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五0459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
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
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扩展资料:
1、吕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她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2、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3、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4、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民国四大才女
愿无悲喜2015
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属羊,四川省金堂县城人。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在成都《西方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歌、短篇小说等,加入本地中学生组织的青年文艺社和麦穗文艺社。1950年在《川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绍到《川西日报》副刊任编辑和见习记者。其间与人合写中篇小说《牛角湾》。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调四川省文联工作,先后任创作员和《星星诗刊》编委。1954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1955年在《西南文艺》上发表《寄黄河》等优秀诗篇,受到好评。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进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窗》(中国青年出版社)、诗歌集《农村夜曲》(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集《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发表组诗《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1期),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抒发爱憎之情,寓意颇深。但却被错划为右派。 此后,在省文联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乡做锯木工谋生,历时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工作。复出后发表了不少诗作,《故园六咏》荣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现任《星星》诗刊编辑。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10年前,先生突然“见异思迁”,弃诗而作文,鼓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拨弄出举世瞩目的一个大旋涡。近年来,突然又波澜不兴,一时间,文化人都在询问他的“流向”。蜀国的文学圈子压根儿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黄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让人心头搁不下的谦恭,消失了他兴之所至谈笑惊座的幽默。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体重却只有90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先生言谈海阔天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他幽默的质量,可谓绝唱,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引经据典,从早“幽”到晚。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1月11日,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星》诗刊编辑。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流沙河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累计20年。1979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话》、《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 先生原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国人名字惯为三字,遂将“河”复补。 先生的400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标新立异,出语有典,理据有度。流传颇广的《庄子现代版》就是佐证,充分体现出他的学者风范。 先生走路的步态有异于常人,似乎有点脚不着地,给人一种飘逸感,但又不是飘飘欲仙的那种,身子薄菲菲像只风筝。风筝飞在蓝天高处,轻轻漫漫,引人仰望。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几次出川游历,最远的一次是南斯拉夫。虽然足迹未远,虽然已逾七旬,却足以担当起一个“老才子”的名分,写起文章来纵横捭阖,才情横溢,机智幽默,反讽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闲暇时,先生喜欢养养树。他家布满了各种小树,却没有一盆花。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树,他似乎颇有些为之自豪。那株橡树站在窗前,为他挡住了市尘与市声。太阳出来时,他的书桌上便满是叶影晃动。 先生对家乡菜肴偏爱有加,对成都一川菜馆题壁赞曰:“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百姓所赞扬,物美价且廉。”并对“白肉拌蒜泥,腰花炒猪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为鲜。鸡丁说宫保,豆腐说淮南,锅巴烩肉片,炸响满堂欢……”大加推崇。有朋自远方来,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等来访,便以烧饼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于是主客尽欢,念念不忘。先生还在《Y先生语录》中说:“春天的苕菜,还有香椿拌嫩胡豆哟,夏天的凉粉,还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哟,秋天的泡海椒,还有干煸狗爪豆哟,冬天的泡青菜,还有豆豉熬腊肉哟。”引得读者口水长流,望梅止渴。 先生日常居家好静思,喜读书,此外亦奖掖后进,扶持新人,基本谢绝社交应酬。常以春蚕吐丝之态,为中国文学的宝库倾吐着字字珠玑。沧桑岁月终未使这条河枯竭干涸,相反,它正满载至清至纯之水,以自身独有的流向,静静地汇入我们民族文化史的无尽长河。
时间不等人了
