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江天
写作思路:阐明自己的论点,进行举例论证,根据细胞分裂的机理特征和生理作用以及分类来阐述自己所知道的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
正文:
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等。
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对组织培养的烟草髓或茎切段,细胞分裂素可使已不具备分裂能力的髓细胞重新分裂。这种现象曾被用于细胞分裂素的生物测定。
茎切段的分化常受细胞分裂素及生长素比例的调节。当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的浓度比值高时,可诱导芽的形成;反之则有促进生根的趋势。如对抑制的腋芽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或在侧芽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解除顶端对侧芽的抑制(即顶端优势)。天然的簇生植物(莲座状植物)或由于病害发生“丛枝病”的植物里,常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还有防止离体叶片衰老、保绿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素能够延缓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降解速度,稳定多聚核糖体(蛋白质高速合成的场所),抑制DNA酶、RNA酶及蛋白酶的活性,保持膜的完整性等。在叶片上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能吸聚其他部分的物质向施用处运转和积累。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还不完全清楚。已知在tRNA中与反密码子相邻的地方有细胞分裂素,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它们参与到tRNA与核糖体mRNA复合体的连接物上。但这可能不是外源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
因为在tRNA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是由原来在tRNA中的嘌呤的改变产生的。而外源细胞分裂素并不参入tRNA中,但可促进硝酸还原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除了天然的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外,还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一些类似激动素的物质。通常也统称细胞分裂素。其中活性较强,也最常用的是6-苄基嘌呤。
细胞核分裂的状况可分为3种: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基本形式。减数分裂是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导致生殖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过程。它是有丝分裂的一种变形,由相继的两次分裂组成。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其典型过程是核仁首先伸长,在中间缢裂分开,随后核也伸长并在中部从一面或两面向内凹进横缢,使核变成肾形或哑铃型,然后断开一分为二。差不多同时细胞也在中部缢裂分成两个子细胞,由于在分裂过程中不形成由纺锤丝构成的纺锤体或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不发生由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的变化,故命名无丝分裂。
深夜地黄昏
减数分裂知识既是该单元的重难点,也是全书的重难点,它在生物学学习和高考测试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故必须花大力气复习好减数分裂内容。 1. 知识储备 (1)充分认识有丝分裂的基础性,而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特殊形式。 (2)深化和拓展减数分裂的部分知识,适应并攻克测试题和高考题中难度较大的题目。 ①配子减数分裂 配子减数分裂是产生配子时进行的(教材中介绍的减数分裂就是这种类型)。重点放在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上,尤其要弄清“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减I前期的四分体阶段和减I后期。四分体阶段往往发生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导致等位基因的互换,打破基因间的旧连锁,建立新的连锁,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在减I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也实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这样就为以后复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和可遗传变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的迁移和综合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应注意的问题是:DNA的复制发生在减I前的间期,而不能说发生在减数分裂的间期;减II过程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因为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细胞内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而减I之后,同源染色体就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所以次级性母细胞中就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因此减II过程和产生的子细胞中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减II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这与有丝分裂类似,因此只能说减II类似普通的有丝分裂。 ②孢子减数分裂(居间减数分裂) 孢子减数分裂发生在产生孢子的过程中,该知识与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遗传的内容联系密切。若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有些问题就不能顺利分析解答。如推算胚核和胚乳核的基因型就涉及孢子减数分裂的知识。因此要了解被子植物的卵细胞、极核、精子是如何形成的。 花药中产生小孢子母细胞(花粉母细胞)四分孢子4个孢子(花粉粒)4个成熟的花粉粒(各有1个营养核和1个生殖核)8个精子(每1个花粉粒萌发产生2个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精子)。 胚珠中产生大孢子母细胞(胚囊母细胞)4个大孢子(其中3个退化,1个发育)8核胚囊(1个卵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和3个反足细胞的基因型相同)。 ③假减数分裂 如雄蜂(单性生殖孤雌生殖产生)的精原细胞象征性地进行减数分裂的2次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1个有核、1个无核的大小两个细胞。无核的小细胞退化,有核的大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质进行不均等分配,含细胞质较多的子细胞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子细胞退化。