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之迷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现在古大槐树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祭祖。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大槐树楹联香挹行襟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誉延嘉树;荫庇群生。[编辑本段]洪洞大槐树景区景点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根雕大门“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根字影壁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槐香桥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鹳鸣桥“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莲馨桥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同源渠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过厅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迁民壁画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茶室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一代大槐树遗址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二、三代大槐树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石经幢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新塑大槐树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思源潭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献殿“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祭祀广场“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祭祖堂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洪崖古洞“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演绎洪洞这一胜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编辑本段]相关影视2006年《大槐树》
注定孤独终X
离开故乡,想着的还是故乡,最忘不了的,是一棵常常走进梦里的树。
那是一棵槐树,不大,比我还小几岁。今年槐树应该三十岁,三十岁的一棵树,人们有时候称其为老树,我却感觉它一点都不老,因为比我还小几岁。因此,当初曾让它喊“姐姐”,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它的跟前,说:“叫姐姐,俺是你姐姐哩。”
树不会说话,自然也喊不出“姐姐”,但在梦里我曾无数次听到它喊“姐姐”的声音。
离开故乡很多年,每一次回到故乡,都要去看看那棵老槐树。因此,村人们常常对我说:“你记挂著的是老槐树,难道就不记挂俺们这些村里的人吗?”
其实,我自己知道,记挂着老槐树,也就是记挂着村里的人,因为村里的人和老槐树一个样,都在我的梦中出现过,只是老槐树走进我梦中和村人们走进我梦中的情景不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记挂老槐树比较多。
那一年我五岁,是一个春天的上午,爷爷说,走,跟着俺去栽树。
我问爷爷,要栽什么树呢?
爷爷说栽槐树。
爷爷说的时候,我已经看见了他一手提着三棵不大的槐树苗,一手提着铁锨。
虽然我才五岁,但依然知道栽树是不可能离开铁锨的,要用铁锨挖一个适合树生长的坑,然后才能很认真地把树栽下去。
“爷爷,这树什么时候能够长大呢?”望着爷爷手里那几棵小小的树苗,我很是怀疑这样的树是否能够长大。因此,问过之后又指了指院子里一棵高高大大的泡桐树说:“它什么时候能够长得像这棵树一样大呢?”
爷爷听了我的问话,自然是笑,而且笑得很灿烂。爷爷笑过之后,还在那天的晚些时候对我的父亲他的儿子夸了我一番,爷爷说:“这孩子还挺有头脑,知道把一棵树苗和一棵大树相比较。”
父亲说:“是吗?她怎么比较呢?”
爷爷说:“她指着那棵高大的泡桐问,这棵小树苗什么时候能够长成这么大啊?”
父亲自然是笑了,但对于爷爷的话那时我好像不怎么懂,但却真的在爷爷的指导下,不,是和爷爷一起栽下了那三棵小小的槐树苗。当时,爷爷告诉我栽什么树也不如栽槐树,栽槐树一旦成了材就是大材,其他树即便是成了材也是小材。不过,爷爷还说槐树虽然能够成大材,但槐树却并不容易成大材,因为槐树活起来很难,长大成材也很难,正因为很难所以咱们才要好好地把它栽活,用心地培养它真正成大材。因此,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了栽什么树也不如栽槐树,因为槐树能够成大材!
在这之前,村子里还有三棵比我们的先人还要老的树,也是槐树。在爷爷的爷爷还没出世的时候,它们就先于我们来到这个村子住下了,它们目睹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村子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比如义和团的故事,比如杀鬼子的故事,比如解放军追击国民党的故事等等。所以,村人们都很敬重那三棵老槐树,比对村子里任何一位老人都敬重。三棵老槐树其中的一棵,也就是村子最高处的那一棵,曾经吊死过大头的爷爷,大头的爷爷和我的爷爷差不多,爷爷说他们小时候就是伙伴,可惜到了成为老伙计的时候,大头的爷爷在那棵最高处的老槐树上吊死了。爷爷还说,吊死过大头爷爷的那棵老槐树被所有的村人们都记住了,大头爷爷吊死在那棵老槐树最低的一个树杈上,这个杈子虽然已经干了很多年,但却一点也没朽,它离地面不足一米半,却能够让大头爷爷踮着脚尖在这里吊死,所以村人们都说那棵老槐树很吊诡。正因为那棵老槐树很吊诡,后来也就没成大材,与它相距不太远的另外两棵老槐树,都被一个有钱人花大价钱买走了。据说那个有钱人买走后用那两棵老槐树做了一个很豪华的大门,大门里面是很豪华的酒店,酒店里每天挤满了有钱人,银子哗啦啦地往里流,那个有钱人也就更有钱了。但那棵吊死过大头爷爷的老槐树,也就一直在那里老着,很多年都没卖出去,所以很多年那棵老槐树都没成材,以至于后来村人们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平房搬到楼上去时,它被砍掉了,砍掉之后做了什么用,好像村里没有任何人知道,就连支书也说根本不知道砍掉那树的人把那树怎么处理了,也许是劈成柴禾烧了,也许是锯成短木用在了养鸡场的架子上,反正根本都没成大材,因为那棵树上面的一个树杈上,吊死过大头的爷爷。村支书甚至还说,谁知道咱们都没出生的时候,那棵老槐树上还吊死过什么人呢?