1986年10月1日,《淮南日报》正式恢复,在当日头版“编辑部致读者信”中,曾沉痛地回忆了自己坎坷的历程:“本报自1950年2月7日诞生以来,由于众多老报人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对淮南的新闻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其自身却经历坎坷,屡遭折腾。期间,从《淮矿工人》报、《淮南工人报》、《淮南报》、《淮南日报》四易其名,由周二、周三到周六刊,又改为周三刊,两上两下。尤其是1972年被迫休刊,人员流散各地,元气大伤,损失惨重,令人痛心,直到1980年才恢复周三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淮南日报》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扩大发行量,淮南日报开始尝试自办发行,这在全省地市报还是第一家。在报社发行人员的努力下,日报发行量一度接近3万份。《淮南日报》一版的四大件(一个好的头条、一条短的通讯、一篇好的言论、一张精美的图片)开始固定并形成品牌。报社还承办了全省第六届报纸副刊会,会上提出的“副刊不副,副刊要富”的思路,形成大家的共识。1982年,市政府拨款10万元,兴建700平方米办公大楼,次年投入使用。1986年3月,市委再次将市印刷厂划归报社,仍实行以厂养报,仅4年多的时间,报社固定资产净增110万元。印刷设备也改为微型小高速机,后又改为J241卷筒纸胶印机,办公设备全部更新,购置各种汽车7辆,其中有专为送报用的,保证全市各区县当天上午能看到《淮南日报》。报社还在全省地市报中率先成立经理部和广告艺术公司,依法创收,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步入九十年代,《淮南日报》在改革中求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服务经济建设,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准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鲜明生动地报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92年,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在淮南举办(第一届在台湾举办),淮南日报社上下总动员,投入全体采编力量,确保当天的活动当晚发稿,第二天一早全市看到报纸,这在淮南日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时期,《淮南日报》的报纸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安徽日报》在一版载文评价本报,称赞《淮南日报》发挥了党报的作用,深化了宣传报道,指出淮南日报社在狠抓报纸质量提高中充分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把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化经营性新闻报道作为突破口,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1993年,本报获安徽省编校质量、印刷质量、经营管理等奖项,同年10月,本报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报纸一等奖,并评为目标管理达标单位。1993年1月1日,《淮南日报》进行扩大版试刊。1995年,《淮南日报·星期天》更名为《淮南日报·休闲周刊》,同年又创办了《淮南日报·生活刊》。后又陆续创办《信息导报》、《周末大观》等。当年底,《淮南日报》还被评为“国家标准一级报纸”和“安徽省优秀党报”。1997年1月1日,《淮南日报》正式改为对开四版大报。同年,报社购置杭州产第二代激光照排机,报社印刷厂综合楼正式竣工交付使用,报社印刷厂工作环境大大改善。2003年8月16日,《淮南日报》迎来万期庆典。9月,少年之友报社全体人员整建制转入淮南日报社,与下午版人员整合为即将创刊的《淮河早报》采编人员。10月8日,《淮河早报》正式创刊,报头采用毛泽东书法集字,这是安徽省第一家有国家刊号的都市类早报。新闻界泰斗穆青和著名作家鲁彦周为早报创刊题词。10月28日,报社新办公大楼“蓝天大厦”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4年报社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5名大学生通过考试成为报社首批外聘记者。2007年3月,《淮南日报》开始彩色印刷。9月11日,报社全员搬迁到新办公楼办公。当年11月,报社筹集资金600万为印刷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上海高斯SSC-200卷筒纸胶印机。2006年3月,由淮南日报社主办的淮南报业新闻网开始组建并试运行。2007年6月,经安徽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备案,正式批准为淮南新闻信息类门户网站。该网站立足沿淮本土,满足不同受众对各类新闻信息的需求。网站经多次改版,点击量不断攀升,日点击量达数万人次,逐步成为继报纸、广电之后的新媒体。2009年8月26日,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李义成任党委书记,宋光祥任党委副书记、总编辑。2010年初,《淮南日报》版面调整和《淮河早报》改扩版正式实施,并获得成功。2010年2月5日,报社隆重举行创刊60周年庆典。
吃是王道呼
流沙河写《理想》的背景 流沙河一生坎坷,历经共和国遭遇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奋斗.但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11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重回文联工作,终于实现了理想.流沙河-《理想》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理想 从第三节开始 3 理想推动历史发展前行 4 实现理想要经过无数挫折和失败 5 理想使人乐观,充满斗志和活力 6 什么是真正的理想 7 有真正理想的人有苦有乐 8 理想对人生有重大意义 9 理想能使人重新做人 10 要坚持理想,珍爱理想 11 抛弃理想的种种丑态 12 树立理想,不懈奋斗会成功 23 从历史意义 4567从人格意义 891011从人生意义 12 鼓舞人心 流沙河的《理想》里的理想既是一种牺牲,又是一种获得,是什么意思?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而后快乐,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有时一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抛却黄金梦,要放弃于己有利的自私心,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流沙河写的《理想》中的“照”字什么意思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中的“照”字 这个“照”字,意为"指引"之意,既承接“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中的“莹莹光”,又照应了“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中的“照”,不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先辈的理想指引子孙前进的道路,而且使诗歌内在联系紧密,具有整体性。 流沙河写《理想》的背景 流沙河一生坎坷,历经共和国遭遇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奋斗.但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11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重回文联工作,终于实现了理想.
