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均沿用周高起的说法。

1982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曾断定,“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自17世纪晚期,壶的外貌有了新的转变,注重壶表的装饰及创新。

18世纪上旬,此风尚逐渐盛行;工匠不纯粹着重器型,更试用不同技法制作紫砂壶,如用不同泥浆在壶身作画、堆花、贴花、印花或雕玲珑(镂空)等装饰方法。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但一些仿品价格可达20万港元。

扩展资料:

紫砂矿土产于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者水力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的沉积型粘土页岩。

江苏宜兴的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闻名陶。

这种天然泥矿在陶瓷产区十分罕见,中国广西、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区虽有类似陶土,烧成呈紫红色的无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处,但其玻璃相重,工艺上也有诸多限制,无法与宜兴紫砂泥相媲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茶壶

162 评论

叶伟2050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174 评论

天蝎兔兔

当然有了,而且还不少,别相信道听途说什么紫砂矿都开采完了的话,有机会去宜兴实地去看看就明白了。

98 评论

我们家懒格格

“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无伪饰的好客文化”等美言,都是用来评价茶在日本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同时在诸多茶品中,日本茶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亲近的茶品之一,从讲究精致的茶室空间、茶道具,到艺术品、怀石料理等,更是渗透到了广泛的领域,其中融汇日本美意识以及文化、行为和艺术,成为身心五感都能体会的醍醐味。早在清光绪年间,日本汉学家奥玄宝等人,收藏有明清时所制紫砂等壶三十二式,并在注春居辑录成《茗壶图录》一书。 相传注春曾经当过供春的老师,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时仍然健在,并且“面如冻梨”,有人问他明朝的事情,他就装糊涂说:“吃茶去,吃茶去”。金山寺旁有中冷泉水,是注春最喜爱的煎茶水。乾隆以后,注春就不知所终,“弟子某某,独供春传衣钵,其流派甚盛,遍于海之内外。”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注春这个人?三十二式茗壶是否全是明清时期名家所作?这些都无关紧要,而是通过这三十二式紫砂等壶,能使我们进步认识明清两代紫砂的艺术风格和发展脉络。毫无疑问的是,注春三十二式凝聚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精华。每一把壶均有一个富于诗韵的名字,营造出浪漫唯美的文化气息。不知为何,现代壶人依然喜好摹古,喜好从注春三十二式中寻找灵感,创作新品,仿佛像一位久违的恋人般,总能带给人美好的情思。 曾经,她陪你见日月星辰;如今,她依旧会陪你谈往后余生。 萧山市隐 此壶流方而徐起,半折凹字鋬、四方平盖、四方钮。底印:“闭门即是深山”。笔法古峭,是明人本色。泥色呈紫色、铺砂梨皮。通体清雅温厚,颇有隐者风度。 渔童樵青 此对壶流仰,鋬勾如环,盖盎,乳状钮,盖口底共带轮缘。底款:“吟花咏月  品竹评茶”。泥呈朱红色,制作朴实,成双传世。 鹤氅神人 此壶流直如嘴,鋬环如耳,腹部扁圆,平盖无钮,圈足。底印:“合”。造型高雅,壶色雪白,滑如堆脂。通体恰似神仙着鹤氅。 独乐园丁 此壶流直,鋬环,盖盎,爵柱钮,圈足无铭。泥色淡朱、铺砂,形制极小。明代李茂林擅长制小圆壶,时人称为“妍在朴致中,允属名玩。”又名独茶铫。 卧龙先生 此壶流不曲不直,略呈孤形,鋬环,口内设堰围,体呈权形,渐下渐丰。腹阴刻二十二字:“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戊寅秋七月受几铭”刀法遒劲。