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6

小群angela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史学概论方面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yilianghq

已采纳

王昭君,小周后,杨玉环,李清照,秦良玉。

189 评论

小菜虫娃娃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叙述的历史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学定义与目的的思考,探讨史学发展的沿革,并藉此探索史学辉煌与沉寂的内在原因。同时通过思索目前国学热与全民读史热潮的内在动因,探索如何兼顾史学的科学性与扩大学科的群众基础等问题。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创新是其发展不竭的动力。叙述历史无疑是增加史学群众基础的不二选择,史学平民化是一个趋势。如何兼顾叙述的历史和考证的历史,处理历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历史学;叙述史学;史学理论;后现代

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叙述史的关系

1、历史学与叙述史学的关系。关于历史的定义不同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或与时代相关或与治史准则相联系。而几乎所有关于历史的定义无不关注到了历史的叙事这一价值。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i而杜维运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叙述“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ii关于这一问题西方也有类似的认定,影响西方史学界数百年的兰克学派创始人兰克,在《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史》一书中提到,“人们一向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批判过去,为将来利益正时代,我不主张这样,我真正希望记录过去的事情”。中西史学家何以对此有着类似的认识,我认为基于历史以下几个特点。从历史的本身来看历史是有事实的构成,事实的确认,事实的表达,三方面组成。而事实的构成是其基础。而历史的本身,其实就是过去的事。是过去事物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是故叙述清楚史实是历史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的艺术层面强调叙述的重视,这点与我国传统的文史不分家不谋而合。叙述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我们理应重视。

二、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史和民间述史

1、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历史。文学从定义上是一种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定义上相比,貌似同史学不甚相及。但两者似确有相互渗透的地方。有句话叫做文史不分家,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著述总是和文学难分彼此,例如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至今都以期文字优美,叙事丰满,受到文史学界的重视,后世之史书纷纷仿其体例,让一个个冰冷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仿佛重现了历史的场景一般,这样类似文学的描述赋予了历史灵与肉。这一点使其成为吸引大众,最受群众欢迎的学科之一。同时,文学作品也具备其史料价值,章学诚说过“五经皆史”陈寅恪先生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而如今历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更是大大扩展。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19世纪上半叶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史学也强调了历史同文学的密切关系。法国浪漫主义史学家巴兰特说:“我一直设法使历史小说从历史中汲取的兴味再回到历史中去,首先,历史必须是准确的,但我想它同时也可以是逼真而有生气的”iii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许多思想滥觞于浪漫主义史学之中。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史学著作对历史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通过叙述,使史实变为故事,史学是叙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史学应当为史学与艺术之统一。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我们也应真实的予以思考,从而推动史学的进步。比较激进的说法来自新历史主义史学家海登怀特,他认为将叙事作为历史学思考的重心,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在叙述之外把握历史,而叙述中对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不同的情节效果。

2、从史学的文学性谈民间述史。近几年来,我国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学习国学,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而历史学作为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民的青睐。史学普及读物高居图书销售的前列,畅销书专栏长期被通俗说史类读物所占据。沉寂多年的历史仿佛一夜之间苏醒过来,并迸发出了惊人的生机和活力。这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一件事。体现了国民素质的增高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国学如今何以如此之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渴望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其次是学界的繁荣和对文化的努力推广。以及多媒体信息化时代下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等等。

三、历史通俗写作的前世今生

老辈历史学家其实早已开始了历史通俗写作和叙述历史的尝试。最早的通俗讲史的大家可能算是旅美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了,1944年9月黎东方先生在陪都重庆开创收费讲历史的形式,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黎先生讲史生动形象,却又不虚构任何以人物与事件。林语堂先生得知此事后说要将“幽默大师”的名衔转送给黎东方。在先生写完《细说清朝》一书后,胡适先生鼓励他把历朝历代都讲一遍,先生笔耕不掇,陆续写出了《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和《细说民国》。1998年先生逝世后,出版社约请几位著名历史教授补齐了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和宋朝。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重视历史的通俗解读。先生撰写的《苏秦张仪》、《关岳合传》、《中国地理大势》、《三国史话》。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好评。四部书现在以《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如今,由于多媒体的传播。更是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到普及历史,叙述历史中来。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拳头节目百家讲坛,搭建起专家学者同群众的一个桥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深受观众好评。出版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尝试。

结 语

史学平民化和全民读史是大势所趋,对历史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利好。从传统叙述史学和史学的文学性看也符合传统述史的传统,老派学者亦有诸多成功的尝试。人民的选择才是应有的改变。如果能抓住这一趋势,相信一定能够迎来史学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希望那一天的尽快到来。让历史学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i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12.

ii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1页,台湾,198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iii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129.

