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umauhauha
世界十大文学巨匠:1、古希腊诗人荷马;2、意大利诗人但丁;3、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4、英国积极浪漫主意诗人拜伦;5、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6、法国著名作家雨果;7、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8、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9、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10、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吧啦左耳
其实,我是第一次听到比较文学这个词,帮你找了一下,我是门外汉,你自己看吧。 比较(comparison)一词,指从某一个或几个角度,在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的相互区别或相互联系的分析行为和方法。在修辞中,“比较”常和“对比”换用,以帮助解释或阐明观点。顾名思义,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是一门建立在比较方法之上,历史地分析、阐释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类同或差异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探究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和内在联系。法国比较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查斯勒就强调:“没有任何东西是孤立的,真正的孤立是死亡。”(1)在比较文学研究者看来,一方面,一切民族是在不断发生互相影响中前进的,另一方面,文学史、哲学史和政治史等是不可分离的。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然而,早在古罗马时代,贺拉斯、麦克罗皮斯和吉利斯就曾对罗马文学和希腊文学进行过比较。十八世纪,德国的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进行纵向比较,指出古典主义理论事实上是亚氏“古典理论”的悖离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的先驱赫德认为,文学研究应从总体出发,并考虑影响作家和作品的各种因素——这实际上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理论渊源。 19世纪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打破了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又使人们对文学的世界性有了认识,歌德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与此同时,比较的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已广泛应用,细胞的发现、能量转化和进化论这三大科学成就使人们对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大大前进,这在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丹纳的决定文艺之“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说,则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直接的理论资源。1800和1810年法国斯达尔夫人先后发表《论文学》(《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国》,在此期间,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则写成了《关于希腊诗歌研究》和《论戏剧艺术和文学》。这个基础上,从19世纪30年代起,比较文学论著大量出版发表,这些成就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时代已然来临。 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镇是法国。“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16年法国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1829年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对“比较文学”有明确的阐释,并使这一术语逐渐得到承认。另一比较文学家安贝尔(也译为安培,即物理学家安培的儿子)在马赛公学授课时强调,各国人民的文学艺术比较史将产生出文学艺术的哲学,并干脆把他的讲座定名为“各国文学比较的历史”。 1868年法国著名批评家圣伯夫在论安贝尔的文章中使用了“比较文学”一词,从此,“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1877年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问世;1886年爱尔兰教授波斯奈特出版了被视作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比较文学》;1897年法国学者贝兹编写的《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发表。这些都标志着比较文学已逐渐从文学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31年,法国著名学者梵·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比较文学原理和有关研究方法,得到热烈呼应并很快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法国学派。 梵·第根在他的《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指向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换言之,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注重的是“影响研究”,其方式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或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总而言之,影响研究寻求某一国家文学始自放送,经由传递,再到被接受并产生影响的“经过路线”,总结出“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具体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就此具体细分为“誉舆学”(流传学)、“媒介学”(译者、译本、改编、演出、评介交流)和“渊源学”(主题、题材、文体、风格的来源)三种研究范畴。 法国学派主张“比较”一词应该摆脱美学的涵义,取得科学的涵义(梵·第根),注重历史性和科学性,他们的研究留下了许多文学史的宝贵成就。然而,由于过分注重两种文学之间的裙带关系,影响研究必然忽视具体文学作品内部的众多质素,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几乎是空白一片。在法国学派看来,对作品进行美学评价或审美欣赏,将损伤其孜孜以求的客观性、科学性。此外,法国学派标榜影响研究,却忽视了这一事实——影响从其意义上讲应该是相互的。在这一点上,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表现出了强烈的唯我独尊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和保守倾向。 然而,这种观念很快遭到比较文学研究美国学派的否定和抛弃。崛起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标志,他们不满于法国学派漠视作品审美欣赏这种停留于外部考证的研究方式。1953和1958年,注重文本批评的英美新批评派代表人物韦勒克,分别在《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对法国学派重事实、讲考证,只求“事实联系”的研究方法提出全面尖锐的批评。这篇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并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1962年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利·雷马克发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重新定义“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建筑)、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学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2) 不难看出,美国学派主张,比较文学首先是一种文学研究,它关注文学作品在题材及形式处理上等的一切审美特质;其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应和人类其他的表现领域进行比较。