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当5188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当前我国重点防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为加强畜间布病防控,降低流行率和传播风险,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贯彻__关于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行积极防御、系统治理,有效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提高抗病能力,切实做好布病源头防控工作,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二)基本原则——源头防控,突出重点。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重点抓好种牛、种羊、奶牛、奶山羊和肉羊的布病防控,统筹抓好肉牛、猪、鹿、骆驼和犬等其他易感动物的布病防控,切实降低流行率,有效防范传播风险。——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坚持一地一策,根据各地布病流行形势,以县为基本单位连片推进布病防控,免疫区以实施持续免疫为主,非免疫区以实施持续监测剔除为主,有效落实各项基础性、综合性防控措施。——技术创新,强化支撑。坚持科技引领,推动畜间布病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和防控模式创新应用,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统筹利用国家兽医实验室、疫控机构、科研教学单位、龙头企业等技术力量,不断提高布病防控技术支撑水平。——健全机制,持续推进。坚持夯实基础,不断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压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注重布病防控与各项支持政策相衔接,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政策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三)主要目标总体目标:到20XX年,全国畜间布病总体流行率有效降低,牛羊群体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个体阳性率控制在以下,群体阳性率控制在7%以下。免疫指标:布病强制免疫工作有效开展,免疫地区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免疫建档率100%,免疫奶牛场备案率100%,免疫评价工作开展率100%。净化指标:布病净化和无疫小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内蒙古20%以上,辽宁、四川、陕西、甘肃、新疆50%以上,其他省份80%以上的牛羊种畜场(站)建成省级或国家级布病净化场、无疫小区;各省份30%以上的规模奶牛场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平均每省份每年建成3个以上(含3个)省级或国家级布病净化场、无疫小区。宣传培训指标:从事养殖、运输、屠宰、加工等相关重点职业人群的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人员的布病防治知识普及覆盖面达95%以上。能力建设指标:90%以上的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开展布病血清学确诊检测能力;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点省份省级和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年度采样监测覆盖100%的牛羊调出大县和牛羊养殖大县(各省份自行确定养殖大县名单)。二、重点任务(一)监测排查。各地按照监测计划要求加强布病日常监测,根据流行程度确定监测数量和频次,扩大覆盖面,及早发现并剔除阳性个体。建立日常排查制度,对调入牛羊、引起人感染布病和高流产率畜群以及其他可疑情况,及时开展排查、隔离、采样、检测和报告等工作。对阳性场群,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全群跟踪监测,确保覆盖区域内所有存在阳性个体和造成人感染情况的场群。(二)强制免疫。制定完善本省份布病强制免疫计划,扎实做好牛羊场群免疫工作,强化备案管理,健全免疫档案,开展免疫评价,确保免疫密度和效果,提升群体抵抗力,切实打牢布病防控基础。指导地方和养殖场户按照《家畜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强制免疫,加强重点区域和场户免疫情况监督抽检。支持和引导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布病免疫等防疫工作。(三)消毒灭源。定期集中组织开展牛羊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关键场所和环节“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有效消灭传染源。指导牛羊养殖场、屠宰场等场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物流隔离和消毒措施,及时对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彻底清洗,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四)净化无疫。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以种畜场、奶畜场和规模牛羊场为重点,全面开展布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建设,每年建成评估一批高水平的布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优先支持国家级牛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休闲观光牧场等开展布病净化。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开展连片净化和无疫小区建设,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全面提升养殖环节布病防控能力和区域布病综合防控水平。(五)检疫监督。建立防疫检疫工作联动机制,推动监测排查、强制免疫等情况与检疫申报有效衔接。利用“牧运通”等信息化载体和手段,深入推行智慧检疫,实现检疫监督全链条信息闭环管理。规范检疫出证,强化检疫监管,监督养殖主体和贩运人严格落实动物检疫申报、落地报告制度,实现动物调运启运地、途经地、目的地全程可追溯。有序推进牛羊集中或定点屠宰,强化检疫检验,建立牛羊及其产品进出台账,记录来源和流向,确保可追溯。(六)调运监管。全面实施畜禽运输车辆和人员备案制度,充分发挥动物防疫指定通道作用,加强活畜跨区域调运监管,防止畜间布病跨区域传播。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号要求,除布病无疫区、无疫小区、净化场,以及用于屠宰和种用乳用外,跨省调运活畜时,禁止布病易感动物从高风险区域(免疫区)向低风险区域(非免疫区)调运。切实理顺地方行业监管和农业综合执法关系,推进行刑衔接,加大对违法违规调运行为的打击力度。(七)疫情处置。严格按照《家畜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处置疫情,对发病和监测阳性动物进行扑杀,对同群动物进行隔离监测,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被污染的场地等进行规范消毒,对扑杀动物、流产物、被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阳性率较高的场群,应及时剔除阳性动物、开展免疫或整群淘汰。