粉红蚕宝宝
11、安徽11-1 230061《安徽日报》合肥金寨路206号 黄山(散文、随笔、诗)严凌志 休闲周刊 百姓茶座 社会周刊·婚恋家庭 休闲 李丽鑫 大众茶座 孙玉宝 社会周刊部 11-2 230061《新安晚报》合肥市安庆路82号 电话: 人生百味、百姓故事:黄从慎 马丽春 文学之舟:黄从慎 , 女性心语、婚恋家园:闫红 11-3 11-4 230001《合肥晚报》合肥市新站开发区临泉中路 1杏花村·散文、小小说、诗歌 王小波 廖且为 2杏花村·网络文学:张小石 3杏花村·晚会版、轻松一刻:吴达丽 4新好男人版:张小石 5感觉版:廖且为 6科学视窗版:廖且为 7左邻右舍版、养儿育女版:萧芸 8主妇天地版:赵应雯 (其实编辑叫藏潇)9品位版、心情版、闲趣版:刘睿 10周末刊《逍遥津》心空版(都市散文随笔) 栏目名称:档案解密 庐州夜话 副刊 汪济银11-5 230001《江淮晨报》合肥市新站开发区临泉中路 电话: 文学副刊(散文、随笔、杂谈、)戴煌、李春 文学副刊(散文、随笔、杂谈、诗)戴煌、王妤婕 你说我说(时评): 黄开平 丽人(女性文章、诗):戴煌 李春 阅读: 郭明辉 娱乐(文艺杂谈) : 晚霞 : 王妤捷 电话:424954911-6 246003《安庆日报》安徽安庆市西围墙街2号 百花亭(散文、随笔、书评、诗)沈天鸿 张明润 生活小品: 岁岁重阳: 周末刊·家(生活文章)张明润 皖江周末/人生 赵家宽11-7 246003《安庆日报·下午版》安徽安庆市西围墙2号 月光城(散文、随笔)金肽频 , 月光城·阅读:金肽频 月光城·城市笔记:黄复彩 月光城·杂说(杂谈)黄复彩 女性网页(情感文章)金肽频、李徐今日生活、岁岁重阳(生活文章) 黄复彩 杂感散文:叶卫东 家政经纬 钱英11-8 241000《芜湖日报》安徽芜湖市华兴街4号 副刊主任 汤修宪 鸠兹·随笔副刊 唐玉霞 星期刊·多维人生(生活随笔)汪超11-9 241000《大江晚报》安徽芜湖市华兴街4号 人生走笔(生活文章)何东 镜月星湖(随笔) 曹德华 djwb***@sina.com 百姓手记 董金义 读书周刊 董金义 民间语文(幽默搞笑类\怀旧类):谈正衡 小说版: 职场众生版:曹德华 djwb***@sina.com 女性时尚 汪冰 女友·扮靓 汪冰 女性·婚恋 汪冰 沧海苍天(法制大稿)张杰 11-10 243011《马鞍山日报》安徽马鞍山市湖南路16号 采石矶(散文、随笔、小小说、诗)顾鸣11-11 243011《皖江晚报》安徽马鞍山市湖南路16号 天门山·市井(随笔):吴晓平 天门山·读书:吴晓平 wuxiaoping12@sina.com11-12 245041《黄山日报》安徽黄山市屯溪区新安南路21号 天都(散文、随笔、诗) 天都周末 黄山晨刊·新安花雨(散文、随笔、诗)方任飞(留云) 黄山晨刊·徽苑:方任飞(留云) 黄山晨刊·生活:方任飞(留云) 旅游周刊“旅游文化”:王莉 电话:234866111-13 233000《蚌埠日报》安徽蚌埠市胜利路189号 文学副刊 敬勇 233000《江淮晨刊》安徽蚌埠市胜利路189号 晨风副刊 刘彬彬 电话:4034478 珠城周末·生活潮(生活文章)江锡钰11-14 239000《滁州日报》安徽滁州市丰乐北路1号 11-15 236008《阜阳日报》安徽阜阳市清河西路 平原副刊 韩修勇 电话:-811011-16 236008《颖州晚报》安徽阜阳市清河路8号 副刊 李蕾蕾 11-17 234000《拂晓报》安徽宿州市汴河路298号 副刊 皖北晨刊副刊张秀云 11-18 232001《淮南日报》安徽淮南市洞山刘家山路 副总编:韩平 电话:6660682 副刊主任:郑兰新 电话:664409911-19 235000《淮北日报》安徽淮北市古城路153号 相城副刊 梁松涛 () 北方周末·万家灯火 林敏 北方周末·健康 林敏 北方周末·旅游玩赏 傅康11-20 242000《皖东南日报》安徽宣城市鳌峰路31号 242000《宣城日报》安徽宣城市鳌峰东路31号11-21 237001《皖西日报》安徽六安市人民路166号 副刊主任:文济齐 () 下午版 百姓纪事副刊: 徐俭 (公用) 情感释放副刊: 郑红梅 (公用)11-22 237001《六安晚报》安徽六安市人民路57号11-23 