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2

秀之美adahe
首页 > 学术期刊 > 美术学工笔画毕业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YGUANGZHOU

已采纳

摘要] 对工笔画表现技法问题的关注已是现代工笔画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工笔画技法因素在造型、用线和用色三个方面的实验大大丰富了艺术创造的空间,使中国工笔画具有了超越古代传统的现代形态。 [关键词] 工笔画教学 表现技法 学生 如何再认识,再理解工笔画,是当代工笔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对工笔画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需要,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并成为一名适应性强,与社会同步的优秀人才。对工笔画表现技法问题的关注已是现代工笔画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工笔画技法因素在造型、用线和用色三个方面的实验大大丰富了艺术创造的空间,使中国工笔画具有了超越古代传统的现代形态。 一、要加强自己的造型能力 对工笔人物画造型能力的要求,与对其他画种人物造型能力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生对象的能力。二是主观造型的能力。前者应为后者的基础。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偏废的。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课堂的基础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另外,学生应当在生活中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生活中的各类形象做经常的深入细微的观察,默写,心记,研究各类形象的特点和形体的运动规律,要养成速写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解决人物的造型问题。今天的工笔人物画面对的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和生活。西方艺术的影响使人物画的造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对面的直接写生成为人物画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这种直接写生的方法为研究人,表现人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如果加上“写意”这一传统的切入点,我想这正是人物画发展的前途之一。 在工笔人物画中培养训练自己的造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写意识,写心,写情,让造型的形式表达情感,立求尽达其意,工笔人物画中的造型与形式构成是绘画本体的基础,想画好工笔人物画,就必须培养好自己的造型观念,造型意识,造型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关键是要修炼好画外功夫。 二、运用现代工具表现线条的美感 作为艺术表现之手段,线语言的应用,早于形体和色彩语言的使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把经过高度提炼和抽象概括出来的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线”作为表达物象的最佳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以线为主的造型艺术手法。因此,在进行工笔人物创作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线与造型的形态美结合好便能充分体现工笔人物画的美感。 1.要解决用线条塑造形体美的问题 工笔人物首先要解决用线条塑造形体的问题,工笔人物画用线条造型称为“白描”,白描就是线描,线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也是工笔画的特点之一。但工笔画的线与意笔画的线不同,工笔画运用细而均匀的线条。意笔画运用粗细不同,变化多端的线条。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如何用线造型。即如何进行白描写生教学是其中遇到的关键难题之一。许多学生的白描作业中,其根本的问题是没能真正的理解造型的线的组织结构是怎么一回事,单线不成型,线与线的有机组织才能构成美的画面,但这决非易事。