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探索开展阳性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八)宣传培训。会同卫生健康、林草等有关部门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布病防治政策和措施宣传,科普布病防治知识。对消费群体,倡导养成健康消费习惯,不食用未加热成熟的牛羊肉,不饮用未消毒杀菌的生奶。对从事养殖、运输、屠宰、加工等重点人群开展专门宣传,不断强化防范意识,指导做好消毒、隔离等防护措施。对动物防疫检疫人员,组织开展集中培训,熟练掌握布病疫苗接种和防护用品使用要领,确保操作规范,防护到位。(九)效果评估。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布病防控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定期开展畜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本地区布病疫情发生规律、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对免疫状况、调运情况、流行动态和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对疫情进行预警。对布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防控效果较差的地区,及时予以通报、督促抓好整改,对防控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指导。各地要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成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的畜间布病防控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分解目标任务,强化督促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农业农村部将结合春秋防检查,定期调度和通报有关情况,并将结果与动物防疫补助等项目经费分配挂钩。(二)强化经费保障。各地要将畜间布病防控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合理安排和使用中央财政动物防疫补助经费,重点保障强制免疫、监测净化、消毒灭源、宣传培训、评估指导等工作需要。将布病防控与畜牧业发展支持政策结合,在统筹安排涉农涉牧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持开展布病防控相关工作,对通过评估的布病无疫区、无疫小区和净化场进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积极探索开展奶牛布病保险,作为强制扑杀补助的有效补充。(三)强化技术支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布病疫情监测、强制免疫指导、防控技术推广服务和防控效果评估。布病国家参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其他国家兽医实验室要深入开展布病诊断技术及疫苗免疫程序和效果研究,在快速鉴别诊断技术、试剂和疫苗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组建布病防控技术专家团队,建立防控专家咨询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疫情风险研判;组建布病防控应急专业队伍,加强技术人员培养,提高防治水平和服务能力。(四)强化措施联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与卫生健康、林草、市场监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协调,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交流,强化疫情会商、信息沟通、措施联动。建立疫情联合调查和处置机制,定期对布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巡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五)强化进展反馈。各地要根据本方案细化各项措施,制定本省份布病防控行动方案,确定并公开免疫县、免疫奶牛场名单,于今年7月30日前将行动方案、免疫县和免疫奶牛场名单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备案。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度布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免疫县、免疫奶牛场名单变化情况一同报送。
老实就奇
1. 布病预防小知识 布病预防小知识 1.关于布病防治知识的一篇作文200到300字 1、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 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 *** 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病畜应及时扑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应将其深埋在地下0.5米以下或烧毁。 流产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和10%—20%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6、人的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现: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 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 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 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 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 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7、对布病怎样治疗 由于布病症状多种多样,病期又长,治疗也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应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症状体征性质调整治疗方案。大急性期时主要是采用抗菌疗不法,采用抗生素类药物。 (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 成人每日1克,他两次肌肉注射。(2)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服6周。 (3)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 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4)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 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 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8、家庭治疗与护理。