【参考文献】

[1]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出版社,1999.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Z].台湾,1981:2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3]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英)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8.

[5]马卫东.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古罗马)塔西陀.罗马帝国编年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法)布罗代尔.论历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

193 评论

yiyi1169681829

这个问题比较概括,不过我建议你去看下论文网站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个:学术论文网(www.csscipaper.com)。里面关于历史方面的论文很多,相关栏目有:历史地理(一)历史学、历史学研究论文、历史学理论论文、历史学动态论文、历史学概论论文、历史学前沿论文、古代文明史研究(二)世界史、世界史学论文、世界历史论文、世界历史研究、全球史研究论文、世界史理论论文、世界史动态论文(三)先秦、秦汉史、中国古代史研究、先秦秦汉史研究、先秦秦汉史动态(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魏晋隋唐史研究、魏晋隋唐史动态(五)宋元明清史、宋辽金元史研究、明清史研究论文、明清史动态论文(六)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史理论、中国近代史人物、中国近代史动态(七)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国现代史纲要、中国现代史理论 、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国现代史丛刊、中国现代史动态(八)当代中国史、《当代中国史》

93 评论

深夜黑暗厨房

【名词解释】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识、史识。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历史系统方法: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简答题】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必须重视研究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价值,重视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 2)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存在中去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社会存在中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会性质、社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必须用社会经济结构去说明社会的政治结构,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去解释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政治、军事、伦理等的变化,去说明社会历史的运动。 4)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与历史上特有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研究历史应该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同时要正确评价个别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2. 史料鉴别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伪:“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3) 考证:本证法、旁证法、理政法、人证、反证、孤证。3、 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历史认识的三极分别是历史主体、历史中介和历史客体。这三级是能动统一的。历史主体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主要是指历史学家。历史中介是指历史资料。历史客体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从历史主体与历史中介的关系来看,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决定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程度;历史学家不主动、积极地利用历史资料也不可能去认识历史事实。从历史中介与历史客体来看,没有历史资料就无法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就没有历史资料。从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来看,历史事实要靠历史学家去发现、去认识;没有历史学家就没有历史主体的出现,也就不能发现、认识历史客体。4、 为什么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1)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2) 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3) 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书;通过平时读书,阅读报纸、刊物等积累资料;注意从考古发掘中积累新资料;通过调查和采访搜集资料,特别是口碑资料。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5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有哪些?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进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比较研究。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观念出发,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宏观比较:就是指站在历史整体的角度,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研究,对历史系统的认识,历史本质的揭示,历史规律的发现主要靠宏观比较研究才能获得。微观比较:指不论从时间观念或是从空间观念出发,都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不同的、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几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史学概论的内容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三部分构成。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主要研究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历史观的演变、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思和运用。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所做的理论阐释。主要内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与鉴别;重构历史过程;新史学方法。史学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反思。主要研究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思维方式的特征、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简述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一) 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影响作用(二) 历史的具体功用1) 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功能2)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预见未来3) 陶冶人们的品格情操和启迪人们的智慧4) 增强参与意识,提高执政水平,积极参加社会决策8、什么是史料,怎样认识史料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史料,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重要性:史料是先辈经历留下的痕迹。