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3

姗姗爱C
首页 > 学术期刊 >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使之懿727

已采纳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炎,经常危及体弱者的生命。流感还易使患者发生并发症,使原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由季节变化引起的伤风、感冒屡见不鲜,冬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每年都有百万人患上流感,严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疗。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特点: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染率最高的为青少年,高危人群为年迈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患者。每次流感流行后在人群中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我国1953~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下面就流感的预防治疗和广读者探讨。 1 流感的含义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患者表现为突然发热、咽痛、干咳、乏力、球结膜发红、全身肌肉酸痛。般持续数日全身不适,严重时可致病毒性肺炎或肺部继发感染。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流感是一威胁极大的传染病,因为它除了可引起发热和周身不适外,还易使患者发生并发症,使原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流感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它的流行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3~5年形成一次小规模流行,8~10年形成一次大流行。对于流感的预防和控制,世界上目采用疫苗和药物预防两措施。疫苗对甲、乙型流感均有预防作用,但流感疫苗的使用,目前在国内还不广泛。 2 流感与感冒的区别流感与感冒有类似的病名及相似的症状,但两者从发病原因、病程变化、危险度来比较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感冒是由腺病毒等引发的鼻腔和咽喉部位的轻微病毒感染,有时无需用药就能痊愈,虽然感冒也会导致其他感染,但些并发症的发病率低,危险性较小。而流感是感染了流感病毒后发生在呼吸道以及中耳的急性病毒感染,比感冒来势更凶猛,持续时间也更长。流感还合并恶心、呕吐、腹泻、畏寒、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引发身体多系统病变,包括中耳炎、支气管感染、心肺疾病的恶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哮喘。流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炎,经常危及体弱者的生命。 3 流感的预防与治疗 3.1 流感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物。(2)房间里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3)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平衡心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4)接种流感疫苗,提高身体免疫力。适宜儿童、老人、慢性患者等高危人群。(5)多喝水,常吃水果蔬菜,适当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E。(6)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口密度大、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幼儿园、学校、工厂、机关等单位发生流感爆发疫情时,要及时隔离治疗患者;科室、车间、办公室等可用1%~2%漂白粉澄清液或含氯消毒液喷洒等进行消毒。 3.2 流感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要漱口,保持鼻、 咽、 口腔卫生。(2)对症治疗。高热头痛,给予解热镇痛剂;咳嗽给予止咳剂;中毒症状较重者,可适当用抗病毒药物,酌情输液。(3)肺炎型流感的治疗。要注意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输氧,防止心功能不全的发生,酌情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一旦有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

358 评论

红枫叶马大姐

hū xī dào hé bāo bìng dú gǎn rǎ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又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可使培养细胞发生特征性融合细胞,是婴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少数可伴有皮疹。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能使病变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故名。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分布全球,冬春季多发,有时可呈周期性流行,1~3 月为流行高峰。在家庭、幼儿园及婴儿室易有爆发流行。该病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确诊可分离病毒及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诊断。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预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皮肤科 > 病毒性皮肤病 > 副黏病毒性皮肤病

感染内科 > 病毒性感染 >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病人及带病毒者病初及病后1~3 周内均可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

病原体存在于患者或带病毒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主要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经空气飞沫或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而传播。此外,鼻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还可通过被有感染性的分泌物污染的手接触鼻腔或眼结膜而传播;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因间接接触患者鼻、眼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染;腺病毒还可因污染游泳池水而传播,艾柯病毒也可经食物传染。

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儿童最多见。某些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特别明显,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以1~6月龄婴儿发病率最高,尤以2月龄组为甚,因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发生,故出生不久即可发病,年长儿及成人仅为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重型是引起6月龄以下婴儿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原,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分布全球,冬春季多发,有时可呈周期性流行,1~3 月为流行高峰。在家庭、幼儿园及婴儿室易有爆发流行。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融合病毒(RSV)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简称合胞病毒,属副黏液病毒RNA型,直径100~140nm,核衣壳由32个对称20面体衣壳组成,有囊膜。不被乙醚、氯仿破坏。用人细胞、双倍体细胞及原代猴肾细胞等可以培养病毒,且可产生特殊的融合细胞故名。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依表面抗原可分为4 个亚型。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可在感染的细胞胞质中查到病毒。本病经飞沫呼吸道传染,具有传播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均有传播和流行,几乎每年或隔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之一。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经空气飞沫或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RSV侵入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黏膜内增殖,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婴儿,老年人,RSV可由鼻咽部延及各级支气管和肺泡,从而发展为严重的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和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某些病毒感染的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可见包涵体。病变程度与病毒种类、型别和感染部位有关。轻者数天后上皮细胞可再生而恢复正常。如病变累及细支气管,可发生上皮细胞坏死、剥脱,细支气管壁有广泛单核细胞浸润,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和黏稠的黏液可堵塞管腔而致肺不张、肺气肿。病毒性肺炎最初表现为纤毛进行性减少,上皮细胞空泡形成,继之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实质性坏死、萎陷,肺泡壁也可见坏死和增厚,间质水肿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发细菌性感染时,可见黏膜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发生肺脓肿、败血症及多个器官的化脓性变化。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6个月~4岁的婴幼儿。多在冬春季发病。潜伏期4~5天。