布病有两个特点适宜在家庭治疗:一是病期长,长达数月,在医院长期住院费用太高,在家中治疗可以节省一些;二是布病虽是传染病,但人不传人,在家中治疗不必隔离,也不必担心被传染。 但是在家中治疗也有不利一面,这就是布病病情复杂,家庭治疗不易掌握,另外有的治疗需注射等也不方便。 在急性期时最好在医院治疗,如果进入慢性期或康复期等可以在家庭中进行适当治疗与护理。 病人在家庭中主要应注意:(1)不同间隔时间到医院检查病情状态。 (2)注意适度休息与轻度活动,有利于康复。 (3)注。 2.羊布病怎样预防 要仔细看,,,,布病是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如果是防控;采取常年预防免疫注射、检疫、隔离、扑杀淘汰阳性畜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但目前使用的活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二要坚持定期检疫,对种畜和奶牛每年进行两次检疫,要隔离、扑杀淘汰检疫的阳性畜,培育健康畜群;对犊、羔羊作隔离饲养,定期检疫,扑杀淘汰阳性畜。三要加强饲养环节的管理,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种畜,需要引进时要对引进畜进行严格检疫。四要完善消毒制度,被病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五要加大防病知识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防病知识,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又要防止病畜传染人。 3.如何预防控制布病的流行 布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预防布病的主要措施有: ①积极配合乡兽医站春秋两季的布病检测,尤其是公羊、不产仔羊、数胎产仔不活母羊、不 *** 的肥羊。 ②引进牛羊时,一定要搞好检疫,防止引进患了病的牛羊。如果牛羊已经得了布病,就要及时进行依法严格处理,对患病羊进行电击后焚烧深埋。 并对病畜用过的棚圈进行严格的消毒,净化。打扫牛羊圈时,要带口罩,防止吸入了含有布氏菌的灰尘。 ③患布病的牛、羊最常见的表现是流产,对牛、羊流产的胎儿、胎盘,要深埋或焚烧,不能随地丢弃,更不能用手直接去拿。接羔、处理流产胎羔时,要带上胶手套,处理完要用消毒剂洗手,并对流产物污染的地方用生石灰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④皮毛和屠宰病畜所污染的场所,也应严格消毒;加强对水源、粪便、牲畜的管理,避免水源污染。 ⑤对布病患者的排泄物、污染物也要进行消毒。 病人的碗筷,也要用开水煮沸消毒。 ⑥喝牛奶、羊奶时,要煮沸后饮用。 病畜肉应高温处理,吃涮羊肉时,要把肉煮的熟透了再吃。 ⑦饭店、家庭用的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案,也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 洗碗用的抹布,如果擦了切肉的刀、案,再去擦碗,就能传染布病。所以,抹布也要有两块,一块擦生肉刀案,一块擦熟肉刀案。 ⑧饲养牛羊、接羔、挤奶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 挤奶后必须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4.布病的治疗与防治 一.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 当然,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风趣的话。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布病知道的太少了。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又为什么叫布病呢?因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布病。哪么,引起这种病毒的菌为什么叫布鲁氏菌病呢?二. 发现布鲁氏菌的轶事(趣事) 布鲁氏菌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这要回顾一段小故事。 约在140多年前,大英帝国的远征军进驻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某些岛国,驻扎在马尔他岛上的英国军队突然出现了大批发热的病人。患病的士兵出现高烧、大汗、肝脾肿大等症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按当地地名命名,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等。 在发病的士兵中还不断出现死亡。当时既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疗,更不知怎样预防。 在英国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中形成了恐怖情绪。 大约过了20多年(1886-1887年),一位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Bruce)剖检死于这种不明热的士兵脾脏时,不仅看到脾脏肿大,用显微镜 意外地看到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他用培养基从脾脏中培养出很小的细菌。 他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马尔他微球菌。以后又有人做很多试验、观察,并分到了更多的这类细菌,证明这些菌就是引起不明热的病因。 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这种细菌的布鲁氏,将这菌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又过了约10年(1904-1907年),英国一个专门委员会在马尔他岛讨论布病的流行和预防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当地山羊血清与布氏菌发生凝集。 他们认为马尔他岛上的山羊也能患此病。不久从山羊奶中检出了布氏菌。 他又将这种山羊奶给人和猿猴饮用,喝了这种奶的人和猿猴也得布病。这说明人患布病是因当地山羊有此病,传给人的方式是喝了这种山羊奶或吃了患病山羊奶的新鲜制品。 因此,大英帝国当局宣布在马尔他驻军中禁止饮用山羊奶,其结果发病人数明显下降。这是最早对布病采取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措施。 三.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 所谓传染源就是指患传染病的根源(或来源)。虽然,人患布病是因布氏菌侵入人体内造成的,但布氏菌从何而来呢?现在人们都知道了,不仅人能得布病,许多家畜最易得布病,尤其是羊、牛、猪、犬等。 因此,布病不仅被我国列为人间的法定传染病,而且还是重要的 *** (畜)共患病。 人得布病就是因患布病的家畜国将布氏菌再传给人,人就得了此病。 所以染疫(感染布氏菌)的家畜就是人患布病的传染源。因受布氏菌感染的羊(山羊或绵羊)、牛(黄牛、水牛、牦牛等)、猪等家畜可能出现症状,了民可能不出现症状(隐性感染),但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 *** 、 *** 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正产时或流产时排出大量布氏菌。 人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就可被感染。 