有的同学虽然素描功夫尚可,但如果要求他用线来进行人物写生或是进行创作,往往就无从着手了,这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理解线的含义。 2.现代工具在传统技法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学也慢慢地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技法教学:例如在工笔画中作线,在使用工具上不局限于毛笔画线。现代工笔画中线的独立性在减弱,尤其是重彩画和厚画法,线只是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于画面。因此,线的粗细刚柔的微弱变化其意义已不大,所以,有时也采取钢笔画线,由于它挺劲,匀称,有力,变化自然,转折没有粗细变化,这样线的纯化结果增强了线的装饰趣味。有时还可以把墨汁稀释成几个深浅层次,根据需要灌进不同粗细的直管笔中,把直管笔分成十几种深浅不同,粗细不一的规格种类用于作线,以适合画面复杂而层次多变化的大场面的需要,在画面用线设计上可以前面粗后面细,前面重后面轻,前面浓后面淡。使用这种方法,用笔是较容易安排整幅画面线的粗细深浅,容易控制线的布局。另外,这种笔用来画“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很有效果,别有一番审美趣味,传统用线是轮廓加笔法,现代教学中画线则要求准确把握住物象形体的组织结构,掌握它在某种透视情况下可能发生的转折,倾向和强弱变化,以及每一个结构轮廓的起伏和消失点,这样才能使线的正确地描绘出物象的长、宽、方、圆、深、浅、粗、细等变化关系,否则就难真实地表现出其体积感而变成剪影或空洞的框框。 三、运用现代人的色彩感觉来用色 除了上面所讲的线的造型外,工笔画中的用色也十分重要。和水墨画相比,工笔画中的用色有时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一幅工笔画,线条组织欠佳,但着色好,往往还可以弥补画面的效果,如果色用的不好,没有好的色彩感,不协调统一,是无法完成一幅好的工笔画。 任何一种绘画材料,有它的特色也有它的局限,可以说由局限产生特色,也可以说要有特色就要受到局限。中国画颜色纯粹、沉着、典雅、虽不及西画色彩丰富,但有自身的韵味和特点。墨韵墨彩渗透在画面中,中国画中的墨不是纯粹的黑色,稀释的墨也不是纯粹的灰色,墨和色的关系中闪烁着一种文化特点和哲学思想。 时至2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画的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中国画需要在审美范式、形式构成、墨彩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观念和实际上的创新和拓展,实现中国画墨彩的互补,促进中国画色彩向现代的转换,再创新时期中国画色彩的辉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弘扬。中国画的创新是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和审美观念的确立,同时涉及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弘扬,在美术史上色彩的应用有着独具的风采,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定位,完全可以吸收融合到现代中国画的创新中去,在现代审美理念的整合下,推进中国画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其次,各类西方色彩材料的引用及西方色彩经验的融合、创新。借鉴西方绘画颜料,如水彩、水粉、甚至油画棒,都可以大胆地融合在中国工笔画创新中去,只要整体上不失去中国工笔画的书写性,不失去中国工笔画的精神内蕴,就可以大胆进行探索,推进色彩的表现力,逐步建立新的色彩观。用色大胆地吸纳西方艺术色彩的科学配制,客观地了解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相互关系,把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对比,科学地分析研究,合理地融入中国工笔画的创新。 由于中国传统色彩色阶不多,其工笔画的制作方法也不能使这有限的色彩产生太多的变化。但也正是由这种材质设色方法和基本精神使其有独特的审美效果。所以现代对色彩的认识和能力提高了,工笔写作必须不断地追求材质的丰富性和色彩运用的新突破。 总之,工笔画中技术因素的发展大大丰富和推进了现代工笔画的艺术表现;不仅闪现在画面的表层组织之上,也渗透到造型的意象之中和工笔化的新观念里;不仅表现着画家的艺术个性,并且辅助状物抒情;同时也给中国工笔画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孕育出旺盛的生命力。

