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23

小尾巴摇阿摇
首页 > 学术期刊 > 女性主义批评文章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alack1987

已采纳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了父权制对女性身心各方面摧残的表现。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被残酷地剥夺了话语权,她们的个体性被无情地抹杀,性欲也被压抑。面临种种压迫,一些女性奋起反抗古老的父权制。诚然,一些个体拒绝依从父权制社会强加与她们的种种束缚,并与之进行勇敢的对抗,可能不会立刻完全改变整体社会历史现实。但是她们对黑暗现实发起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仍然值得人们的敬佩和同情。 福克纳笔下的女性形象具备圣徒般的美好品质,宛如明光照耀于黑暗的社会现实,温暖着人类心灵,滋养着人类生命。本文认为,福克纳肯定了女性天性中爱、宽容、坚韧等美德的救赎作用。不同于男性征服的本性倾向,女性天性注重母爱与关怀,滋养生命和灵性。正是她们使得原本昏暗的人类未来重新充满希望和生机。归回爱的美好信仰和价值观才是人类未来的出路所在。

145 评论

yk小康哥

想看这类型的书,就得关注一些这种类型的作者,比如像美国的希拉里,她虽然不是作家,但是她对于女性主义以及女权主义这方面还是发表的看法和演讲比较多的,所以可以考虑去看《希拉里传》。

281 评论

百变珠珠侠may

《众妙之门--女权主义的生命哲学批判》(2002年版)《男性的终结》《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性心情》《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36 评论