史料氛围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分为遗址和墓葬两类,能够帮助研究者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能够为历史学家提供内容繁复、完备、连续和系统的研究证据。两种史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历史科学的发展。9、试论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和校勘的主要方法。史料的搜集:1 、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2 、分类搜集法。3 、追踪搜寻法。4 、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5 、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史料的整理:1 、 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2 、 按时间先后的整理 史书的辨伪:(1)当我们拿起一本古书的时候,首先应该检查在史书的目录上或私家的著述中,是否有这本书的名字。( 2 )考察著者有无其人。( 3 )考察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 4 )从著作所记的人物来考察。( 5 )从著作所记的事实来考察。( 6 )从著作所记的人、地、物的名称来考察。( 7 )从著作的思想内容来考察。( 8 )从著作所引用的材料来考察。( 9 )从语言文字及文体上考察。史料的校勘:(1)对校法,即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2)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选摘异同处,进行比较判定,以求之其中谬误之处 。(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本书采自哪种版本就用其转载之书校之。 (4)理校法。这是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色,对书的内容加以校勘的方法。/10、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方法:1、用唯物史观指引心理史学走向科学,即(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心理史学方法的逻辑起点;(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助于从历史学的角度科学的阐明历史上群体心理的形成、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助于从历史学的角度科学的阐释历史上的人们的心理、性格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1、什么是口述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口述史学的方法口述史学方法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又指史学家部分或全部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著作的方法。方法:1、利用口述史学的方法纠正普通大众对于文献资料的偏见,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是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2、利用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促进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3、在利用口述史学的方法时,为确保口述史料与历史事实的一致性,使用“内证”与“外证”两种方法。12、什么是历史的假设的方法,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定义:运用假设的方法对历史进行研究的一套研究方法。意义:1、对历史的可能性进行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2、历史假设研究能使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为理智的进行历史选择和历史创造;3、历史假设为我们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13、什么是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谈谈它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历史哲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发展到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史学家将越来越多的精力从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转移到对历史知识性质的分析。即一系列与史学研究实践中与主体认识能力相关的问题,这种对历史认识的主体理解能力即主体意识。影响:主体意识具有独特性和社会性。(特点)1、 史学家作用的实现有赖于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和主观能动性的深入开掘。2、 对史家个体来说,主体条件及其发挥的程度如何,使他们的认识成果显示出高低,正误之分。3、 对史学家群体来说,主体意识发挥的程度如何,关系着整个历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4、 增强护体意识,可以是主体摆脱传统的直观反映论的束缚,开发新的研究领域。5、 主体意识的发挥有力于史料价值的开掘、6、 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发现历史现象中发现规律性,在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历史的本质,运用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进行抽下降性研究。14、论述史学家的基本素养1、 史才、史德(章学诚)、史识、史学;2、完善的历史结构;3、深入社会,结合实践活动;4、培养正确的治史态度。15、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怎样认识精英人物与人民大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中增长的实践能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精英人物的历史作用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由此调动、同意了人民的意志和行动,才借以实现。16、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观都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上占据主导地位是有当时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活和与之相应的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决定的。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是:在西欧,农民和城市的广大劳动者通过“静悄悄的劳动”,在改编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扩大了自己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范围,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范围突破了庄园和行会的人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的小共同体的限制,自身生存方式的改变,引起了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的社会历史观。天命神学史观和人性理性史观之所以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是因为科学指的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那些规律的是非真伪的知识体系。要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就必须找到推动和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动力,而真正的规律就是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从天命神学史观和人性理性史观作为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当中无法发现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揭示不出规律,所以它们也就无法指导历史学成为科学。