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芬芳2008
《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学术月刊》1991年7期《新写实小说的终结》,《文艺评论》1994年1期。《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1期。《朦胧诗后诗歌的后现代转型》,《天津文学》1993年10期。《九十年代与先锋诗歌的后抒情话语转型》,《当代文坛》1996年4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转型与抒情话语》,《艺术广角》1996年6期。《论初期白话诗的寓言形态及其文化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2期。《知识分子写作:文化转型年代的思与诗》,《大家》1997年4期。《现代诗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当代文坛》1997年5期。《〈现代〉杂志的现代性追求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动向》,《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1期。《严肃时代的自觉: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对象征主义的反思超越》,《文学评论》1998年2期。《重读〈现代〉杂志兼论现代派的诗学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5期。《现代主义四论》,《艺术广角》1998年2期。《先锋的使命与意义》,《诗探索》1998年2期。《论当代散文的文体革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中西诗学从对立走向融合》,《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5期。《文化转型年代的思与诗》,《艺术广角》2000年4期。《走向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学术界》2000年6期。《现代主义:阐释世界的一种模式》,《艺术广角》2000年5期。《多元文化交汇的动人景观》,《当代电视》2000年9期。《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多元文化定位》,《中国电视》2000年11期。《电影文化批评:反思与构想》,《电影艺术》2001年2期。《纯诗的偏至与文艺的启蒙》,《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1期。《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文艺研究》2001年2期。《〈现代〉杂志与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浙江学刊》2001年1期。《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对策》,《当代电视》 2001年4月号。《一种现代写意电影--论王家卫电影的写意性兼及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现代化问题》,《当代电影》2001年3期《电视综艺节目:历史和本体特性》,《中国电视》2001年11期。《论中国电影的全球化、现代化、民族化问题》,《艺术广角》2002年2期。《悖论与选择--全球化语境中华语电影民族化/现代化问题之省思》,《电影艺术》2002年1期,收入《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第一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概念界定、现状危机、特性与对策--电视综艺节目散论》,《电视艺术》,2002年2期。《主体意识、“现代性”反思、记实的“表现”和“抽象”》,《当代电影》,2002年1期。《现代主义:名称、含义和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2期。《“中间人心态”、“纯诗”立场与“现代价值观念”——论现代派诗人群体的思想特色与文化心态》,《社会科学》2002年7期。《精神皈依、自我超越与语言的自觉 ——谢飞影片《益西卓玛》读解》,《艺术广角》,2002年4期。同时载于《沉静之河:谢飞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1月。《主体意识、“现代性”反思、纪实的“表现”与“抽象”》,《当代电影》2002年1期。《现代主义:名称、含义与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1期。《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和新文学的期待视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试论艺术学的对象、方法和体系》,《海南师院学报》2002年5期。《高校影视教育:挑战与使命》,《当代电视》2002年10月。《不断重临的起点——论五代后新生代导演的现实境况、精神历程与“电影策”》,收入《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同时载于《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3年5月。《“影响的焦虑”之偏离、自我的超越及其限度》,《当代电影》2003年2期。《文化转型中的第六代导演》,《北大讲座》(三),北大出版社,2003年5月。《第六代导演:“现代性”危机与青年身份焦虑》,《艺术广角》2003年2期,转载于《犀锐》(一),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试论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挑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6期。同时载于《今日中国美术》、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电影分级制不仅仅是电影分级制》,《现代艺术》,2003年5月号。《峰回路转 悲喜交集》,《当代电视》,2003年9月号。