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2

shiyeyouyou
首页 > 学术期刊 > 宋代文化研究杂志社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梦三只鸭

已采纳

A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王朝更迭,仅仅近60年,中国文化也从所谓的“唐型文化”逐步向“宋型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为什么会变革的如此彻底,一改“唐型文化”的雍容华贵,如此彻底?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次提出“唐宋变革论”,率先对唐宋时期思想文化巨大差异性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与剖析。近百年来,随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史学界普遍对唐宋文化思想显著差异性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所谓“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些内容无不直接向人们展示了帝王将相乃至布衣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大气的心态,毫无小女儿家的忸怩作态。

相比之下,宋词则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闺房之中,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抒发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一个“愁”更添几分撩人的心思。两宋时期,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但“婉约”词风始终占据宋朝文化主流。

从诗词的形式上看,从大的方面来说,唐诗更加倾向于感性抒发。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恢弘大气的想象描绘山岳的壮美之色,满天诸仙众佛皆在诗人胸怀聚拢,如此波澜壮阔的场面皆在诗人脑海孕育,天下万物,唯我独尊,这是何等的大气。

与之不同的是,宋词则更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苏轼的《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世人阐释作者心目中关于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见,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多的阐释理性与思辨,这与唐代时期单纯刻画外在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么,两个只相差近60年两个朝代,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政治环境:国家的强弱兴衰与国民的心态精神 唐宋文化是由人来创造出来的,而人的精神状态也势必会对整个文化氛围产生影响。从大体上看,唐朝昌盛,宋朝积弱,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这两个时代的人来说,当国家统一强盛,四方来朝,国泰民安,自然会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而在整体上自然气势雍容豪迈,而当国家从一开始就处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环境下,无论君臣百姓自然会产生一种悲观失望,哀伤自怜的情绪。

唐朝的强盛是建立在隋朝大一统的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开皇之治”,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时唐朝面临的外敌主要是吐蕃、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而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些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组织,只不过是势力较大的松散的部落联盟。他们居无定所,行踪飘忽不定,唐王朝只需寻其主力,打赢几场战役,便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外部环境相当的安定,国家富强,这是一个真正的盛世时代。反观宋朝,宋朝继承的后周只不过是当时最大的割据政权而已,它建立国家的过程不是像唐朝那样接受了一个大帝国的遗产,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势力经营已久,已形成了互不统属的独立国家实体。而且宋朝的面临的敌人不再是吐蕃、匈奴,而是契丹、党项这些已被儒化的民族。拿辽来说,宋国建国时,辽已存在了五十年之久,契丹人不仅学习中原文化,仿照中原王朝建立起严密强化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实体,而且逐步开始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化,在民风与军事上依旧保持者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宋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统一于反统一之间的冲突,更是相互争夺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的战争,且这种矛盾绝不会仅凭一两场战争可以决定胜负的,而必然是相当残酷、持久、且难分胜负的。公元979年,高粱河之役惨败,宋由此开始转入被动局面,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此后,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轰炸,产生了悲观的文化效应,宋朝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唐朝均田制与宋代的市民阶层的崛起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实质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而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之后,均田制终于废弛。此时,随着均田制的瓦解,附着在农民身上的国家的控制也就相对减弱,宋代时期,国家土地所有制已经不在土地所有制中占据主要的地位,相反的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的不断壮大,并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为国家与政府提供了充足的税赋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社会经济更加灵活,社会各行业能够得到更充足的劳动力与资金的流入,这也是宋代商业如此发达的一个原因。

宋代城市的规划已经打破了唐代时期市与坊的严格界限,居住区与商业区也不再分开,贸易时间也不再被限制,据考证,宋代时期已经出现早市与夜市,商品交易时间甚至是通宵达旦。种种变化,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商业。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蓬勃,不仅有交易场所,更存在瓦子等娱乐场所,如此一来,自然会导致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兴起也自然会带动市民文化的兴起。

精致细腻的宋代文化的发展自然发源于一定的土壤,而这种土壤也就是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

文化环境:唐代三教并行与宋代理学的兴起

恢宏壮阔的唐王朝以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怀接纳四方文化,终唐王朝几百年的时间,大多奉行儒释道共尊的策略,面对外来文化,唐朝统治者始终保持接纳的态度,这不仅和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本身就存在少数民族血统有关,而且和唐王朝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也有莫大的关系,作为东方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通畅的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大唐王朝与世界的交流。在外,国家的强盛,对外通道的畅通,对内,君臣百姓对外来文化虚心接纳的心态,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大唐王朝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度。而宋国始终处在少数民族的威胁的夹缝之中,客观条件下,宋国也无法做到与世界的交流,宋国自然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