17、比较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等不同史学体例的优略1、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季、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后的联系;但是编年体史书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前后的联系,也不易于写出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2、记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记传体。记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传体通史。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4、章节体:史书体裁发展到新阶段的代表。重视分析与权术的内在联系。记事纲目清楚,结构简明。易于检录,容纳量大。现在多采用此法编排史书。不足之处是分章群节。割裂了历史过程的整体性。历史是人的主体创造,是主观与客观的动态结合 历史知识是人类的集体记忆的物化,是主观回忆与客观存在(人类历史活动本身及其物化)的动态结合 (1) 人类的“记 忆—回忆”功能是历史意识和历史知识产生的生理机制(2) 人类集体记忆的物化积淀为历史知识 历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要受自然界的必然律支配;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创造,是不受必然律支配的。 历史学,也称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按时代顺序,运用具体的历史事实,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史学概论则是对史学自身的反思。正是通过对总个历史研究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和总结等科学认识手段,揭示出历史研究过程的规律性,用以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的历史研究。一句话,正是研究史学研究自身的方法论、认识论的学科。 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研究过程的理论性阐述,是对历史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和理论性总结,揭示其规律性。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必然是史学本身,即历史研究的全过程。 史学研究过程的特点主要取决于历史研究的主客体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主体(历史研究主体是指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研究者,工作者,尤其指当代的史学研究者、工作者。)特点:(科学性、局限性,史学的主体性特征)客体的特征: 客体指主体认识、研究的对象,包括俩个层次:中介客体和终极客体。中介客体是指历史数据是主体赖以进行认识与研究的原料和工具,包括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献俩个方面。终极客体,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本身,是无法真实感知和把握的。它蕴涵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文献与遗迹背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历史主体要认识和研究的终极目标。主客体的关系:历史认识研究的主客体是一对矛盾。一方面,主体借助中介客体,克服主观性、局限性,不断的认识终极客体,一方面,终极客体具有不可感知性,历史变化性,但终究可以通过中介客体全部或部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历史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认识与不可认识之间的矛盾。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认识史料这一中介客体到达认识人类过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根本目的。人永远不能完全揭示历史真理,但可以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 历史认识过程的特征 历史认识过程与其它学科的认识过程一样,也符合人类的普遍的认识论原则。一个单环节的认识过程也包括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俩个阶段。但历史学又与他学科不同,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个周流边的的历史过程,不同于自然学科的同理重复,是活的东西,因而一个单环节的认识结果,只有经过历史实践的检验、再认识,才能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这是历史认识过程特有的特征。感性认识阶段:搜集整理史料阶段(原料准备)理性认识阶段:分析、综合史料阶段(技术处理)编辑成文和著述阶段:即阐释历史阶段(加工成品)历史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投入“市场”) 历史研究过程(示意): 感性认识阶段——搜集整理史料 理性认识阶段——分析、综合史料 结论阐述阶段——编辑成文 通过实践检验、再认识阶段——盘旋上升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研究历史认识过程,总结这个过程中 的矛盾解决的经验方法和理论,就成为我们这门学问的基本 任务。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通俗说来,这是“怎样认识”与“认识的内容是怎样”的区别。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本身理论原则的抽象与总结,是对历史研究、历史认识过程和规律的归纳与总结;历史理论是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乃至于整个发展过程的理论性总结,是具体史学研究的目标与结果。史学概论与史学史的区别:它们都是以史学为研究对象,都是对史学研究规律的揭示与阐述,但二者不能等同。史学史是一种纵向研究,以历史的方法,按年代顺序,从史学思想、观点、流派、体裁、重要史学著作及史学家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叙述史学发展过程,探求史学发展规律,一句话,它仍然是史而不是论。史学概论是一种横向研究,以逻辑的方法,探讨历史研究过程的方法与理论,揭示历史研究的规律,并按照这些理论、方法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它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史而是抽象的论。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可以归纳为: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等三大部分。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包括本体论与认识论两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有关史观的理论决定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史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历史研究的基本知识:1、读史基本知识 2、史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的知识 3、史学评论的知识与技能 4、有关史学现状、流派、思潮、尤其是史学动态的知识 《史学概论》的意义:A、《史学概论》联系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部门学科,B、《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反思学科,c、《史学概论》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史学概论》的学习方法:A、广泛的阅读——多读书,读好书。B、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用、检验、升华。C、态度诚恳、虚心,兼收并蓄,持之以恒。理性主义史学强调以理性的精神探讨历史发展的因果,给历史以合乎理性的解释,这样的历史是“用实例进行教育的哲学” 。历史哲学以理性思维为手段,以逻辑为方法,从哲学高度来分析历史、叙述历史、撰写历史。历史哲学所关心的不是一般色历史事实。而是超经验的理论或规律的探讨。 “ 历史哲学”的概念是有伏尔泰首先提出来的。其主要代表: 维柯 康德 赫尔德 黑尔 孔德 梁启超:(1)中国史五项内容:1、智力(思想史),2、产业(经济史),3、美术(艺术史),4、宗教,5、政治。他说:“凡作诸史,于此五端,忽一不可。”(2)治史方法:强调“纯客观研究”,“反对”强史就我”,有所谓“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