梁朝伟可爱

《哈姆雷特》与女性主义批评作者:黄立丰字体: 【大 中 小】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除了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数百年来几乎从没间断的研究资料也使它带上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烙印。然而,对于《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的研究往往以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作为绝对的中心,研究哈姆雷特的文章汗牛充栋,正如法国小说家法朗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所说:“哈姆雷特...人类一向加以最大的注意,关于那些千差万别的批评的历史,倒是一本十分有趣的著作。” 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第一幕,第二场,146行),“女人”在哈评史中确然处于“弱者”的地位。首先,女性形象批评这一领域在哈评中长期处于从属的地位。《哈》剧中的两位女性欧菲利亚和葛楚德被视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小人物,只有与哈姆雷特有关时才有意义,因此有关她们的论述在正统的《哈姆雷特》批评史(简称哈评史,下同)中极为罕见。其次,女性批评在哈评史中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尤其是早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批评大爆炸”的“前女性主义时期”的女性哈评。一大原因就在于女性莎评家往往更加关注剧中的女性人物,奥菲利亚和葛楚德在她们的批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鉴于此,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爱莲娜·肖瓦尔特在1979年的论文《走向一个女性诗学》中就提出,在“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que)即女性作为读者批判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之外,更要建立“妇女批评学”(gynocritics)即女性作为作者建构妇女文学的创作历史和理论框架(469)。就哈评而言,不但要关注女性读者对剧中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批评,更要紧的是开展对女性批评的批评,重建女性在哈评史上的文学传统。 肖瓦尔特1980年的论文《再现奥菲利亚:女人、疯狂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职责》正是对她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她通过回顾奥菲利亚在舞台上被女演员表现和在舞台下被批评家对待的历史,把二者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她以瑞士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59年在《哈姆雷特》精神分析研讨会上的发言为例,指出,男性批评家向来对奥菲利亚这个人物本身不感兴趣,除非是把她作为一个男性欲望的客体。同时,肖瓦尔特提出一个广义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概念,认为不仅女性批评家的文字阐释具有批评意义,女演员的表演自由和女性文学家的创作也属于这一范畴。 作为一部被表演得最多的莎剧,《哈姆雷特》的批评史和表演史无法截然分开。女演员在舞台上对《哈》中人物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批评者对剧中人物和该剧本身的评价。 伊丽莎白时代,女性人物由男童扮演,奥菲利亚和葛楚德也不例外。1660年在法国流放多年的查理二世复辟,引借法国舞台的先例,女性才被允许登上舞台。当时古典主义趣味流行,《哈姆雷特》被认为违背了“三一律”和“诗意公正”等新古典主义原则。以至于在十八世纪前期,《哈姆雷特》的表演陷入了低潮,出现了三十多年 (1709-1742) 的低迷期。是女性哈评实现了《哈姆雷特》在舞台上的复活。一方面,1664年,最早的女性莎评家纽卡塞公爵夫人,玛格利特·卡文迪什(Duchess of Newcastle, Margaret Cavendish, 1623-1673)写出了第一篇正式的莎评,为莎剧人物的真实性辩护。另一方面,女演员对奥菲利亚的逼真表演不仅证实了莎剧人物的真实性,而且激发了后来的女性批评家对奥菲利亚性格的研究兴趣。 马丁夫人,海伦娜·富赛特(Lady Martin, Helena Faucit, 1817-1898)是十九世纪中期最优秀的莎剧女演员之一,她应亲朋好友所请,在通信中阐述她作为一名表演者对剧中人物的看法,出版后受到批评界的好评。在第一封信中,富赛特谈的就是奥菲利亚。富赛特的批评与当时其他女性哈评一样,注重对奥菲利亚的性格分析,但她的舞台经验使她对奥菲利亚认识具有独特价值。她相信莎士比亚创造的女性人物不是为那些还没长出胡须的男童准备的,而是他高瞻远瞩,预见到必有一场女演员登台的戏剧革命的结果。 十九世纪女性哈评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奥菲利亚身上,对于葛楚德的批评相当罕见,即使有也是负面评价。1887年,女性莎评家康斯坦丝·奥伯瑞恩(Constance O'Brien, 1876-1912)在其对《哈姆雷特》的评论中把葛楚德描述成一个美丽温柔然而耽于享乐的人,从来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愿作道德上的反思。这一观点与男性批评家的评价如出一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性哈评开始颠覆葛楚德的传统形象。 1925年女演员康斯坦斯·克利埃(Constance Collier)不再把葛楚德演成一个“软弱”的女性,而突出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使观众大为震撼(哈里斯,斯哥特,第二十一卷,157)。1924年美国女作家丽丽·布封·切斯·外曼(Lillie Buffun Chace Wyman)的小说《丹麦的葛楚德》推翻了对葛楚德的传统认识,把她描绘成一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母亲。1957年,卡洛林·黑尔布朗(Carolyn Heilbrun)开始在其论文《哈姆雷特母亲的性格》中重新审视哈评史上对葛楚德的评价,并从崭新的视角对其作出阐释。黑尔布朗把葛楚德看成是一个拥有正常欲望的女人,而且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妙的语言能力。到了1992年,加拿大女作家玛格利·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在其短篇小说《葛楚德的反驳》中把她作为女人和母亲的两个方面结合了起来,使葛楚德这个人物显得更为完整。 女演员的反串传统在《哈姆雷特》表演史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由女性扮演次数最多的男主角。从萨拉·西登斯(Sarah Siddons)1772年第一次反串哈姆雷特开始,有很多女演员成为这一戏剧反串传统的继承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法国女演员萨拉·本哈蒂特(Sarah Bernhardt)在1899-1900年间的演绎。她把哈姆雷特演成一个精力旺盛、生机勃勃的人物,正跟当时以亨利·欧文(Henry Irving)为代表的男演员表现的“女性化的哈姆雷特”形成鲜明的对比。维多利亚时代女演员反串哈姆雷特形成了一种潮流。女性在反串男角时往往特意掩饰自己的女性气质,而代之以相对的男性气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绅士对这一潮流大为不满,以至于他们建议女子学校的女生在演出哈姆雷特时要穿上裙子,不忘自己的性别身份。 女性反串的哈姆雷特引起了二十世纪的莎评家对人物心理和性别身份的关注。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气质和“恋母情结”的理论正是最显著的反应。通过对女性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理论提出,女性反串男性角色和对男性气质的模仿是出于她们的“阴茎嫉妒”和“阉割情结”,出于她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否认。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强调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理论不仅结束了女性反串哈姆雷特的传统,而且成功地恢复了舞台上哈姆雷特的男性气质。在银幕上,从劳伦斯·奥利弗(Lawrence Oliver)1948年经典版到1996年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的完整版,无不是弗洛伊德式的演绎。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著名的女权主义檄文《自己的房间》中指出了重建女性文学传统的必要性,“现在的历史有些怪异、失真、偏袒一方;她们何以不能为历史加上一个补遗?”女性主义者重建女性哈评传统的努力,正是想给性别失衡的哈评史加上一个“补遗”,使之更为完整、真实、符合历史。有历史良心的哈评史家绝不会因为性别的关系就篡改历史,哈里斯(Laurie Lanzen Harris)和斯哥特(Mark W.Scott)1986年编的《莎士比亚批评,第一卷》(1986)对一部分女性批评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在第二十一卷中也涉及了一些女性演员,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哈评史家低估女性哈评的价值。休·戈兰蒂(Hugh Grady)撰写的《1600-1900年间的莎评》没有给与夏洛特·莱诺克斯(CharlotteLennox,1729-1809),伊丽莎白·蒙塔古(ElizabethMontague,1720-1800)和伊丽莎白·格利菲斯(Elizabeth Griffith, 1727-1793)等早期女性哈评家足够的重视。即使是当代女性莎评家苏珊娜·沃弗德(Susanne L Wofford)撰写的哈评简史,也未能把“女性主义批评大爆炸”前的早期女性哈评添加进去。也许哈评史家们应该携起手来“重写历史”,把女性哈评穿插到哈评史本来的位置中去,还哈评史以本来面目。 黄立丰,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教研室教师。