感觉很幸运。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我和爷爷一起栽下的那棵槐树到现在还很旺盛地生长着。当然,五岁那年的春天我是和爷爷一起栽下了三棵槐树的,可惜后来只活了这一棵,而这一棵在村人们搬到楼上去的时候,却保留了下来,竟然没有像那棵吊死过大头爷爷的老槐树一样被砍掉。
“这棵槐树怎么就没被砍掉呢?”我站在槐树下面,望着它繁茂的枝叶,喃喃地说着。本想去问问爷爷,咱们栽下的这棵槐树已经生长了三十年,还能够成什么大材呢?可惜爷爷早已经走了,没有办法去问他了。但从村人们看向这棵老槐树的眼神里,我知道大家都记住了它。
“望见那棵老槐树,就想起咱们居住过的老房子和老院子。”
“咱们村子旧址上,好像也只有这棵老槐树了。”
“是啊,如果没了这棵老槐树,都让人怀疑咱们村子是否存在过?”
……
再一次回到故乡的时候,几个村人从远处走了过来,他们同样望着那棵老槐树说来说去。对于他们的说来说去,我没有插话,也不知道要插什么话,只能保持沉默。也正在我保持沉默的时候,院中一个叫腊月的叔叔冲我笑了笑说:“好像这棵老槐树,是你和你爷爷一起栽下的吧?”
“是啊,都三十年了,记得当初俺还让它喊姐姐哩。”我说。
“你让它喊姐姐的时候,俺就站在你的身旁,分明这树没有喊你姐姐,你却非要说这树已经喊你姐姐了。当时,俺还笑着说,看看,她说树能够说话呢!树怎么会说话呢?”腊月叔叔说。
“是啊,那时候分明听到了这树在喊俺姐姐,但其他人却都说没听到。”我说。
腊月叔叔却依然笑着,说还真是好哩,那些年就你和你爷爷栽活了这样一棵老槐树,要不是你们栽活的这棵老槐树,咱们村子如今都没有影儿了哩。
腊月叔叔这话说的很对,如今村子已经没有了,村人们全都搬到了楼上,村子里家那些土坯房早已经被扒掉,唯一保留下的也就只有这棵三十年的老槐树了。因此,我很庆幸,庆幸我和爷爷一起栽下的这棵老槐树,成了村子里的唯一标志。要是没有这样一个标志,我们的村子是不是真的就没影儿了呢?
这样来看,老槐树就和整个村庄的亡灵站在一起了,也和我们祖先的亡灵站在一起了。
谁都知道,一棵活得比我们的祖先还要久远的树,隐藏着一部村庄未被说出的历史,这部历史比人们已知的更加真实和全面。我敢说,虽然是我和爷爷一起栽下了这棵树,虽然这棵树比我还小几岁,但我却不如它了解这个村庄,这三十年村庄里发生的任何事情它都知道,而我也仅仅是知道某些简单的细节而已。前些年,村子里的老树还很多的时候没人在意这棵树。由于对一棵棵老树和历史的无知,人们砍伐了村子里几乎所有的老树和不老的树,砍伐树木的人好像根本都不知道,他们砍的是自己和这个村子的祖先,如今这个村子只剩下了这棵比我还小几岁也仅仅只有三十岁的槐树。我开始担心起来,担心哪一天这棵的槐树也会被砍伐掉,即便是能够让它成大材,那我再从城里回来也就找不到过去的村子了,过去的村子的任何影儿也不会留在我的眼睛里了,只能在我的脑子里存放着。即便是今后有了再高的显影技术,也不可能把村子真正的面貌显现在人间了。因此,想想很可怕。于是,我伸开双臂抱住了那棵老槐树,深深地亲吻了一番树身上眼睛一般的疤痕。
又过了一些时日,我乘一架飞机从所在的城市去远方的另一座城市,感觉那架飞机正好路过我们村子的上空,就一直盯着飞机的悬窗往下看,试图看到那棵比我还小几岁的老槐树。当然,飞机飞得那么高,飞得那么快,根本看不到那棵老槐树,但在我的意念中分明已经看到了那棵老槐树。几天前,村子里有人进城,告诉我有一对喜鹊在老槐树上筑起了窠巢,而且喜鹊们不断在上面飞来飞去。这样想着,似乎发现喜鹊们已飞到了飞机的悬窗旁边,像一个人不肯离去的灵魂,从空中望着自己曾经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于是,我像是对着喜鹊,也像是对于自己,喃喃自问:“什么能与老槐树同在?什么能与故乡共存?”