244000《铜陵日报》安徽铜陵市淮河北路30号 副刊 卢达甫 操利群 《铜都生活》城市笔记 毛士云 万家灯火 杨梦平11-24 247100《池州日报》安徽贵池市东湖路九华副刊 杨齐智() 教育周刊 (散文,与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魏振强 九华周刊(旅游文化、美食专刊)余同友 11-25 236500《界首日报》安徽界首市大桥北路163号11-26 236500《中原晚报》安徽界首市大桥北路163号 中原副刊11-27 238000《巢湖日报》安徽巢湖市政府广场南侧11-28 230001《江淮时报》合肥市宿州路317号(省政府五楼) 副刊 张勇 电话:2226153 文史 张勇 电话:222615311-29 230001《文化周报》合肥市青年路120号 11-30 230001《工商导报》安徽合肥淮河路260号11-31 230061《安徽青年报》合肥长江路419号 副刊 马振宇 电话:2827577 11-32 230061《安徽科技报》合肥市金寨路248号8楼 11-33 230061《安徽法制报》合肥市淮河路377号5楼 星期天版 ahfzbxxj@mail.hf.ah.cn11-34 230009《安徽经济报》合肥市屯溪路迪迈达新村8号 黄山松副刊·人在旅途副刊 (公共)11-35 230001《安徽老年报》合肥市阜南路40号 枫林(散文、随笔、旧诗)白苇11-36 230061《安徽商报》合肥金寨路206号寂寞文章 副刊·笔记(城市笔记、感悟、随笔): 文章·阅读: 文章有思想性,记事,游记,感悟,随笔 青春飞扬(青春与时尚、故事与感悟,叙事为主):胡霈霖 hpling@sina.com11-37 230001《安徽市场报》合肥市红星路92号 市井漫笔 苏宁 副刊 11-38 230001《安徽科技信息》合肥市巢湖路287号 11-39 230001《体育信使报》合肥市芜湖路97号 11-40 230061《安徽旅游报》合肥市屯溪路101号 11-41 230022《世界报》合肥市桐城南路446号 人在他乡(关于外国的生活经历,国外风土人情)白颖 世界风情:王翰霖 外国比较奇特的风俗风情趣闻动情地带:柯榜凯 随笔散文,和翻译作品,类似读者的老派欧美笔法文化时代 白颖 3000字左右的中国人对国外文化风俗的理解观察文字 时事热点 胡锦洋 对国际时事的评论文 11-42 230061《安徽邮电报》合肥市城隍庙徽光阁三楼 11-43 230074《安徽工人日报》合肥市长江路247号 生活时刻(有时评) 臧潇, 11-44 230074《展望(周末)》合肥市长江路247号 11-45 11-46 230031《安徽人口报》合肥市淠河路14号 百姓 11-47 230001《安徽广播电视报》合肥市庐江路69号 生活周刊·情感人生 汪健 副刊 11-48 230001《合肥广播电视报》合肥市富康大厦6楼11-49 230009《皖西广播电视报》安徽六安市人民路11-50 232001《淮南广播电视报》安徽淮南市洞山广电中心看这个链接,很全的
李汉荣(1958——),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多首,散文2000多篇,中短小说30余篇。19
16465930 灿烂阳光天使 发表于:09-05-01 17:06 [只看该作者] 1、《金陵晚报作文版》 投稿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223号金陵晚报社817室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
安顺市欣城国际是回迁房。查阅安顺日报交房通知如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塔山新城(安顺市欣城国际)二区回迁房己通过分部验收,为了让已满足回迁条件的业主早日搬进新家
宣州区:陶谦,三国丹阳郡人(今宣城),徐州太守,三让徐州的主人公。梅荛臣,被举为宋代诗歌开山祖,和欧阳修齐名。周紫芝 (1082-1155)字小隐,号竹坡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