314 评论

小马摩羯

写个人画画感觉。如果你是学教育的就可以写: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措施探讨、中小学生美术教育心理研究、论中小学美育对人格的影响,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很好写的。我一个论文8000字的2小时搞定。

355 评论

Emily丫头

101、《“物质匮乏”的雕塑学》(《雕塑》,2014年1期);100、《蹈虚揖影之妙——段辉水彩画的形而上畅想》(《美术观察》,2013年6期);99、《超象:“抽象”的中国言说》(《雕塑》,2012年6期);98、《别开蹊径走丹青》(《陈永生国画作品集》,2012年9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7、《齐白石的“理事情”》(《中华读书报》,2012年4月11日20版);96、《亨利·摩尔的雕塑空间拓新》(《雕塑》,2012年1期);95、《形与意的熔炼》(《雕塑》,2012年1期);94、《齐白石的“理事情”》(《中国社会报》,2011年3月2日四版);93、《心印气行——且说江源的绘画创作》(《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4日第八版);92、《且说“2011艺术湖南”的工笔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4月6日第七版);91、《写不完的齐白石》(《人民日报》,2011年4月5日第四版);90、《文化守望与语言变革》(《美术》,2011年2期);89、《融合碑帖成一家》(《书法》,2011年1期);88、《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雕塑》,2011年5期);87、《抽象当道》(《雕塑》,2011年5期增刊);86、《体验并关注雕塑过程》(《雕塑》,2011年5期增刊);85、《雕塑的“三化”状态》(《雕塑》,2011年3期);84、《中国古代雕塑家何在何为》(《雕塑》,2011年3期);83、《中国古代雕塑潜理论撮要》(《雕塑》,2011年2期);82、《〈巴尔扎克〉造型惯性的去除》(《雕塑》,2011年1期);81、《“反雕塑”现象批评》(《美术报》,2011年2月19日,总第900期);80、《溯源何为——姜坤画绘长江的多方探寻》(《长江溯源》,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79、2011年,《城市雕塑的“抗熵化”功能》(《共铸辉煌——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论文集(三)下》,长春出版社,2011年8月);78、《画在南方》(《关注岭南》,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8月);77、《储集的美术星光》(《丹青无边》,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5月);76、《群星闪烁的工笔画湘军》(《2011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集[工笔卷]》,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3月);75、《汉字设计的基本向度》(《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CSSCI期刊);74、《张肇达时装设计的文化审美指归》(《装饰》,2010年8期,CSSCI期刊);73、《设计专业文本写作的教学探索》(《装饰》,2010年1期,CSSCI期刊);72、《工笔画的概念嬗变和文化维度》(《美术研究》,2010年第3期,CSSCI期刊);71、《以学术志庆〈雕塑〉创刊15周年》(《美术》,2010年第12期);70、《中国美术观的文化维度》(《美术观察》,2010年第12期);69、《雕塑草稿的审美特征和研究价值》(《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68、《亨利·摩尔的素描打稿和硬质加工》(《雕塑》,2010年6期);67、《传媒的言行——《雕塑》的雕塑史》(《雕塑》,2010年6期);66、《现代文化视界和科技语境中的木雕艺术》(《雕塑》,2010年增刊);65、《雕塑草稿的预先匹配》(《雕塑》,2010年5期);64、《贾科梅蒂雕塑草稿的“瞬间叠加”》(《雕塑》,2010年3期);63、《雕塑草稿中的感性存活》(《雕塑》,2010年2期);62、《审美经济时代的雕塑创作》(《雕塑》,2010年1期);61、《雕塑草稿的原创性》(《雕塑》,2010年1期);60、《“反城市”的城市雕塑》(《中国美术馆》,2010年5期);59、《罗丹雕塑的构造方式》(《学院雕塑》,2010年1期);58、《中国当代工笔画的文化审美态势》,《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性与现代化 —— 首届湖南省工笔画论坛论文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 );57、《工笔画家评点八则》,《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性与现代化——首届湖南省工笔画论坛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56、《山水着意尽苍茫》(《山川苍茫》,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年);55、《道通天地有形外——张肇达的时装设计与绘画创作》(《张肇达视觉日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54、《汉字的诗意作业》(《混设计》,凤凰出版集团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年);53、《尽微·致广·通变》(《黄衍增书法集》,海天出版社,2010年);52、《中国美术观的文化维度》(《走向文化自觉建构中国美术观——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51、《情趣·意境·神韵》(《谢湘平书画选》,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10年);50、《刘春潮漆画的三个维度》(《文化中山》,2010年第2期);49、《场景与人物的叠置》(《画坛》,2009年4期);48、《西方