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人生
《浅谈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型的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学生处在开放、复杂、浓郁的多渠道文化氛围中。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容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时期,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时期。在部分学生身上呈现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缺乏树立民族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支柱和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迷惘、自私(甚至堕落)等不同程度的思想错位现象。现就其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德育;师德;信息化;网络化;心理健康;德育素质;参与
一、德育教育现状
现实中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任何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育人类德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的说,从上到下相关教育部门都普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但实效性很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呢?构成德育教育系统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缺乏默契,从而出现了诸多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缺乏社会意识。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俗语有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不排除女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教育,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创新,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有己,不知忠诚国家,民族情感冷漠。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二、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未成年人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开拓了获得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但含有色情、暴力、恐怖、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随之乘隙而入,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欺诈活动屡禁不止,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去年,我参与了《南陵县农村初中生思想现状的调查》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在对部分农村在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单亲、重组甚至畸形家庭2.5%,家长用物质刺激教育孩子37.5%,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受隔代教育65.5%,家长重智轻德28%,学习生活基本无人照顾近2%,家长言行不能起表率作用32%,用惩罚、体罚对待孩子犯罪的家长34.8%,家长作风严重,缺乏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54%,家长有爱好搓麻将,赌博等不良习惯32%。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不良环境,家长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近几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但在中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下“应试教育”余音未绝的客观现实,使得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愈演愈裂的趋势。
三、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经常对他们进行理想人生教育。理想是学生的灵魂。德育工作的首要课题是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健康的思想品德。经常利用班会课时间、第二课堂、社会活动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有关内容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
4.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我担任政治科教学。教学中,结合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5.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日常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朋友般的方式跟他们相处。这样就会使他们有一种对老师的信任感、安定感、亲人感。而且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老师跟他们相熟、经常关心他们,会使他们有“学不好会对不起老师”的感觉。我多年的观察得出结论:一个与学生亲密的老师,他上课时无论是纪律还是学风都特别好,甚至连缺交作业的现象也少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上得去。
6.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教育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影响学生思想有三个方面: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一个环境好的家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相反,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对学生的成长会起消极作用。充分利用电话、手机、互联网与家长保持联系,跟家长沟通。当了解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时,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想工作,使学生及时改正。
7.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历史早已证明,培养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对社会的安定、进步是一个贡献;而培养出一个品德低劣、法制观念薄弱的人对社会是一个危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并非是朝夕间的事,一定要持之以恒、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例如,捕捉报刊、杂志、电视及互联网等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守法意识。
8.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变化,让他们目睹社会的进步、昌盛,使他们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更加拥护改革开放,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总之,任何的德育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做到“严、勤、细、爱”四个字,持之以恒、多渠道、多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我国公民的素质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多一丝爱心、多一丝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理解,给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
[2]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林燕君.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实施[J].文教资料,2006(5)
VIP111rena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智轻德现象严重,德育思想观念落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软弱无力的当代中国教育现实,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级学校“智育首位”的做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学生家长方面,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大学”告别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许多农民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就是砸锅卖铁、要饭,也要供孩子上学”。因此,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了更高的期望,不论是学校开家长会还是家长单独校访,家长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子女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班、在年级排列多少名,问得最少的是思想道德情况。甚至出现开家长会时,极个别家长拿了子女的成绩单后就离开学校的现象。在学校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将学科教学工作视为中心工作,视学科教学为学校生命,学校一切安排都要为学生成绩让路,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评价,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甚至只强调学业成绩而忽略其他。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思想认识、道德意识等力一血出现问题,也会一味迁就。
2.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基础道德欠缺,对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一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网络等大众传媒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黄、赌、毒,以及暴力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工作。农村小学,特别是乡镇学校的周边环境对学校的德育非常不利。例如,一些黑网吧、黑游戏厅等违法对小学开放,对学生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而在学生基础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3.德育工作方法简单。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远比教学工作少,缺少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缺少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腐蚀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因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表面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明确目标,突出内容。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按照此目标要求,小学德育的内容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但根据不同年级,德育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品德认识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的特性,更适合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法纪道德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品德认识的自觉性、坚定性、独立性都有所加强,这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则能更有效的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法纪道德教育的开展。
2.多管齐下,强化育人。一是建立德育体系。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求,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整体一贯的德育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切实把德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上来,把德育过程贯穿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二是拓宽德育渠道。要坚持以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和各类教育活动为德育主渠道,抓好班级、团队的集体建设。三是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德育机制,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四是强化实践育人。加强学生课外综合实践、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了解国情民情,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开展“我的中国梦”宣传教育,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浅论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观念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
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 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教育有的放矢。同时,提高学校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的科学性,改善学生现状,使学生能
《浅谈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型的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学生处在开放、复杂、浓郁的多渠道文化氛围中。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学知识
初中体育教育教学问题和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策略被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教学培养,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教学
藏富与民,有钱了,就没烦恼了,没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