266 评论

Candice18611

兼容并收在北大史学系,他能够广揽人才,耆儒新进,皆所延聘。各种学术观点,不分派系,兼容并收,有蔡孑民先生之风度。傅振伦回忆说,当时“通儒如陈伯弢汉章、叶浩吾瀚、陈援庵、马书平、邓文如之诚诸师,硕学如李大钊、陈翰笙、李璜、王桐龄、孔繁燏、李季谷诸先生,咸来讲学,一时称盛”(注:《先师朱逖先先生行谊》,《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为了推进新史学的建设,朱希祖特别重视史学理论。他聘用李大钊、何炳松同时开史学理论课程,李大钊讲史学思想史和唯物史观研究,何炳松依据美国鲁滨孙的《新史学》,讲授历史研究法、历史教学法等。何氏1923年翻译《新史学》,朱希祖为之作《序》:“我国史学界总应该虚怀善纳,无论哪一国的史学学说,都应当介绍进来。何先生译了这部书,为我国史学界的首倡者。我很望留学各国回来的学者,多译这种书,指导我国史学界”。朱氏这种提倡各种理论并行,大胆引进和吸收西方史学理论的做法,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三十年代,史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著者很多出自北京大学,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伯乐识才他还建议学校当局,就文理科高材生各考选一人,派送德国。文科留学生专攻史学方法、史学史等科目。姚从吾,即是应选而赴德国留学的。姚氏曾留德十一年(1923-1934),是著名的蒙古史、元史专家。在中国史学史方面,他也造诣很深。1940年代,曾在西南联大开设中国史学史。当代著名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就曾亲受他的指导(注:宁泊:《史学史研究的今与昔——访杨翼骧先生》,《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讲授课程朱希祖本人那时讲授中国史学概论。从内容看,他讲授的实际上带有中国史学史的性质,虽然他未采用“中国史学史”的名称。他的讲义1943年在重庆由独立出版社出版,取名《中国史学通论》。受朱氏影响最深的是傅振伦。傅振伦早就撰有中国史学史方面的论文多篇,著有《史通之研究》、《刘知几年谱》等。从1929年至1937年,他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史学系教授中国史学通论。抗战以后入蜀,1942年在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史地系为学生讲授史学通论。1944年,他把讲义整理成书,由史学书局印行,本想取名《史学通论》,为了与老师朱希祖的书相区别,改名《中国史学概要》。此书分为十篇,分别为:史之解谊、史官建置、史学起源、史书名目、史学流别、史体得失、史学名著举要(上、下)、史学上两大思想家、史籍之整理,并有附录“编辑史籍书目提要之商榷”一文。虽寥寥八万言,但对中国史学的许多方面,都有简要的论列,是较早的关于中国史学史方面的专著。1947年,顾颉刚在回答蒋星煜的采访时,谈到当代史学史专家的成就,就提到了傅振伦并刻意说明“朱希祖之弟子傅振伦”(注:《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傅氏本人也承认他在史学史方面取得成就,与朱氏的教导和鼓励有关,他曾说:“余每有专著,辄就正于先师”,“及阅《史通之研究》,推为研究刘知几学说之津梁,论《刘知几年谱》,曰搜集资料甚备。……《中国史学概要》,则谓能广师说,而备述各方面”(注:傅振论:《先师朱逖先先生行谊》,《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

181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学习数学史概论论文

    从算法教学管窥中国古代数学史俞 昕( 浙江湖州市第二中学 313000) 关于算法的涵义, 人们有着不同的界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在学生算法

    伯妮新娘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外国论文主题各方面的概览怎么写

    是所学什么专业的,一般情况都是要的了

    一个老神仙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近现代史方面的论文题目

    请问你的解答是什么这些论文还有吗?有的话可以发给我吗?

    一坨Lemo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历史方面的期刊

    《纪实》半月刊 ,讲述历史人物,邮发代号2-393

    muxiu木秀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文化方面毛概论文题目

    81、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82、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政策创新84、浅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小怪兽的小胖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