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萍过客123
“谶纬之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它最早起源于燕齐一带,秦时开始向中州一带传播。“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具体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是对儒家经书的神学化解释。“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将之视为社会兴衰、重大事件即将发生的征兆。“谶纬”常被人作为制造舆论、改朝换代的工具。如《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起义时,就曾将写有“天下兴,陈胜王”的书帛放入鱼腹中,吴广又于深夜在神祠前点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谶纬之学”因为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尤其在东汉时受到光武帝刘秀的异常重视,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秀夺得天下正是得力于“谶纬”。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王莽当政末期,当时南阳的谶纬之风特别盛行。穰(今河南邓州市)人蔡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刘秀的姐夫邓晨便鼓励刘秀去夺取天下。刘秀在河北发展起自己的势力后,随从劝其称帝。刘秀因力量不足而犹豫。他的太学同学、颍川人张华又及时送来了赤伏符,其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刘秀遂借此宣扬,自己起兵是“答天神,塞群望”的义举,由此在当时众多起义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取了天下。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谶纬崇信更甚,极力利用谶纬来神化皇权,在用人施政时也都以谶纬“决定嫌疑”,并最终“宣布图谶于天下”,使谶纬成为国宪。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盛行一时。“五经之义,皆以谶决,于是五经为外学,七纬为内学”,人人“崇尚谶纬”,不引谶纬,人不尊经。
“谶纬之学”到魏晋时日渐衰落。后来,历代统治者都因担心谶纬之书蛊惑人心,危害自己的统治而对其严加查禁。
光武帝涉水图 明 仇英
休普若斯
谶”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作为天命的征兆编造出来的隐语或预言;“纬”对“经”而言,是方士假托孔子用诡秘的语言解释经义的著作。“谶”的记载,以《史记·赵世家》所载秦穆公时的“秦谶”为最早,一说此事出于后人依托,不足据,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最古的谶书是《河图》、《洛书》。纬书的内容萌芽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继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阴阳》,但到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为《七经纬》。又与《论语谶》、《河图》、《洛书》等合称为“谶纬”,共有八十一篇:《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说自出于黄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别有《河图》和《洛书》三十篇(说自初起至孔子九位“圣人”增演的);还有《七经纬》三十六篇。此外,另有《尚书中候》、《洛罪极》、《五行传》、《诗推度灾》、《汜历枢》、《含神务》、《孝经勾命诀》、《援神契》、《杂谶》等书。汉末,郗萌又集图纬谶杂占五十篇,为《春秋灾异》。这些书总的思想属于阴阳五行体系,其中虽包含一部分有用的天文、历法、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但绝大部分内容荒诞不经,可以穿凿附会地作几种不同的解释,并可任意证实其中一种是“正确”的,为改朝易代制造根据。王莽、汉光武帝都利用图谶称帝,取得政权以后,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又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外学”。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其后,汉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见白虎观会议),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谶纬之学,自哀帝、平帝至东汉,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俗儒的附和,盛行于世,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但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如桓谭、尹敏、郑兴、张衡和王充等则坚决反对,揭露和批判谶纬的荒谬无稽。张衡还提出了禁绝的主张。南朝宋大明中,始禁图谶,隋炀帝加以禁毁,但唐代仍断续流行,不仅《唐书》和《新唐书》中有“经纬”和“谶纬”之目,就是《九经正义》也仍遵信谶纬。直至欧阳修作《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魏了翁作《九经要义》删去了谶纬之说后,谶纬才无人信从,此类书籍遂至散佚。明孙《古微书》、清殷元正《纬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黄奭《汉学堂丛书》中都有辑录,而以赵在翰所辑《七纬》和乔松年的《纬》较为完备。日本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又将以往各家所辑佚文汇集为《纬书集成》,是此类书的总汇。
游钓1000
公孙病已当立西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泰山是古代中国的天子偿进行封禅的之地,对于当时地汉王朝许多人来说,泰山既神秘、又神圣。但却发生了“大石自起立”这一灵异事件,泰山上一些不“听话”的石头,居然不消停,在山上象动物一样,走来走去。这事儿许多人不得其解,又惶恐不安。二、“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上林园是汉皇家林园,一般人进不去。但元风三年正月里的一天,管理园林的官员却发现,一株枯了许多年的柳树“复起”。枯树复起,奇特,不奇怪。这树说不定是没有死透,现又逢春,营养合适,所以能逢春再发。但奇就奇在,这树上的虫儿,居然能把树叶吞食出文字形状,且读之成句:“公孙病已当立”。这可就神了!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 宣布图谶于天下 (《后汉书·光武帝纪》),把图谶国教化。汉章帝更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为《白虎通》、《白虎通义》,成了谶纬国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当时有许多人都在猜测,为什么泰山上的石头会自起立?为什么上林里的发现虫食文?有一个人不但猜了测,而且把他猜测的结果说出来,而且不是茶余饭后的说说,面是把他猜测的结果,向当时的皇帝,汉昭帝上了书。他说:“陛下,现泰山大石自起立,是上天在向我大汉昭示,当有匹夫为天子;枯柳复生,意指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我大汉承尧之后,有传国之运,现天降昭示,当求天下贤人以禅之,我皇退封百里之地,以顺天命!”此人为鲁地一小官史眭弘。按异姓受命的理论提出时间来说,他是第一个提出异姓可以受命的理论家.而且这个眭弘,到也是一敢说敢做之人,他立即把自已的“理论”,结合出现的异象,向皇帝进言。可汉家天子怎么可能就凭泰山、上林两小小灵异事件,就把大汉天下拱手让于他人?汉昭帝下令,“弘妖言惑从,诛之”。但五年之后,虫食文却应验了。孝昭帝元平元年,昭帝崩,无嗣,没有儿子。权臣霍光等议立昌邑王刘贺。但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所以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让霍光他们给废了。再立之人,果名“病已”!这个“病已”,确实出自故废立之家。是武帝汉废太子刘据之孙。刘据在:“巫蛊之祸”被迫自杀,其“三男一女,及诸妻妾皆遇害”。独此孙系于长安狱中。后因孝昭无嗣,昌邑荒诞,历史的偶然,给了他刘病已机会。只不过,病已不是眭弘所说的姓公孙氏,他也姓刘。眭弘错解了虫食文“公孙”之意,“公”是指皇家。虫食文“公孙病已立”,按后来应验的结果看,就是“公(皇家)孙病已立”
“谶纬之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它最早起源于燕齐一带,秦时开始向中州一带传播。“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具体又分为符谶、图谶等;
自然科学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研究领域的大学科,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研究自然科学人员所必须切身认知的内容。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自然科学论文,仅供参考!
经过5天封闭式的理论强化培训,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发展经济的需
评价唐太宗议论文800字悠悠中华五千年,美利坚合众国二百五十载弹指一挥间。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各国元首独领风骚;马克思创共产主义学说;列宁创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李
你去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里面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