在山西省吕梁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几口人相继患了布病,追查原因时,才知道这个农民饲养了几只患布病的山羊,从山羊传给农民一家子。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是染疫的家畜。那么人患布病能不能传给其他人,或再传给家畜呢?在一般情况下,人患布病是不传给他人,也不能传给家畜。 所以人得了布病一定要追查家中饲养的家畜或邻居的家畜及周围其他家畜。四. 布病传播(感染)途径 所说的传播途径就是指布氏杆菌通过什么方式或称通过哪个途径进入人体的。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 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 现在人们经常到街上或饭店吃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小吃,品尝各种风味,以饱口福。但是如果提供肉料的羊或牛是染病的动物,人们就可能因吃了这些小吃而感染布病。 因吃涮羊肉时,人们总是喜食鲜嫩的,用筷子夹住的肉片不放,在沸汤中一涮,肉稍一变色就吃,吃起来味道很香,孰不知,筷子夹住的地方如果有布氏菌就不会死,吃入肚内,通过胃肠感染布病。吃烤肉时也是如此,谁也不愿意吃烤的很老(焦糊状)的肉,只要一烤出香味马上就吃,如果肉中含布氏菌,它不会在瞬间被烤死的,所以人们吃了后同样可能会感染布病。 这类事例在内蒙古,大连,山西,新疆等地时有发生。 我们曾于20世纪9。 5.怎样预防布鲁菌病 布病的预防和控制要靠 *** 的农牧和卫生部门合作,采取加强牲畜管理,切实落实检疫、免疫和疫畜淘杀等清除畜间传染源的综合措施。 作为个人,要积极落实 *** 采取的各项措施。布病以往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要特别注意预防布病。 近年我国其他地区也发现了布病病例,因此有必要在更大人群中普及防范布病知识。不要接触疑似感染布病的家畜、动物。 接触疑似感染布病的家畜、动物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不吃未煮熟的肉,布鲁菌在沸水中数秒即死亡;加工生肉时要生熟分开;勤洗菜刀案板。我国有人和家畜使用的布鲁菌疫苗,疫区内可能接触感染动物者应接种疫苗。 家畜也应接受疫苗接种。 6.布鲁菌病怎么预防 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仅10%~15%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 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内膜炎、严重中枢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遗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 1、定期监测要使布鲁菌病的防治工作有一个飞跃进展,必须提高监测质量,做到早期预防,及早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每年2次奶牛监测工作,在监测净化中要做到不漏检,对监测中出现的布鲁菌病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扑杀,对可疑牛更要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接种牛19号布鲁菌苗,或牛45/20死菌佐剂苗,每年2次,共免疫3年,之后停免1年,实施血清学检测。 引进奶牛要严把检疫关,一定要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并用凝集试验等方法,进行2次检疫。对阳性牛快速隔离,淘汰处理。 对规模养殖小区提倡自繁自养的方针,杜绝因引进奶牛造成疫病的传播。 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当病畜发生流产时,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分泌物、乳汁或感染公畜排出的 *** ,含有大量的布鲁杆菌,污染周围环境,健康家畜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感染,还可经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所以淘汰病畜是阻止本病扩散的最有效措施。 7.谁有关于布病的详细资料 高分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是有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一种以侵害生殖系统和关节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牛羊猪为易感动物,马、驴和犬也可感染。病源菌存在病畜的粪便、胎盘、乳、产道分泌物、羊水等,病畜和带菌动物通过同槽饮水、采食、交配等途径可传染家畜。人群普遍易感,并可重复感染或慢性化。 人的布病主要表现:1、发烧,呈长期低热状态,也有波浪状或弛张性发热等;2、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3、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4、影响生殖。 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传染源。加强病畜管理,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流产胎儿应加生石灰深埋。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病状消失。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2、切断传染途径。病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等畜产品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保护水源。 3、保护易感人畜。凡有可能感染本病的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另外凡从事动物饲养、动物产品加工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及行为。饮食方面尽量避开来自疫区的生冷动物产品。为有效控制布病蔓延扩散趋势,我盟从2003年开始,每年对易感畜全部进行免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患者可用大剂量广谱抗菌素均可治愈,发病初期效果更佳。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直到症状彻底消失痊愈,一旦耽误最佳治疗时期或变慢性后就成为终生携带病菌者,很难痊愈。
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当前我国重点防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为加强畜间布病防控,降低流行率和传播风险,促进
科学家终于找到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确实证据 1.没有一种动物是过了哺乳期还终身喝奶的,而且还 喝别的物种的奶; 2.看到奶牛能长期产奶的真实原因,你还敢喝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
提高论文的影响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在这样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学会提高论文影响力非常重要,只有让自己的论文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