此壶铺砂梨皮,通体深沉,如坐如卧,如潜如蛰。 出离头陀 此壶流直、鋬环,古藤络鋬防烫手,古豆钮,肩微棱,敛腹,无款。原料为纯锡,经年之久,锈花赤斑纷纷点出,古色可掬。形制不侈不丽,敦朴而雅致。此壶不趋世贵泥,有出离解脱之意。倾心佳侣 此壶流直、鋬环。通体以秋葵花为式,千瓣参差,向背分明。如笑如语,娇冶柔媚之态,与丽人倦妆无异。瓣在腹为最大,在底次之,在盖又次之。钮、流、鋈等处也精雕细饰。流下有印二方:“荆溪”、“龙文”。泥呈紫色,铺砂,精制穷神妙。秋葵与蜀葵相类似。 趺坐逃禅 此壶流弯而短,鋬环而润,腹扁而大,胎浅而虚。底小印:“荆溪”、“龙文”。泥呈紫色,铺砂梨皮。形如趺坐,宛然有物我之貌。藏六居士 此壶流带棱,鋬环棱,盖、腹、底都呈六方形,乳突钮。底款:“惜余铭。”底印:“荆溪”、“龙文”。泥呈紫色,铺砂梨皮。通体有龟方,流昂鋬曳,如动似止。 凌波仙子 此壶从盖到底呈水仙花状,六瓣吻合之处严密合缝,不差毫发。蕾状钮,无铭。泥呈浅紫色,肖状水仙。 方山逸士 此壶流直而方,鋬矩而成“口”字形,盖坦平,钮似覆斗。底印:“许龙文制”。泥色浅紫,铺砂梨皮,造型方正。 俪兰女史 此壶流弯鋬环,腹盖共模造水仙花各六瓣,蕾形钮,腹部浮雕双弦束带纹,底单匀轮廓成六瓣纹。纯素无铭。盖有阴刻模糊印文。泥呈紫色,铺砂梨皮。造型亦为水仙式,但与《凌波仙子》略有区别。 陶家佳人 此壶流弯鋬环,盖与器共为菊花状,各二十四瓣,蕾形钮,盖口合缝严密,纯素无款。泥色朱紫,铺砂,造型似菊。 帝乡仙驭 此壶流弯而方,鋬环而如屈铁,四方钮,盖与器共饰云纹。盖子口印:“国瑞”。底印“王蟾珎藏”。泥紫色,铺砂梨皮。造型方中有圆,温厚敦朴,云线流畅。 儒雅宗伯 此壶流徐起而弯,环鋬,乳突钮,鼓腹,口内设围堰。底阴刻楷书款:“万历戊午秋日九月望日为叶龛先生制 仲芳”。刀法遒劲,但“日”字重复。泥色醇紫,铺砂梨皮,通体蕴孕儒雅之气。铁石大夫 此壶流肥短弯曲,鋬丰腴环圈,口唇外侈,全容盖唇,葡萄钮,圈足。底阴刻:“醉华斋”,篆法古峭。泥色朱紫如猪肝。通体浑厚,敲击时有金石之声。 银台醉客 此壶流耸峙渐弯,鋬环挺立。水仙式造型,六瓣敛收为口,口唇外侈承兽,口盖吻合严密。蕾形钮,无款。泥色紫中泛红,光泽如玉。 绣衣御史 此壶流弯鋬环,腹圆,口弇,口内设固堰承盖。腹部阴刻行书:“中有智珠,使人不枯,列仙之儒。曼生铭。”书法清健。底印:“曼生”。鋬印:“彭年”。泥呈紫色,器面斑点如绣黄花落叶,纹饰奇特。 一枝栖隐 此壶为直流,载面断然似砍竹。鋬欹倒不全是环形。盖傅鼻钮。底部为三蹄状矮足。底印:“符生摹古”。腹部两侧各阴刻折枝梅花一枝,题“符生画”。刀势生动。盖镌铭:“几生修得到子治题”。书体清丽。泥色呈浅黄色。通体呈小鸟形。老樗散人 此壶流直而昂,鋬环而垂,盖盎,腹圆,造型较大。底印模糊不清。泥呈紫色,间有银沙隐约。因为当时壶皆贵小,此壶乃得以全其天年。 浴后妃子 此壶流弯而仰,鋬环而纤,葡萄仔钮,盖盎,腹侈肩削。制作精良,光润滋丽,胎薄如纸,体轻似鸿毛。底部阴刻:“丁未杏月鸣远仿古”。小印:“鸣”、“远”。泥色纯朱。通体柔情绰态,婵娟如妃子浴华清池中。 卧轮禅师 此壶流直而短,鋬环而纤,体矮腹胖,盖平厚,钮丰扁。底部阴刻:“毓秀堂”,可能是瞿子冶的手笔,因为他有此堂号。泥色纯紫,铺砂梨皮。造型如车轮卧地。 红颜少年 此壶流弯鋬环,盖似薄饼,荸荠钮,削肩鼓腹。底部阴刻:“玉川珍”。泥色如朱砂加彩,滋润脂滑。通体潇洒流丽,犹如美少年。 采薇山樵 此壶流直而昂,鋬环而挺,盖平坦坚实,乳突钮。光素无款。泥色纯紫,古气清溢。通体有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者。 连城封侯 此壶流直而仰,鋬环而亢,盖盎,腹圆,蘑菇钮,圈足。光素无款。泥色呈紫,铺砂闪银点。造型醇雅,价值连城。 寿阳公主 此壶流直鋬环,盖平坦,花萼钮,圈足。光素无款,肌肤如凝脂,丰姿绰约。 用拙迂生 此壶流直而仰,鋬环而弇。形制类似《连城封侯》,但尺寸较大。圈足,底有印:“子上”。造型寓道于拙。 风流宰相 此壶流方面弯,鋬环而倔,盖盎,方钮委角无棱,口弇容盖,削肩鼓腹敛底。底部阴刻:“从来佳茗似佳人,坡公句,鸣远”。书体秀美。底印:“陈鸣远制”。泥色紫润。整体造型方而无峥,端丽精致,风流高雅。 道遥公子 此壶流直鋬环,盖盎,珠状钮。底部阴刻:“八月湖水平,孟臣”。泥色纯朱,光洁滋润,容止端雅,萧然自得。 断肠少妇 此壶流直而肥短,鋬环而纤长,盖圆坦,上范出六尖蒂形,存茎换钮,口弇腹扁,肩腹间对刻秋海棠,花枝威蕤,腹下刻双勾线,阴刻奇葩如梅花如蜀葵,六瓣成形。底无款。泥色紫润,古奥可掬。通体婉媚,如笑似愁,国色天成,有如深闰少妇。参考文献 [1]弘全.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文/采编:守一集雅_孔小乐