《永远的哈姆莱特——一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和思想特色》,《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趋势与表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同时载于《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论第四代导演与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1期。同时载《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导演系列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6月。《“家”的寓言与“铁屋子”的故事》,《北大讲座》(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电影传奇>随感录,《电视研究》,2004年7期。《试论当代艺术研究方法的“文化研究转向”》,《艺术学》第1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4年。《论第六代电影的青年文化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3期。
小小爱人小姐
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特效在数字创意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与传媒学院 2019级数字媒体 19152070 罗琼 指导老师:文律 一.前言 近年影视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视觉效果的追求,后期制作成为了影视的必经过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中,计算机逐步取代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并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大作用,提高了影视的效率与质量。在这种环境下,后期制作的前景一片光明。人们逐步意识到数字创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后期制作特效已经成为综艺节目必不可少的元素甚至是金字招牌。在节目爆火之后,不少观众喜欢将后期团队送上神坛,网友们给出三分靠内容,七分靠后期的高评价。 本文以正反方论证的方式论证后期制作的特效在综艺节目中是否具有推动作用,再用举例论证的方式列举出后期制作的特效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形式及利弊。 【关键词】后期制作特效;综艺节目;数字创意二.后期制作特效在综艺节目中的作用 (一)后期制作特效在综艺节目中具有推动作用 随着各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受众对于节目新颖性和趣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媒介融合使得网络流行元素也被快速吸收到传统电视综艺节目。为了使节目的观赏性更佳,受众面更广,各类节目制作充分利用网络流行的视觉元素对节目进行后期包装。甚至呈现后期效果大于节目内容的状态,观众也在大量后期中找到了视觉上的新颖性与趣味性。 幻维数码电视节目制作部总监吴正宏表示:后期制作就像烧菜的大厨,要将前期拍摄的各种素材用各种手段加工处理、添加佐料,进行二次创作,最后呈现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黄丽丽在《真人秀节目中特效字幕功能研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中论述:在综艺节目中,后期制作特效成为电视画面中关键性的表现元素,兼具可读性和可视性于一身,不仅在视觉上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和动感,而且增强了观众接受信息的渠道。 瑞谭佳在论文《浅析字幕特效技术在娱乐节目中的运用》中提到:字幕特效作为节目不可缺少的元素,对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起到说明、解释、引导的作用。被包装的字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当下的综艺节目里,不仅极大提高了节目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同时利用其灵活多变的形式,构成节目鲜明的特色,对节目本身起到超现实的意义。 后期制作对创意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后期不再是屏幕后无言的隐匿者。转变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唯有警示之,才能促进综艺节目的良性发展。(二)后期制作特效在综艺节目中不具有推动作用 后期制作的特效在综艺节目中不具有推动作用,从2017年开始至今,伴随观众审美疲劳、同质化节目刷屏的同时,后期制作层面突然有种视觉到听觉的全方位裹足不前感。 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杨君丽在论文《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中涉及到:一个节目火爆之后马上就有相同类型的节目扎堆出现,于是多个同质化的节目竞相抢占同一个新兴的节目市场,很快竞争进入白热化,最终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缺乏创意创新。田树芬在论文《浅谈综艺节目后期包装》讨论了:目前我国的综艺节目播放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不论是节目设计,还是节目宣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主要是因为综艺节目的包装缺乏创意性,很容易导致观众产生视听觉疲劳,从而对综艺节目的收视效果造成影响。 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特效过度。申淑敏在论文《国内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中表示:现在,几乎所有综艺节目都很强调后期画面字幕制作。但是,过于依靠后期效果字幕,或者以字幕对画面内容进行强行解读,这反映出节目制作理念的不成熟和对画面本身传播能力的不自信。字幕设置上不应面面俱到,破坏画面的主体作用,即使是那些比较抽象或者需要思考才能领会的内容,最好优先引导观众自己领悟和思考,而非首选字幕来强迫接收。