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4

大飞猪猪
首页 > 学术期刊 > 麻黄治疗温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百合2011

已采纳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在太阳病里,中风是津液虚的证,已经汗出了,治疗要以救津液为主;伤寒是表紧无汗的,津液还没有耗散,治疗以解表为主。麻黄汤就是典型的解表剂。 先来看证。“头痛发热”不用解释了,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是表证的典型症状。“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是因为表紧津液不得出,所以囤积在肌体里面造成疼痛。当然寒气进入肌骨造成局部瘀堵也会疼痛。“恶风”是典型津液虚的证,这里可能是传抄错误,此条有恶风不通。“无汗而喘”,因为津液往上走,又不能汗出,肺的压力很大,只能通过喘来缓解。 麻黄这个药我们说过,是宣通毛孔的,它本身没有能量,所以它合桂枝这样的能量剂才能发汗。桂枝是作用于肌肉的,将肌肉里的水湿往外逼,麻黄打开毛孔,协同作用以致汗出。我们知道,麻黄合石膏能治温病,这里石膏也是能量剂,一种寒降的能量,石膏将热降下去,麻黄打开毛孔,所以温病服了也能汗出而解。 杏仁既能宣散又能下气,宣散助麻黄发表,兼下气则能平喘。杏仁因为其药性比较驳杂,所以在《伤寒》里一般都不做主药,只是配合使用。这里杏仁七十个,大约二十几克吧,古时候的杏仁都比较小。炙甘草这里只用一两,量很轻,可见津液不怎么虚。少量的甘草,也可以理解为是发汗后的善后之药。 说一个麻黄汤的医案。有一个老人夜里常尿炕,用现在的中医理念,自然是从肾论治,结果吃了无数补肾收敛药都不见效。后来遇某医给开了剂麻黄汤,一剂而愈了。这其中的原理用后世的五行辨证体系是没办法解释的,发汗药跟遗尿有什么关系? 用六经辨证却不难解释:人吃进去饮食,通过中焦气化作用变成能量送出体表,不能完全气化的能量则代谢为废水,通过肾和膀胱排出体外。如果肌表的气化作用弱了,意味着大量的能量会代谢为废水,加重膀胱的压力,于是容易遗尿。麻黄汤里麻黄和桂枝的组合无非是加强体表的气化功能,所以也就能减少膀胱和肾的压力,也就能治遗尿。有人会问,患者若有肾虚怎么办?我们不能只看肾虚这个结论,要问为什么肾虚?肾脏的代谢压力减轻了,肾脏自己就能补回来,自然就不虚了;当然,佐以适量的补肾药也许会有些帮助,但要适度,滋腻药多了,妨碍了气化功能,就适得其反了。 这个医案很好的阐释了如何用人体表里循环的观念治病。表里循环是大循环,其力量大,是人体运行的主流;相比而言,脏腑五行生克的循环是小循环,其力量小。后世的医生用五行生克理论断为脾克肾,光是去健脾补肾,这治的就是小循环,从小处着眼,必将为大所制,自然久治不愈。有人说《伤寒论》的方子擅长治外感病,不擅长治内伤病。从这个医案亦可看出这个说法是不客观的。既然我们治的是人体而不是疾病,何来内病外病这一说?所谓辨证施治,辨的是证在外还是在内,而不是病在外还是在内。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主要区别点之一。 有一本民间偏方的书上载了一个治老人遗尿的偏方,说用白芷泡酒服用有神效。民间偏方之所以称之为偏方,是因为用常规的中医理念解释不了,却又很有效验。天下事本为一理,你的中医理论果真正确的话,就应该能解释一切有效验的方子,如果解释不了,只能说明这套理论有问题。如果我们参透了《伤寒》的辨证思路,这个偏方是可以解释的:白芷是辛散的,是解表气化剂;酒也是解表气化剂。这个偏方说白了和麻黄汤的作用相类似而已。 这一条前面讲的是无汗身痛的太阳病,也就是伤寒麻黄汤证。服了药,稍微好一点了,病人有些“发烦目瞑”。目瞑是一种类似于眩晕困乏的反应。前面说过,邪气重的时候,人是亢盛,就是累也不能睡。服药后产生困倦反应,说明邪气快解了。严重的会出鼻血,出了鼻血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阳气重故也”。这里的阳气指的是津血,就是津血多。人体津血多自然病解得快。如果体表不够通畅,不能迅速的通过体表解决邪气,津血就会寻求的别的途径解决,出鼻血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小孩子爱出鼻血其实是好事,一场感冒就躲过去了。就这一条我们来讲讲出血这个证。像牙龈出血、便血、经期血淋漓不尽,这都是很常见的。如果我们顺应人体来思考,其实都是人体在排邪气。包括大便颜色深,就是有潜血,也是如此。 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得一个病几年不愈,百药不效。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拉黑色的大便,据她说拉了半马桶,病从此就好了。所以我们不能见血止血,而要去考虑人体到底哪个层面有邪气。如果顺应人体来思考,我们还可以更宽泛的理解这个问题。不单出血,慢性腹泻,慢性鼻炎,人体有异常分泌物,甚至频繁遗精,都有可能是人体在体表不能解决邪气的情况下寻求的其它途径。 所以《伤寒》里治遗精给出的方子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小建中汤,这两个都是治太阳表证的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方。条文中出鼻血给出的方子是麻黄汤。麻黄汤是驱邪气出表的,邪气从表解了,就不必用出鼻血来解了,鼻血自然也就不出了。这是顺应人体的辨证思路。后世的医家是不敢这样用药的,他们认为桂枝是活血的,麻黄是发散,是出血证的大忌。他们一见到出血就是凉血止血,用生地丹皮茅根鹤草之类。如果是阴虚阳亢这些药还能奏效,如果是别的情况吃了是不会好的。