因此雄蜂的体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的染色体数均为16条,通过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并没减少一半。1个初级精母细胞连续分裂2次只产生1个精子,而不是4个精子,这都与正常的减数分裂不一样。 (3)彻底搞清“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数的变化。 ①表解“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数的变化。②图(一)示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的变化。③图(二)示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的变化。④性原细胞自身的繁殖方式是:有丝分裂。 ⑤减I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是基因互换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故基因重组发生在减I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和减I后期;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基因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⑥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体细胞突变)和减I前的间期(有性生殖细胞突变)DNA复制时。 ⑦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数目减半的根本原因是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这也是减I的最主要特点;而减II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并移向两极则是减II的主要特点。 ⑧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的依据是:a. 染色体数的奇偶性;b. 有无同源染色体;c. 有无染色单体;d. 着丝点的位置。 ⑨细胞分裂中的“三中”和“三后”(注: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后期不均等分裂是区别第一极体、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依据)比较(以二倍体为例): 项目 “减I”中期 “减II”中期 “有丝”中期 “减I”后期 “减II”后期 “有丝”后期 着丝点位置 赤道板两侧 赤道板上 赤道板上 细胞两极 细胞两极 细胞两极 有无同源染色体 有 无 有 有 无 有(2n对) 有无染色单体 有 有 有 有 无 无2. 精练典型试题,建立“错题库”,反复分析领悟出其中深刻含义 例1. 一只雄蜂和一只雌蜂交配产生代,在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代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和ab 4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和aabb 4种,则亲代的基因型是( ) A. aabb×AB B. AaBb×Ab C. Aabb×aB D. AABB×ab 解析:雄蜂精子的形成是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的;而雌蜂(蜂王)能进行真正的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且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产生的。这三个知识点是解答此题不可缺少的知识。根据雄蜂的基因型可推出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因为雄蜂是由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根据雌蜂的基因型可推出雄蜂的基因型为ab,这是因为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从AaBb、Aabb、aaBb和aabb中去掉来自卵细胞的基因:AB、Ab、aB和ab,就可知道雄蜂产生的精子为ab。又因为雄蜂的基因型为ab,说明雌性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当雄性亲代的基因型为AB时,才能产生AB的精子,才会使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我们的季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诗人、自然科学家 J.W.von歌德认为有机界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神圣统一性与第一原理衍生出来的,即由共同的原型所组成。德国自然哲学家、生物学家L.奥肯根据自然哲学思想与不确切的观察,提出由球状小泡发展成的纤毛虫是构成生命的共同单位。学者们寻找动植物原型的思想对细胞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影响。19世纪20、3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小球”可能是植物或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其中法国生理学家H.J.迪特罗谢曾明确指出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都由小球构成。但是他所指的小球比较含糊,有时是细胞,有时是细胞核,也有时甚至是早期显微镜缺陷所造成的衍射圈。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开始采用消色差显微镜。1831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1835~1837年,捷克生物学家J.E.浦肯野及其学生G.G.瓦伦廷对构成动物某些组织的“小球”进行描述,并提到与植物细胞有相似性。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M.J.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提出只有最低等的植物,如某些藻类和真菌是由一个单细胞组成的。高等植物则是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单体即细胞的集合体;因而认为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他还认为细胞的生命现象有两重性:一方面细胞是独立的,只与自身生长有关;另一方面又是附属的,是构成植物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研究植物的个体发育、发展了R.布朗关于细胞核的看法,认为核与细胞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并把它称为细胞形成核(cytoblast)。他描述了先由粘液颗粒长成细胞形成核,再在其表面出现小囊,逐步形成细胞的过程。他认为所有显花植物都具有共同的细胞形成规律。德国动物学家 T.A.H.施万于 1837年10月,获悉M.J.施莱登的研究成果而受到启发,认识到从细胞核入手对论证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一致性有重要意义。他于1839年出版《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他通过对蝌蚪脊索细胞和不同动物软骨细胞的研究,阐述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似性。他把动物的永久性组织分为5类,分别研究了血细胞,指甲、腱、骨、齿、肌肉、神经等,证明它们都是有核的细胞或是细胞分化的产物。他接受M.J.施莱登的观点,并发展为细胞可由细胞内或细胞间的一种无结构物质即细胞形成质(cytoblastema)产生。