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汐蘑菇
流浪者的讴歌 ——论三毛散文中的浪漫情怀 汉文1801 马芊芊 5120187377 摘要: 三毛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她将自己的传奇经历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流浪文学,受到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青睐。三毛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流浪生活以及纯真的人性无疑不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怀与色彩。而三毛作为一个“流浪者”,她那至善至真至爱的高尚品德,拿得起放得下的大智大勇,历尽磨难依然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她永不停止、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追求精神深深打动着我。透过三毛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更看到了她外表下那颗坚强、浪漫的心。 关键词: 流浪意识爱情异域文化女性意识一、 奔赴撒哈拉 在三毛的眼里,工业化的大都市是她害怕停留和渴望逃避的地方,被她称之为滚滚红尘,“轻流的小溪、宽阔的草原”这些神奇美丽的大自然才是她梦想的沃土,灵魂的栖息地。三毛自19岁离开台湾四处漂泊,流浪过的国家有59个之多。正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痴迷,使得三毛作品中的前世乡愁式的神奇沙漠和万水千山长路上的高原美景以及在这种自然景色下原住民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带着无穷神秘和美的风味。在三毛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是这样来形容她深切喜爱的撒哈拉沙漠的: “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撒哈拉沙漠是迷人的,虽然那里是炎热、原始、贫穷、荒芜,但却是最自然、最纯朴的家园。因为它远离了都市的繁华的生活,少了外界的干扰,是还没有被现代文明所侵蚀的地方;)对于三毛来讲撒哈拉就是一个世外桃园,三毛喜欢沙漠中的寂寞与纯朴,更难得的是自由。因此三毛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撒哈拉,记下了许多沙漠的故事,如《县壶济世》、《沙漠观浴记》、《素人渔夫》等。 沙漠是三毛的栖息之地,心灵的归宿。她在沙漠中找到了自我,实现了灵魂的升华与永恒。她一直在流浪,左手捧一枝花,右手 挽荷西,奔跑在沙漠之野。在普通 人眼里,沙漠是荒芜之境,寸草不 生,气候炎热,风沙扑面使人变得粗糙。但在怀有永恒精神的三毛眼里,沙漠是自然之境,是心灵之泉,广袤无垠,滚滚红尘。她将沙 漠用神来之笔美化,沙漠的异域 风情如痴如醉得以体现,令多少没见过沙漠的人神往,如《结婚记》 “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 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了沙漠里的人情冷暖,贴近生活,叙写真实的故事。 她努力克服刚到撒哈拉沙漠里的一切困难,苦中作乐,在寂寞漫长 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勇于帮助贫 困的撒哈拉威人。本是琐碎平庸 的日常小事,但在三毛的笔下散 发出巨大的能量。 “只有在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时一群群飞奔野羚 羊的美景时,我的心才忘记了现 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回归自然,追寻本真的自我。二、 诗意流浪的芸芸众生 —— 女性视角下的落后 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背影》、《万水千山走遍》等一系列作品中,那些身处乡间及平原大漠居民的卑微纯朴、乐观善良以及他们对名利的淡泊、对生命的泰然处之深深地震撼了三毛的心灵。三毛是这样感动地来写他们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他们从不抱怨冷,从不抱怨热,也许知道世局,但并不关心;如果每一 个人都像撒哈拉人,这个世界不会进步。 “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 三毛的流浪作品始终萦绕一种“诚惶诚恐”、挥之不去的隐忧,即便中途 稍作停靠,对于归宿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疑总使流浪平添几 分甘苦清味。 首先,从情节来看,在表现底层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时, 艾芜会突出生命的张力,具有导人向上的倾向,“注重揭示 现实生活中可爱的一面 , 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 使人热爱生活。三毛笔下则没有那么多的强悍与自信,去除口号式的宣传,带着心绣莲花的细腻和与生俱来的悲悯,真实朴实地记录所见所感,悲情意识贯穿始终,孤独,是自由如三毛也无计可施的结。《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不吝笔墨描写了一群撒哈拉人,他们是属于沙漠的原朴的生命,他们的生活原始而粗劣,带有脱离现代文明的野蛮,如果按照艾芜的方式,应该用现代精神予以开化,而三毛选择做冷静的旁观者,《芳邻》里蛮不讲理的邻居、《沙漠浴记》里肮脏的洗澡方式、《娃娃新娘》里的十岁新娘,三毛以理解与同情的笔触记录生命、尊重生命原貌。 《哑奴》一文中,三毛把哑奴当作平等的人对待,三毛赞美哑奴身上的真诚与朴实,为哑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鸣不平,但哑奴最终难逃被卖掉的命运。虽然当地政府允许了奴隶制度的存在,但不能否认奴隶制度的本质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与不平等。连当地政府都不敢对地主进行管制,然而三毛却勇敢地抨击了当地的蓄奴制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政府的昏庸无能,同时展现了三毛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当地奴隶的深刻同情。
yy瘦胖纸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 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winwing168
既然是论文,就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网上搜索的只是一部分,我在这里就不全部复制过来,因为浪费地方浪费大家资源。我稍做点缀,您自己通过我在网上找的资料,然后再去书馆再做详细查证,这样会给论文一种更强的真实力量。1:从三毛的散文作品中寻找出表现语言特点的部分,重点是分析语言的朴实美这是两篇网上对三毛文字语言的评论。2:从三毛散文作品中分析作品主人公形象跟语言特点。从而反映出三毛散文的语言朴实美这个小论点范围有些大,我推荐这个网站。因为作为三毛所有资料中,它是最全,而且也是最偏的。3:分析三毛这种语言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在什么影响或环境下形成的。百度百科的资料对于三毛的一生有极为浓缩简练的概括,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人士的点评,而且颇有一种感人的力量。4:阐述三毛朴实的语言特点对现当代人影响以及社会现实意义。参考资料:1.三毛纪念馆:http://www.eelove.cn/modules/m/?id=sanmao2.http://www.lifeall.com/Memorial/MemorialDefault.aspx?MemorialID=843.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s/01-san_m/san_mao.htm4.流浪的三毛--陈平纪念:这些是一些纪念的网站,其中收录了一些比较平实的纪念文字,突出了现实的意义,而对艺术的追求并不产生分歧和冲突。目前来讲,我能做的就仅仅如此,您再去图书馆查查资料,然后在论文后面多加几行文献资料。如有疑问,知无不言。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散文的
从而真正领略了这一文学巨擘对于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的卓越的组织驾驭能力。他用精妙绝伦的浪漫优美的细腻笔触给我们描摹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或静谧恬淡或繁华热闹的画面,常
台湾著名女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汉赋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成就最大,
作者简介: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