二爷爷的拴牛桩
又是九月秋风起,浑身上下有一股透心的凉爽。
这样的季节里,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在结束着。庄稼在田野里等待着收割,孩童走在放学路上,路旁的树木落叶缤纷……
这样的季节里,再一次回到故乡废墟一般的土地上。
古老的村子搬走了,旧址上一处房子也没有,满眼荒凉。野草自然是钻了空子,疯也似的生长起来,以至于把原本村子里应该显露在外的遗物遮蔽了。
一年多前,村子被一夜之间扒掉,代之以旧址旁边的所谓新型小区。高楼不多,也就几幢,就把全村四五百口人就盛下了。
“几幢楼房,就能成为‘幸福花园’?”见到村支书,我这样说了。说什么村支书都不怪罪,因为我比他辈份高,他喊我姑姑。无论他年龄多大,都是晚辈。因此,姑姑说什么他也只有听的份儿。
“眼下是几幢,将来还会盖很多幢,等很多幢楼房都盖好了,周围十几个村庄的男女老少都要搬过来。到那时,‘幸福花园’也就真的幸福了。”村支书这样说的时候,冲我笑笑,然后很亲热地喊了一声姑姑,说你还是别挑剔了,上级让咱们全村上楼,咱不上楼也不行,再说这幸福生活就得通过上楼来体现,不是吗?”
我走向废墟,想去看看村里那些老物件。老物件都在旧址上,即便是村子已在一夜之间被扒成废墟,它们也不曾消失。曾经想到过把一个很钟情的老物件弄回城里,可想想老物件弄到城里还能算老物件吗?再说二爷爷早就说过,那老物件很难弄得动,于是作罢。之前的几次故乡之行,老物件依然稳稳住在旧址上,虽然疯长的蒿草将其掩盖,却还是没能逃过我的眼睛。只是,老物价已没了原有的光泽,在蒿草下变得有些锈迹斑斑了。
其实,老物件没什么特别,仅仅是一根拴桩子而已。不知为何,我就喜欢那样一根拴牛桩子,感觉上面牵着我的童年,也牵着村庄的历史。当然,那根拴牛桩和村子里其他拴牛桩不一样,它长在土地上,凸出地面的是一个很好看的钩儿,二爷爷当年把老黄牛拴在上面很结实,任老黄牛怎么闹腾也不会把桩子 *** 。
“一个拴牛桩,有什么好看的呢?”村支书这样说的时候,我笑着瞪了他几眼,说你懂得还是太少了,这怎么能当村支书呢?村支书依然冲我笑笑,不再说啥。对于我所心仪的拴牛桩子,他好像根本不理解。是啊,一个拴牛桩子是没什么好看,可拴牛桩子背后的故事呢?全村当年有无数拴牛桩子,每一根拴牛桩子都发生过不一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村子的历史,而且最不能释怀的是那根拴牛桩子陪伴了我的成长,我长高了,长大了,它却依然在地上趴着,依然将自己深深埋在土里。
拴牛桩子不归我家所有,是对门邻居二爷爷家里的。
我家门朝东,二爷爷家门朝南。我家南面还有人家,二爷爷家南面是一处水湾。因此,老辈人说二爷爷家的风水好,坐北朝南,对着水面,清风自然。但记事以来也没发现二爷爷家有多么清风自然,只知道二爷爷有两个闺女,先后外嫁他乡,二爷爷和二奶奶也就相依为命,脸上无数道壕沟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也展现着岁月的沧桑。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都能看到二爷爷从外面牵着那头老黄牛回来,都能见他把老黄牛拴在门前的桩子上。然后,给牛丢些麦草或从外面割来的青草之类,牛吃着,他蹲在一旁的湾边上抽烟袋。二爷爷的烟袋很长,差不多有半米,每当他抽烟的时候,我总喜欢蹲在一边看,看他手里那长长的烟袋,看他吐出的每一口长长的白雾一样的烟气。那时候,牛被缰绳拴在桩子上,没法自己走开,二爷爷没被缰绳拴着,却也走不开,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湾边上让他跟牛做伴似的。后来,二爷爷死了,剩下了二奶奶一个人,但二爷爷的坟在湾东面的那片空地里凸起了一个土包,离拴牛桩子依然很近。当然,村庄被在一夜间扒掉的时候,二爷爷的坟包也给铲平了。好在拴牛桩子还在,像是专门留在那里陪伴着地下的二爷爷。
二爷爷的老黄牛比他晚死几年。那几年里,二奶奶接过二爷爷手里的缰绳,每天一早牵着牛出门,傍晚牵着牛归来。后来,二奶奶也老了,渐渐种不动地了,老黄牛也干不动活了,二奶奶却不愿意把牛卖掉,更不愿意让人把牛杀掉,就那么一天天让牛陪着自己,牛成了二奶奶唯一的伴。再后来,牛突然就死了,二奶奶却又活了很多年。因此,村人们都说,如果二爷爷不死,那牛也不会死,因为牛身上有二爷爷的命,二爷爷身上也有牛的命。期间我曾无数次去二奶奶家里串门,看她喂的那头老黄牛,和她说些着三不着两的话。二奶奶问我:“妮儿呀,你是不是念八册了?”二奶奶看见我怀里抱着的一本书了。乡间老人大多不识字,常常根据书的厚薄认识念书的程度。那时候,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是一二册,二年级的课本是三四册,算下来读完小学是第十册,二奶奶见我抱着的那本书很厚,以为快要小学毕业了。其实,那是一本课外故事书,根本不能代表我正在读几年级。