合适的后期制作,具有强调、突出、引导、补充、营造氛围的效果,对节目内容来说,裨益不少。一个好的后期,可以为节目锦上添花,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二)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特效的应用 后期特效能够均衡构图,平衡画面。均衡是形式美学上重要的一点,均衡是秩序的表现。杨颖超在论文《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后期视觉包装》中提及:综艺节目因其本身的大信息量和不定的舞台情况,不能保证每一个镜头都是挖煤黄金屏幕比,当画面构图出现问题时,在相对空白的地方添加修饰性元素会平衡画面。后期特效能够丰富节目,制造节奏感。可以帮助制造节目节奏,引导娱乐倾向的包装元素通过电视文本表达在观众情绪上制造波动。 后期特效能够强化节目品牌。杨颖超在论文《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后期视觉包装》中谈到:观众通过观看节目,强化了品牌记忆。多使用引导娱乐倾向的字幕图片和五颜六色的画面装饰,风格化节目包装很好的突出与众不同的节目特点,巩固频道品牌战略定位。 湖南卫视频道工作者卞合江在采访中谈到:综艺节目后期制作中的花字制作经历了多次升级,逐渐变得更加精致。在花字师与动画剪辑师的配合之下,花字的画风有了全新的颠覆,也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花字与综艺的匹配度越高,笑点和泪点的挖掘越深刻,“量身定做”的花字已经成为综艺节目制胜的一大法宝。 刘龙姣在论文《浅析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字幕包装效果》中涉及:字幕包装设计是节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弥补声音和图像的不足,它不仅能直观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还可以丰富视觉感受。《爸爸去哪儿》中出现的特效动画、花字、“画外音”,延伸了节目的内容,增加了节目的戏剧张力。在后期制团队的加持下,从海量素材中,整理并制作出完整的人物故事线和戏剧冲突,除了让节目本身变得具有张力,也让节目之外的嘉宾收获了更多粉丝。《爸爸去哪儿》产生的影响力几乎改变了整个中国综艺市场的格局,除了让户外真人秀这一形式真正走向观众,更让综艺制作界注意到后期制作对于节目质量的影响,从此综艺节目后期制作从原本的辅助地位逐渐变成了综艺节目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李昊在论文《后期制作手段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认为:后期特效对于节目呈现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项工作的职责是把画面加工美化,通过手绘、特技合成等手段将冰冷枯燥的画面变得温暖且丰富多彩。 张晨在论文《浅析网综“明星大侦探”创新之处》中说到:“花字”的使用与“接地气”的手绘。如今综艺的火热与“花字”的使用必不可分,在于承接和补充说明故事情节,挖掘笑点,其效果也是在为主干故事锦上添花。《明星大侦探》每一集节目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所以特效组做的每一集的包装风格都不一样,都会紧紧与本期节目的内容和风格保持一致。为了避免观众对于悬疑类综艺的不适应,节目的不管是片头、音乐、还是海报,虽然这是一档悬疑类综艺节目,但是整体还是运用了偏活跃的色调,比如节目组在后期上多个地方运用了红色元素,诸如丹红、粉红等等,此外还用黄色淡化悬疑片自带的恐怖气氛,尽量更好的体现了节目的喜剧特点,让人眼前一亮。结论 在我们过去的认知里综艺节目还只是停留在制片内容里,而如今后期制作特效早已将内容提升一个高度,更年轻化、多样化,不断地推动节目的创新发展。 本文以正反方论证的方式论证我国后期制作的特效在综艺节目中是否具有推动作用,再用举例论证的方式列举出后期制作的特效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当前,合理的利用后期制作特效不仅提高了自身节目的收视率,还促进了整个综艺节目行业的发展。精良的后期制作、有趣的创意、强烈的品牌意识等等都是一档综艺节目能否受观众喜爱的决定性因素,促进综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瑞谭佳.浅析字幕特效技术在娱乐节目中的运用.《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第8期91-92 [2]杨颖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后期视觉包装.《发展》.兰州电视台.2010第10期69 [3] 黄丽丽.真人秀节目中特效字幕功能研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东南传播》.2015年第1期80-81 [4] 张晨.浅析网综《明星大侦探》创新之处.《环球首映》.2020年第1期51-52 [5] 李昊.后期制作手段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西部广播电视》.2019年1第18期112-113 [6] 刘龙姣.浅析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字幕包装效果.《影视制作》2014年第11期82-87 [7]申淑敏.国内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42-43 [8]田树芬.浅谈综艺节目后期包装.《发展》.2010年第10期69
是的,比如《理想照耀中国》《断桥》《1921》 所以王俊凯之所以会瘦这么多,是因为他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太过于繁忙,又正好赶上了毕业季,所以烦心事还是挺多的。但是在
综艺节目,一般都会有一个或多个赞助商;从综艺节目的盈利角度看,综艺节目获得了赞助商的经济支持;从赞助商的角度看,赞助商通过赞助综艺节目做了品牌宣传及品牌建设,这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
《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学术月刊》1991年7期《新写实小说的终结》,《文艺评论》1994年1期。《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1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