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指纹锁
1、《人类奥秘大开放-藏传佛教密宗》,206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北京。2、《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210千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拉萨。3、《西藏宗教》,100千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北京。4、《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6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北京。5、《雪域的宗教》上下册,570千字,插图555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北京。6、《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294千字,江苏教育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京。其中《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003年获“世界宗教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200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1996年获“西藏社会科学院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西藏宗教》(汉文版)一书,被译成英、法、德、藏文等多种文字,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在世界各地发行。 1、《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239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北京。2、《中国佛教基础知识》23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北京。3、《佛教与历史文化》580千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北京。4、《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云南藏区案例研究》213千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北京。5、《雍和宫-藏传佛教著名古寺》468千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北京。6、《市场化与基层公共服务—西藏案例研究》280千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北京。 1、《评述“勋努达美”一书》6千字,载《西藏文艺》1985年第2期,拉萨;2、《聂赤赞普及其当时的宗教》7千字,载《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北京;3、《浅谈藏族古代作品的特点》5千字,载《知识火花》第54期,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北京;4、《古代西域佛教与吐蕃佛教之间的关系》10千字,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北京;5、《论七赤赞普时期的宗教》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4年第1期,拉萨;6、《论藏族人崇拜格萨尔王之现象》10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萨;7、《宁玛派居士研究》7千字,第八届国际藏学会(1998年)发表会议论文,印第安纳;8、《宁玛派八大仪轨研究》8千字,第九届国际藏学会(2000年)发表会议论文,莱顿;9、《拉日色布寺居士传承研究》8千字,第十一届国际藏学会(2006年)发表会议论文,波恩。 1、《联姻在吐蕃王朝中的政治作用》8千字,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拉萨;2、《青海果洛宗教考察》12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北京;3、《吐蕃佛教与西域》10千字,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拉萨;4、《藏族人对绝对者喇嘛的信仰》6千字,载《佛教文化》1993年第3期,北京;5、《藏族天葬起源窥测》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北京;6、《藏文文献中所见西域佛教之比较研究》13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总第24期),兰州;7、《闪耀在世界屋脊的佛光--记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4千字,载《佛教文化》1994年第4期,北京;8、《浅析西藏宗教艺术的奥妙》9千字,载《西藏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第4期,拉萨;9、《峨嵋山与藏传佛教》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西宁;10、《藏传佛教密宗与北京雍和宫》6千字,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西宁;11、《浅谈藏族宗教文化的历史进程》8千字,载《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拉萨;12、《藏族人对佛教三宝的信仰》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5年第4期,拉萨;13、《万物有灵论与藏族人对森林树木的保护》5千字,载《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拉萨;14、《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背景》12千字,《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拉萨;15、《藏式佛塔考述》11千字,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北京;16、《普渡众生论与藏族对野生动物的爱惜》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6年第4期,拉萨;17、《果洛石经的分布及其规模》12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1期,拉萨;18、《果洛石经的创建过程》7千字,载《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拉萨;19、《浅谈宗教观念与资源开发》4千字,载《世纪之交的思索--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第二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成都;20、《天葬思想探微》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7年第1期,拉萨;21、《藏传佛教名胜古迹》6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拉萨;22、《藏传密宗在当今世界》3千字,载《西藏旅游》1997年第2期,拉萨;23、《藏传密宗礼仪中的大礼拜》4千字,载《西藏民俗》1998年第2期,拉萨;24、《浅谈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7千字,《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拉萨;25、《青海藏族地区的藏历新年》3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1999年(春节专版)2月14日,北京;26、《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一(宗派称谓)3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4期,北京;27、《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二(僧职称谓)5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5期,北京;28、《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之三(活佛称谓)4千字,载《法音》1999年第6期,北京;29、《佛教最初传入吐蕃之探讨》13千字,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7月出版,台湾;30、《新中国藏传佛教研究-回顾与展望》汉文,8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北京;31、《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及其特色》17千字,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北京。32、《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6千字,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西宁;33、《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15千字,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北京;34、《新中国的藏传佛教研究》2.6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8月14日(学术版),北京;35、《吐蕃名僧毗茹札那考述》9千字,载《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北京;36、《藏学:一门21世纪的显学》2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2日(学术版),北京;37、《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10千字,载《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北京。38、《果洛石经文化》5千字,载《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3期,北京;39、《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9千字,载《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北京;40、《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点思考》7千字,载《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4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间信仰习俗:对一个藏族村落民间信仰的考察》7千字,载《安多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 1、《青海果洛石刻藏文大藏经》(汉译朝鲜文)4千字,载韩国《佛教新闻》1994年5月18日第7版,汉城(首尔);2、《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中的资料价值》(汉译英文)15千字,载《中国藏学》(英文版)2004年第1期,北京;3、《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汉译英文)9千字,载《中国藏学》(英文版)2006年第1期,北京;4、《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汉译藏文)10千字,载《攀登》(藏文版)2006年第1期,西宁。 1、《关于西藏的若干问题》(3千字),调研报告,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2、《十七世噶玛巴出走对海内外所影响及几点思考》(5千字),调研报告(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第42期,2000年3月16日。3、《对外宣传部门如何发挥藏学机构和藏学家的作用》(6千字),2000年6月中央外宣办召开的“藏学研究与对外宣传工作”会议论文。4、《藏传佛教与西部大开发》(20千字),载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内部参考资料集》,2000年8月。
jjgirl2008
不可以。
论文结构组成要有参考文献。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扩展资料:
论文作用:
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
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是作为基金或课题,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
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是对最新科技,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西藏地区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现状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分析了西藏地区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建设、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教育
业论文应收集的资料及主多少字我原创的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
知网、万方、维普、百度学术、谷歌学术、学术文献下载器(wxdown.org)、Wiley、Web of Science、Elsevier(sciencedire
研究藏族舞蹈审美特征摘要: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