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004227qq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雁归来无痕
千呼万唤始出来,2021年的SCI杂志影响因子终于公布了!然而在大致溜了几眼国产期刊的影响因子后,Immugent就惊了!感觉到今年的猫腻不一般呐!首先就说这个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竟然达到了46.378!将近50了!!!当然我这里没有diss国产期刊的意思,反而非常支持国产期刊的发展,但是这样的结果就很诡异。之所以先拿Cell research说事,是因为它毕竟是国产期刊之光,作为老大哥肯定要承受很多。 继续往下翻翻,莫名出现了一个之前从来没在顶尖期刊见到的名字--Cell Discovery,它在2021年影响因子达到了惊人的38.101,比Cell Metabolism,NATURE IMMUNOLOGY这样的大子刊都要高,我不由得对今年的影响影响因子心生怀疑的态度。但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参考,肯定是要拿数据说话的,下面我就根据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上的统计系统讲解一下。 首先咱们还是先来分析一下这个Cell research,它在去年的影响因子是25.617,也是第一次上20,今年就干脆就翻了将近一倍,差点可以和Science叫板了。看一下最高引的文章,没啥毛病都是新冠相关的综述。 然后就轮到今年这个最大的黑马了--Cell Discovery,它就更离谱了,2020年还是10.84,今年干脆翻了三倍!!!如果有相应的股票就好了。 说到国产期刊,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杂志,那就是免疫学界的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这个杂志也是在去年首次破10,今年也翻了两倍。没错,最高引的仍然是新冠相关的综述。 如果说前面几个杂志的异军突起还可以看的话,那么下面这两个杂志就离了个大谱了!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在2018年创办的期刊--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定位为分析化学领域。注意是化学,化学领域。它从创刊开始后的影响因子都没有超过5分,而在今年缺达到了14.026,和Science Advances(14.957)不相上下了!再看一下高引文章,没错又是它:新冠的综述,请注意这可是化学的杂志! 最后要说的这个杂志就更离谱了,他就是病毒研究领域的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从1997年创刊开始二十几年都没上过3分,今年的影响因子达到了20.693,想必这个杂志的全体主编现在都在去蹦迪的路上了。看到这,我都笑了,也不想再看其它的杂志了。 还有很多离谱的杂志,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就是病毒研究相关的杂志都涨疯了,而之前的大热门肿瘤领域的文章却很多出现下滑的迹象。 当你为自己所投的期刊不涨反降而郁郁寡欢时,应该庆幸自己打开了这篇推文。疫情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还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就比如今年公布的影响因子就将会对广大科研人员的心理带来降维打击。但是,从上面的几个期刊解析就很明显可以看出,今年影响因子大幅增长的期刊都或多或少和病毒研究有关,或者其它期刊蹭热度,猪鼻子里插大葱装出来的。 生信宝库的我们也都是科研圈的人,能理解平时做实验的心酸不易。在面对这些非正常逻辑可以解释的科研界消息时,我们更应当看到本质,更应当坚守初心,按部就班的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来进行,相信你的付出最终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最后,Immugent衷心希望看到这个文章的小伙伴都广泛转发,让更多的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认清2021年影响因子的本质,从而不会再次被“科研疫情”所影响。
aimyforever
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在知网、维普、万方、龙源等四个平台中的任一平台上都是可以查到的。
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
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有需要的读者请到图书馆咨询部查询。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首先打开web of science官网,出现熟悉的画面,如下:
点击右上角Products---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在搜索框中输入你感兴趣的期刊名称,例如:genomics
点击要查询的期刊,弹出页面中描述了该期刊相关信息,例如2020年IF=5.736,五年平均IF=5.274,该期刊2019年IF急剧上升,2020年略降。
研究生和博士学习期间,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期刊论文。工作之后,能力和职称也需要论文来帮你实现。说到论文,捆绑话题就是影响因子了。那么影响因子是什么?
SMALL影响因子是期刊所有文章的被引次数,与期刊文章数的比值,具体算法复杂一些。 通常来说,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越好,但是例外也有很多。一些经典老牌杂志,影响
hindawi交版面费是在你稿子通过后这是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出版的期刊,属于SCIE,2010年影响因子为0.689,
nanoscale影响因子是变化的。 Nanoscale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社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推出,创刊于2009年。Nanoscale发布于爱科学网,并
5.723 缩写名/全名 ISSN号 影响因子 年文章 MedSci指数* 投稿参考 投稿难易 一审周期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