宋代的文化属性与宋代诞生的一种特殊的产物有关,那就是理学。

理学作为在宋代儒家吸收佛道两家的部分精华,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作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的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宋代人民的影响之深,乃至对中国后来的一两千年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两宋理学,不仅将伦理纲常确定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为“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认识。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时期的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刘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与类型特征》(2005)一文指出:“宋型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文化范型。以追求内圣、精神的圆满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内核的重要方面。成熟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中央专制集权、台谏制度等则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层面。而宋代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等方面,则构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

宋代文化成就中最突出的要数宋代理学的诞生,一个追求内圣、精神上满足自足的理学决定了宋代文化精致、内省的特点。

唐宋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是一种彻底的变革还是一种继承上的发展呢?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81 评论

竹径通幽处

《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历史研究》(北京),2000年第1期。《陈寅恪的文化史观》,《史学理论研究》(北京),1999年第4期。《〈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史学月刊》(开封),2006年第6期。《陈寅恪与佛教研究》,《宗教学研究》(成都),2006年第4期。《“同情的理解”略说——以陈寅恪、贺麟为考察中心》,《“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上海,2009年10月。《王国维之生平、学行与文化精神》,《儒藏论坛》第四辑,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王国维与巴蜀学人》,《“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上海,2010年5月。《“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孔孟学报》(台北),第八十期,2002年。《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成都),2005年第11期。《孔子名字新解》,《思想家》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论境界与情感——中国儒学的一个向度》,《情与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古八德”概论》,收入《“古八德”研究与故事新解》,杨春炳主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12月。《试论佛教伦理与道教伦理的“儒学化”》,《西华大学学报》(成都),2010年第2期。《殷商名号考》,《殷都学刊》(安阳),1999年第3期。《先秦“三胡”综考》,《贵州文史丛刊》(贵阳),2000年第2期。《墨学的流衍及影响——以墨家和道家的关系为考察中心》,《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先秦农家与阴阳五行》,《西华大学学报》(成都),2010年第5期。《“支那”考综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1994年第4期。《啸之新考》,《文献》(北京),1998年第1期。《贺麟年谱新编》,《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淮阴),2006年第1期。该文后收入《现当代学人年谱与著述编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贺麟的文化史观》,《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永州),2006年第3期。《贺麟与唐君毅——人生经历、社会交往与学术思想》,《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关于方法论的讨论与比较》,《宜宾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马寅初年谱简编》,《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淮阴),2005年第1期。该文后收入《现当代学人年谱与著述编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初任北大校长时的马寅初》,《书摘》(北京),2005年第12期。《〈后汉书〉勘误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长春),1991年第3期。《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华夏文化》(西安),1996年第4期。《苏东坡与禅师》,《禅》(石家庄),1998年第1期。《苏轼与禅师的交往及其影响——兼论苏氏蜀学与三教会通》,《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苏轼创新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眉山,2010年8月。《黄庭坚与佛教》,《华夏文化》(西安),1999年第1期。《宋育仁与近代蜀学》,《蜀学》第五辑,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12月。《谢无量年谱(附:论著提要)》,《儒藏论坛》第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乐舞之原》,《寻根》(郑州),2003年第3期。《古“筑”探源——中国古代乐器探索之一》,《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竹林名士与音乐的关系》,《历史教学问题》(上海),1997年第1期。《嵇康的音乐成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001年第11期。《嵇康与〈广陵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1997年第4期。《百越文身习俗新探》,《四川师院学报》(南充),1998年第1期。《百仞高崖之上的千古奇观——中国悬棺葬管窥》,《贵州文史丛刊》(贵阳),1999年第2期。《重视学术规范 发挥史学功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淮阴),2002年第4期。《直面“全球化”的中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恒道》第二辑(长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205 评论

相关问答

  • 商场现代化杂志社企查查

    对于国内的期刊来说,其主办单位往往就是它的出版者。《中国商贸》杂志的主办者是中国商业联合会,其出版者也是该联合会。而《商场现代化》的主办者是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继续改一个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文化研究杂志社官网

    不太好投。文化艺术研究杂志规格高,艺术要求高,审稿严格,不容易过审,不太好投。

    80年代之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建筑文化研究杂志社论文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

    最爱贺曼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论文

    1.《明代宫廷教育思想初论》,《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2.《怀柔远人:国史〈明实录〉对西域“回回”记载的价值取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Mary瑶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宋代文化研究杂志社论文

    A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王朝更迭,仅仅近60年,中国文化也从所谓的“唐型

    shiyeyouyou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