比如经血淋漓不尽这个证,我早年也袭用凉血止血的套路,仅治好过一例,其余的都失败了。 《伤寒》里治血证的方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温经汤都用桂枝,而且桃核承气汤还有里热证的。历代伤寒名家的临证效果证明这些方子治血证反而有捷效。我个人治出血证,用干姜桂枝的时候比用生地茅根的时候多。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治出血症的医案:张某,男,青年。自述:痔疮出血疼痛,出血量很大,走路都受影响。刻诊:便秘干结,胃有些返流,大腿根部酸痛,腰酸痛。脉不稳定,时而亢躁,时而缓弱。平时食肉多,运动少。 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厚朴20大枣3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桂枝20当归20四剂 效果:四剂内出血即止;便秘基本缓解;大腿根部疼痛减轻;痔疮还会痛;小便时微有涩痛感。为什么会这么开方?大家可以讨论下,休息十五分钟后再接着来讲。好,接着讲课。刚才那个医案,大家讲的都很好。我说说我自己的认知吧。 辨证:患者提供的症状不多。里证有便秘;表证有腰酸腿根部酸。半表半里证却不明显。脉时而亢燥时而缓弱,或可理解如疟状,病在进退之间,类似于往来寒热,邪实津虚;胃返流类似于呕,况且半表半里证是胃弱邪入引起的;大腿根部内两侧疼痛,为肝胆经。综合来看可以视为有半表半里证。且失血而脉弱,又有痔疮肿痛便秘,寒热夹杂,情况复杂。三阳并病,治从少阳。便秘痔疮严重,用大柴胡加减。这就是真正的传统中医思路,不是看痔疮看出血,而是看邪气在哪里,津液盛衰如何,循环秩序如何。 后世的医家总是喜欢搞出些这样的理论,出血要禁干姜桂枝,感冒要禁什么什么药?这都是以病论病,忽略人体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痔疮出血这么严重,我用的都是些热药发药活血药,是因为在我的眼中没有病,只有人体。这样才能治病。 此病人的二诊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熟大黄5厚朴20大枣2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肉桂20当归20滑石20(包煎)四剂效果:患者服完后告诉我痔疮基本好了,小便涩痛也消失。

281 评论

hailanlan75

①《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②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③《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④《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剖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情肺,大有功效。”⑤《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⑥《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⑦《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⑧《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⑨《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⑩《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232 评论

相关问答

  • 蒲黄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

    五爷威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麻黄治疗温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在太阳

    大飞猪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麻杏类方临床证治规律研究论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

    请别叫我龙爷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膀胱癌免疫辅助治疗临床研究论文

    彰化基督教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陈柏华表示,「尿路上皮癌」(通称膀胱癌)较常发生在膀胱并以「非肌肉侵入性膀胱癌」最常见(约75%),「肌肉侵入性膀胱癌」占25%。

    钱川同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三联模式治疗肠梗阻临床研究论文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 部分或全部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流动并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intestinalobstrution),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下

    淘气别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