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派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被视作“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 平行研究包括“主题学”、“题材学”、“形态学”、“类型学”、“比较诗学”(亦称“比较批评”)等内容,研究同一主题、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在不同国家文学中的形态与发展,或是探讨并无直接联系的几国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类同和差异。并且,这种文学作品的比较也拓展到理论领域,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批评之间的关系也是平行研究的对象。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间分岐缘故而引发的论争,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极大地促动了比较文学研究浪潮的到来。由于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展,比较文学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的人文科学的重要分支。英国、日本、苏联、中国等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很快发展起来。1954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宣告成立,该会成员分布在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址固定设在法国巴黎。比较文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的比较,而是上升为一种学术研究取向。1982年福克玛在《比较文学和新变化》中提出,比较文学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也应作为一门学术性学科。在他看来,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一致的。总的来说,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比较文学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影响研究和文学内部质素之间辨同析异的层面,结构主义、价值问题、符号学、接受理论等日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视,从而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同时,比较文学也在文学理论研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作用。
mfiongfiong
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首先,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其次,推崇想象力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德国文学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策源地,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中心:A、耶拿派,主要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代表诗人有诺瓦利斯和蒂克,他们要求创作自由、重视情感、寻求神秘感B、海德堡派,该派的贡献在于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中心人物有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两人合作出版了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雅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在收集童话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两兄弟编成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C、柏林派,中心人物是霍夫曼和沙米索海涅是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后来转向现实主义文学。他的名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被恩格斯称为“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他的代表作,长诗对德国的检查制度,封建制度,教会等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对社会革命做出预言。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运用了夸张、讽刺、想象、比喻的手法,结合民间文学的传统,进行叙事和抒情英国文学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两组代表人物A、“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远离都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写了很多缅怀中世纪和赞美宗法制农村生活、赞美湖区风光的诗作,有诗作《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的,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号。他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流露”,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节,特别“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语言上,要采用“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的日常用语;诗人要突出想象力。他的主张有力的推动了英国诗歌创作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B、“撒旦派”或“恶魔派”,代表人物是拜伦、济慈和雪莱雪莱被称为“天才的预言家”,作品有《西风颂》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均表现出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济慈作品有《伊莎贝拉》和《夜莺颂》等,表现诗人热爱自由,对大自然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除了诗歌外,还有历史小说,代表人物是瓦尔特·司各特,作品《艾凡赫》法国文学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人物是雨果夏多布里昂,作品《勒内》中的主人公勒内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忧郁的“世纪病”形象斯达尔夫人,作品有《论文学》和《德意志论》,代表作是《戴尔菲娜》和《柯丽娜》乔治·桑,女作家,小说分爱情婚姻小说、社会小说和田园小说三大类缪塞,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形象—阿克达夫大仲马,以戏剧和通俗历史小说著称。作品有《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俄国和东欧文学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是茹科夫斯基,其他人物有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刻画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贵族“多余人”毕巧林的形象裴多菲是匈牙利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是《自由与爱情》美国文学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库珀,有“美国司各特”之称,开拓了历史题材爱伦·坡,是具有唯美倾向的诗人和小说家,是侦探小说,恐怖小说,象征主义的先驱,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霍桑,代表作《红字》梅尔维尔,作品《白鲸》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民主诗人。他的《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草叶是民主的象征,也是自由、生命力、发展的象征;《草叶集》贯穿全诗集的主题是歌唱自我、民主、自由;诗作应用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对后来“垮掉的一代”很有影响