357 评论

鼎御装饰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1.《阳羡茗壶系》明,周伯高。2.《阳羡茗壶图谱》明,周嘉胄。3.《阳羡名陶说》清,乾隆年间,张堂。4.《阳羡名陶录》清,吴槎客。5.《壶史》清,嘉庆年间,朱石梅。6.《阳羡砂壶考》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232 评论

相关问答

  • 紫砂壶参考文献或者期刊

    紫砂茶壶的起源并未有一致说法。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紫砂茶壶的专论,反映明朝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期后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光绪年间日

    snowberry91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参考文献期刊没有作者

    期刊名和作者是著录参考文献两个重要的项目,不能缺少,应该标明。你可以通过已有的条件,利用学术搜索(如百度学术搜索、谷歌学术搜索、读秀学术搜索等)或者专业数据库(

    dodolong6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紫砂论文范文资料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众多文化领域中独

    美洋洋童装店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文参考文献j或者m什么意思

    [m]表示引用来自专著、[j]表示引用来自期刊、[z]表示引用来自幻灯片。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

    365033189次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电热水壶论文参考文献

    电热水壶的发展历史: 电水壶在1891年诞生于芝加哥。随着科技的发展,快捷、安全、便利、充分利用能源日渐成为了水壶的主要特点,嗜茶的英国人从此便爱上它了。 到了

    一1777777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