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5

熊猫大王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选秀节目的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玛雅家具

已采纳

〖检索时间〗2010-09-05 08:08:07〖检索范围〗全部期刊〖起止年代〗1989-2010〖检索条件〗题名或关键词=电视选秀*年=1989-2010〖检索结果〗检中77篇,选中19篇1/19【题 名】浅析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作 者】彭思源【机 构】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刊 名】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5).-56-57,61【ISSN号】1003-1669【C N 号】51-1083/I2/19【题 名】当选秀遭遇七年之痒【作 者】刘桂芳 天皓 林艳雯【机 构】不详【刊 名】看世界.2010(10).-22-23【ISSN号】1006-0936【C N 号】44-1358/C3/19【题 名】论电视选秀节目的策划【作 者】吴笑天【机 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刊 名】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4).-81-82【ISSN号】1003-1286【C N 号】41-1025/G24/19【题 名】电视选秀迎来七年之痒?“快男”再遭总局设限【作 者】轩召强【机 构】不详【刊 名】当代电视.2010(4).-96-96【ISSN号】1000-8977【C N 号】11-1322/J5/19【题 名】消费主义视角下电视选秀“热”现象的文化解读【作 者】陈晔【机 构】温州电视台公共民生频道【刊 名】视听纵横.2010(2).-42-45【ISSN号】【C N 号】6/19【题 名】“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发展思路【作 者】李佛亮【机 构】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刊 名】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1).-79-79【ISSN号】1003-1286【C N 号】41-1025/G27/19【题 名】中性化·审美化·消费化——从电视选秀节目透视中国男性新气概【作 者】陈占彪【机 构】上海社科院文学所,上海200235【刊 名】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78【ISSN号】1008-2611【C N 号】43-1468/T8/19【题 名】电视选秀的形象设计【作 者】易军【机 构】【刊 名】艺海.2007(2).-91-92【ISSN号】1673-1611【C N 号】43-1208/J9/19【题 名】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分析【作 者】朱丹【机 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电影评介.2007(19).-78-79【ISSN号】1002-6916【C N 号】52-1014/J10/19【题 名】电视选秀面面观【作 者】张雨豪【机 构】不详【刊 名】中外文化交流.2009(11).-18-21【ISSN号】1004-5007【C N 号】11-3004/G211/19【题 名】浅析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两性模糊化现象的社会原因【作 者】段蕾【机 构】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传媒系,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科技信息.2009(27).-103-103,100【ISSN号】1001-9960【C N 号】37-1021/N12/19【题 名】“曾轶可”,电视选秀议程设置的产物【作 者】无【机 构】不详【刊 名】现代广告.2009(9).-19-19【ISSN号】1007-2888【C N 号】11-3168/F13/19【题 名】向电视选秀进一言【作 者】孙萍【机 构】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刊 名】教育文汇.2009(10).-14-16【ISSN号】1009-8186【C N 号】34-1211/G414/19【题 名】电视选秀评委专业户月入40万【作 者】王琳【机 构】不详【刊 名】今日南国.2009(15).-53-53【ISSN号】1673-1190【C N 号】45-1334/C15/19【题 名】浅议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及核心创造力的建构——以《我爱记歌词》与《歌唱小蜜蜂》的模式比较为例【作 者】曾祥敏【机 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刊 名】中国电视.2009(7).-25-27【ISSN号】1002-4751【C N 号】11-2750/J16/19【题 名】动画片《红楼梦中人》引发的电视选秀思考【作 者】邱玲【机 构】陕西科技大学【刊 名】电影评介.2009(15).-30-30【ISSN号】1002-6916【C N 号】52-1014/J17/19【题 名】再谈电视选秀节目【作 者】苏红丽 王秀云【机 构】不详【刊 名】剧作家.2009(3).-163-163【ISSN号】1001-3768【C N 号】23-1093/I18/19【题 名】从受众心理透视电视选秀节目【作 者】程蕾蕾[1] 钟蕾[2]【机 构】[1]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安徽黄山242700 [2]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066311【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2009,11(1).-96-100【ISSN号】1672-447X【C N 号】34-1257/Z19/19【题 名】电视选秀中的平衡与博弈——从传播和文化角度看“选秀”【作 者】钱梅【机 构】中央电视台,北京100000【刊 名】新闻界.2009(2).-148-149,155【ISSN号】1007-2438【C N 号】51-1046/G2