Alice兔籽宝宝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兴起。启蒙运动的代表是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他们常以哲理小说宣传启蒙思想。卢梭主张返回自然,小说《新爱洛绮斯》等表现出浪漫主义先兆。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的创作分别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和民主倾向。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的《基督教真谛》(1802年)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赋予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范例。作为一个没落贵族思想情绪的体现者,他曾用自己的作品《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不死等等问题,在表现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同时他又把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恻,情感动人。在另一部小说《勒内》里,他塑造了法国大革命后一代贵族没落青年的典型——勒内。在勒内身上所表现出的“世纪病”,实际上就是没落贵族阶级孤独颓唐、悲观厌世的精神病。“世纪病”也是在法国大革命后所建立的新制度下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现实强烈不满的产物。具有民主倾向的斯塔尔夫人(1766~1817)在自己的文论著作《论文学》(1800年)、《论德国》(1813年)中肯定了浪漫主义文学;在书信体小说《黛菲妮》(1802年)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见。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善写爱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年)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另一位诗人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以写哲理诗著称。他的《古今诗集》(1826~1837)、《命运集》(1864年)宣扬孤傲坚韧精神,表现出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在他的后期诗作里,对未来的憧憬处处可见。龚斯当、赛南古、诺蒂埃等作家的小说,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秩序确立后,人与社会矛盾对立从而要逃向大自然的主题。雨果是法国新一代浪漫派的领袖。他的《〈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发起总攻的宣言书;其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斗争中大获全胜。他遵循艺术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像、夸张的手法来使自己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中的丑恶相对立。女作家乔治·桑(1802~1876)从创作妇女问题小说到社会问题小说,再发展到写田园小说。《康素爱萝》(1842~1843)在18世纪欧洲黑暗丑陋的现实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不慕虚荣、不畏强暴的女歌唱家形象。《安吉堡的磨》(1845年)反映了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魔沼》(1846年)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园小说,赞美了生活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田园生活里的善良质朴的农民。阿尔弗雷·德·缪赛(1810~1857)的诗歌感情真挚,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形象沃达夫。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1855)的诗歌和小说、大仲马(1802~1870)的历史小说均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佳作。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和戏剧,都出现了许多杰作,将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峰。19世纪中期,特别是30和40年代,法国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繁荣至少体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互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830年雨果所写的戏剧《欧那尼》演出成功,盘踞在法国舞台上达200多年之久的古典主义戏剧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表现人的正常激情和对生活真实渴望的浪漫主义戏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同年,司汤达的《红与黑》正式出版,标志着一种完全不同于先前的、批判和揭露现实丑恶的创作方法诞生了。第二,这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都经历过浪漫主义的创作阶段,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浪漫主义文学所特有的激情;而浪漫主义作家因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日益彰显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加入了对现实黑暗不满的批判意味。两者的交相呼应,使法国这一时期文学成为了世界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不过,就时代的先锋意识而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学。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承继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充溢着人文精神的批判意识传统。从拉伯雷的《巨人传》中,人们会清楚地体认到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对宗教愚昧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弊病的针砭。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直接思想渊源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对现实的思考与认识,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到伏尔泰的《老实人》,从狄德罗的《修女》到卢梭的《新爱洛伊斯》,我们都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指责和控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要做的工作是将这种批判建立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表现得更为激烈,观察得更为细微。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司汤达、梅里美和巴尔扎克。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是都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如巴尔扎克还亲自参加了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登上法国剧坛的“欧那尼”决战。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强烈的激情,故事情节多带有较强的戏剧性。但是这3个作家在创作中却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在以文学为武器批判法国社会弊端的前提下,司汤达多从政治角度介入生活,巴尔扎克多从经济角度介入生活,而梅里美则多从伦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
逗号 例:[5] 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大学出版社,2006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
世界十大文学巨匠:1、古希腊诗人荷马;2、意大利诗人但丁;3、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4、英国积极浪漫主意诗人拜伦;5、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
自己的毕业论文,肯定是填写自己的名字啊。
1.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的地位要比第一作者高,在一篇论文中的贡献也是最大的, 2.工作内容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