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有机体的各种基本组成都有一个共同的发育原则,即细胞形成的原则,并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从单个细胞开始生命活动,并随着其他细胞的形成,不断发育成长。他还明确指出细胞有两类现象,一类是塑造现象,与细胞由分子组成有关;另一类是代谢现象,与细胞本身组成成分或周围的细胞形成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关。细胞学说建立后的主要进展是原生质理论的建立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一致性的证实。继1835年法国原生动物学家F.迪雅尔丹将根足虫的内含物称为肉浆,1839年浦肯野把动物胚胎细胞内的物质,称为原生质。1844年 C.W.von内格利发现植物细胞壁内有一颗粒状的无色粘液层,同年H.von莫尔称它为原囊,1846年又称它为原生质。1850年F.J.科恩证明肉浆和植物原生质为同一物质。以后M.舒尔策于1861年证实植物和动物的原生质和最低等生物的肉浆是同一物质。1844~1846年 C.W.von内格利和 H.von莫尔提出植物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但并不排除细胞游离形成。1852年,德国动物学家R.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分别明确指出动物细胞分裂的普遍性,并由R.C.菲尔肖于1855年总结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名言。但他们并未正确认识细胞分裂过程,而且也未完全排除细胞游离形成。直到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通过德国植物细胞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德国细胞学家W.弗勒明等许多学者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证明它遵循着共同的规律。比利时胚胎学家E.van贝内登于 1883年发现马蛔虫性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减少是对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认识的开始。后来德国动物学家H.亨金于1891年指出减数过程是染色体配对及染色体对之间的分离,并指出了脊椎动物、植物和昆虫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致性。但是H.亨金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未得到承认。1905年英国植物学家J.B.法默和生物学家J.E.S.穆尔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动、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统一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某些差异。 本文主要论点是1&2.
军大大大
一共两篇看看吧①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作者:孔凡阳 草莓的无土栽培摘 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 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五、 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 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 酸 1.2 氯化锰 0.725、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原液∶水=1∶9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原液∶水=1.7∶8.3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6.5-7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见下表表2 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9/26 4-5 3/234/6 11-17 4/124/27 4/104/21 5-9 4/205/18 9-171 53-257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灬筱筱筱灬
减数分裂这一章,学生和老师说起来很头疼的一章。在老师看来很简单,学生却怎么都搞不清楚。 讲完新课后,我调查了一个中等偏上水平班级学习情况,很多学生反馈听不懂或者反应不过来,和上学期的有丝分裂混淆了。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不清楚和各时期数目变化不理解。 关于这部分,我是这样教学的。 复习有丝分裂相关内容。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有一些是相同的。这部分说明一下,虽然一再强调,让学生课下一定要把有丝分裂的多复习,实际并没有落实。 反复讲解减数各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做笔记和记忆。当时的想法是,只有弄清楚整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才能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形和数的变化,做题灵活应对。 对比有丝和减Ⅰ和减Ⅱ前、中、后三个时期。用一数二看三判断的方法区分题目中放在一起的图形。 组长的做法是,直接上减数内容,一边学减数一边对比有丝,融合解题方法。 最后,都是做题巩固。 在上周日的考试中,结果比我预期的还要差。我觉得可能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上新课之初,需要记忆的内容,学生没有真正落实,各时期的特点不清楚,导致后期数目变化更加糊涂。 2.习题巩固方面,做完之后,没有很好的结合具体的习题做和讲解,因为赶新课,练习一直没讲,后来讲的时候,学生都有些忘记。加上后来有丝分裂混合在一起,就更加不会做了。 我觉得以后关于减数分裂的教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1.关于有丝分裂的复习,强调形态变化,同时还有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和折线图,每一时期的图像辨认。 2.从一条染色体的变化,推导整个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及DNA、染色单体变化。 3.从最初开始学,就加强学生对每一时期特点的记忆。 4.课前默写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变化表格,然后画对应的折线图。 5.加快上课节奏,及时习题巩固,及时讲解。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
写作思路:阐明自己的论点,进行举例论证,根据细胞分裂的机理特征和生理作用以及分类来阐述自己所知道的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 正文: 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
、“双减”背景下区域教育生态建设研究二、“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双减”背景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四、“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
语文教育即我国的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是本文整理的 310个"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范例"