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东方古代智慧》(《雕塑》,09年6期);47、《城市雕塑的生态性》(与徐跃东合作,《上海艺术家》,09年4期);46、《美术院校专业教材的“贫血”与失语》(《美术观察》,09年1期);45、《管窥中国画三十年的论争与实践》(《中国书画报》,09年6、7期);44、《雕塑的审美鼎立》(《雕塑》,09年4期);43、《洞或口的看或听》(《雕塑》,09年1期);42、《山水着意尽苍茫》(《当代岭南书画报》,09年总第9期);41、《罗丹雕塑草稿的重构与升华》(《美术观察》,08年3期);40、《雕塑的“门道”与“风气”》(《雕塑》,08年1期);39、《亦工亦写且诗且画》(《中国艺术家》,08年1期);38、《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雕塑创作》(《书画名家·中华儿女》,08年10期);37、《道通天地有形外》(《粤海风·文化中山》,08年10期);36、《米开朗基罗未完成雕塑的当代意义》(《共铸辉煌——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论文集(二)》,长春出版社,08年8月);35、《楚湘姿态:在中国工笔画的现代化进程中》(《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08年11月);34、《守望的气度:文化视界中的湖南雕塑》(《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08年11月);33、《从“反技术”到“技术”》(《美术观察》,07年9期);32、《城市雕塑让人欢喜让人忧》(《美术观察》,07年3期);31、《“反雕塑”的世纪遭遇与美学意义》(《雕塑》,07年6期);30、《“器”与“道”的会通》(《雕塑》,07年4期);29、《文化开放形势下的“泛雕塑”》(《雕塑》,07年2期);28、《雕塑艺术的生态向度》(《雕塑》,07年1期);27、《拖墨带水又一皴》(与陈晓明合作,《国画家》,07年1期);26、《山与人的和合》(《周鹏生山水雕塑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06年5月);25、《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中国美术馆》,06年4期);24、《公共艺术的“最小公倍数”》(《雕塑》,06年3期);23、《雕塑的中庸之道》(《雕塑》,06年2期);22、《沈从文小说的中国传统绘画性显现》((与徐跃东合作,《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年2期,CSSCI期刊);21、《管窥中国画三十年的论争与实践》(《中国画研究》,06年1期);20、《隐匿的边缘探索》(《中国艺术学》,06年第1期);19、《显与隐:从“雕塑百年展”看20世纪中国雕塑》(《雕塑》,06年1期);18、《公共艺术的生态意识》(《规划实践》,06年总第8期);17、《雕塑形式中的符号建构》(《雕塑》,05年6期);16、《妙手天成——张永见雕塑艺术评析》(《雕塑》,05年6期);15、《重在诗与思》(使用笔名“寒星”,《雕塑》,05年6期);14、《自由表达的可能——关于潘鹤的两组雕塑草稿》(《雕塑》,05年5期);13、《画梦三重天》,(《香港书画报》,05年4月20日);12、《民间情趣与设计意味》,(《崔平平绘画作品》,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04年);11、《文学研究的审美向度》(《中华读书报》,04年4月7日);10、《“书画宴”风起岭南》(《美术观察》,03年第3期);9、《光与色的交响》(《艺术状态》,03年第2期);8、《新感觉新水墨》(《陈晓明·山川苍茫》,澳门出版社,02年);7、《散文时代与时代散文》(《中国青年报》,01年7月24日);6、《漫画为什么这样“红”》(《教师报》,01年6月17日);5、《走进乡村美术馆》,(《美术报》,98年7月27日);4、《乡土文学研究综述》,(《衡阳师专学报》,97年第1期·增刊);3、《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衡阳师专学报》,97年第1期);2、《泥土的“舞蹈”》,(《湖南日报》,94年6月11日);1、《新时期现代文学的文化批评》,(《郑州大学学报》,9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94年第1期全文转载,CSSCI期刊)。

231 评论

一口好锅

这个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有好多要求的!!最好就是去你们学校网络阅览室,最好的资料库算是 中国知网 了,每个大学都有购买这个网站的。里边去搜索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正规的论文格式!!或者一些期刊杂志,例如国画家 中国画 等,里边都有!

248 评论

相关问答

  • 工笔人物画创毕业论文

    抱歉。虽然工笔是我的专长,但是这方面的论文我也没有写过。不过我觉得可以从国画历史和工笔选用的纸、笔的特点这些方面来写。也可以说一下工笔与其它画种的不同和工笔画的

    吃买吃买吃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美术国画毕业论文

    对我的撒打算打算的都是大大

    潇湘涵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工笔画使用的技法毕业论文

    我也会工笔人物 不过我不太清楚 画画 画的是生活

    七碗爱玉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工笔画论文文献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有介绍中国画涉及工笔。具体工笔找了很多没找到。)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

    小蓉~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工笔美术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满足现代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笑寒天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