婴儿主要表现为发热(38~40℃)、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伴阵咳、呕吐、呼吸急促,少数伴胸腔积液,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严重者可发生呼吸道阻塞、肺不张、缺氧、发绀、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有的病儿可发生脑膜炎、脊髓炎、共济失调、偏瘫、心肌炎、完全传导阻滞等,有的病儿可在无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

较大儿童和成人表现为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儿童可在面部、躯干出现弥漫性红斑、斑丘疹并播散至前臂、臀部,可有少量瘀斑,皮疹1天消退,同时体温下降。

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可发生呼吸道阻塞、肺不张、缺氧、发绀、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有的病儿可发生脑膜炎、脊髓炎。年老、体弱者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少数并发心力衰竭。

白细胞计数一般为(5~15)×109/L,多数<10×109/L,中性粒细胞多<70%。鼻咽部分泌物可培养分离出病毒,成人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抗体的滴度升高可确诊。

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X 线胸片示间质性肺炎改变,多数可有小点片状阴影及肺气肿。

在冬季流行季节,如婴幼儿有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应首先考虑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检测RSV抗原,有条件的可作病毒分离及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抗体检测。确诊需依据病毒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近年来利用咽分泌物脱落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测抗原,快速、灵敏,可做早期诊断用。应用病初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补体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效价4 倍以上升高者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需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阻塞、细菌性肺部感染相鉴别。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疗法,病人隔离,卧床休息,对症处理。干扰素(IFN)可有一定治疗作用。50万~100万U/d,连用3~5天,可停止病毒排出。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或滴鼻,可抵制入侵病毒扩散。

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除效果不理想外,还有较大的副作用,且多数呼吸道病毒感染均为自限性,使用现有抗病毒药物的意义不大。对婴幼儿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推荐利巴韦林(ribavirin)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对某些类型的疱疹病毒、痘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病毒等病毒有效。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用气溶胶吸入治疗婴幼儿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每天吸入12h,连用3天,能减轻症状和缩短排毒期。动物实验能致畸形,孕妇禁用。

呼吸道病毒感染除发热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等一般治疗外,主要为对症治疗:高热可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头痛剧烈者可口服复方乙酰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细支气管炎、肺炎出现气急、哮喘、发绀时应给氧、解痉、排痰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合并心力衰竭者应给予强心剂。继发细菌感染者应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一般预后良好。下呼吸道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者病情较重。婴幼儿、老年人或原有心肺疾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预后较差。对于传染性非典型肺型肺炎患者,大部分经过综合治疗后出现缓解或临床治愈出院。有少数患者可进展至ARDS(20%以下),并出现死亡病例。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似乎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关,临床发现,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型肺炎患者的病死率更高。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发现,高龄、男性发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等因素是出现重症以及死亡的预测因子。在多变量分析中发现,只有高龄(超过40岁的患者更易发展至重症)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是预后差的预测因子。

呼吸道排出物应严格消毒。母乳哺育可增加抗体,应鼓励哺母乳。接种减毒活疫苗,95%儿童可产生中和抗体,在鼻分泌物中亦可测出抗体。近年新研制的温度敏感(ts)裂变株作气雾法接种,可对具有抗体的儿童及成人防护效果好,但对血清抗体阴性的幼儿无效。对婴儿有用初乳、乳清液(含sIgA)超声雾化吸入,以提高呼吸道黏膜免疫力进行防治的报道。免疫球蛋白与利巴韦林合用有协同预防作用。

氧、干扰素、利巴韦林、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阿司匹林

白细胞计数、补体结合试验、干扰素

109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流感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

    我也在期待中~~~~

    小白黄条条猫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护理论文呼吸参考文献

    我想要2010-2015年关于鼻咽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新津东方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呼吸病房护理论文题目

    一般这类论文都比较好写,我.擅.长.给你出了150个题目 你可以备选的1、循证护理在预防化疗期白血病患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2、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3、

    四肥居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论文参考文献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炎,经常危及体弱者的生命。流感还易使患者发生并发症

    姗姗爱C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呼吸道病毒研究论文

    过敏性咳嗽以反复咳嗽为主要症状,是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在接触致敏原后产生的由IgE介导、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呼吸道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更易发生

    切尔西爱吃鱼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