257 评论

尹才宝贝

电视选秀节目能够走多远——解析电视选秀节目的“战国时代”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众多电视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媒体、学者专家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而在今年,平民选秀娱乐节目经过一年的热身,以越发迅猛的态势占领了2006年上半年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率的大半壁江山,并且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这边有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想唱就唱,那边有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如火如荼;一边是央视《梦想中国》高歌猛进,一边是《我型我秀》激情演绎,同时这些选秀节目又以各种大型活动和节目的假日版形态存在着,在荧光屏上对观众们的视觉和听觉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疲劳轰炸。而在这白热化的竞争背后,是什么社会因素形成了如今的娱乐选秀节目的“大爆炸”,这些选秀节目有那些共同之处值得人们去关注,同时如此大规模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对社会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一、电视选秀节目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电视选秀节目是从2003年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式,从开播伊始就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并因此被广泛“克隆”,迅速地占领了各大频道周末的黄金时段,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2005年因为湖南卫视的一档平民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国内外众多媒体对这一电视文化现象给予了重点关注。就国内的电视选秀节目而言,虽然在运作的流程、节目的制作和包装以及整体的风格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些差异,但究其发展的源头,它们身上多少都保留着美国的歌唱类选秀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影子。随着《美国偶像》在世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这种平民娱乐化的电视选秀节目在短时间内就风靡了美洲、欧洲、大洋洲甚至非洲,不同版本的选秀节目在世界各地纷纷上演。终于,选秀节目也在中国拉开了大幕,并成为近年来最为被关注的电视节目形态。任何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出现都与其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的变革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大众传媒的迅速膨胀、社会的分层的加剧,使得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被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所取代,也使得人们的社会压力大大超过以前,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性在社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现,电视娱乐的功能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只需呆在家里,花有限的钱,声画兼备的电视就能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经济上低负荷的同时,电视娱乐还有其心理低负荷的一面,观众收看电视通常是处于一种日常化的状态,一种非常放松自然的环境中,同时在电视前,原来的仰视姿态变成了平视甚至俯视的姿态。就这样电视的娱乐功能被人们不断地放大,人们期望在电视中寻找到快乐和满足,而电视选秀节目也随着电视娱乐功能的放大而诞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没有人会怀疑,公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也不会有人怀疑,,在这种迅速之下,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在发生着同样迅猛地变化——权力和金钱被极致放大,贫富差距加大,不平等的社会形态日益形成。一方面是少数人抓住机遇,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面对日益加大的社会不平衡产生的强烈无助感和不平衡的心态。而电视却能够让不同的观众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多种意见想要发表,却没有发表的空间,电视节目的娱乐构成因素,往往是打破既定的规则,呈现出一片新的天地,为观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代言,在“娱乐”中,人们掌握着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掌握的各种权力。电视选秀节目颠覆性地打破了以往的阶层界限,让每个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拥有了各种权力,或是让自己成为镜头的焦点,或是与评委一起,从对参赛者的选择中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与国外的电视选秀节目相比,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很少呈现金钱利益冲突和人性的阴暗面,而是较多地强调了“快乐”、“梦想”等主题。摆脱现有的生活规则,追求自我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带给了很多人实现夙愿的机会和平台。而这些人参赛的态度和行为得到了更为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支持。一个成功的电视选秀节目无疑为人们构架了一个共同实现梦想的平台。于是电视选秀节目的收视率和相关产品的销售,在无数选秀迷的支持中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记录,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真得是“火”了。二、 电视选秀节目的基本模式和积极因素在中国,尽管电视选秀节目的名称多样,各大电视频道推出的选秀节目的具体形态、节目的包装和风格虽各有差异,但通过对《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几个具有较高收视率的王牌选秀节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节目当中的共同之处——一种共通的基本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低门槛。节目参与者的报名条件通常都很低,通常只是对参赛者的年龄和是否签约影视公司作为限制。特别是《超级女声》更打出“想唱就唱”的口号,只要是喜欢唱歌的女生,就可以不分唱法、不计年龄、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赛;2 原生态。与以往电视娱乐节目一味展现温情、美好、感人的场面不同,这些选秀节目将海选阶段的过程完全展现给电视观众,其中不乏稀奇古怪、令人捧腹的场面,展现出来最真实的原生态;3 淘汰赛。这些节目均以逐渐淘汰的复赛制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去留,角逐最后的名次,并且将这种淘汰的过程进行现场直播。这种完全公开的淘汰赛制让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共存,大大调动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心理;4包装培训。无论是声乐训练还是服装造型、舞蹈培训,或是场外的各种活动,都做到了过程公开化,给观众展现选手更多真实的生活面貌,使节目带有强烈的“真人秀”的色彩,调动起观众的期待;5舞台展现。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选手们根据比赛的具体环节的要求各自施展自己的看家本领,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使得整个舞台场面火爆热烈,充满刺激;6全民投票。这是最能贴近观众、最具有参与性的一个环节。观众不再是观看的沉默者,而成为了手握权力的选择者和参与者,充分实现了节目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带动起了收视热潮;7多种评委。