259 评论

wangqixiaqi

《众妙之门--女权主义的生命哲学批判》和《男性的终结》

136 评论

sunjia0521

题目:《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 《简.爱》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简.爱》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更是引起了当时以及后代人的广泛关注,而中外学者对《简.爱》中的女性主义也都持有各自的观点。 吴娟《从觉醒到回归的渐进---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探幽》(2010)表现了19世纪以跨世纪小说家简.奥斯汀为首,勃朗特姐妹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优秀女作家相继亮相文坛,共同揭开了19世纪英国小说妇女创作艺术的崭新篇章。指出女性作为第二性和多余的肋骨,在父权社会的历是带着沉重的枷锁处于从属地位的。文章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论述从奥斯汀到乔治.艾略特等女作家的小说中所体现的19世纪英国妇女从觉醒到抗争,从出走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妇女的处境,表达妇女的心声,以女性特有的目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的反映女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她们的情感危机,道德困惑和反叛意识。 冯茜《夏洛蒂.勃朗特文本的女性社会主体意识》指出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在看似女性私人化的叙事中,透露着19世纪英国社会公众事务中的诸多信息。夏洛蒂.勃朗特把外在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转化为写作的一部分,一方面,小说折射出英国海外殖民的社会背景;一方面,小说也不乏关注英国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财产与婚姻关系折射出诸多的社会问题。作品以边缘人向主流社会挺近的姿态,在双重历史语境下进行着对权利的去势与挑战,实现着作者鲜明的平等意识和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夏洛蒂的小说更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与读者成为同谋,叙说着女作家自身的焦虑与无奈。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夏洛蒂是试图通过她的女性文本和阴书写突破女性自身的内囿和父权制的历史语境,抵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边缘化和在语言、意识上的陌视。 肖巍《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景观》(2001)指出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它旨在批评贬低和歧视女性伦理理论,建立男女平等的伦理学说。它主要探讨的主题有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性伦理等。认为当代主义伦理学是批判父权制妇女观、继承父权制批判妇女观的产物。而其发展又呈现出破与立两大主流,反映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宗旨:批判和建构。并将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色概括为:关系中的自主性;情境的氛围;经验和情感的纽带;能力和实践的支柱;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视角;性别的分析范畴。 周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004)指出女性主义批评这种外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过引进、本土化和科学化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出现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被拒斥到接受、落地生根直至蓬勃发展的曲折历程。认为传统文化积淀和解放后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都忽略了女性意识中的自住性原则;当下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遮蔽了性别身份的存在,对于性别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当时文艺批评中处在边缘地位;这三点是80年代初女性主义在中国悄然出场的原因。而有关西方的译作和一些论文集的出版、女作家性别写作意识的增强,更是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1)选题依据 ① 书中女主人公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虽是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但是不屈于世 俗的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智慧过人。蔑视权贵,嘲笑他们的愚蠢,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敢于追寻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在简爱身上所显现出来的这些女性主义的光芒深深的吸引了我,由此促成了这次选题的完成。 ②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出现:80年代初传统文化积淀和解放后意识形态对女性的 规范,都忽略了女性意识中的自主性原则;当下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遮蔽了性别身份的存在,对于性别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以上两点促成了80年代初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悄然出现。 (2)主要研究内容 ○ 1简爱在寄人篱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2简爱在寄宿学校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3简爱在做家庭教师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4简爱在成为女继承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5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各个时期的变化。 (3)研究思路、方案 本课题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进行论述: 1、简爱女性主义的最初表现,包括在寄人篱下时对表弟的侮辱和毒打的反抗等。 2、女性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寄宿学校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反抗等。 3,做家庭教师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包括对平等身份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等。 4、简爱女性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女继承人后又回到了罗伯斯特的身边。

206 评论

狂想妄想不想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弗吉尼亚•伍尔芙《女人的职业》,《一间自己的房间》凯特•米勒特《性别政治》,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我觉得这基本书都是关于一些女性主义的介绍。

154 评论

相关问答

  • 女性主义论文研究

    女性形象论文提纲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女性的人物形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该如何探究呢?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

    huangmanj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答辩女性主义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摘要范文(通用6篇)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毕业设计论

    weiweivivianweiwe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女性主义研究论文题目

    虽然不知道你确定的是哪一类或哪一个小说人物,不过还是能大致地给点儿意见。 女性主义是一个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就文学而言,用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文学上的分析,分析对象的

    萱萱小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女性主义论文怎么写

    女性写作采其首要的光辉作用为主着手譬如莫泊桑的《羊脂球》中羊脂球的职业是妓女但身处其国家将亡是却能体现出奇伟大的爱国情操;又如小仲马的《茶花女》一位高贵,善良的

    一碗人间烟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女性主义杂志

    HBO又出了一部令人瞳孔睁大的大尺度美剧《风骚女子》。集数:10,每集30多分钟。这是一部美式女性成长喜剧,但实在是太好看了。目前已更新完毕,豆瓣评分8.6。

    janetwen139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