“才读五册哩,这书是一本故事集。”我说。
“故事也能赶集?那可真好哩!”二奶奶说。
如今已经过去很多年,二奶奶的话语和慈祥的面容依然在脑海中闪现。也许因为二奶奶的话,也许因为二爷爷的烟袋,那根已经有了光泽的拴牛桩刻进我的记忆里,也让我记住了那根拴牛桩是有根的,它的根深深扎在村庄的地底下,谁要想拔走,除非围着桩子挖一个很大的坑。二爷爷曾经说过,这拴牛桩本来不是拴牛桩,而是一棵很实在的枣树,枣树长到碗口粗的时候,村子里实行了责任田,牛分到了自己家,二爷爷高兴地把它拴在门前的枣树上,吃完饭出来一看,牛把枣树皮啃光了,只剩下牛头往上的地方没有啃。来年春天,枣树没再发芽,二爷爷干脆用斧子将其树杆砍掉,只保留了带钩儿的根部,拴牛桩也就很实在地在村子里住了下来。牛干了一天的活计,累了,回到家就被拴在桩子上。那时候,我放了学常常去看那头牛,也看拴那头牛的桩子。一次,见二爷爷把拴牛的缰绳紧了再紧,就说牛被拴在桩子上太不自由。二爷爷笑笑,说人比牛自由吗?我说人当然比牛自由,想去哪就去哪,你把牛给拴在这里,它一点也不自由。二爷爷依然笑笑,说你还小,不懂,其实人和牛一样不自由,人的一生和牛的一生都被一条绳子拴着,一生一世被拴在这个村庄。咱们村是一个更大的桩子,全村人都被拴住了,一拴就是一辈子,即便是有机会走出去,走得再远还得回到这个村子。北院的老赵、西院的王琉璃,参加完淮海战役都打到海南岛了,还不是又回到村里当了社员。
二爷爷这样说过,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冲我摆摆手,说你们现今的小孩子不一样,正在成长,将来很可能村子这根桩子拴不住你们了,但也得记着回来看看。我说看什么?看拴牛的桩子吗?二爷爷说也行,拴牛的桩子也值得看,要不你走多远都想咱们这个村庄。
秋风依然刮着,我再一次在秋风里与村庄告别。准确地说,是在与村庄的旧址告别,但村庄原来的影子却深深印进脑海里。那一刻,我分明又看到了二爷爷拴牛的那根桩子。虽然它已被深深埋进土里,但感觉中它依然站立着,在秋风中鸣唱着熟悉的歌谣,好像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也好像是“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每一首歌谣,通过秋风,通过那根拴牛桩子鸣唱出来,很像是村庄记忆里的呜咽。
华蓥山5
河北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大琳琳666
大槐树的来历
洪洞大槐树,又叫古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在洪洞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正如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历史起源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且是交通集聚地,明朝政府便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寺旁的大槐树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为此,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来自山东、河南等18个省市的移民后裔也经常聚首古槐遗址,缅怀600多年前大槐树百万大移民的沧桑历史,形成了“大槐树寻根”的独特风俗。
写参考书的名称、作者、著作时间等,在论文的最后。
关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该如何引用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一个构成部分,其引用原则是,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其他作者的研究 发现,然后注明引用的出处。在一篇论文中,引用参考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