选秀节目中最为关键的规则就是如何淘汰选手,更准确地说,由谁来淘汰选手。在节目中,我们看到这种淘汰与保留的权力掌控在三种不同人的手中。首先是专业评委,他们大多是音乐方面或电视方面的行家,以专业的眼光来进行评定。其次是大众评审团,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也不需要具有专业素质,他们凭借自己的感觉来选人。最后是所有的民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短信或网络来投票,支持自己喜爱的选手,而得票率最多的选手可以被保留下来。在决出的前三名选手中,其名次也直接由短信支持率来排定座次;8前途璀璨。这是对“选秀”这两个字的完美实现,也是最吸引参赛者的因素。《超级女声》的优胜者可以签约上海天娱公司,《我型我秀》的得胜者将签约环球唱片,参赛者将实现自己的明星之梦。从对这些众多的电视选秀节目的特点归纳中,可以看出电视选秀节目火爆的重要原因,以及电视选秀节目的积极意义。电视选秀节目所设立的比赛现场仿佛是人类社会竞技比赛的一个小的缩影,完全公平的竞争是不存在的,节目的策划者们制订了多种多样的游戏规则,鼓励和促使每个选手运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能量,以最积极的方式投入到这场虚拟的但又是真实的生存竞争之中。节目所鼓励和赞扬的那种积极向上、蓬勃进取的精神和健康的心态,即使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进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同时,电视选秀节目所具备的巨大的娱乐功能对于人们心理结构的平衡和调整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它特有的文化整合功能,而所具有的强大力量的全民投票的方式更是在中国人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等心理需求中掀起波澜。从电视自身的制作和传播的角度来考虑,制作者们为了吸引观众们的眼球,为了抢占收视率,大胆地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拓展和创新,比如“PK”和今年《超级女声》提出的“复活机制”,这些在极大满足观众们的好奇心理和感观刺激性,同时对于电视节目的样式也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和探索,这种探索对于我们让节目真正从视听语言上满足观众,增加节目的可视性,吸引和维护观众们的注意力,并在广告上和社会影响力上取得极大成功,不无启发意义。三、电视选秀节目白热化现状的反思电视选秀节目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竞争也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收视率的你追我赶似乎也意味着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但选秀节目日趋严重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带来的不良的社会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反思。今年在电视收视率的分额中,无论哪家电视媒体占据第一位,像去年“超女”那样一支独秀,创下收视神话的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喜欢此类节目形态的观众总是有限度的,市场容量也是有限度的,收视率不分上下恰恰反映了此类节目所受的关注度正被分摊开来,任何单个节目很难再创造全年的收视奇迹,也无法再独享这块资源。当然收视率到平摊不足以说明电视选秀节目的恶性竞争的不良影响,同质化的倾向日趋严重才使得此类节目显现出日趋式微的命运。今年全国有二十余个选拔明星类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曾经的法宝,如海选、短信投票、明星评委以及现场PK等,早已被各大选秀节目抄袭模仿,失去了新意。另一方面,有价值有贡献的创新性环节却停滞不前,很难推动节目往前发展。当屏幕上的选秀节目以极其密集而雷同的方式不断袭击着观众们的眼球,最终会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来考虑,电视选秀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指出:同质化是人类失去审美能力后的一种相互模仿所造成的文化特征。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文化工业以“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方式破坏了艺术与文化的自主性,正是这些大量的标准化的文化工业产品过滤了不和时尚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以休闲娱乐的方式麻痹了大众的意识。自出现以来,电视选秀节目就利用了一切可能的渠道来宣传自己、表现自己,吸引了不仅仅是电视观众的眼球,还包括主动或被动从各种媒体上接收到相关信息的人们,占据了他们原本可以认识其他事物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电视选秀节目培养了无形的“标准”观众。当电视媒介为了商业的或者是其他的利益,运用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对一个事件、一个话题、一种潮流进行炒作的时候,这个对象就会迅速地膨胀起来,而且会无孔不入地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感觉到周围人都关注于同一个事物,为了避免“无知”,又会有意加强对这个对象的关注。电视选秀节目的走红固然是因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不可否认,很多人是在其成为媒体焦点和媒介事件后才开始关注它。电视选秀节目以其强大的影响力造成了观众的同质化关注,却又无法提供更为广阔而多元的文化内涵,这不利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健康发展。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心理。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其实世俗化和功利化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这种思潮如果缺乏引导和规范,就容易演变为一种浮躁的情绪和行为。而电视选秀节目所宣扬的竞争意识、成名意识如果被无限的放大,失去控制势必会造成浮躁和不切实际的社会风气,一种一旦这种浮躁的情绪弥漫整个社会,就容易出现各种不和谐的现象。解析现今最为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促使其更好的发展,电视选秀节目应该如何发展,如何避免同质化的竞争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突破和转型,在开拓其新的发展空间的时候,放大节目的积极意义,避免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电视选秀节目能够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24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春节的研究论文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

    依钱钱51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综艺节目研究的论文

    隐性广告这个名词不好定义。如果非要写的话,那就只能霸王硬上弓了。给你个参考:绪论:研究的方法、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等(约1000字)1、相关理论界定:(约100

    魔吞不動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真人秀节目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对国内综艺节目行业现状与发展的探究1、 前言1、 国内综艺节目的现状 综艺一般指以娱乐性为主的综合性视听节目,而网络综艺是指视频服务商、制作机构或个人所制作

    轻清净静的美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高中生关于春节的小论文研究

    春节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一春节 议论文 800字五篇,希望对大家

    旋转吧陀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脱口秀节目的论文题目

    脱口秀精选:1、爱情 白雪公主,那么的纯洁无暇, 但是仔细想想,白雪公主,认识一个王子, 灰姑娘认识的那位也是一位王子, 有一个有特殊嗜好喜欢亲青蛙的女人,吻了

    小吃客C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